芥末堆芥末堆

三个付费用户的故事:追求二手知识不可耻,但要有判断力

作者:289号 发布时间:

三个付费用户的故事:追求二手知识不可耻,但要有判断力

作者:289号 发布时间:

摘要:知识焦虑跟我半毛钱关系没有,我从来不担心被时代抛弃。

andres-urena-470135-unsplash.jpg

图片来源:unsplash

追求二手知识不可耻,但要有判断力

韩国强(49岁。诗人、传媒人,艺术视频Sola创始人。由江素云收集)

听了应该两年了吧,也花了小两千。最早是科学史――我听的第一个收费节目是吴京平老师的《物理学史话》。经由吴老师,再听卓老板(卓客)的科学常识和汪洁老师的科学史。历史类的主要是这两个人,一个是古哥。一开始他开了一档古哥古点,不收费的。后来收费了,叫古哥杂谈,是我听到现在最牛逼的一档历史类收费音频。这么说吧:如果高晓松的打60分,他的,我给90分。还有一个是谭伯牛,是我朋友,红包打赏就有得听;这是私底下另一种付费方式。

艺术史、文化史、科幻,杂七杂八我还订了七八个节目。说老实话有些专家听一两句我就不再打开了,内容不行。所以我就不替他们打广告了。

为啥不自己看书?比方我喜欢科幻,从小到大读了也有几十本,但终究有限。我长期听的这几位都有一个共通的特点:阅读量巨大到惊人,而且融会贯通,能把细节串起来,能深入到历史文化宗教的毛细血管里,绝不是浮光掠影。相比之下,另一些网红节目就显得轻浮了。

那些创业导师、企业管理、职场生存,互联网生存……我是不要听的。他们说“得到”是最成功的知识付费App,我下载看了一个小时,没一个我想听的,就删掉了。

追求知识不可耻,哪怕是二手的,但是要有判断力,不然很容易被误导。

知识焦虑跟我半毛钱关系没有,我从来不担心被时代抛弃。现在这个时代多low啊,多知道一点关于它的知识,只能拖我的后腿。现在是什么情况呢?就是互联网时代,知识平民化之后被摊薄,胆子大点的走到前台,霸占话筒,争相发言,他们代表平均智商甚至低于它。所以,我想回到那种稍微古代一点的沉思默想的状态,这些优质的可以听的节目能带我回去,回去片刻。

我的2018听学计划

李钰峰(25岁,餐饮业。由鞠青收集)

我毕业于罗定职业技术学院,大学学的是机电一体化专业,算是理工科。不过现在各种知识付费的软件都是人文的内容多,理工科的比较少,虽然跟我的专业不太契合,不过总觉得多学一点东西是好的。

我现在每年买各种音频课程以及电子书的花费大概在2000元左右,第一次买的是薛兆丰的经济学课程,也不贵,之后一直在买这类课程,武志红的心理学、宁向东的管理学、香帅的金融课等等。

学这些东西也不是说有什么实际的用途,有时候可能就是跟家人朋友聊天多一点谈资。不像人家去学个英语,就是一门技能,比较实用。我们这种小餐馆,也谈不上什么管理,但是我还是会去听一些管理学的课程,就是有种求知欲,很多东西都想了解一下,说不定将来某个时间点会用得上,那今天学习的价值就出来了。像薛兆丰的经济学,对思维的训练,对看问题的角度,还是很有帮助的。

这种学习方式我觉得挺好,投入不大,也就是把看电视的时间分一点出来,就可以学了,不像在学校,一门课还要考试什么的,很花时间。觉得有点不解渴的地方是和老师的互动非常少,几十万的听众,那么多问题,老师也只能回答几个,多数时候不懂的只能自己琢磨。所以我现在给自己规定每个月要写几篇读后感,哪怕只有300字。

像梁文道的“一千零一夜”那样的读书类节目我也爱看,比较容易懂,有时候还会去买他推荐的书。电子书也会买,但我看电子书容易分心走神,所以还是会买一些纸质书。

640A87WTRBA.jpg

我以前上学的时候算是听话的学生吧,不算调皮,中规中矩的。现在我跟着哥哥在肇庆学习做餐饮业,我哥很少看书,我们家我爸比较喜欢看书。我前两年在广州教小朋友弹乌克丽丽的时候,工房做琴的老板比较喜欢听这类节目,我也是受他影响。周围朋友受我影响的不多,我经常在朋友圈晒学习的内容,跟朋友推荐,他们听了说“喔喔”,真正有学习欲望的很少。

这种学习现在已经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所以我把它列入了2018年的计划与愿望清单里,都是些小目标,没有太高难度,力所能及的事情:

2018年的学习计划:

1.每天学习专栏。听音频看图文,留言是必看。

2.每天听本书。记一两个重要的知识点。

3.每月写3到5篇文章。输出是成长的经过。

4.每月看3到5本书。读后感哪怕只有300字。

打五折时,我买了两个

Defeater(34岁,哲学博士,高校青年教师。由黎衡收集)

去年12月3号,喜马拉雅FM办了一个“123”知识节,很多音频课都打五折,有点类似于淘宝的双十一吧。我就买了两个节目。一个是《天文原来是这样》,它的主播旭岽以前有款免费节目《原来是这样》我听过,印象不错,他讲话比较清楚,风格上既不会过于死板,也不会过分俏皮。而且天文学是理科类的知识,容易模块化,相对来说也更适合做成语音,其实跟看科普类的书区别不大。不过这一类节目当然也不会很深,尤其是前沿的理论,本身学界就还在争论,他们一般不会涉及。第二个是《周濂讲西方哲学智慧》,很接近大学里的哲学史通识课,我自己就从事教学工作,所以听这个是为了学习,看看他怎么把庞杂的知识转化成通识性的条块,怎么消化,怎么分类,怎么讲述。加上对周濂比较信任,他本来就是很活跃的青年学者,加上他英美哲学的背景,更善于把能讲清楚的问题尽量讲清楚。我读博期间去美国交流过一年,当时参加的很多课都是原典细读。我觉得这种读原著的课,就不太适合做成音频,一是比较细,二是耗时长,消费者购买的话就会觉得不划算吧,不如直接买书看了。所以这种哲学类的知识付费课,还是看一个学者怎么把他吃进去的东西吐出来,带着他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我硕士的专业是心理学,之前也有人找我,请我在喜马拉雅上做“吃书”的工作。就是根据他们给出的心理学书单,把书“吃”下去,再形成一个一两万字的通俗概要。他们给的钱不算少,但我考虑了一下,还是回绝了。这是个辛苦活,以我的速度,“吃”一本书至少得半个月。我想把时间留给自己。

640YVEJYCLY.jpg

我还购买了三联生活周刊做的“中读”,一年的会员,才几十块钱,可以免费看全年的杂志电子版,还有很多音频节目可以听。这个就是冲着三联的牌子去的。在中读的音频专栏,我订了一个音乐类的节目。

另外我在“得到”上订购了“世界名刊速读”,专门在健身、跑步的时候听,比较轻松。订这个节目,一是想了解一些国内比较陌生的资讯,二是可以学到一些英语的新词、热词。

本文转自289号,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289号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289号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三个付费用户的故事:追求二手知识不可耻,但要有判断力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