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2018年语文全国Ⅱ卷作文题。图片引自《重庆晚报》微信号
2018年高考语文科目的考试已经结束。
很多人吐槽全国Ⅱ卷的作文难度太高。
该作文题的具体内容如下:
“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机的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①
这其实是一道难得的、非常棒的作文题。
因为,在此之前,“逻辑常识”已从中学语文教学中消失了整整三十年,也从未在高考语文试题中出现过。
久违的“逻辑常识”
与以往的高考作文热衷于提供各种雷人的心灵鸡汤作为素材大不相同,这道题的素材取自一段真实的历史。
素材中提到的统计学家沃德,即著名的数学家Abraham Wald(1902~1950)。
他出生于克卢日(今罗马尼亚,当时属于奥匈帝国),是一位犹太人。纳粹入侵奥地利后,他选择移民美国继续从事数学研究。1940年代,美国成立了“普林斯顿统计研究小组”(Statistical Research Group.Princeton,简称SRG-P。后来又成立了第二个Statistical Research Group.Princeton,Junior,简称SRG-Pjr)。该组织被置于国防研究委员会(National Defense Research Council)之下,目的是将统计方法应用于美国的陆海军作业。
Abraham Wald被招募进入该组织,并于1943年以统计学的方式,向军方指出了真正应该强化保护的飞机部位。也就是前述全国Ⅱ卷作文素材所提到的情节。
图:Abraham Wald教授
1980年,美国海军分析中心以备忘录的形式,重印了Abraham Wald当年留下的关于该事件的论文资料。海军分析中心在前言中写道:
“(亚伯拉罕.沃尔德)的这项工作从未在外部发表。虽然他的原始备忘录有其他副本,他的方法论也已被应用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之中。海军分析中心出版这份备忘录,不仅仅是出于历史方面的原因,也与他的方法论仍有现实价值有关。”②
作为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首次在作文中出现的“逻辑常识”题,素材中的这个故事,在统计学上被称作“幸存者偏差”——军方关于弹痕的统计,只包括了平安返回的战机。那些给飞机造成了无法返回的致命伤的弹痕,并没有被统计到。所以,仅仅依靠这些幸存飞机身上的弹痕数量,来判断机身何处最应该被加强,是不科学的。
所谓“幸存者偏差”,实际上是一种逻辑陷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近数十年来,我们也曾频繁掉入此种陷阱。
比如,伪科学“地震云”作为一种“日本民科”,自1977年被引入中国后,肆虐中国教育界四十余年,关键原因,就在于那些热衷于报道“地震云”的媒体,缺乏逻辑思辨能力,看不见“幸存者偏差”——他们所见到的关于“地震云”的统计,只包括了与地震存在时间先后关系的那些云,未发生地震而出现的那些性质相同的云,数量明显更多,但它们未能在“民科”们的研究中“幸存”下来。
图:《光明日报》刊文力挺所谓的“地震云”
早在1970年代,日本地震学界就已指出,“地震云”是彻头彻尾的伪科学,“作个统计就可了解,云和地震的关系纯属偶然”。中国地震学界也持相同看法。但学界的看法,架不住一些媒体从业人员缺乏逻辑常识,看不到统计数据中的“幸存者偏差”,对“地震云”一再吹嘘;也无法遏制“地震云”进入中小学校的自然、地理、科学教材。于是乎,“地震云”竟成了八、九十年代初高中生脑中的一种“科学常识”,令人叹息不已。③
此外,中国当下的成功学领域、医疗保健领域、历史学领域,都可以说是“幸存者偏差”这一逻辑陷阱的重灾区。
图:美国海军分析中心1980年出版的Abraham Wald教授论文的目录
中学语文教育,曾经开设过逻辑课
逻辑之所以重要,在于它是一种基础工具,教人如何正确地思考和表达,也教人辨识谎言与欺骗。
逻辑常识,是现代基础教育必不可缺的组成部分。
20世纪初,形式逻辑传入后,晚清、民国的教育界,也将逻辑学纳入到了大、中学校的正规课程之中。
1970年代末,逻辑课在大、中学校缓慢复苏。1981年,教育学家张志公曾撰文,大声呼吁“中学生应该学点逻辑”。鉴于教材、师资匮乏的现实,他建议暂时由语文学科来承担普及逻辑常识这一重任:
“在中学普遍开设逻辑课显然是不可能的,……由语文学科明确地把逻辑训练和简要的逻辑知识的教学任务承担起来,是可取的。”④
1982年10月12日,《人民日报》也刊文呼吁“要尽快在中学开设形式逻辑课”。文章沉痛指出,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水平之低下“令人吃惊”:
“近年来,教育界已有人在上海和北京的某些学校,对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状况分别做了调查。结果表明,抽象思维的能力和形成概念的能力很低,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相应的审题能力和判断力很差,推理和论证的能力很为缺乏。同上述各种能力的缺乏有关,目前中学生组织思想和表达思想的能力也很为欠缺。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曾对中学生语文状况做过调查。从调查取样的三百篇作文来看,很多学生在智力的发展上有以下几种缺陷:(1)观察和理解的能力差;(2)分析和概括的能力差;(3)思维和表达能力差。三百篇作文反映的情况有一定的代表性,基本可以体现当前我国大多数中等学校学生语文的实际水平。水平的低下是令人吃惊的,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值得引起普遍的注意。该编辑室还选了三百份测验卷,从语法、修辞和逻辑知识等方面了解中学生的情况。调查的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基本上没有掌握最起码的语法、修辞、逻辑知识,更不会在实践中运用这些知识,用词不当、句子不通顺的情况相当严重。逻辑方面的错误主要是概念不清,逻辑关系模糊,主宾概念不相应。总的看来,除少数基本上符合评卷要求外,大多数水平低下。”⑤
图:《人民日报刊》文呼吁中学语文讲授逻辑常识
此后,中学语文教学开始渐渐增入逻辑常识方面的内容。
但好景不长,1988年,中学语文教材再次删除了有关逻辑学的教学内容。一些“专家学者”,甚至提议连带师范院校课程中的逻辑学也一并取消。
此次删除,让许多一线中学语文教师深受打击。他们在1988年留下了许多痛彻心扉的文字。比如,有人如此写道:
“正准备写一篇文字呼吁加强中学逻辑知识教学,不料修订后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却将中学语文课中的逻辑知识删掉了!……据说,中学语文删掉逻辑知识是为了降低难度……‘让学生真正扎实地把基础知识学好。’(参见1987年1月22日《中国教育报》)我以为这个理由是不可思议的。……(逻辑)可以帮助人们去正确地进行思维并尽快获得新知识(包括学习和发现发明),更准确严密地表达和论证思想,更敏捷地识别和纠正错误,它是给人们提供科学方法的一门基础学科。……总之, 我认为中学决不能没有逻辑知识的一席之地。”⑥
还有一些语文教师,在失望中尖锐地抨击了中学语文教材自身所犯下的逻辑错误,无奈地感叹道:
“建国也有几十年了,为什么就一直这样糊里糊涂地在编、在教、在学……而且还编得、教得、学得津津有味!这难道不确实说明了我们这个民族轻形式逻辑、思维习惯有点儿问题吗?这难道不确实说明我们的编者、教者、学者,乃至整个民族,不但不应该删除逻辑知识,而且应该大力地、急迫切地普及逻辑知识吗?”⑦
这些声音并不足以让事情好转。
进入90年代,很多大学的逻辑课,也从必修课变成了可有可无的选修课。1998年,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基础课程中的逻辑课,也被取消了。⑧
此次全国高考语文Ⅱ卷作文题,再次将逻辑常识,推到高中生们面前,不管有意无意,终究是一件好事——知晓了“幸存者偏差”,多少有助于他们避开这世上的诸多陷阱。
当然,考生们吐槽这道作文题难度太大,也是情有可原的。
毕竟,中学语文教材上一次讲授逻辑常识,已是整整三十年前的事了。
图:2017年法国高中会考(Bac)作文题。左,文科题目三选一:1. 观察是否足矣了解?2. 我有权做的一切是否都是对的?3. 请就法国思想家、哲学家卢梭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的一段选写一篇论文。右,理科题目三选一:1. 捍卫权利,就是捍卫自身的利益?2. 我们能挣脱自己的文化吗?3. 请就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言论及写作集》中节选写一篇论文。这些题目不仅仅考察逻辑常识,更考察对学生运用逻辑常识进行现实思辨的能力。
注释
①新华网:《重庆高考语文作文题出炉:“幸存者偏差”》http://m.xinhuanet.com/cq/2018-06/07/c_1122951555.htm
②Abraham Wald教授的论文下载地址:http://www4.ncsu.edu/~swu6/documents/A_Reprint_Plane_Vulnerability.pdf
③伪科学“地震云”在华肆虐四十周年 ,《短史记》2017年8月22日。
④张志公,《承担逻辑训练的任务是可取的》,《语文战线》1981年第7期。
⑤曹德铮,《要尽快在中学开设形式逻辑课》,人民日报1982年10月12日第五版。
⑥王金华,《中学语文课中不应删掉逻辑知识》,《逻辑与语言学习》1988年第3期。
⑦严戎庚,《中学语文课必学逻辑之反证》,《思维与智慧》 年第1期。
⑧曾昭式,《中国现代文化视野中的逻辑思潮》,科学出版社,2009,第188页。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短史记”,作者谌旭彬。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
来源:短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