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永安教授在一席演讲 图片由公众号“一席”提供
当前,阅读与写作的重要性并没有因为科技的进步而显得式微,相反,这种能力正格外受到重视。在复旦大学中文系梁永安教授的心中,文学是焦虑时代的一剂良药。他建议年轻人要多阅读历史、哲学、诗歌和艺术等,培养自己的思辨力、多元化价值观。同时,他也强调,年轻人要有韧性,经历生活的打磨后,写出来的作品才会真挚。
梁永安,应该是个有点摇滚味儿的中文系教授。
在复旦校园里,他人气极高,被学生称为“复旦中文系的智慧”,据说他的“当代中国小说选读”课,向来抢手,学生们即便提前半小时到场,也常常没有座位,很多人就在在后排站着听课。更夸张的传说是,有新生上完梁永安的课激动地给人发短信:复旦满足并超出了我对大学的所有期待。
梁永安是文学博士,复旦大学中文系创意写作专业导师,曾任美国波士顿大学、韩国梨花女子大学等多所高校客座教授。校园之外,他是一个“网红”教授,博学、涉猎广泛,教小说和电影之余,梁永安活跃在各大媒体、沙龙讲座现场,谈“韩流进阶史”,也谈“中国城市化的三大问题”。
他十分乐意,也擅长讲述“年轻话题”。他的一席演讲“单身的黄金年代我们如何面对爱情”备受年轻人追捧,仅在一席的阅读人数就达150万之众;公开课“当腐女遇上宅男——都市电影中的新人类”被搬运到二次元文化聚集的B站(年轻人为主的视频网站),颇受欢迎。
而当四月春末,梁永安刚给学生讲完课,背着电脑包,拿着保温杯,匆匆来到星空咖啡馆,我第一次见到他,发现他其实质朴、温和、谦逊。
梁永安教授
给年轻学生讲“爱情课”,梁永安说,他其实关注的是人的精神的发展,爱情是个由头,也是中外历代作家描写的永恒主题。他强调真实的生活历练、历史感、开放的多元价值;认定某一种单一的价值观,在梁永安看来“是致命的”;他认为,下一批的作家,极有可能出现在城市中打工群体中。
“这些农民工里,会出一批作家”
2009年,复旦大学首次在国内引进了创意写作专业硕士(MFA),相比于早就声称“我们不培养作家”的中文系,这个新专业设置起来,应该是要培养作家了吧?
仍然不是。
复旦创意写作专业学术带头人、作家王安忆,2014年接受《南方周末》收集时表示,“创意写作给很多人的感觉是要培养作家,事实上我们都知道,作家是需要天赋的。创意写作班从来没有把培养作家作为目标,只是希望借此让学生更加直接地了解写作究竟是怎么回事。”
事实也是如此。9年过去,梁永安的MFA学生中从事文学创作的人数,的确寥寥,大部分学生最终还是去了企业。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创意写作无用,文学式微,恰恰相反的是,创意写作和文学在数字化、全球化的时代更加被需要。梁永安说,“文学的比例在缩小,而文学性在扩张”,复旦追求经典意义上的文学创作。在国外,创意写作的外延其实十分宽阔,广告、印刷等应用型的写作,同样在创意写作的范畴中。文学,在梁永安看来,就是在这个焦虑时代追求幸福感的良药。
“过去,我去江阴搞社会调查,农民一听,有作家协会会员、科学家来,立马就对你刮目相看,这样的人很受尊敬,”梁永安说,“那是90年代,现在不一样了,听到是作家,也就一般般啦。”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这些年,也是新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混沌中从旧有的秩序中重新建立、发展的时段,“不像以前,人的物质需要,一辆自行车、一个台收音机、一小间房子就能解决了。”
梁永安认为,光有不间断的物质追求是不够的,“内心没有幸福感,没有房子,以为买房子才是幸福,买了房子,以为要换更大的房子才有幸福”,焦虑遍地,出口难寻,“人就可能会陷入循环的茫然和焦虑。”
此时,文学就是最好的慰藉,它富有生命感,以及温度,有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足够让人去思考、体会“我的生活应该如何过,我要追求什么价值”这些问题,知道幸福感可以在哪里存在。
“买不起房子的人就不需要文学了吗?”外滩教育问。
“他们是更需要的。”梁永安答。
他认为,对于对财富求而不得的人们,文学是纾解也是财富。
“因为他们追求不到,又历经坎坷,这些经历就是最大的财富,是非常好的文学资源。他们在生活中的挣扎,在社会中的彷徨,是别人根本没法亲身体会的。其实,你看,美国很多作家都是自这样浮现出来的。中国城镇化过程中,这么多人从乡村到城市打工,他们现在还在忙于应付生活,在流浪中,等到他们内心不吐不快的时候,他们中间将会出现一大批作家。”
“现在这些人,大多是初中高中毕业,是具备基础的写作才能的,也不像骆驼祥子那样走投无路,他们走过的路途就会成为写作的巨大能量。”
近几年,复旦创意写作MFA的硕士学生,大部分本科刚毕业就来,“比较学生气”,梁永安说,早年间,大多学生已经有一定社会经历,当过电视节目策划,或者编剧等,“这些学生会比较有韧性”。
“韧性”来自于生活的历练,而真实的生活经验在梁永安看来非常重要,经过生活打磨之下的写作,才更有真实感、质感。
“只有一种观点,是致命的”
把目光往过去的时间推一推,每个社会人、每个大学生多多少少经历过12年的中小学语文学习,但有些基础,并没有打好。
“我们的教育,普遍人文性不足,有些老师自己也解决不好这个问题,所以学生教出来也是参差不齐。”梁永安举例说,“以前课本写《小英雄雨来》,后来遭到很多人质疑,为什么?因为孩子这么小,就在教他们放弃生命。后来人们发现了,应该是爱惜生命。换个故事,《司马光砸缸》,又有不同的视角。往下沉,多思考,发散出去,就会发现,原来各种不同的立场,都可以存在。”
“这个时代不能只存在一个绝对的真理。”
写作是多元的。一种写作,有时代感,有历史意义。梁永安认为,多元的人文价值的缺失是致命的。他说,“转型时代,社会的生存是复杂、多义的。比如说一个人很爱钱,也许未必是他势利、物质,是因为他有亲人必须要资助、照料,压力非常大,可能看起来很功利,但他爱钱,是有伦理意义在的。”除此之外,还得意识到,“坏人”是一个身份标签,但一个“坏人”,他的身份又不止这一种,“坏人”与“坏人”之间也会有微妙的感情。
“原来是有什么,就反对什么”,梁永安认为多元,不是谁反对谁,某种观点反对某种观点,而是一种共存、新创,“文学是让人能跳出去,看到多种的可能性。”
还有一种写作,是生活的细语和纾解。“就像一声叹息”,这是梁永安对于微信、微博上碎片表达的巧妙比喻。他认为,按文学标准看,生活中的文字“很无聊”,但具有“真实的美感”。写作就像一根藤,让生活的散枝有了主干可以有焦点地攀伸、成长。
要写出真挚、坚守、真实,还要写出多元。
“古代说行万里路,现在你做个志愿者,到大山沟里,第一天睡觉受不了跳蚤,真切闻到牛圈的味道,你才知道传奇不是想象,是一步一步从艰难里走出来的经历。”
梁永安一直强调从真实、艰难的生活中锤炼出来的写作无比重要,教学教不出作家,天赋、经验造就作家,也几乎是各大中文系的共识。可教的是语感,语感的来源往往是大量的阅读。梁永安说,“高品质的阅读是一个框架,不在乎是读多少数量。”
阅读很私人,每个人的喜好和阅读阶段都不同,不能一概而论。非要推荐的话,他说:“作为一个中国人,从小阅读古典文学,我认为还是很重要的。”这是有感于他在韩国、日本看到的严重文化断裂。
高品质阅读的要求就很高,要读哲学、历史,“一个人没有历史感,不知道人类是怎样生活过来的,就很难理解当下。这是高品质阅读的基础。哲学也很重要,它能让人理性,增长批判精神和怀疑精神,知道没有绝对”
要读文学,尤其是诗歌,“一个人不读诗,他就太固定,诗歌很自由,它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打乱和展开”;要读艺术,比如建筑,“艺术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你走在街上,看一栋房子,其实能从建筑看到房子的年代特征,如何建造,人生也像是造房子一样,慢慢把想法造进去。”
总之,梁永安认为,这些东西能让人清楚,当下实实在在地活着,世界是流动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自己也是,这样能避免人的自大,有点小成绩也沾沾自喜,也能让人自信,知道自己是独特的存在。就像他常常对学生讲的:“人的追求,是做一流的事情,过大众的生活,不要把自己看的很重。”
本文转自外滩教育,作者陆莹,编辑黄晔。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