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我们与电子科技的热恋期已经结束了。
十年前握着第一台智能手机,我们就像拥有了整个世界。大多数人随着屏幕上无声的滚动心神荡漾,每分每秒都在迎接一场指尖派对。人们很快相信了科技让生活更美好,并真心实意地追逐着神奇、层出不穷的科技产品,直到有一天离不开它们——我们开始感到焦虑。
艺术家最敏感,以各种艺术形式反思科技对人类的反噬作用,比如以讽刺低头族著名的法国年轻插画家Jean Jullien,他的作品线条简单又不失趣味,在黑色幽默中表现现代人的生活。学院派则很严谨,用调查数据对人们耳提面命,据美国心理学会统计,连拥抱科技的千禧一代,也有将近一半人担心社交媒体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Jean Jullien有很多插画作品反映了手机对人的异化。
当电子产品向全年龄段普及,这种负面影响,甚至会蔓延到幼童和青少年身上。早在几年前,英国就有教育机构发现,越来越多的儿童由于对电子产品“上瘾”而产生视力受损或逐渐丧失一些简单的动作技能。
国内的声音更为耸动,不少媒体断言,10后正在成为电子产品的牺牲品……从2016年开始,“全国爱眼日”的主题都聚焦于儿童青少年的近视防控。专家认为,近年来,儿童青少年近视问题日益严重且低龄趋势明显,已成为重大社会公共卫生问题,并将罪魁祸首指向了电子产品。
你觉得生活被电子产品绑架,并非科技的错
“科技成瘾”是愈发令人关注的时代焦虑。科技一方面可以给人丰富和自由,另一方面又可以是控制人的工具。因此,现在很多人高喊“放下手机,立地成佛”,将科技依赖的病因完全归咎于科技产品本身,提出要抛弃它们,回归简单健康的生活。
但是,这并不现实,我们可以切身感受到,科技正在征服世界。
早在世纪之交,科学家已经预言,21世纪,人类生活注定要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生命科学造福人类,多种遗传病可望在分子水平上得到早期诊断和根本治疗;计算机向超高速、小型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给人类生活模式带来革命性的变化;自动化技术将逐渐代替人类复杂劳动,智能机器人将深入千家万户;绿色能源的开发,可确保人类可持续发展;人类进军太空,寻找新的发展空间……
在现实生活中,科技产品已经越来越成为人类生活中最不可割舍的一部分。它们填补着生活中的空白时间,用轻松的娱乐内容调剂生活的乏味,用各种服务创造低成本的满足感……智能生活的到来,深刻地改变我们原有生活的方方面面。
因此,简单地通过“抛弃电子设备”或抵抗科技产品来“反科技”,不仅不可能使人们真正回归简单生活,而且不可能真正达到唤醒人们理性运用科技的目的。事实上,科技创造的是一种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如何实现、导向哪里,主要在人。
为了确保科技不会反制于人,我们应该正视一个事实——与其说科技本身让我们沉迷、将我们绑架,不如说是我们固有的坏习惯在作祟。毕竟,科技诞生的本意,是为人类服务,而人作为具备智识的主体,应该有能力考虑如何使用科技以及避免被科技异化。
问题的症结不是讨论该不该让小孩接触电子产品
毫无疑问,10后的童年,是被智能设备包围的童年。那么,家长应该怎么办?
尽管一份接一份的研究报告都在不停地告诫家长,不要让小孩过早接触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等设备,这会导致他们注意力不集中、社交能力变差、视力下降等恶果。然而客观情形是,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家中的智能设备很难不被孩子接触到。
美国儿科学会也曾在2013年一份研究报告中得出“2岁以下幼儿不该暴露在任何电子显示屏前”的相关结论。有趣的是,两年后,他们推翻了当初的结论。在对多个家庭和教学机构的儿童进行调研后,他们发现,儿童早点接触智能设备并没有什么不好。相较于幼儿使用电子设备,专家认为,缺乏父母监管更令人担心。
他们终于认清问题的症结:重点是如何引导儿童使用智能设备,而不是讨论该不该让他们接触。
实际上,在家长正确的引导下,智能设备对儿童的成长是有利的。数字媒体内容可以培养孩子的执行力、自控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而且,使用智能设备时家长与孩子之间相互交流合作的过程,更有利于亲子教育。
那么,如何才算正确引导呢?
中国的一名软件交互体验设计师陆文宇,做出了这样一种尝试。
微小的力量,就能引导科技发挥正面作用
陆文宇有一个4岁儿子叫臭乖乖。陆文宇认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在生活中必不可少,对孩子的智力成长也有很大帮助。但他也发现,臭乖乖玩平板电脑的姿势不当,他和妻子经常纠正也没有用,一旦孩子没人监管,还是会凑得很近。
为了保护臭乖乖的视力,陆文宇希望开发一个平板电脑App,它能实时检测使用者与屏幕的距离,一旦孩子靠得太近就会黑屏。
于是,他向微粒贷提交了自己的心愿,获得了资金和技术团队的支持,开发了这款App。这个微小的心愿,得到了实现。因此,臭乖乖既能够享受科技带来的乐趣,又能避免与屏幕距离太近,保护眼睛。
新技术不断出现,但人必须作出选择,不可能什么信息都接受。当科技还不够聪明,它的强势有如风卷残云,所到之处全世界都整齐划一地滑手机。等到科技更加聪明的时候,它不应该像推土机那样铲平世界,而是要给予用户最大的尊重,回到科技为人服务的本质和胸怀上。
微粒贷相信每个微小个体蕴含的力量。人,才是科技的根本。作为智识主体,人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哪怕只是一点微小的力量,也能将科技带来的可能性,引向正面的方向。
庆幸的是,在人类自我危机的防范意识之下,当人们在追逐科技效应最大化的时候,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反思和制衡科技的副作用,保护我们和我们的后代不会成为科技的牺牲品。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新周刊”,作者卢云堡。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
来源: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