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一直以来都是个热词。四个多月前,教育部教基厅〔2018〕3号文件《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下发,将新一轮减负运动的第一刀砍向了校外培训机构。
这次专项治理行动要分阶段进行,要打组合拳。根据文件要求,6月底前要完成第一阶段,全面部署和排查摸底。目前第一阶段已经完成。之后是第二阶段,集中整改,要求到2018年年底完成。最后是专项督查阶段,要求在明年6月底之前完成。
因为校外培训机构带来的危害人人可见,带来的痛苦人人可感。所以对教育部这一刀期望者甚众,叫好者也颇多。
我的孩子今年上小学一年级,基本上没有给他报什么课外班,但依然感觉每一天都忙忙碌碌,需要花相当长时间给他辅导功课,陪他完成相关学习任务。常常是孩子不胜其烦,家长也疲惫不堪。
问题出在哪儿?显然不能将责任推到课外辅导机构头上。因为与同龄的孩子比,我们从幼儿园到现在,上课外班的数量近乎于零。
是不是我家孩子比较笨,别人的孩子不需要花那么多时间呢?问问孩子正在上一年级的朋友,也问问孩子班级中其他同学的家长,大家感觉都差不多,都很累,谁也不比谁轻松多少。看来辅导功课被气到心脏病发作不完全是编造的段子。
是不是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太多,学生不容易完成呢?但问问其他学校的同级学生,作业只比我们多,不比我们少。为什么老师非要布置作业,就不能在课堂上全部完成,回到家里轻轻松松地该干嘛干嘛,有空读读课外书,锻炼锻炼身体吗?
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
想来想去,我想可能是教材的问题。安排的学习内容太多,学生课上完不成,就只能课下花时间,老师布置作业,也正是因为课上没有那么多时间落实,只能课后布置一些作业来弥补落实的不足。但光有推测远远不够,还要有事实依据才行。
因为我是语文老师,为了便利起见,就找了两个版本的一年级语文教材做了一下对比研究。
这两个版本的教材分别是:
1.2016年版教育部审定通过的教材,也就是最新的部编版教材,是现在全国统一的通行教材。
2.2001年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2014年7月第23次印刷的人教版教材,也就是部编版教材之前全国大多数学生所使用的教材。
经过整理对比,我先做了下面这样一个表格。
通过这个表格,可以看到,除了识字课部编版教材略有增加外(上下册共计增加了4课),其他项目和原来人教版相比均持平甚至大幅减少。其中,汉语拼音持平,一年级上下册课文共计减少19课,生字表一总计减少识字量250字,生字表二总计减少要求会写的字50字,教材页数也共计减少82页。
这样看来,我之前的预判有问题,冤枉了部编版教材。从上面这个表格看,与原人教版教材相比,部编版教材已经大幅减负。但是,可但是,但可是,别着急下这个结论,请再看另外一个表格。
从相应的版权页中标注的总字数来看,部编版教材一年级上下两册共计超出原人教版教材13万5千字。也就是说足足多出一本书的数量。说实话,当我看到这个总字数时,不只是吃惊,而是震惊。但白纸黑字就在那里摆着,不容置疑。
会不会是计算书籍总字数的标准发生了调整,或者书籍字数统计发生了错误?
根据读书经验判断,应该完全达不到版权页标注的那么多字,很有可能是字数统计错误,但我又不太敢相信全国统编教材,花了这么大的气力来做的事儿竟然会出这样的问题。咨询出版行业的朋友,他们认为应该是计算的版面字数,而不是实际字数。所以实际增加应该远没有版权页标注的那么多。
那为什么部编版教材在字数有所增加的同时,总页数又比人教版教材减少了82页呢。原来,教材开本变大了。原来的人教版教材是32开(开本:890毫米 ×1240毫米),而新的部编版教材则是16开(开本:787毫米 ×1092毫米)。直观比较就看得出来,大出一大块呢。
虽然从课文总数量上看,部编版教材比人教版教材减少了不少。但是,除了部分相同的篇章,课后练习难度略有增加之外,新入选的课文,在长度上都或多或少比原来的课文要长一些。比如,一年级下册,原本人教版教材作为选读课文出现的《咕咚》和《小猴子下山》这样一些对一年级学生而言篇幅比较长,每篇有两三百字的课文,都选入到了部编版一年级下册必读课文中了。
语文园地这一栏目数量虽然只比原人教版教材增加了两课,但从难度上来说,有了相当的增加,原来更多偏于复习,而新版本则偏于新课。人教版上册生字表一没有涉及到语文园地中的生字,而部编版上册教材则涉及31个新字要求会认读。
口语交际部分看似共减少了6个,但实际上原人教版教材下册的口语交际安排在语文园地栏目中,并未单列。而部编版教材语文园地和原人教版含口语交际的语文园地栏目内容量差不多,同时,又单列出了口语交际部分。
与人教版相比,部编版教材还在每一个语文园地栏目中单列了“和大人一起读”这一子栏目,也就是说单是这一栏目,上下册一共就增加了16篇的阅读量。而且“和大人一起读”这一栏目所选的文章和课文相比,大多偏长。
除此之外,部编版教材的上下册第一单元都增加了一个名为“快乐读书吧”的栏目。字数总共大约有两百余字,相当于两三篇课文的文字量。
一年级语文学习的重点在于识字写字,虽然两个版本的教材对比,从生字表上看,要求会写的生字数量减少了50个,要求会认读的生字数量减少了250个,但实际情况却并不像生字表中所反映的那样,真的减轻了负担。
简而言之,原人教版教材生字表虽然涉及到要求认读的生字较多,但是它把课文中相当大比例的生字都包含在内了,部编版教材生字表虽然看似涉及到要求认读的生字量减少了,但实际上课文中需要认读的生字数量并未大幅减少。
因为统计起来比较复杂,我没有做每一课的具体数据。但为了证明这个直观感觉,我不妨举一些例子来说。
比如,在原人教版教材中,教材前的“入学教育”这一板块,是4页图画,图画中有“欢迎新同学”“新华路小学”,黑板上写的“马”“牛”等字,但这些字都是图画中的字,不是明确要求学生读出来的生字。
而部编版教材,在“入学教育”这一板块中,则涉及到“我上学了”“我是中国人”“我是小学生”“我爱学语文”等若干图片以外的文字内容。
其中,“我是小学生”部分有“上学歌”一首:
太阳当空照,
花儿对我笑。
小鸟说:“早,早,早,
你为什么背上小书包?”
我去上学校,
天天不迟到。
爱学习,爱劳动,
长大要为祖国立功劳。
在“我爱学语文”部分,有“读书”“写字”“讲故事”“听故事”这样若干对于图片的文字标注。
我把部编版教材一年级上下册的生字表一都录入了WORD文档,这样便于利用WORD的搜索功能做一些简单的统计。
统计结果如下,部编版教材在前面提到的关于“入学教育”的文字内容中,“阳”“照”“背”“迟”“爱”“习”“劳”“动”“祖”“功”“读”“讲”“故”“事”等14个字均未在一年级上册的生字表一中出现。这些生字大多数出现在一年级下册的生字表一中,其中“祖”“功”“读”这三个字在下册的生字表中仍未出现。
如果说这个部分还只是入学教育,不算是正式课文,这些字不在必须认读之列,那么我们可以看看正式课文情况如何。
例如,部编版教材一年级上册课文第10课《升国旗》一文。(见教材第75页)
五星红旗,我们的国旗。
国歌声中,徐徐升起;
迎风飘扬,多么美丽。
向着国旗,我们立正。
望着国旗,我们敬礼。
这一课中的“徐”“迎”“飘”“扬”“望”“敬”“礼”等7个字均未在上册教材的生字表一中出现。
又如,部编版教材一年级下册课文第1课《吃水不忘挖井人》一文。(见教材第17页)
瑞金城外有个村子叫沙洲坝,毛主席在江西领导革命的时候,在那儿住过。
村子里没有水井,乡亲们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毛主席就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了一口井。
解放以后,乡亲们在井旁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这一课中的“瑞”“沙”“洲”“坝”“导”“挖”“解”“碑”“刻”等9个字既未在一年级上册生字表一中出现,也未在一年级下册生字表一中出现。
这样的情况不是孤例,而是在每一篇课文中都有涉及,少则三四个,多则七八个生字,出现在课文中,但并没有计入教材后的生字表一之中。
虽然看起来这些生字在生字表一中并没有要求必须会认读,可是在相应的课文中,又是很关键的一些生字,这些字不会认读,意味着相应的课文就读不下来。实际情况就变成了虽然教材后的生字表不要求,但在读课文的时候又完全回避不了,必须会认读才行。
虽然我前面所举的若干例子,涉及到的若干生字,对成人来说不算什么难事,就是对三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也属简单之至。但须知,这是对一年级的孩子,对刚刚学习识字写字的他们,每认读一个生字都具有相当的难度。
一年级小学生刚刚识字,读起书来也磕磕绊绊,不可能如成人一样,每分钟轻松朗读两百字以上。进一步增加教材中的阅读量,在一定程度上是进一步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我这样说,并不是说原来的人教版教材就超过了现在的部编版教材。诚然,新的部编版教材有很多优点,比如,选择了很多韵文,适合一年级学生诵读,朗朗上口。在阅读材料选择上,也更贴近学生,更为优质等等。这个我在辅导孩子的时候,是能够感受得到的。
但是不是好东西就要急急忙忙一股脑地都塞给学生呢?
作为语文老师,我一点都不反对增加阅读,而且还提倡增加阅读量。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的要求是不同的。差不多属于精读和泛读的区别。增加太多的精读对一年级小学生而言必然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一个小孩子在消化能力还不够强的情况下,塞了太多的食物给他吃,即使每一种食物都高营养,但他也一定会消化不良,会拉肚子的。
也许有人会说,既然知道增加了那么多的阅读量,不提前学就跟不上,那为啥不提前学一些呢?
要知道,教育部三令五申,严禁超前学习,严禁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所以这个部编版的教材应该是为全国所有一年级零基础的学生编撰,不管是首都北京这样的教育发达地区,还是其他老少边穷的教育落后地区,要大多数学生都可以跟得上,学得好的才行。
但事实情况如何呢?恐怕即使是老师布置课后作业,把相当一部分学习任务推到课后完成,还是会有一部分学生吃的是夹生饭。饭一旦做夹生了,再做熟就不容易了。
一定意义上来说,学习也是如此。最大的问题还不是限定时间内能不能达到教材规定的识字量或阅读量,而是学生因能力不及而带来的挫败感,以及由此产生的学习兴趣损伤。
随着学校各种新课程的陆续开设,与十几二十年前相比,现在小学生用于语文数学等主课学习的课时实际上是被大幅压缩的。但教材非但没有压缩,还有一定的扩展,显然学习负担会进一步加重。
也或许有人会说,教材只是个例子,也不是说有了那么多的课文,就要求每一课都必须上,可以有选择地上啊。甚至教参中也会给出一些相关的建议。可是,在实际操作中,又有多少小学一年级的老师会这么做呢?他们要顶着多大的压力才能这么做呢?
毕竟是一年级,所以教材给多少学多少是一个非常正常不过的选择。给了不学,反而显得不正常了。而且,不但要每一课都要上,甚至是要求每一课都要弄得滚瓜烂熟才可以。
前面我只是从一年级语文教材的对比来说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问题。事实上,据我个人的有限观察,其他学科的教材,其他年级的教材在一定程度上也或多或少存在这种情况。比如,现在小学一年级的英语教材,说实话,如果和十几二十年前相比,差不多是那时候初一的水平要求了。
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孩子确实比几十年前的同龄人聪明太多了,接受的信息也太多了,能力也有相当程度的增强。但有什么研究表明,这种能力的增强真的达到了如今这样的高水平了呢?
虽然我们现实的教育,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和学生主动或被动地抢跑。但是,这种抢跑所带来的危害即使不是有目共睹,也是真正懂教育者的一种共识。
我们的教材是不是也要考虑一下那些希望慢教育慢生长的家长和学生的需求,不要从一开始就把起点搞得这么高呢?也要考虑一下老师的负担,让老师们能从容自如而不是心急火燎地完成教学任务呢?
一个孩子从站稳到能迈开第一步,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同样,从走稳到会跑,也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如果还不会走,就想着如何跑得更快,恐怕非但跑不快,还会因为不断摔跤而恐惧跑起来。
学习也是如此,是一个加速的过程,不能从一开始就要求全速前进,而一定是要慢慢起步,随着能力的增长持续不断地加速。这样,学习起来才会基础更扎实,才会充满信心,才会更有兴趣。而扎实的基础、充足的信心和浓厚的兴趣,才是一个学习者一辈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
教材不是拿来和别人作比较,用它来证明我们的水平有多高。只有适合学生发展水平的教材才是好教材,任何人为的拔高都是对学生的伤害。而对学生的伤害,就是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未来的伤害。
减负,请先拿教材开刀。减负,教材不能灯下黑。
【后记】本文只是以人教版和部编版的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为例进行了一些对比研究,但我个人毕竟不是小学一年级老师,观察和研究都可能有失偏颇,欢迎具有一年级实操经验的老师和家长留言谈你们的感受和认识。也欢迎朋友们在留言中谈及其他年级,其他学科的教材情况。如果能够有更为详实的数据或实例对比就更好。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水寒说语文”,作者水寒。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