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pixabay
在国际化的当下,掌握一门外语日益成为普遍趋势。
在外语学习的问题上,社会上存在一些争论:
有人认为,外语学习一定要越早越好,晚了就学不好了;
也有人认为母语学习可能受到外语学习的干扰,学外语加重负担,没啥好处。
那么,儿童能不能学外语?外语学习是不是越早越好?是不是晚学就学不好外语了?怎样学外语有效呢?
自从20世纪60年代有学者提出外语学习的关键期假设后,几十年来科学家开展了大量研究探讨外语学习的奥秘,在外语学习的时间窗口和关键经验上获得了许多重要的科学发现。
1.
从婴幼儿起,人类就具有学习新语言的强大能力。研究表明,新生儿是“世界公民”,可以分辨任何语言的语音差异。
对9个月前的婴儿来说,分辨外语语音不过是“小菜一碟”。他们分辨外语语音的能力在4个月以后开始下降,但是到9个月前依然保持。到了10-12个月,婴儿和成人一样,不能很好区分没有接触过的外语语音。
这是母语环境经验塑造大脑的结果,是人脑积极适应环境的反映。
2.
外语学习也的确存在明显的起始年龄效应。尤其在语音和语法方面,越早学习外语,成效越高。
早期一项对46位在美国的3~39岁韩裔和华裔的研究发现,学英语的起始年龄与英语语法成绩显著负相关,越早学外语,语法越好;3~7岁开始学习英语,则语法水平可达到英语母语者的水准。
图片来源:教育家
后续又对65位学习西班牙语的中国人和12位西班牙母语的人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
在3-6岁学习外语,语音学习成效最佳;
而在7-15岁学习外语,语法学习成效相对最好
但是人类大脑又具有强大可塑性,保证了终身都有学习能力,因此学外语并没有不可逆的“时间窗口”。虽然人们曾经认为3-7岁是外语学习的关键期,但是后续研究并不支持这一观点。在对人数高达230万的美国西裔、华裔移民人群进行调研后发现,外语学习并不存在特别的关键时间窗口。
图片来源:教育家
数据分析也显示,虽然移民的英语熟练度的确随着英语学习起始年龄增大而明显下降,但下降模式是连续的,并不存在一个陡然的断点,而且移民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则英语学习起始年龄的作用越小。
多项脑成像研究也表明,控制外语学习的熟练度后,外语学习起始年龄早晚不同的人加工外语的脑活动模式相似。
最近刚刚发表的一项超大规模研究,依据60多万人的丰富数据,系统检验了外语学习的时间窗口效应。但是远远比人们预想的要漫长得多(到青春期之后仍然不会结束),而且和学习环境的特点紧密相关。况且,无论是在什么环境中学习,都需要经过长期努力。
因此,可以认为即使晚学外语,也有可能学好,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学习经验和环境。
图片来源:教育家
3.
其实,外语学习不会“损害”或“污染”婴幼儿母语的发展。
对同时和先后开始两种语言学习儿童的大量研究表明,与只学习一种语言的儿童相比,自出生起同时学习两种语言的儿童和相继学习两种语言的儿童在语言发展顺序和时间历程上并没有出现滞后。相对而言,双语同时获得的儿童早期在每一种语言的词汇丰富性上略逊色,但在后期并没有和单语儿童明显不同。在北美、欧洲、包括我国大陆与香港的多项研究都表明,母语和外语学习水平二者存在正相关,学业表现好的孩子母语和外语都好,并没有任何数据显示外语学习损害母语学习。
另一方面,研究还表明外语学习经验对脑和认知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习两种语言对认知控制能力的促进作用早在婴儿7个月时就已经出现,对学前、学龄、甚至老年人的研究一致性地表明会两种语言的人在认知控制能力、认知灵活性上显著优于只会一种语言的人。
更有意思的是,外语学习经验还可以优化脑的结构。英国学者使用脑成像技术比较了学外语和不学外语两组人的大脑结构。尽管这两组人在年龄、受教育水平和健康上相似,学习外语的人左侧下顶叶灰质密度明显高于不学外语的人;而且学习外语的时间越早、外语水平越高,左侧下顶叶的灰质密度也越高。
最近的研究还进一步发现,就算外语水平不高,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坚持使用,也对大脑白质发育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对于老年人,外语学习还可能具有延缓脑和认知老化的作用。印度一项研究显示,掌握两种语言及以上的老年人中老年痴呆发生的年龄明显推迟。
4.
那么,什么是外语学习的关键经验?是不是只要有外语输入就能有效学习呢?美国科学家曾经对9个月的婴儿进行了外语语音学习训练。
在这项研究中设置了录音、录像、面对面互动三种条件,结果发现婴幼儿只有在互动条件下可以有效学习外语的语音。在录音、录像条件下,仅有语言输入而没有情境相关的社会互动,即使保证学习者足够专注,他们仍然不能有效学习外语。进一步研究发现,婴幼儿只有在有情境相关的社会性反馈下才能进行有效的语言学习。
此外,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研究越来越多地发现,语言学习依赖大量的输入,在大量输入的基础上学习者自动提取各种信息,逐步建构语言能力。可见,外语学习的关键经验在于大量丰富、有意义的互动性语言输入。有效的外语学习“打开方式”应该是借助各种手段营造情感积极、丰富且有意义的语言互动环境,帮助学习者积累语音、语法、词汇的大量经验,在大量有意义输入的基础上自我学习。
因此,外语学习首要的是注意不以枯燥的单词、句子记忆为主要目的,不应纠结于学习者立刻“表现”所学,教师和家长也不必总纠正孩子的发音、语调、用词或句式。语言学习需要长期积累和坚持,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突击式的学习或者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学习都无益。正确地开展外语学习,将有助于人一生的脑与认知发展,就好像为脑智发育提供了一味“营养剂”。
如果家长或学校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提供适宜的语言环境(大量有意义的互动),早学和持续地学习外语将有利于学习者脑与认知的发展。但如果难以尽早提供外语学习的适宜环境,也不必过分担忧,因为人类大脑的巨大可塑性保证了人终身都有学习的能力和从学习中获益的可能。
作者介绍:
陶沙,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儿童青少年脑智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儿童青少年语言学习和学习困难的认知神经机制。在Psychological Bulletin,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等国际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中文期刊论文60余篇,参与撰写著作4项。担任期刊Reading and Writing,《心理科学》杂志编委。目前担任中国心理学会理事及发展心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教育学会脑与教育分会常务理事。
(原文刊于《教育家》杂志七月脑科学专刊,本文略有删减)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