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现在一些教育管理都“电子化”(“网络化”)了,好多事通过某些APP完成,微信群也成了老师布置作业、家校沟通的平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变成了人与手机或电脑屏幕的交流。
我从来不反对现代信息技术进入教育领域,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新的科技将更新我们的教育教学手段,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比如,对大班额学生的作业检查,有时候的用手指轻轻一按,便一目了然。这的确是进步。
但我反对一切都“电子化”,因为面对面被“屏对屏”取代,教育所应有的人的气息、人的温度便没有了。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要关注心灵;不只是看知识的正误,还要看精神的善恶。就算是知识传授,我们也不仅仅看结果,还要看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专注度、求知欲、情绪状态思维方式等等因素,因为知识不是唯一的目的,更重要的还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而一旦没有了人的气息和温度,真正的教育便消失了。
去年我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未来教师会消失吗?》。我愿在此重申该文中的一些观点——
教育本身并不只是灌输知识和传授技能——知识和技能在教育的过程中,都是人格的载体。那真正的“教育”究竟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精神的提升、人格的引领、情感的熏陶、价值观的引领……一句话,教育是指向人的灵魂的。所有学科知识的学习都是人格形成的渠道之一——虽然是极其重要的渠道。天地人、德智体、真善美……构成了教育丰富多彩的内涵。雅思贝尔斯说:“教育,是关于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事关灵魂,岂能交给没有灵魂的网络与机器人?
教育,更多的关注不是因果,不是规律,不是物性,而是价值,是精神,是人性。真正的教育过程,从来就不是师生之间单向的“我讲你听”“我说你练”的工程式的“机械操作”,无论教育者还是被教育者,双方都不是冷冰冰的“程序载体”,而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人。在教育实践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不是人与物的关系,而是人与人的关系――准确的说,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必须——或者说已经融为一个整体。
一些机械的重复性的操作,可以通过现代技术取代,但从这些“机械的重复性的操作”中解放出来后,教育者更应该有充足的精力对准学生及其父母的精神世界——面对面的谈心、家访,还有手拉手的远足,甚至完全融为一体的摸爬滚打……这些“古典”的方式永远不会过时,而且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教育还原成“关于灵魂”的事儿。
信息时代,教育应该因科技而如虎添翼,而不是被科技吞噬。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镇西茶馆”,作者李镇西。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