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综合国力的持续增强,中国早已是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国,还是仅次于美国、英国的全球第三大留学目的国。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数量显著增长,也改变着中国留学教育的格局。这促使有关各方在发展数量的同时,也应同时提高来华留学教育的质量。
中国南方S大学的泰国学生李俊阳最近忙于各科考试,但也没有耽误多姿多彩的生活娱乐。在羽毛球馆打球到晚上10点关灯,临走前拍一段嘻哈风的视频发到朋友圈,第二天献血后得到两张免费电影票和一盒蛋挞让他分外开心,考试间隙他不忘听五月天、汪峰的歌,还在“全民K歌”上唱林俊杰的《小酒窝》《当你》。
到中国留学,在南亚国家已经越来越流行。2017年,泰国学生阿迪颂拿到S大学的奖学金通知后,才把消息告诉老师。阿迪颂父母开了一家小卖部,生意还不错,他原本希望到欧洲或澳大利亚去留学,但S大学提供的每年5.6万元人民币的奖学金,可以让他在中国衣食无忧地学习四年,当然选择中国。老师和家里人都为他高兴。
中国教育部统计,2017年共有48.92万名外国留学生在中国高校学习,增速连续两年在10%以上。这些留学生来自204个国家和地区,前10位生源国依次为韩、泰、巴基斯坦、美、印、俄、日、印尼、哈萨克斯坦和老挝。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31.72万人,占比64.85%。中国早已是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国。
优惠政策助推来华留学增长
李俊阳的微信里,中英泰三种语言共存。他的视野也自然具有了多元性。前不久,他和中国学生一样,关注着普吉中国旅游团翻船事故和学校发生的一起教授性骚扰事件。因为这种“国际主义精神”,李俊阳也喜欢参加一些学校周边的社区公益活动。尽管来到中国才一年多,他已经很好地融入了中国社会。
近年来,由于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和英国脱欧后对签证和移民政策收紧,中国成为更具吸引力的留学生流入国,已是显著趋势。
美国国际教育协会(简称IIE)的“Project Atlas”数据显示,中国在全球八大高等教育留学目的国中排第三位,仅次于美国、英国。2016-2017学年,美、英、中三国的国际学生数量分别为:1078822、501045、442773人,虽然中国国际学生规模尚不及美国的一半,但从2014年至2017年三年间,美国的增幅从10%下降到3.4%,中国则从5.8%猛增至11.4%。此外,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去年的国际学生增幅也分别增至12.1%和18.3%。
除了国际因素,中国留学生规模急剧增长,还与中央财政对来华留学工作的投入,以及中国政府的奖学金发放有密切关系。
中国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2001年制定的《关于中国政府奖学金的管理规定》显示,中国政府为来华的外国学生、学者提供至少11个奖学金项目,分为全额奖学金和部分奖学金,全奖囊括注册费、学费、实验费、实习费、基本教材费、住宿费、公费医疗、生活费、一次性安置补助费等。奖学金工作由国家留学基金委(简称CSC)具体负责。
最新的全额奖学金资助标准中,来华留学按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含普通进修生)、博士研究生(含高级进修生)分为三个层级,按专业分别划分为三类,共有9个层档,学费、住宿、生活费、医疗保险四项合计的年资助总额,从5.92万元到9.98万元呈阶梯递增,其中本科三类奖学金为6.62万元。本、硕、博学生每月生活费分别为2500、3000、3500元,按月发放。
即将从北京邮电大学毕业的信息工程专业学生Jerry来自非洲的刚果布,5年前来到中国时,他一句汉语都不会说,学习9个月的汉语后才开始进入汉语教育环境。他申请的奖学金,便是每月2500元生活费的层档。
这种刺激带动作用在南亚留学生中更为明显。南亚青少年出国留学有四个大方向:美国、欧洲、澳洲和中国。以泰国为例,泰铢与美元的汇率为1:32,与英镑的汇率为1:42.7。汇率悬殊,东南亚学生到欧美留学要花费巨资。相比起来,与人民币不到1:5的汇率,使得中国成为泰国学生留学的最佳选择。
更重要的在于,“全世界给全额奖学金的可能只有中国。也就是包含了学费、住宿费、生活费。这个我已经找了很多,但全世界只有中国给这么多钱,这是重点。”李俊阳说,其他国家也有少数减免学费的大学,但住宿费、生活费要自己出。
李俊阳小学就接触少量汉语,高中时发现自己“中文比英文好多了”,因此对中国有了更多好感。在一些通讯群里他了解到来华留学的5条通道:向使领馆申请中国政府奖学金;对外汉语教育可以申请孔子奖学金;各大学的校级奖学金;企业或个人出资的奖学金;自费。
李俊阳申请到的是S大学的“东南亚奖学金”(今年改为“一带一路奖学金”),每年5.6万元。其中,2.6万元学费加上4800元宿舍费和800元医疗保险,共31600元;剩下24400元为12个月生活费,每月发放2033元。他大致了解南亚同学选择来华的理由,“他们都是说,中国给我们很多的机会、奖学金,所以就选择来这边,不打扰父母的财务。”
2015年1月,财政部、教育部联合发布《关于完善中国政府奖学金资助体系和提高资助标准的通知》时称,考虑到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和物价变化、高校培养成本等因素,从2014年9月起,本、硕、博留学生每人每年资助标准最高档分别提升至66200元、79200元和99800元,2008年起实行的旧标准废弃。
中国本国大学生的国家奖学金自2007年实施以来,始终保持着每年奖励5万名特别优秀的在校本专科学生,奖励标准为每人每年8000元。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制度则是从2012年开始实施,每年奖励在读博士研究生1万名,每人每年奖励3万元;在读硕士研究生3.5万名,每人每年奖励2万元。
“一带一路”改变国际教育结构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掀起了“汉语热”,对中国语言文化的学习也成为个人发展和商业合作的需求。来华留学生毕业回国之后,在加强经济合作和传播中国文化方面也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喀麦隆学生Brasco就读于北京邮电大学通信工程专业,说着一口流利的中文。还在喀麦隆大学读本科的时候,他在孔子学院的汉语课上总是坐在前排,积极回答提问,中文老师特地建议他来华留学。2015年,Brasco来到了北京。
Brasco的妈妈是一名外交官,曾在北京的驻华使馆工作10年,因此他从小就知道中国。在非洲各地,孔子学院举办的“汉语桥”比赛让更多人接触到中文。“我们那里的孔子学院举办“汉语桥”电视比赛,谁得了第一名,就让他出国。我也参加了,但我那时的中文还不怎么样,觉得机会保不住,就跟我妈说,妈,我们自费吧。”
Brasco在北京邮电大学的汉语培训中心学了6个月汉语,又在北京的孔子学院考过HSK三级,进入本科,第二年申请到了北京市政府的奖学金,每年4万元,涵盖了学费、生活费、住宿费等。
孔子学院主要包含商务、中医、武术、艺术、美食、旅游、职业技能等七大特色课程,是中国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培养汉语教学人才的重要途径。据孔子学院总部数据,自2004年创办至2017年10月,中国已在142个国家设立516所孔子学院和1076个孔子课堂,在非洲和欧洲的孔院覆盖率分别为63.3%和93.5%。
一位国家汉办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所有申请孔子奖学金的学生到中国学习2年汉语教育,并与国家汉办签订意向书,获得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后,未来回国从事汉语教学工作。那些在“汉语桥”比赛中获得地区冠军的学生则直接获得来华学习的资格。由于培养目的明确,孔子学院每年资助的来华留学生数量十分庞大,每月3000元的生活费标准也是各类奖学金中最高的。
2017年12月18日,全球化智库(CCG)与西南财经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7)》,报告指出,随着“一带一路”沿线项目的持续推进,来华留学生同比增速再次达到两位数。
2016年7月教育部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规划》,来华留学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成为来华留学发展的增长点,在留学生来源国的前15名国家中,有10个国家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人数增长最快的为韩国、泰国、印度、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和老挝,增幅的平均值超过20%。随着更多企业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提供更多就业岗位,这一区域国家来华留学还将持续增长。
2018年4月20日,外国留学生在长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学习汉语
受国家政策影响,除各级政府和高校奖学金,各种专项奖学金也让来华留学具有巨大吸引力。2017年5月,北京市教委在外国留学生奖学金基础上,单独设立“一带一路”专项奖学金,“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的学生来京留学皆可申请,预计两年内支持学生1100人,涉及航天、电气工程、铁道运营、法律、中医等专业。博、硕、本科生,每人每学年的奖学金标准分别为4万、3万、2万元。
李俊阳也明显看出,因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原因,许多省区市和校级奖学金为“优先给我们东南亚的,而不是西方人。比如100个名额,可能给亚洲或巴基斯坦、伊斯兰国家学生70到80个,剩下的20多个是给欧美学生的。”
中外学生待遇差别客观存在
随着来华留学政策的开放和国家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中国各省区市地区的政府和高校将引进留学生作为一项重要的发展目标。2017年,共有来自204个国家和地区的48.92万外国留学人员在中国的935所高等院校学习,北京、上海、江苏、浙江、辽宁等东部11省市的34.19万人,占总数的69.88%。
2010年9月,教育部发布《留学中国计划》,提出到2020年,全年在内地高校及中小学校就读的外国留学人员达到50万人次,并逐步增加中国政府奖学金名额。
2016年,江苏省教育厅发布《留学江苏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江苏要成为外籍人士来华学习的主要目标省份,每年各类外国留学生达到5万人的目标,并将“茉莉花留学江苏政府奖学金”资助标准提升至每年5万-9万元。江苏省教育厅的一名负责人称,这是借鉴浙江自2011年启动的“留学浙江行动计划”。
“他们的学生住在拥挤的宿舍楼,六个人甚至八个人一间,没有单独的卫生间,限水限电,物品堆满屋子,两个人不能同时走路……”一名非洲女生用视频收集的形式,对比了兰州和北京两所大学的12名中外学生住宿情况,中国学生的住宿空间狭窄拥挤,一名女生说小柜子放不下衣服,冬天的大衣挂满床头。另外,中国学生宿舍往往还实行限电、限水和宵禁。
留学生住所一般更优越,通常一两人一间,有客厅、厨房和带马桶的盥洗室,犹如小型宾馆。许多大学宿舍会在夜晚11点熄灯,但留学生没有这些限制。
由于中央财政和地方院校对来华留学生的奖学金资助额度日益增加,与大量国内学生的低廉补贴形成鲜明对比,近两年,网络舆论不断发出对“花大钱买留学生”与留学生质量参差不齐等现象的批评声音。
今年5月28日,中国教育部针对本年33.2亿的留学生经费预算回应,政府奖学金有严格的遴选和录取程序,并拟出台《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规范留学生教学与管理。6月3日,中国高教学会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分会理事长刘京辉在一次会议中提出,“提质增效并不意味着只谈质量,这属于头脑发热,脑子里还是要有数量”。
在“留学生蛋糕”不断增大的趋势下,来华留学生逐渐从211、985大学分摊至各类地方性的三本大学和职业技术院校。优厚的奖学金和各类生活补助,让来华留学变成具有诱惑力。而地方性的院校也会花费巨资,打造“国际标准”的生活设施。
吉林一所“二本垫底”的医科学校学生宋靖告诉记者,近几年,学校里南亚、中亚、非洲学生的面孔成倍增长。四川省自贡市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王桐说,在新校区新建了豪华的留学生公寓,准备迎接留学生。5月中旬,安徽六安市职业技术学院也发布了获得留学生招生资格的消息。
临近暑期以来,多地大学和职业院校发生国内学生因遭到“区别对待”而反对留学生管理方式的事件。此外,这个暑假一系列的“腾宿舍”行动,也引发国内学生的不满,他们集体被校方要求搬离条件较好的宿舍给留学生居住。
这些差别,在中国大学中已是持续几十年的常态,而今天,来华留学生越来越多,留学生教育的目的也从单纯的外交工作,变成大众教育,中国社会对这种不平等现象也愈加敏感。
十多年以来,随着各级教育经费投入的提升,中国大学的硬件设施也不断提升,但始终维持着5万个、覆盖率仅为0.2%的国家奖学金名额,学生宿舍通常是4到8人挤于一室,硕博研究生的每月补贴仅有500到1500,与留学生待遇形成反差。这些“差别待遇”是引起近年民众对留学生教育不满的直接原因之一。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徐实近日发表文章《给留学生特权,只会造成多方“共输”》,强调应建立对外国留学生的正向选择机制,提出在中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仍处于相对稀缺的状况下,招收外国留学生应坚持量力而行、机会平等、正向选择、把关从严、有效激励的原则。
盈利教育诱导双面效果
“确实不大公平。中国目前贫困生还是相当多的,他们才是最需要接受帮助的人。”美籍华裔学生李淑琳来中国只有两年多,但她有中国人的血液和视角,“当然一些留学生也来自贫困国家,条件不如我们中国,但至少要把钱balance(平衡)一下,让中国人心里知道,我们没有崇洋媚外,也让外国人知道,我们给你一个benefit(恩惠),要感恩和珍惜。”
李淑琳成长于美国,在美国一所大学读完商业本科,2015年到浙江南部的Q大学学医,2016年转入浙江中部的N大学。让她来到浙江学医的最重要原因,是中国的学费低。在美国,医科学生每年学费高达7万美金,而中国只需要3万元人民币。
中国高等教育逐渐与国际接轨,在得到国际认可的同时,也在进入国际教育市场的经济竞争。据教育部公布,2017年来华留学生中,自费生达43.06万人,占总数的88.03%。在不考虑地方政府和局域奖学金补助的情况下,这意味着大部分留学生为中国贡献了教育营收。临床医学,便是中国留学生教育中一个成功盈利的领域。
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教授彭瑾说,大约从2003年开始,第一批南亚学生来中国学医。十多年里,尼泊尔、印度、斯里兰卡、马尔代夫、泰国、越南等越来越多的南亚国家学生选择来中国自费学医。因为中国大学医学专业的学费远低于南亚和欧美大学。
“由于川大华西医学院、北大医学部、上海医科、天津医科等高校的实力和全英文教学,中国的医学教育在这些国家收到良好口碑。”彭瑾说,川大华西医学院培养的南亚留学生有许多考上美国大学的硕士博士;2010年度世界各国执业医师执照考试中,毕业于天津医大的60名印度医生有39人通过考试,通过率达65%,数倍于印度13%的通过率,津医大毕业生斯玛布在6000余名学子中脱颖而出,以229分的高分位列印度全国第二,比第一名仅少1分;另两名斯里兰卡留学生则包揽了斯里兰卡全国考试的前两名。
但这种教育质量口碑正随着“留学生扩招”而遭到稀释。彭瑾说,近几年,许多地方的二三流医科学校看到其中的经济利益,在不具备留学生教育能力的条件下开放了留学生招生,使得留学生回到国内参加英联邦MBBS(临床医学学士)考试的通过率下降,导致《印度斯坦时报》等印度媒体发声说“到中国去学习医学是非常危险的”,进而损害了整个中国高等教育的声誉。
彭瑾说,出现这些问题乃至丑闻的原因,是一些地方医学院校原本没有过硬教育能力,却要求学生学习两到三年的汉语后再用汉语去上课,为了应对留学生,有些学校甚至聘请一批廉价的印度老师。“医学课程是五年制,先学两三年汉语,再去学医学,这种情况下,学生受到的医学相关教育就不足。”
中国法律还没有对外国人开放执业医师考试,因此学成回国后的很大一批南亚学生就难以通过英联邦的MBBS考试,从而影响了中国医学教育的整体质量。
一个中国医学学生的学费为6000元人民币,而一个留学生的收费则为3万元人民币。明显的盈利空间,成为各地院校扩招留学生、兴建豪华公寓和餐厅的直接动力。彭瑾说,在经济利益驱使下,许多质量较低的学校不仅大大降低招生标准,一些校长、副校长甚至绕开留学中介,亲自去南亚国家延揽生源。
李淑琳也发现大学“乱收学生”的现象。“大大增加留学生的数量,他管的是量,不是质。”Q大学有自己的王牌专业,李淑琳来的第一年,Q大医学系只有100多个留学生,到第二年,只要有留学生申请,基本都会收,“现在将近95%都是印度人”。完成6年的留学生涯后,李淑琳打算回到美国考执业医师,从事医疗工作。
留学生教育需“量与质”平衡
在S大学国际汉语专业学习的泰国学生李俊阳,学得陶然自乐。Brasco在北京游览了众多名胜古迹,看中国电视机《我的体育老师》《熊爸熊孩子》,用VPN登录外网,平时还写歌,上半年他曾被江西南昌的一场大型演出邀去唱歌。
中国的传统文化、名胜、美食、娱乐、风俗,给大量外国学生留下了美好的回忆,许多欧美留学生在知乎上分享他们的“中国故事”。但国际教育更关键的还在教育产出。
2018年4月2日,西安,70多名留学生参加中式成人礼,图为留学生跟随老师学习中国传统礼仪
中国高等大学的世界排名近十年有显著提升,但还没有形成针对留学生教育的测评标准。在留学生规模大幅增长的同时,中国大学能培养出优质的留学生吗?
对许多留学生来说,来华留学的第一个难题是语言,其次是专业教学。刚果布主要说法语,Jerry会多种语言,但初来中国时,汉语曾让他“压力山大”。“考试很难!你看中国字,要明白什么意思,要用心考虑写什么字,怎么回答。”Jerry所在的电子信息工程班只有两名外国人,另一位是刚果金的女生。他说自己很努力,但中文授课,让他们很难与中国学生竞争。
5年的课程里,Jerry经常感到累和压力,好的时候能考80分,不好的时候只考40分。“老师有时候会帮你,告诉你考试的时候得复习这个,比如从第一章到第五章。”
许多大学的留学生教育依然沿袭着传统教学方法。2011年,江苏省大力发展外国留学生教育的规划中提出,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变“灌注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但在现实中,这一改变并不容易。
李淑琳发现,中美教育还是有明显差异。“美国比较自由,老师会布置一些research(研究),你要自己去想怎么做,去查阅很多相关资料,然后交作业,老师上课讲的内容,跟书本上没多大关联。”但中国教学还有高中教育的影子在,“尤其医学,没有什么自由,比较压抑,就是为了考试而学习,不是为了兴趣点学习。”
她就读的医学系实行全英文授课,但李淑琳觉得,老师在医学英文方面并没有受过专业训练,“教学质量当然会有差别啦,我会自学。但是没办法,因为条件是有限的。”
另外,许多留学生的学习态度并不端正,更有甚者,将在华留学当做一种娱乐享受。江苏一所211大学的经济学教授孙老师对留学生越来越不满。近几年,非洲、中亚、南亚学生越来越多,“许多人上课基本不来,来上课也不带书,只带个手机。”
孙教授认为,这是管理制度要求太低造成的。“比如留学生不参加考试,以课程论文作为考试,出成绩的时候40分就算及格。平时他们不来上课,找不到他们作业也布置不下去。毕业论文,也就那么回事。”
李俊阳的一位泰国同胞大一挂了五六科,好在汉语不错,支付给一家留学中介公司4万泰铢后,他被安排转入同城另一所大学。另外,由于管理不严,许多留学生的低素质行为也常年遭到批评,但中国学生也只能表示无奈。
在成为“亚洲第一留学生大国”之后,留学生教育质量无疑将成为中国国际教育面临的重大考验。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专家李奇认为,目前我们的留学生教育还处在一个“比较模糊的地带”。
“怎么培养,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要求学生,都还不够明确和制度化。基本上我们还是用传统上教中国学生,用汉语教育的那一套标准来要求他。但是从英文教学、教学课程方案、师生互动,到最后论文答辩,这些怎么展开和评估,用以前国内学生培养的方式很难套用。”
“美国是国际教育的顶端,每年盈利几百亿美元;英国和澳大利亚差些,几十亿美元。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还没法抗衡,至少也要平衡一下收支逆差。”李奇认为,中国还不是一个高等教育强国,目前国际教育还不能达到欧美教育市场的程度,更多的意义还是传播和共享思想理念,政治文化的考量比重更大。
李奇常年带着高等教育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专业的硕士博士留学生,他认为目前的留学生招生、管理和教学自主权一般放在国际教育学院甚至学校层面,而不是欧美大学那样的program(程序、计划)里,由具体的项目负责人决定和监管,这也阻碍了留学生教育质量的提升。
“把留学生招进来了,如果最后质量难尽如人意,让人家觉得这里面有很多水分,离开中国的时候,就不会有好印象。虽然我拿了你的奖学金,但我也把最好的两年甚至四年放在你中国了。”
李奇认为,国际留学生对中国高等教育的认同感,首先建立在质量基础上,中国的国际教育在放大规模之后,更要从质量上考核。“如果通过两三年的学习,从中国学到了我引以为豪的、能够让我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和能力,他就会认同你的高等教育。如果教育质量不能保证,也就谈不上传播和共享思想理念,那么这个钱可能就打水漂了”。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部分人名为化名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凤凰周刊智库(ID:fhzkzk)”,原文刊登于《凤凰周刊》第659期,作者陈龙, 编辑王毕强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