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8月17日文 今日,“2018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年会”在重庆举办,在“青少年机器人教育”分论坛中,与会嘉宾就中小学机器人教育课程构架、评价体系等内容展开讨论。
只有达到普及教育的“量”,才能保证竞赛培养的“质”,这是嘉宾就“如何实现中小学机器人教育普及与竞赛培养共存?”所达成的共识。另外,芥末堆记者在收集中了解到,对于科技老师而言,同样缺少出口,大部分科技老师并没有明确的晋升渠道。如何通过明确教师角色定位,从而推动学校科技教育的发展,也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从普及,到兴趣社团,再到人才选拔
关于在中小学阶段开展机器人教育,讨论最多便是,如何权衡机器人普及教育与竞赛选拔教育之间的关系。
北京理工大学附属小学科技主任梁潆介绍说,理工附小已经形成全校参与、兴趣社团、竞赛集训队三级梯度的机器人教育体系。公立校在构建STEM教育课程体系时,往往会采用金字塔式的培养方式。在昨日举办的“2018科学教育国际论坛”中,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殿军介绍说,清华附中是采取“三走走进课程—创客空间—高研实验室”的课程结构实施STEM教育。
其中王殿军很强调“不要为追求个性化发展,而牺牲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在清华附中无论是做竞赛,还是做科学的学生,一律不能耽误任何一节普通的课程。”王殿军认为,中小学阶段是奠基阶段,一定要保证每位学生的学科综合发展,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再去解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问题。
(清华附中的“课程结构”)
普及教育和竞赛培养应有两套评价体系
作为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教学成果,竞赛成绩往往是学校和家长比较关注的话题。芥末堆记者在与老师交流时了解到,部分学校开展机器人教育的起因往往是学校需要参加某项比赛,而后推进全校机器人教育的推进。
但来自北京市第二中学的科技教师高凯认为,竞赛成绩不能作为学校机器人教育的评价标准。普及教育与竞赛选拔教育应该是两套评价体系,高凯介绍说,北京二中会利用学校科技节等活动对课程进行评价。“高一上课,高二的科技节评价。”据介绍,北京二中会要求高一班级全班参与,班级内部分成机械、结构等不同的组别来完成“人机交互舞蹈机器人的”的实践项目。高凯补充说,因为部分女生对机器人学习不感兴趣,所以学校会将“服装设计”的课程知识融入其中,达到全班每位同学参与其中。
海南中学副校长陈辉介绍说,自从高考新课标实施以来,学校方面十分重视过程性评价。但实践发现,实施过程性评价过程相对复杂,造成评价效率相对较低。所以现在学校会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来进行学生评价。
开展个性化培养,学校需打破资源壁垒
北京理工大学机电学院教授罗庆生在分享中谈到,针对在机器人领域拔尖儿学生,老师需要进行个性化培养。
高凯在分享“机器人项目辅导老师的角色和定位”中提到,老师应作为“资源扩展者”,精准化定位学生需求,丰富拓展学习资源。王殿军在昨日的分享中介绍说,清华附中会与国内外高校、企业合作,引入办学资源,共同培养科技人才。据悉,清华附中联合清华大学开设暑期课程以及SDG暑期联合项目,并与华为、小米等企业合作共同参与“高研实验室”的开题和结题答辩环节。
除此之外,陈辉谈到学校开展机器人教育的一大痛点是师资缺乏,芥末堆记者询问了几位参会的老师,他们大多是从事物理、通用技术学科老师,兼顾学校的机器人类的科创比赛的带队任务。学校会有专职的机器人老师,但数量非常少。除了师资缺乏之外,对于老师来说同样缺少出口,并没有明确的晋升渠道。芥末堆在收集中了解到,部分学校会采取同薪同酬和评级对等的保障机制鼓励科技老师发展和创新。
我们一方面关注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另一方面或许也可以解决老师需求入手,从老师端来推动全校的机器人教育,或是科技教育的发展。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