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始阅读之前,请注意,我在标题的最后用了“问号”,所以,千万不要认为这是一篇跟平常你听到或者看到的论调一样的文章,如果那样,我也就没啥可写的了。
实话实说,我们在从小到大的学习经历中,一直在被很多言论误导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是其中的一句。因为这句话的存在以及在很长时间以来造成的影响,我经常会遇到很多看起来很合理,但实际上根本没法回答的问题。比如:
老杜,我对英语一点兴趣都没有,我怎么才能学好英语呢?
老杜,怎么才能培养孩子学习 XX 的兴趣呀?TA 没兴趣我该怎么办?
老杜,我现在学的是 A 专业,但是我对它一点兴趣都没有,我觉得我应该转到 B 专业,你能给一些建议么?
……
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种论调中,我们很自然地把“兴趣”作为了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条件,于是大家认为,有了兴趣,才会有学习的动力,才会坚持学习,才会比没兴趣的人更快速地掌握各种方法……反之,学习结果不好的一个万能解释就是“没有兴趣”。很多人开始费尽心思地去思考如何培养一个人对某件事情的兴趣,比如把学习产品做得尽量“好玩”,或者设计各种反馈拉回机制,等等。真的有用么?
我们不妨先思考一个问题,假如一个人去面对一个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事物,TA 是“有兴趣”,还是“没兴趣”?如果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不知道”,那么你会不会开始反思“兴趣”到底是什么的问题呢?(如果是,恭喜你,在独立思考的路上又更进了一步。)其实,很多人一直把两个概念混淆了,就是“兴趣”和“好奇心”。如果我们从产生时间来做一个区分的话,“兴趣”是在接触某件事物之后产生的,而“好奇心”是在接触之前产生的。那上面的第一个问题来说,一个人在没有接触英语之前,顶多也就是对英语“好奇”,而不是对英语“有兴趣”。
那么,当一个人接触到某个 TA 可能好奇,也可能不好奇的事物时,兴趣又是如何产生的呢?其实很简单,对于很多事物来说,兴趣首先是“能搞定”和“能接受”的结果。我们用上面的第三个问题作为例子,当一个人接触 A 专业前,TA 顶多也就是对 A 专业好奇,不存在对 A 的兴趣。在开始进入 A 专业学习的时候,TA 发现自己“能搞定”,换句话说就是能学会并且掌握相关的只是和技能,于是,逐渐对 A 专业产生了兴趣。还有一种可能是,TA 能搞定 A 专业的知识,但是可能不能接受相关的一些东西(比如,有一些学生物或者医学的同学接受不了解剖),这种情况也不会产生“兴趣”。所以,兴趣是人们搞定或者接受一件事物的结果,而不是搞定或者接受他们的原因。
兴趣产生以后,如何才会让它越来越强呢?如果这件事情持续地容易被搞定或者接受,时间一长,兴趣就会逐渐变小,甚至消失。这个时候,正向的激励往往不会起到好的效果,也就是说,鼓励是没有用的,因为 TA 在这个时候根本就不需要鼓励。所以,增加难度,设置挑战,让 TA 不那么容易搞定,但是努努力就会实现,这个时候,人性中的征服欲望就会被激发,兴趣就会越来越强烈。
兴趣的激发和控制方面,做得最好的是游戏。大家可以仔细想想,游戏为什么会让人欲罢不能,甚至成瘾?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好玩”来概括。其实,游戏的关卡设置已经体现了我们刚才讨论的内容。一般来说,游戏在一开始都会比较简单,让玩家容易“搞定”,而且好的游戏一定是视觉效果非常好的,这容易让玩家“接受”。所以,在玩一会儿以后,玩家发现自己能搞定这个游戏,于是产生了“兴趣”。之后,游戏难度会逐渐加大,玩家的征服欲望被激发,这就出现了有的时候为了通关而停不下来的状况。当然,兴趣管控机制并不是游戏吸引人的唯一因素,只是我们在这里,只讨论和兴趣有关的内容而已。
所以,兴趣并不是什么最好的老师,它压根儿就不是“老师”。我们去做某件事,或者不做某件事,也绝不是因为有兴趣,顶多也就是因为自己的好奇心而已。其余的大多数时候,人们是因为需求而去做事情的。比如,你有生存的需求,你就回去赚钱,找吃的,这并不是因为你对赚钱或者找吃的有多大的兴趣。再比如,学英语并不需要什么兴趣,只不过是因为你有一定要学的需求,并且这个需求如果满足不了的话,结果很糟糕,于是你就只能去学了。我们的母语也是这样的。因此,家长如果发现自己的孩子对学习没兴趣,应该思考的是如何给孩子一个“能搞定”或者“能接受”的学习内容,然后进一步激发 TA 的学习兴趣;想转专业的同学,也要琢磨明白,你到底是对 B 专业好奇,还是真正的已经有了兴趣。
对于教育培训行业的朋友来说,看到这里可能会想,是不是用游戏化的方式来设计教育产品会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呢?答案是显然的,只是,在设计过程中,绝不仅仅是把视觉做得看起来不错哦!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