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谈论一对一教育,你在谈论什么?
是家长一听就掏钱的「提分」神话,还是难以捉摸的教学效果?
是汇聚名师资源的高效课堂,还是师资水平江河日下的「大忽悠」?
是曾将几大机构一手捧上宝座地位的教学新模式,还是利润连年缩水的明日黄花?
本文有助你理清以下问题:
什么样的一对一能提分?
什么样的一对一在赚钱?
一对一有什么最新的升级模式?
「一对一」模式的兴起与演变
作为国内第一家企业化经营「一对一」辅导的机构,学大教育用一年时间,实现现金收入从1亿到5亿的飞升,发展速度创造校外培训机构新记录。不久后,大量一对一辅导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冒出,诸如「提分快,找XX一对一」等的小广告贴满各个小区的楼门。
的确,我们身边,有大量「一对一」提分的案例——经过名师几个月辅导,单科提几十分的学生不是凤毛麟角,而是大有人在。
快速提分的一对一有何共性?
快速提分的案例建立在两个前提下:
教师经验丰富,是熟知学科知识体系、熟悉不同类型学生、可给出针对性方案的「名师」;
学生是个学习力足够且学习意愿充分的「好」学生,成绩处于「偏科」状态。
一对一教学先从诊断环节开始,常以分析学生最近试卷为起点。如果有一模或二模试卷更佳,经验丰富的教师,就能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基础应用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有整体判断。
接下来便进入正式辅导环节。从一道学生的错题开始,主要形式并非老师给学生授课,而是让学生给老师讲这道题,通过观察并不断询问其解题过程,精准分析学生的某个知识点问题所在。
一般,教师会将问题分为基础知识不牢、基础应用不熟练、综合分析能力不足等几种情况。分析诊断到位后,教师会开出「药方」:回炉重新教授基础知识、加强基础题型练习,或提升复杂题型分析能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辅导,教师给出一份「模拟卷」,或观察学生周考月考成绩,评估教学效果,重新制定教学计划。
总结起来,上述过程完成了一个教科书级的教学循环:
分析诊断问题
给出解决方案并执行
测试评估教学效果
教师与学生不断循环这三步,不断发现与弥补学生的知识点缺陷,迅速提高成绩。
分析上述一对一教学,有下列特点:
高度个性化,无法标准化,教学进度不可控;
对教师依赖程度高,教师有完整的知识图谱,可根据学生问题,持续动态调整教学方案;
学生与老师互动性好,课堂上愿意向教师暴露问题所在,课后完成老师给出的方案。
所以,一对一教学,适合于学生已经完成「新授课」的查缺补漏教学,适合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学生。这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不仅在K12辅导领域,在大学教育中也用于深度的启发式教学。培养研究生与博士生的一对一教学,有个好听的名字:「苏格拉底式教学法」。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用这种方法与弟子们探讨深奥的哲学问题,在讨论中启发弟子们的深度思维。
不过,对于新授课、「一问三不知」的学生,一对一教学则会变成教师一个人「尬讲」,教学会变得单调无趣。
一对一的师资门槛低吗?
有观点认为:一对一教学对老师要求低,班课对老师要求高。
这个观点是不正确的,合格的一对一教学,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需要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师。但是,现实中的K12市场,确实是一对一的老师水平参差不齐、鱼龙混杂,而班课老师的水平相对规范很多,这个现象是如何形成的呢?
早期,一对一教师以退休老师为主,在北京地区还活跃着一批从各地体制内离职来京的年轻教师。这些教师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有保证。但是,一对一教学老师的产出太低,一个老师同时带10个学生便达到上限。随着一对一市场火爆,优秀教师的数量很快无法满足市场需要。这个时候,各家机构为了满足需要,保证发展速度,便降低了对老师的要求。大量大学生与年轻老师,未经充分培训便进入一对一课堂。
一对一教学有个重要特性:产品是以外在形态描述的。只要是一个老师教一个学生,就可以称为「一对一教学」,名师背景可以「包装」,家长根本无从知道真假。
无论是注重教学的机构,还是教学「水」的机构,都可在自己的宣传材料上打出「一对一」「名师」的市场卖点(与目前的外教一对一市场类似)。这样的低门槛市场,很容易导致「劣币驱除良币」的效应。
这些原因,影响了一对一教培机构实力的累积。大机构相对小机构,无「产品优势」,无竞争优势,甚至由于税收与五险一金要求,比无证小机构的经营成本高出30%。在获客方面,从早期的都市报广告,到垃圾短信,到百度投放、进校宣讲会,每一种获客模型都只能在早期有红利,很快便进入红海。各家获客成本相近,大机构在教学与运营上又无优势,这种混乱便会持续很长时间。
一对一市场现状究竟如何?
可以看到,在2010年之前,一对一机构发展迅速;而2010年之后,市场进入混乱状态,无论学大还是精锐、龙文、京翰等大型机构,均处于现金平衡但会计亏损的状态。大机构离职出来的员工,创办的小机构,日子过得大多挺滋润。
纵观整个市场的变化,分这几个阶段:
学大带领下的市场兴起
几家大机构迅速跟进
小机构大量冒出
市场碎片化时代
雪上加霜的是,一对一市场进入碎片化时期时,班课却在稳健发展:好未来、新东方以及一些地方龙头,以班课作为一对一的流量入口,控制一对一业务占比。经过多年稳健增长后,新东方的一对一业务已成为北京地区老大,学而思的智康紧随其后稳居第二。
不过,市场是巨大且刚性的,一对一在K12领域是提分最有效的教学模式。多年的低谷时期,也是精心「练内功」的时期。
个别大机构采取了有效措施,在降低一对一教学对教师水平依赖的同时,不断提高教学效果,有下列几种非常有效的方案:
拆分「诊断」与「教学实施」环节。这种措施类似于医院的「医药分离」。先由经验丰富的老师对学生进行诊断,制定「药方」,然后由服务态度好但缺乏经验的教师监督实施,一个月后再由高水平的老师评估诊断;
建立题库与知识标签。在教学过程中,帮助缺乏经验的老师迅速找到与学生错题类似的题目进行递进或强化练习;
由一对一扩展至一对二或一对三教学。对于程度相近、问题类似的学生,组建学习小组,提高教师输出能力,同时也可以在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
建立「豪装」教学点。从外在体验上与小机构拉开差距,这是一项挺有效的措施。
同时,一对一的市场历经七八年的混乱后,有序化程度已开始提高。在长期「不盈利」情况下,持「捞一票」心态的,赚不到钱便逐步淡出市场。个别坚持下来的机构沉下心来,放慢发展速度,强化教学,在局部城市建立品牌。对于这些坚持下来的机构,市场是在回暖,利润水平也开始一点点提升。
在线一对一能走出一条新路吗?
「起个大早,赶了晚集」,是对过去线下一对一发展历史的总结。
「卖的是模式,不是教学」,是对一对一底层BUG最为精辟的点评。时代迅速进步,当进入在线教育时代,在线一对一是在重复过去的故事,还是能走出一条新路呢?
在线一对一,同传统线下一对一,多了不少全新内容,用传统思路考虑的确不太合适。有三点需要认真地思索:
在线的一对一是用一线的老师教三四线的学生,虽然老师在一线市场上不够看,但在三四线连教师都没有的地区,是有「对比优势」的;
在线一对一,可以用新的技术,帮助脑里没有「知识图谱」的「新老师」,分析学生情况,给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方案;
在线一对一,在成本结构上省去了15%的房租,也可以减轻老师跑校的工作。特别是连锁型线下机构,通过建立在线教学中心,可以大幅提高老师工效,加上节省的房租成本,比线下教学有30%以上的成本优势。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ClassIn”。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