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在香港读书还是重返内地?20万双非家庭的艰难抉择

作者:阿飞酱 发布时间:

在香港读书还是重返内地?20万双非家庭的艰难抉择

作者:阿飞酱 发布时间:

摘要:离开或留在香港读书,双非儿童家长是如何进行选择的?

131559735982950812.jpg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据统计,香港双非儿童数量在2016年已经突破20万。

芥末堆 阿飞酱 9月25日深圳报道

2018年9月23日,广深港高铁香港段正式通车。此后,香港和内地多个城市的联系将会更为密切。其实,在深圳和香港之间,一直存在一个特殊的群体——双非儿童。他们在进入学龄之后,每天往返深港两地,朝六晚六,一周双休,早已成为两地密切交流的象征之一。

今年秋季最后一批双非儿童也踏入小学了,这个存在了10多年的群体,从备受争议到逐渐被社会接纳,从只能就读港校到有选择权利,双非儿童群体是否真的一切顺利呢?

双非儿童的由来 

什么是双非儿童?就是父母双方都不持有香港身份,却在香港出生并拥有永久居港权的人。2001年,“庄丰源”案的胜诉为内地孕妇赴港生子提供了法律依据。

1997年在香港出生的庄丰源,祖籍广东,父母前往香港探亲时生下他。根据当时的法律,庄丰源并未取得香港居住权,面临遣返。后来他的祖父申请司法复核,终于在2001年胜诉,最终为庄丰源取得了永久居港权。

2003年,香港向内地开放自由行,内地待产孕妇得以进入香港。加上当时提供赴港生子的服务公司为了谋利,大打“香港出生就能拥有永久居港权,享有终生免费医疗及十二年免费教育,特区护照在全球135个国家和地区免签证”等广告语,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内地孕妇前往香港产子的数量。

131584148577062192.jpg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内地还未放开生育政策,许多孕妇为了“拼二胎”,香港成为她们避开生育政策性价比最高的城市。据统计,香港双非儿童数量在2016年已经突破20万。

几年之后,当初在香港出生的孩子达到学龄,但内地公立小学并未向港籍儿童开放,家长只有昂贵的私立学校和去香港读书两种选择。因此,许多跨境学童在这十多年间陆陆续续出现在深圳的各个口岸。

选择回深读书,期待有户籍返回机制

2016年,新京报一篇《内地双非儿童超20万人:双非儿童的“夹心生活”》将双非儿童带进大众视野,此后又经多家媒体的报道,双非儿童面临的尴尬和困难处境才逐渐被更多人知晓。2017年,深圳出台了应对政策,双非儿童从2017年秋季学期可凭积分入读深圳的公办学校。

吴女士的女儿今年读二年级,经历了深圳出台政策前后两个阶段。一年级时,小琳因为学位被分配到离家50多公里的香港离岛区,吴女士觉得上学路途太远,于是选择在深圳的私立学校读书。2017年新政策出来后,吴女士最终选择了离家较近的一间深圳小学。

至于为何不让女儿去香港读书,吴女士认为去香港读书路途太遥远,让女儿在深圳读书能节约父母很多时间。另外,吴女士坦言深圳的生活压力很大,如果女儿去香港读书,父母肯定有一方无暇顾及工作。吴女士也告诉记者,像她这样让孩子回深圳读书的家长并不是少数:“以后应该会有很多人转回来的,去香港是件很麻烦的事。”

新政策的出台解决了双非儿童家长在教育上的困难,社会福利的保障措施却有待完善。据了解,目前双非儿童只能通过学校统一购买社保,家长不能通过社区购买,成年后如何购买社会保险许多家长也并不清楚。另外,尽管能终身享受香港的免费医疗,但是香港公立医疗资源紧张,有家长透露很难排上号,私立医疗又十分昂贵。而且就算长期在内地生活,也不能享受内地的医疗保险。

也有双非家长想放弃香港身份让孩子重返内地,但是目前还没有相关的户籍返回机制出台,一些家长希望能有相关机构推动此事,“多一种选择是好事。“

有人妥协,也有人在坚守

陈红为了方便日后移民,在一河之隔的香港生下女儿,后来移民计划搁浅,女儿萱萱从今年9月开始往返深港两地上学。但是看似顺理成章的决定,陈红的付出却是以牺牲时间、精力甚至职业作为交换的。

萱萱还在读幼儿园的时候,对陈红的考验就开始了。因为入读香港官立小学需政府统一进行入学派位,所以每个家长需提前一年开始申请学校,共3个志愿名额,如果3个志愿名额都未被录取,申请就会进入统一派位阶段。统一派位保证让每个孩子有学可上,但未必是申请者心中最理想的学校。对跨境家长而言,上学距离是慎重考虑的因素,如果被派到非常远的小学,家长可以通过“叩门”来争取最后的希望。

“叩门”指的是自主面试,家长若是不满意统一派位的结果,可以带着孩子去心仪的学校面试。一般每个学校会留出几个“叩门”名额,用来择优录取个别学生。但是“叩门”名额少,竞争大,一般家长并不愿意走这一步。陈红说,去年以防落选,她也为女儿做了“叩门”准备,带着女儿去香港各大博物馆、科学基地游玩,积累简历素材。没想到在第一阶段就被录取了,得以入读心仪的小学。

到了“叩门”当天,多个学校会同时开放名额,家长要带着孩子赶好几个学校,许多家长累的够呛,小孩子也可能因为体力不支遭遇面试滑铁卢。因此,有些条件优渥的双非家长如果在第一阶段没拿到理想的录取,会选择直接入读学费高昂的私立学校。

家长除了入学前要“折腾”大半年,入学后的挑战也纷至沓来。陈女士说,如果家里有一个跨境学童,双职工父母肯定需要一方牺牲工作时间,腾出更多的时间照顾孩子。为此,她辞掉工作了7、8年的事业单位工作,选择了一份时间更灵活的工作。每天早晚去关口接送女儿,错过校车亲自送女儿去学校,每周两次去学校当义工,定期去学校开家长会,给孩子做课后辅导,这些现如今都变成了陈红的“新功课”。为了缩短孩子上学放学的路程耗时,陈红赶在开学之前,甚至把家从深圳北边的布吉搬到靠近香港的文锦渡口岸附近。尽管付出了如此多的时间和精力,陈红坦言平时还是离不开家中老人的帮忙。

131584148577059931.jpg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社会关注增多,便利措施逐渐完善

像萱萱这样继续留在香港上学的双非儿童现在仍然很多。根据深圳边检的数据,目前往返深圳香港的跨境学童人数已超过 3 万人。这个群体的适龄学童人数逐渐壮大,官方和民间公益组织也开始帮助这个群体。

深圳边检先后推出 “ 深港跨境学童专用通道 ”“深港跨境学童免下车查验 ”等服务,开辟 " 学童候检区域 "" 学童集合点 ",方便人数较多的口岸快速过境,安排专人进行候检引导和通关查验。深圳边检还在2013年使用跨境学童专用的电子ID标签,每名学童的检验时间从原来的10秒缩减到2—3秒,方便在繁忙的上学放学时段缩短过关时间。

WechatIMG1.jpeg

福田口岸专设的学童通道

于2010年成立的罗湖区跨境学童服务中心,结合香港和深圳两地的义工团队,为深港跨境家庭提供学童英语培训、家长英语培训、学童成长及发展小组等多样化服务,帮助跨境家庭更好的融入香港社会。除了官方的义工团队,也有专为跨境儿童服务的自发性义工组织出现。在萱萱每天经过的的文锦渡口岸,由跨境儿童家长组成的北飞关爱小组,每天都会在这里护送跨境学童过关,在孩子们上学放学的路上,做看护和管理秩序的工作,让跨境学童能安全有序地去香港上学。

尽管这些年来出现了很多方便跨境学童过关的措施,但是仍然有些问题亟待解决。陈红透露,目前跨境学童证件遗失需要7个工作日才能办妥,意味着跨境学童7天内都不能回校上课,这对学生和学校的影响都比较大。有家长希望能出台相关的措施,为遗失证件的跨境学童提供一些便利通道。

跨境求学背后,家长到底在意什么?

张丽是深圳某公立小学的老师,女儿婷婷今年读小学了,但她表示不会让女儿在内地读书。“就是因为自己是一名老师,所以想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给孩子最好的教育。”除了教学质量上的差异,以家长和老师双重身份来看,透明的家校沟通是吸引张丽把孩子送去香港读书的原因。

近年来,内地家校矛盾事件多发,前有老师反映各类家长微信群成了隐形的负担,每天都疲于应付。后有某小学老师一言不合把家长踢出家长群的新闻。张丽表示,作为一名一线老师,她也能感觉到老师和家长的地位不平等,相互之间缺少理解和尊重,出现矛盾也是不可避免的。在香港的官立小学,家校矛盾几乎没有,老师和家长之间保持正常的沟通之余,又给彼此留有一定的空间。

9月21号,记者跟随跨境学童家长,一起前往香港参加家长会。当天有个环节是学校向家长介绍一款家校沟通APP,其中有个家长安装APP时出现问题,现场有一位老师说:“稍等,我来帮你安装。”后来旁边的家长告诉记者,“那是副校长”。后续接连几个家长举手示意,那位副校长果真一个个亲自去解决。后来,校长向家长分享学校今年推行的正向教育理念,让学生感受到幸福,同时也呼吁家长参与孩子的成长。“家长可以随时打电话给学校,有什么疑问我都会解答”。陈红告诉记者,“香港的老师感觉都很亲切敬业,班级的家长会都是每个家长一对一面谈,内地做不到这样关注每一个孩子。”

那又如何保持老师和家长之间的距离呢?原来每个学生都有一个通告本,需要每天带回家。上面会记录当天的作业和通知,家长如果有疑问,可以通过学校联系老师。学校为了保护老师的隐私不会公开老师的个人联系方式,一般都是经过学校联系老师。通过这样的方式,家长不必花心思讨好老师,老师也能保证私人时间。

陈红认为这可能与香港整体的社会风气有关。香港人重视法律和规则,公立学校的教职员属于公务员,受到《防止贿赂条例》第三条及第四条监管,还必须遵守《接受利益(行政长官许可)公告》的规定。任何人员未得行政长官一般或特别许可而索取或接受任何利益,即属犯罪。因此,即使是几十块港币的礼物,教师也需要向学校报备。

尽管留在香港读书不易,家长需要牺牲付出很多,陈红和张丽都表示,会让孩子在香港从小学一路读到大学。像陈红和张丽这些来自中产阶级的家长,在本身接受过一定程度的高等教育之后,他们对教育成功的定义也许已经不在分数和成绩,而是让孩子在相对较好的教育环境中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而香港恰恰就提供了这样一个环境——国际化且非常完善的教育体系,透明健康的家校关系,在跨境过程中,孩子会奔波在求学的路上,但是也培养了独立性和勇气。在深圳,乃至国内其他城市的公立学校,目前似乎都难以满足这一部分家长的需求。

(应受访者要求,文章的萱萱、陈红、婷婷、张丽均是化名)

1、本文是 芥末堆网原创文章,转载可点击 芥末堆内容合作 了解详情,未经授权拒绝一切形式转载,违者必究;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 芥末堆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在香港读书还是重返内地?20万双非家庭的艰难抉择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