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做一道单项选择题,你认为以下哪一项对人的影响最大?
(1)遗传基因,
(2)原生家庭,
(3)社会影响(所处阶层社群),
(4)个人经历(包括所受到的教育)。
在不同的群体中做过这个调查,四个选项都有支持者。不止大众,每个选项都有很多的专业研究者为之付出毕生的心智气力著书立说,告诉我们它们的影响力。
先说第二个选项:原生家庭。这几年随着心理学的大众化,原生家庭这个概念大家都不陌生了,我们努力去做好父母,实际上就是为了给孩子一个比较好的原生家庭。
至于第三个选项:社会影响,意即人所处的阶层、社群,哲学家富兰有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一个生活在高尚社区的孩子,成为一个好人的可能性,远远大于在卖淫、嫖娼、杀人、吸毒的社区里长大的孩子,我们自古就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说法。一个整天为温饱而苦苦挣扎的父母,所考虑的绝对不是素质教育、学习负担和出国留学。
第四个选项:个人经验的拓展,有的人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的人则没有。我们之所以重视教育,是觉得教育对于人的影响非常深远,我们要努力去做一个好老师,努力给孩子找一个好老师,或者努力地去办一所好的学校。
但实际上越来越多的专业研究者认为,对人影响最大的是选项一:遗传因素,而这恰恰是这四项当中父母、教师最无能为力的。我们可以努力地做好父母,孟母三迁,为孩子择校择师,教师可以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但是我们目前的技术并不支持去改变一个孩子的遗传基因。
给大家推荐一本书比较好读的书,《影响心理学的40项研究》。里面提到一个实验: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有两位科学家开始一项长期研究。在全球范围内,选取了56对同卵双生双胞胎作为研究对象。他们从一出生开始,就因为各种原因被不同的家庭收养。这意味着这两个孩子除了遗传基因一样,他们的养父母、兄弟姐妹——原生家庭,所接触的邻居、邻居小伙伴——所生活的社区社群,就读的学校,遇到的老师、同学,工作以后从事的工作,遇到的老板、同事——个人经历和经验等等都是完全不一样的。研究发现,两个孩子早期差别非常大,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两个孩子之间的差异却越来越小。其中有一项指标让我很震惊,那就是宗教信仰,非常精神性形而上的。
这项研究的结果公布之后,在教育学和心理学界都引起了极大的争议。一方面是针对研究的方法和过程,另一个方面是觉得这个结论不符合世俗经验。如果遗传基因对人的影响这么大,那么我们何必再去创造一个更好的更为公平公正的社会,何必费劲去做一个好的教育,何必努力做一个好父母和好教师呢?最后连两位研究者也站出来强调,他们的目的并不是否定家庭、社群和教育之于人的作用。
我说两层意思:第一,遗传因素的影响力不应被我们所忽略。第二,正是因为教育、家庭、社群之于人的影响有限,又如此复杂和不确定,所以才显得尤其宝贵,值得我们付出更多的心智气力去理解,去改善。教育、家庭、社群和遗传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是化学性的引发变化,关键在于必不可少和恰当,不是谁占的比例最大,就是决定性的,其他因素可以忽略不计。
基于此,在我看来教育中不论对于父母还是教师,最艰难的功课不是提高自己教养的知识和技术,而是努力地去完成一个永远无法完成的任务,那就是理解孩子,或者叫理解儿童。
父母和教师承认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有限非常重要,“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是一位医生一辈子行医生涯的概括和总结,其实也应作为父母和教师的座右铭。正是因为我们理解儿童是不可能和需要无止境努力的事,所以我们能帮到孩子的时候并不多,真正改变他们的时候也很少,我们确定可以做的只是去陪伴他、在他难过的时候安慰他。什么是“有时”、“常常”、“总是”,背后是我们对教育的理解。
作为父母,我们很担心自己会做错什么,对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甚至伤害。作为教师,我们也很担心自己会做错什么,明明是好意,却成为孩子所憎恨甚至一生的噩梦。越是好父母好老师越感到担忧或者压力山大。
实际上,对刚才这道题,有的人会从积极的方面去看待。虽然我们的影响是有限的,我们的帮助也是有限的,但是一旦确定我们能帮上忙的时候,不要犹豫。还有,当我们帮不上忙的时候,不要太过焦虑或给自己太大压力,因为人本身有一种自愈的能力、一种成年后对过往经验进行重新理解和诠释的能力,我们也叫它自我修复的能力。所以父母和教师真的不需要为一件小事耿耿于怀,或者是因为自己的不足和有限,而感到教育的无用和不可能。
2
对于低龄的儿童,我们不会轻易、甚至从不会把他一些所谓的行为问题归结为“问题”。这些不是问题的“问题”可以分两类:第一类,是你认为是问题,实际上不是什么问题,它会随着儿童的成长自然地消失,就像疾病会自愈一样,反而因为你不恰当的干预和过度的担心,这些成长中暂时的现象和行为被不恰当地教育之后,可能会巩固下来成为真的问题。第二类是确实需要帮忙的问题。只有依靠帮助,他才能摆脱改善。
将低龄儿童行为问题按照原因来分类:(1)不成熟,(2)未满足的需要,(3)疾病、弱势、受到严重的身心伤害。第三种情况一般需要寻求专业人士的支持和帮助,所以我们先更多了解一下前面两种情况,不成熟和未满足的需要。
先说不成熟。
几个小孩在一块玩的时候打起来了,孩子们开始哭。你很生气:怎么能打我的孩子呢?或者你很抱歉:我们家孩子又打别人了。有的家长说没事,他们这会大家到明天又好了。有的家长会忿忿不平:怎么老是我们家孩子挨打?我究竟应该教孩子还手还是不还手?
实际上通过我的观察和与孩子们讨论来看,孩子处理纠纷的方式有很多种。面对这种所谓你打我、我打你的事情,我和孩子们有一次总结了12种理解和解决纠纷的办法。也就是说,在孩子们无意识的情况下,他们实际解决问题的办法是比我们认为的打和不打要丰富得多。许多类似的问题,让我觉得是我们对儿童理解得不够。
不成熟是什么意思?我们有时候没有意识到,孩子们之间用拳脚牙齿解决问题,有时是沟通能力的不足。在我任教的班级中,男孩子特别容易突然地给别人一下。仔细观察就发现,别的孩子加入游戏或者是参加活动很自然就进去了,而他纠结半天,好不容易开口提出要求:“能不能让我玩呢?”马上听到很干脆地拒绝:“不能,我们不跟你玩!”于是他很生气,开始动手,这是一种情况。
还有的情况是,两个人好好地说着话,一个孩子突然上去就是一下,而且下手特别地重,对方就生气或是哭了。实际上他表达的是一种想要加入的意愿,或者是希望与人发生更多的联系,但是他的语言跟不上。女生的情况在低幼的阶段要好一些,她们特别能说,男孩子讷讷于言的更多一些。
当我们觉得哪个孩子特别爱打人,或者是我的孩子特别爱打人的时候,我们没有想到:沟通能力的不足不能作为道德问题去解决,否则会给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非常大的压力,非但不能解决问题,而且会妨碍孩子社会技能的发展。需要做的是,帮助低龄的儿童意识到自己为什么愤怒,发现自己的愿望,表达自己的愿望,帮助他们理解别人的感受,而不是讲道理:“我们要团结友爱!”或者指责:“你怎么能欺负别人呢?”
情绪辨识、控制能力的不足也属于社会技能的不足。你很苦恼:我说了很多遍,我们家男孩子就是很爱哭。我们家孩子一点点事情就会发很大的脾气,我们全家都不是这样,为什么会养出一个脾气这么坏的小孩?不论男孩还是女孩,认识情绪,并且有意识的控制、调节自己的情绪——需要一个比较长的发展过程。如果仅仅强调男孩子不能哭,否则就是不坚强、不勇敢,这并不能帮助他完成情绪的认知。我们对着大发脾气的孩子大发脾气,也并没有帮助他认识自己情绪,还作出控制和调整情绪的不良示范。
还有身体生长的不成熟。过早执笔的孩子,如果被老师和家长要求写出笔锋,就是点由轻到重、撇从重到轻这一类的要求,他们当中成年以后握笔姿势不正确的比例会非常高。为什么?因为低龄儿童手部精细动作的发展存在差异,那些发展较慢的孩子为了写出笔锋,就会用奇怪的姿势加大手部力量,勾手腕、攥笔时握拳。当父母和教师提出的要求超过了这个年龄能够达到的,儿童只能用一种不正确的方式去实现,这时的不成熟就会引发两方之间很多的冲突。
智力的不成熟,令孩子学习的时候“教了很多遍还是错”。比如,我们给二年级的孩子四个句子,让他们做逻辑性的梳理和排序,错误率是非常高的。但这个任务如果放到四年级去完成,绝大多数小朋友都能够轻松地正确排序。
理解不成熟对于改善有帮助吗?当然有,如果你找对了原因,再去寻找与问题匹配的方法,那么情况就能得到改善。你还会发现,原来很多问题压根不是问题,却被错误的干预折腾成了问题——这是我们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时常过分和过度的地方。
简单说说未满足的需要。
人饿了要吃,冷了要穿,需要与人建立积极的相互支持合作的关系……这些需要只有得到满足,儿童的身心才能得到更好发展。
孩子需要被无条件接纳,满足安全感、归属感的需要,满足被关注、被尊重的需要等等观念,整个社会现在已经有了共识。但是,当下的家庭教育容易走到另一个极端,那就是“孩子还小不懂事”,言下之意等孩子大了自然就好了。这种放纵是我们所反对的,因为低龄儿童除了需要父母教师的关爱,还有对规则、秩序,以及他们带来的安全感的需要。教育之难在于,父母和教师要权衡,满足他们哪些需要,怎样满足这些需要,才能促使儿童更好的发展,父母和教师要有对儿童需要的教育学理解,不容易。
还有一种偏颇,是所谓的“挫折教育”。事实上,人并不是因为吃了很多苦而变得更坚强,也不是因为吃了很多苦而再也不觉得苦,当人为设置的困难障碍破坏了儿童与父母、教师乃至社会的关系,破坏了儿童对自我的认知和认同,就是伤害他们而不是在教育他们。
3
当你能够从以上三点去分析一个低龄孩子的所谓的各种行为问题的时候,接纳才成为一个事实。因为接纳不是说由着他爱干嘛干嘛、想怎么闹怎么闹、做不好就算了,这个不叫接纳。接纳的意思是明白真正的原因,然后帮助他面对挑战,帮助他解决问题。
其实我们说帮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的时候,重点在“自己”这两个字,遗传因素对一个人的影响,激进派认为超过90%。这个部分所谓的出厂设置对人的影响,是我们目前还不大了解的,且不可能让孩子回炉重造,给他换一个基因。人的教育,只能基于他的先天特性,让他拥有更好的可能。所以帮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不是帮助孩子成为更好的你或是优秀的其他人。
在这个过程当中,可为的部分必须是基于对孩子的理解进行的。一个精心养育孩子的父母,一个用心教学的教师,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不是不爱、不管,而是过度的操控心,急于判断对错,或想到一个后果自己吓唬自己。
再就是忘记了孩子在变。他变了,你就相应地做出新的理解和变化,得跟上孩子的变化,否则你会觉得,孩子越来越不好教了,越大就越不听话。其实不是这样。每走一步,当你觉得不好和有困难的时候,好的一面是孩子更有力量了。当他有事再不告诉你的时候,甚至开始撒谎,说明他认为自己有能力把握这件事情、控制这个事情。所以,我觉得作为父母和教师,对成长应该有一些更好的理解。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别个”,作者徐莉。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
来源:别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