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改变命运的屏幕”刷爆朋友圈,在教育从业者眼中真那么神奇吗?

作者:36氪 发布时间:

“改变命运的屏幕”刷爆朋友圈,在教育从业者眼中真那么神奇吗?

作者:36氪 发布时间:

摘要:“技术不能改变教育的本质,但技术使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成为可能”。

1544674429685777.jpg

这块屏幕不简单。

12月13日,一篇《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刷爆了朋友圈。文章表达的主要观点是,通过技术解决了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贫困地区的中学因为接入了网校直播,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巨大的提升,贫困县的中学也因此有了更多的生源。

这篇文章让人们看到了教育公平、优秀师资共享的可能性,也向人们传递了“技术改变教育”的信心。正如文章中所说的,对于那些贫困县的学生们来说,“就像往井下打了光,丢下绳子,井里的人看到了天空,才会拼命向上爬。”

网易CEO丁磊也在朋友圈转发了该文章并表示,网易决定拿出1个亿,支持更多学校落地这个模式,让知识无阶层流动,让中国处处都是学区房。

pmbib9buo6mu35fo.jpeg!1200.jpg

的确,文章所说的模式就是远程教育、双师课堂,“直播+双师”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可以将教学资源远程输送给偏远、落后地区的学校,共享优秀教师资源。同时,对于教育机构来说,该模式成本较低易于复制,能够以较为轻便的方式抢占下沉市场。

一位FA对36氪表示,“这是多好的事啊,让优质教育资源向下延伸”。

骨鱼科技CEO刘东峰也向36氪表达了他对“直播+双师”模式的看法,“学习,很多时候是对于规律的掌握,而不是题海。这种规律,自己可以总结,也可以从其他人处获得。传统的面对面的教学,会限制学生的思路,因为老师可能也没有懂,或者不会讲,或者不愿讲。技术的效果,此时可以体现。避免人为的因素,揭示规律。最终,自然科学的传授,也许都会以AI为主”。

同时,刘东峰也向36氪表示,双师模式要实行在实践中会有很多限制,企业会更容易实行,但公立学校却很难。双师只靠人的热情很难坚持,还需要一个激励机制。这个机制应是“经济+政策”。刘东峰说,经济是为了让付出有回报,政策是为了形成一定的强制性,形成习惯。

从以上来看,该教学模式有着多元利好,但就现有的实践效果来说,事情好像并没有那么简单。

透过繁荣看本质,直播模式还有不同面

一位教育行业资深人士对36氪表示,“像成都七中那样的直播,一般来说,也不是文章讲的那样会一片繁荣。”

《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一文中所呈现的观点,只是看到了直播模式的一面。透过表面现象,背后还有多个层次。

这位资深教育人士说,因为重点高中掐尖的原因,确实让当地县城的高中在生源质量和师资上都塌陷了。比如衡水一中、西安的西工大附中等类似的重点高中都在掐尖。但就现实情况来讲,并没有像文章中成都七中所呈现出的一片繁荣。

该资深教育人士表示,做直播班并不是一件简单的。

首先,学校要支付给直播运营方的费用并不便宜;其次,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加入直播班。一般来说,当地学习是要建立尖子班的,普通高中整体水平差,不可能让所有的学生都加入;再者,远程的学校为了保证教学效果,需要投入非常大的教学力量,增加了重点高中老师的教学任务,以至于没有精力去帮助外面的学校;对于该种情况,一般是配一些助教,采用所谓“三师课堂”方式,即主讲老师是名校老师,但配助手负责答疑辅导批改作业,当地老师作为现场助教也进行辅助。

真正在教学中,能够做好这些环节的并不多。这位资深教育人士表示,一般来说,直播课堂是给很多的远程班级直播,主讲老师对远程的学生不熟悉、对学情也不掌握,因为不认识学生,所以也很难交互、很难有课堂活动。像成都七中水平的学校,在教学教研上、在教学管理上、在学生评价反馈上,必然有自己的一套,但这些教案和教学管理,一是不一定适合当地学校,二是管理上很难落实到位。

这位资深教育人士表示,双师课堂到底是否有持续的教学效果、是否是一个解决之道,目前尚存争议。

比如课堂中的练习环节,线下课堂老师在讲解例题后往往会布置当堂练习,去巩固当前的原型,在课堂练习和讲评中,老师会巡堂、会让学生板演、会点评,这些典型的教学活动,在远程教学中都无法实现。

同时,该资深教育人士认为,远程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有前途的方案。但也不能一言以蔽之,直播教学里的门道还有很多。

首先,从运营商来说,市场很大、带来的社会效益也很大,这就会出现粉饰教学效果的情况,以技术上的不明觉厉的说法忽悠。比如个性化诊断和档案、智能分析、自适应确定学生学习路径、机器推荐题目和学习内容、片面引入错题本的概念等等,说法很多,但落地的、有教学实效的比较少。

其次,在技术上,简单以回归分析代替析因分析,其实没什么个性化数据,而是拿着统考的统计数据来做推理的证据,这些技术的应用,效果都不好。或者片面的以高层的知识图谱的组织方式,主观的认为就是学生的“思维方式”,置学习过程中的启发、联想、顿悟等等认知的心理加工过程不顾,以机械推理代替认知过程等很多方面还不成熟。

摊薄当地教师任务量,降低尊严感

资深教育行业从业者乔老师表示,“不想做主讲的不是好助教”。

《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文章中也说道,“刚把直播课引入一些学校时,遇到过老师撕书抗议。有些老师自感被瞧不起,于是消极应对,上课很久才晃进来,甚至整周请假,让学生自己看直播。”

这个症结一直存在。直播模式在引进优质师资的同时,弱化了当地教师的作用,先进劳动力“取代”落后劳动力的落差感所产生的心理问题,还需要教师培训和教学心理学的打通。双师模式摊薄了当地老师的教学任务,从长期来看,并不是一件好事。乔老师认为,双师直播课的助教如果太差,就得完全靠学生自律自学,如果要达到标准,又要反人性。

长此以往,当地老师难以在实质的教学中磨砺教学水平,对外部的强依赖会导致当地教学水平恒弱,积重难返。

但是我们同时我们也看到,通过直播教学的方式,当地老师也可以学习更先进的教学方式。如何在直播教育与当地教学之间取得平衡还需要在实施过程中的进一步摸索。

屏幕两侧皆贫苦,唯有中间商盈利

就从现有的教育机构来看,小的公司在做可能有地方关系,对大的公司来说,是一种尝试,“不缺钱的尝试”。

教育行业从业者柳老师对36氪说,“这个模式实际上是存在问题的,直播在教育领域可以说是一种追风。”

直播的设备和技术一般都是从供应商处采购,对于一些教育服务商来说这就是商机所在。正如上面所说的,屏幕两侧的用户都要支付给提供设备和技术的供应商不少的费用,而中间商从中牟利。柳老师说,“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都是有规律的,并不是简单通过3年的直播就可以改变。”如今火热的教学直播属于拔苗助长,更多的是直播公司在中间拿钱。

通过《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一文让人们看到了直播教学的成绩斐然,但还需进一步思考,这些成绩的背后难道仅仅只是直播教学这一个功臣吗,这些成绩是不是都是由直播带来的?即便有部分成绩是由直播带来的,那直播是不是存在问题和隐忧?

拥抱技术的同时,也需要正视技术进步带来的利弊,趋利避害才能让技术在教育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直播和双师的模式的确在改变教学资源公平性上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其作用还远远不能被神化,由此带来的种种问题也还需要更多的探索。

正如一位FA对36氪所说的,“资本青睐的赛道泡沫总是很大,寒冬周期才能分辨出谁是真在做事。”

本文转自36氪,作者王莹。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36氪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36氪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改变命运的屏幕”刷爆朋友圈,在教育从业者眼中真那么神奇吗?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