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孩子的时间管理,不止是时间管理

作者:童行学院 发布时间:

孩子的时间管理,不止是时间管理

作者:童行学院 发布时间:

摘要:如果目标是学会开车,那么父母从一开始就应该让孩子做司机。

孩子的时间管理7.jpg

图片来源:unsplash

经常听到一个问题:小孩子做作业总是拖拉,父母坐在旁边管得辛苦,怎么办?

提问的案例通常各式各样,有的是孩子太爱玩,爱看书,总是想先玩再写作业,拖延到很晚;有的是孩子做作业超级慢,父母不监督就做不完,天天陪着写作业也太累。各式各样的情形,父母该骂的也骂了,该陪的也陪了,却还是老样子,如何才好?

我今天试着聊聊这个话题吧。之前一直没有写,因为自己家孩子还小,没有这个问题。最近问的人越来越多,我把我的一些经验,和心理学方面的一些研究,放在一起说说吧。不保证很有用,仅供参考。

时间管理问题,永远都不只是时间管理这么简单

如果只谈浅层的时间管理,那么应对办法无非也就是传统的方式:威逼利诱、循循善诱。具体而言就是三板斧:威吓孩子、奖励孩子、用孩子喜欢的方式引导孩子。

这三种方法有效吗?

有效。

在家里带孩子,大多数时间是一地鸡毛,小孩子从一岁之后就总像发条没上好的玩具,完全不受控地乱跑乱撞。父母想让孩子按自己的期望行动,难免时常需要吼一吼,发个脾气吓唬吓唬,或者在墙上贴个小红花表单,用一些糖果或玩具做奖励。

这些奖励、吓唬的办法,在大多数时候,确实能约束孩子行为,让孩子学会刷牙、洗脸、早点上床、少看点动画片、对人说话要礼貌。日常调节,大棒加胡萝卜还是有效方法。

此外,更有耐心的父母,会用孩子友好型方法,引导孩子行为。例如用做游戏的办法,用儿童化语言,用有趣的安排,让孩子遵守父母的指令。例如晚上八点一边做游戏一边洗澡,之后一边读书一边喝奶,之后一边聊天一边在床边哄睡,让孩子开开心心跟随指令。

具体到写作业呢,威逼利诱和循循善诱调节使用,对于浅层进度管理也已经有用了。让孩子体会到不写作业的后果(会被老师批评、罚站),拖延的后果(晚睡早起,白天困);让孩子体会到好好写作业的好处(设置写作业的小红花积分和奖赏制度);陪孩子写作业,让孩子感觉写作业不困难。几项加起来,多数时候能确保听从了,虽然效果肯定不稳定。

孩子的时间管理1.jpg

在进入深层解决方案之前,我先讲一种更可行的激励方案:以时间为奖赏。

很多时候,当我们提到“赏罚”,总觉得是特别简单的事,不就是打嘴巴和发糖吗,听话就奖赏,不听话就惩罚。但很多时候,在生活里却总发现赏罚不好用,例如打了孩子下次也一样,或者许诺给孩子买玩具也不管用。那是怎么回事?

原因很可能是:激励没有设置正确。

最有效的赏罚,就是“以即时因果为赏罚结果”,也就是说,让一个人体会到,自己摸火就会被烫,那他自然下次就不摸了。孩子越小,即时性越重要,如果做一件事的好处和坏处都在未来,那激励作用就很弱。跟孩子说,你快点写作业,长大了找好工作,那基本上等于没用;说年底给你买礼物,只有一丢丢作用;需要有当下的好处才有可能。

那快点写作业有什么当下的好处呢?

最有效的好处在于:给自己赢得时间。如果父母的目标是让孩子“加快速度完成”,那就需要问:对于孩子来说,“快”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如果“快速完成作业”一点儿好处都没有,那为什么不懒洋洋地磨洋工?懒多舒服啊。

“快”的唯一好处就是为自己赢得时间。赢得时间做什么呢?当然是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情,看动画啦、看书啦、打游戏啦,什么都可以。这种时候,孩子才有“快”的动力。

很多父母的激励机制问题出在哪儿呢?问题出在“赢得时间没有好结果”,父母想让孩子快点做作业,但是快点做完作业之后,又给孩子更多额外的练习,也就是说,对孩子来说,快点做作业得到的不是“好处”,而是“坏处”,那孩子怎么会有动力呢?

类似的还包括:快点做完作业就得快上床睡觉——孩子会觉得,那我还不如先玩;快点做完作业也只能玩十分钟——孩子会觉得,早点晚点有什么区别。

总之,如果“快”本身看不到即时好处,孩子基本上很难有动力。这就好比公司的氛围,如果努力工作的结果只是给自己增加更多工作,那谁也不傻,久而久之就都磨洋工了。

能起到激励作用的,就是“赢得的时间全归我自己”,“写得越快,玩得越久”。也就是说,如果晚上有三个小时,能一小时写完作业,就可以彻彻底底痛快玩两小时,孩子才有动力。这个玩必须是真正的、让孩子自己决定的玩。只有这种情况下,孩子才会觉得快点写作业是有好处的、值得的。

当然,这里面必须伴随着严格执行:不写完作业不能玩,写完作业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只要真实落地,孩子就能被激励起来。这就好比公司里的业绩奖励制度。

“怎么能让孩子彻彻底底玩那么长时间呢?”“快点写完作业不就是为了做更多练习吗?”也许有的父母,对上面的建议会大惊失色。这就涉及到父母的焦虑问题了。如果父母焦虑到了不敢让孩子玩,那么孩子的时间管理问题可能很难解决——让孩子无法自觉的,正是父母不敢放手的焦虑感。

孩子的时间管理2.jpg

说到这里,稍微拉远一点。

当我们让孩子按部就班学习,长久的远景是什么呢?很有可能是,二十年后的某一天,孩子在异乡,跟朋友happy,吃着火锅唱着歌,熬夜不规律生活,相互吐槽自己的老爹老妈:我爸我妈又给我打电话了,天天让我早睡觉,唠唠叨叨唠唠叨叨,老古董,可烦了。

想到这里,我们很多时候也就可以释怀一点了:反正不管现在怎么管,孩子大了都会按他的方式自由生活。所以现在的一些小事,其实也没那么重要。

回到正题,让孩子学会时间管理的深层解决方案是什么呢?

这就需要我们问问自己,当我们想让孩子达到的最终状态是什么呢?是“写完作业”,是“养成习惯”,还是什么?

我个人觉得,我们最应该让孩子达到的,是另外的四个字:心里有数。

如果只想让孩子完成作业,那么免不了一直盯着孩子写作业,为了写作业这件事,忽略孩子的个人意愿也在所不惜。如果只想让孩子养成习惯,那么有可能孩子做的是表面功夫,看上去每天都定点学习了,时长也足够,但不往心里去。

如果能让孩子心里有数,也就是知道自己的作业有多少、写了多少、还需要多久、自己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会,那就是一种自主的状态了。这种情况下,无论孩子几点写作业,是先玩再写作业,还是先写作业再玩,都是没问题的。每天学习多久也没有一定之规,孩子会根据对作业和自己学习状况的评估,自行安排时间。

这种情况下,时间管理是表象,自我认知是内核。孩子管理的不是ta的时间,而是ta的学习状态。

比时间管理更深层的,是自我管理

孩子的时间管理3.jpg

这种状态也太理想化了吧?孩子有可能做到吗?

有可能的啊,我自己小时候,就是这样长大的。从小学开始,父母就不会过问我的作业。他们有时候会问我“作业写完了吗?作业能写完吗?”如果我给出正面回答,他们就不再管,有时候连问也不问,默认我能自己做完。

而我有时候放学先写作业,然后看电视,有时候先和小朋友在外面玩到天黑,回家再写作业。全程自己安排时间。

我曾经在文章《在美国一个人,一拖二,提高效率的一点心得》中分享过当下生活的时间管理,当时写到过心流等状态,内核的思路是一致的。实际上,成年后我之所以能自如地管理时间,就缘于从小学开始的自我管理。

这样的状态是天然的吗?还是培养出来的?

我自己自然不可能记得特别多幼年状态,只能从母亲的叙述中归纳总结一些关键点。而自己有了小孩之后,也从养育小孩的过程中,做了一些观察和思考。实际上,我母亲就用了“奖赏时间”的方式,让我把写作业之外的时光自由分配,这样我为了能多玩,多看课外书,就有了很强的提高写作业速度的动力。此外,从我个人经验中总结了一些心理方面的引导,对孩子的自我管理也会有帮助。

想让孩子做到自我管理,并不一定需要这个孩子是牛娃,而只需要这个孩子有两点特质:

  • 对自己的状态有自我认知;

  • 对自己的成就有自我要求。

自我认知是“心里有数”的第一层:清楚自己的现状。对小孩而言,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很多孩子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你问他“你学会了吗”,“你哪儿没学会”,“你任务都完成了吗”,“你有什么困难”,他都是答不上来的。

自我要求是“心里有数“的第二层:清楚自己想怎样。不一定每个孩子的自我要求都是拿第一名,有的小孩可能满足于班上一般名次。有的孩子可能是希望自己某些方面做到更好,或者只是简单地不想落后。只要有期许,就有自我调节。

在这两点状态下,哪怕这个孩子不是争强好胜的类型,也不是次次第一名的学霸君,也可以有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孩子的时间管理4.jpg

先来看一点稍微艰涩的理论,我再来说说我在家庭里的互动。

以下段落摘自《儿童心理学手册(第六版):社会、情绪与人格发展》:

Kopp认为,人生的第2年和第3年是自我控制发展的关键时期。到第4年的时候,自我调节技能则变得越发成熟和自主。自我调节能力在童年早期便已出现,并且与良好的情绪调节、道德感发展和其他的适应性特征相联系。

虽然对儿童自我调节发展的神经生物学研究仍然十分有限,但很显然,自我控制的发展与额叶皮层众多区域的成熟有关。大量实验研究文献证明,儿童早期发展起来的自我调节能力与母亲回应性的、支持性的照看方式有关,而父母过度控制、惩罚和对孩子的负面情感与孩子的行为失调有关。

在2岁的时候,儿童不断发展的语言接受能力不仅明确了自己作为被评价对象的身份,而且他们还会通过语言来表达这种评价。这些过程促进了“概念性自我”的出现。

这几句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用“普通话“翻译一下: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是从很小就开始发展的。父母多用鼓励、支持的态度,孩子比较容易获得自我管理能力,过度控制和惩罚不利于孩子发展自我管理。与孩子的语言对话能让孩子生成自我概念。

还是不够通俗和具体?那我试着用一些事例说明一下。

先说“自我认知”。

孩子的自我认知,是需要语言来发展的。

没有人能先天就对自己了解得清楚,有许多人,到了中年依旧对自己懵懵懂懂,说不清自己的状态。自我认知,首先需要有一种“向内看”的习惯,就好像一盏内在探照灯,时不时照一照自己。

这一盏内在探照灯,是如何点亮的呢?是会被对话所点亮。当父母和孩子对话的时候,经常用提示性问题和提示性语言让孩子关注他的自我状态,时间久了,孩子会把这样的思维和表达作为自己的习惯。

例如:

“你现在想看这本数学册子吗?”

“你刚才不高兴,是因为你觉得他说得不对吗?”

“积木倒了,你心里有挫败感,这很正常。没关系。没关系。”

“你担心自己说得不好,是吗?”

“你不喜欢这个老师吗?”

所有这些对孩子状态的问询和描述,都让孩子头脑中获得了自我认知的意识。久而久之,他可以越来越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状态,也可以开始对比自己的变化。

我的女儿有清晰的自我认知萌生的过程。

  • 两岁多的时候,遇到事情只有第一层次反应,或哭或笑或愤怒;

  • 到了三岁多,可以自己表述自己的状态,并自我安慰或鼓励,例如搭乐高失败,会告诉自己“没事,搭不好也没关系”,然后对我解释“我本来想放这边,但是一不小心碰到了那边,就给碰倒了”;

  • 到了四岁之后,她开始有“连续自我”的意识,会开始自我比较,在搭积木没搭好的时候,会说“以前小时候,我搭不好还会大哭呢,现在我就不哭了”。

这就意味着,她不仅能意识到自己的状态,而且意识到自己状态的变化。

随着年龄增长,自我认知水平年年提升,到小学之后可以达到习惯。

孩子的时间管理5.jpg

那么“自我要求”呢?

“自我要求”要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增加了自我掌控的主动性。

这也需要两点,一是孩子对自身能力有自豪感;二是孩子能做到自我控制。

对于自豪感,也就是心理学上提到的“自我效能感”,对孩子未来的学习主动性至关重要。一个人一生,最容易前行的方向,就是真实体会到“我能行”的方向。

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并不确定自己是不是擅长学习,擅长哪方面学习,因此不容易产生对学习的积极性。父母就是需要潜移默化让孩子感受到,“我能行,我很擅长学习”,从而让孩子对于自我成就有自豪和期待。想让孩子产生这种自豪感,也需要父母和孩子的对话。

例如:

“哇!你能把这个拼图拼起来啦!半年前还不会呢。”

“呀,这是你自己搭的吗?太惊人了!”

“你已经理解了几十和几百,也太棒了!。”

“这是你自己想出来的吗?简直了不起。”

“对,你说得对,你的逻辑推理不错。”

这个世界上,其实所有小孩子的认知进步轨迹都是差不多的。区别只在于,一部分孩子懵懵懂懂就长大了,另一部分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进步,并感觉“我好棒”。

进一步,如何让孩子把这种自豪感转化为自我要求呢?

重要的一步,是让孩子把成就归功于自我。也就是说,让孩子不仅感觉到“我在进步”,而且将进步归因于“是因为我自己努力想办法”。人格研究中曾发现,一个稳定高自尊的人,会把成功归因于自身稳定性因素。

父母有的时候教孩子一些东西,很期望瞬间看到效果,也就是“我一教,你就学会了”。但这种瞬时学会反而难以给孩子自我成就的归因。道理很简单,如果一个人按指令做事情,是很难产生“我好棒”的成就感。只有自己琢磨来琢磨去,把一个东西做成了,才会有自我的强烈满足。

因此,父母需要让自己耐心下来,不急于求成,功劳退隐,让孩子自我成就。     

我并没有教孩子写字、写数字,某一天问她,你会写3吗?她开始自己回忆3的样子,最后自己试了半天,在纸上画出歪扭的1,2,3,当时她简直喜出望外,在房间里大声喊,“我会写1,2,3啦!我会写1,2,3啦!”那种喜悦,蔓延整个房间,我们一起庆祝了很久。如果是从一开始一笔一画教她,并严格督促完成,她是无论如何不会有这种喜悦的。

这就是自我归因的喜悦。

在自我归因的基础上,逐渐让孩子理解努力的意义,才有意义。

孩子的时间管理6.jpg

最终,如果我们能把所有这些润物无声的对孩子自我的培养,汇总成为ta的自我激励,那么未来长久的人生路上,孩子会走得自主得多。

我们期望达到的状态是:孩子并不是因为父母的威吓、新年的糖果、玩耍的自由、严苛的时间表而努力写作业,而是为了ta对自我成就的期待而努力。后者是由内而外的动力,持久不息的原动力。

想达到这样的目标,我们需要从很小的时候开始让孩子建立“我能行”“我努力就会更棒”的底层信念。这并不是容易建立起来的信念,它要求孩子多次体会到自己努力和成就的联系,才能慢慢建立起信念。

从时间段上,从两三岁开始就可以有意识培养,在四五岁到学龄前,如果问我有什么是启蒙阶段最重要的是,在我心里,就是这种自我感的培养吧。生活中问孩子“你需要妈妈帮忙吗?”如果孩子回答“不需要”,那就让ta自己做。

今天先说到这吧,以后有时间,还会更多聊一聊孩子的自我感知和内驱力的问题。总而言之,当我们督促孩子写作业,我们需要问问自己:我们想达到的目标究竟是什么呢?

是“写完作业”本身,是让孩子懂得“遵守时间表”,还是让孩子学会“自我掌控”?

这就好比开车。如果目标是到达终点,那么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父母做司机,孩子做乘客。如果目标是学会开车,那么父母从一开始就应该让孩子做司机。孩子也许一开始开不好车,但这是学会开车的唯一途径。父母忍不住自己爬到司机的位置上,让孩子一直做乘客,最终抱怨孩子怎么还学不会开车,不啻为南辕北辙。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童行学院”,作者郝景芳。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童行学院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童行学院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孩子的时间管理,不止是时间管理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