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unsplash
一场演讲,范家小学火了。
这是一所位于广元大山的农村小学。43个学生,13名老师,大部分是留守儿童。当“山区”“留守儿童”“村小”这几个词集中出现时,你的脑海里会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位于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宝轮镇苟村一组的范家小学 图据红星新闻
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何帆这样评价:中国教育理念最先进的学校,不是北京或上海的公办名校、国际学校,而是四川这所大山深处的农村寄宿小学。
这到底是一所怎样的学校,为何一些城里的家长也纷纷打来电话想要孩子入读?
意外走红:电话被打爆,“你们小学怎么了?”
范家小学校长张平原 图据红星新闻
新年之交,一场跨年演讲,让更多人知道了这所广元山区的范家小学。
学校不大,一个小操场,两栋相连的3层楼房,一侧是教学楼,一侧是住宿区。除去幼儿园,全校共43名小学生,13名老师。其中,大部分学生为留守儿童,周一到周五寄宿在学校,一周回家一次。
罗振宇在深圳举行的2018跨年演讲,长达4个小时,他在尾声部分讲到了这所小学的故事:一想起留守儿童,我们总觉得这是一群前途渺茫的孩子,然而,所有最先锋的教育理念,在这所山区小学都能看到。教育回到了初始目的,育人。
范家小学一夜间火了。
从距离看,范家小学距离广元市区算不上遥远。自广元出发,经宝轮镇,沿着沥青山路,一个小时不到即可抵达。学校在一片小型村落的背后,倚着山脚。
那天,红星新闻记者到达时,校长张平原正在备着一份分享材料,留给他的交稿时间已经不多。他从旁边的会议室找来了一个取暖器,拖着两个首尾相连的插线板。他把温度调到了最高档,又转身打开了背后的空调。
“我敢说成都也找不出几所像我们这样的学校。”言语之中,张平原对他的学校充满自信。
那场演讲带来的影响超过了之前所有的媒体报道,“这可是面向全球的直播。”
之后的一个夜晚,在宝轮镇上的一个小餐馆内,校长张平原讲述了这场演讲之后的几个小故事——
演讲当晚就有不少教育同行发来电视画面,“他们说范家小学上电视了”。当时,张平原没当回事;第二天,市区两级领导电话不断,问“你们学校怎么了”、“‘罗胖’(罗振宇)是谁?”,其实他和领导一样迷惑,谁是“罗胖”?
说到这里,另一名老师打趣道,“当时还有说要来学校找‘罗胖’的。”跟着,当地几家媒体的记者很快到访,政府部门的慰问也跟着到来。
“这说明我们做的是对的,我们的工作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张平原举起茶杯,向餐桌前的几名老师振奋地说,“未来中国的优质教育一定在农村!”
红星新闻记者到访的那天下午,这是张平原多次提到的一句话。
脸上的自信:“不评三好学生,成绩不是最重要”
范家小学的学生们,在操场上开心玩耍 图据红星新闻
初到范家小学,红星新闻记者的印象是这样的:不同色彩的教室、原木色的桌椅、落地的空调、接入互联网的电脑和电子“黑板”、人手一块的平板;随便走进一间教室,一定会收到孩子们的问好,无论谁,都能跟你聊上天。
老师不在,学生们能自己做着练习,背英语也能当成游戏玩;饭后教室的沙发上他们会一本本翻着书架上的书;课间,小操场能瞬间变成“花果山”;睡觉前,一年级的小个子们也能自己抱着脸盆洗漱,铺好被子安静睡觉。
墙面上,各班都有属于自己班级的“萌宠”,一个动物或者一种植物。比如一年级墙面上的绵羊,象征着善良而友善;五年级墙上的竹子,象征着有气节而奋发向上;六年级的小蜜蜂,象征着勤劳而奋进。
更重要的是,无论何时,你总能看到孩子们脸上的微笑。
孩子们和校长的自信来自哪里?
张平原2014年起当上范家小学校长,之前的20多年,与许多乡村教师一样,他“走出去”的机会不多。“农村孩子起点低,那我们就不追求成绩,这个社会除了极少的科学家外,更多的还是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给他们自信和阳光,给他们良好的素质,他们今后也一定会是优秀体面的劳动者,一样为社会做贡献。”
于是,学校告示栏里写下了学校的办学目标:办美丽乡村学校,育阳光自信少年。
在这里,考试不重要——“学什么就考什么,自己出题自己考,除了小升初的测验以及市里的抽测,学校都不参与校外的统一测验。”张平原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因为人少,考完当场老师就能改出对错,再一一给每一个学生讲解错在哪里。
在这里,三好不重要——学校不参与“三好学生”的评选,而是用“美少年”代替,“你可以是运动美少年、勤劳美少年、友善美少年、文明美少年、阳光美少年……总之学科成绩不是最重要的。”
“我们基础差起点低,但成绩是唯一的吗?八九十分就够了。科学家要人干,可毕竟是少数,社会的岗位工作又千万种,好成绩也有找不到工作的,成绩不好也有干得好好的。”张平原一开始就想得很实在。
一场变革:“农村教育资源少?错误认识”
范家小学的老师用手机可以扫描墙上的二维码,参加互加美丽乡村网络公益课程 图据红星新闻
范家小学的课表上,语文、数学等课程集中安排在了上午,下午的时间则集中在音乐、美术、体育等艺术课程上,另外则是大量的乡土课程和项目学习。
在张平原看来,玩耍是孩子的天性,校园不该只是一个为了学习的环境,“玩”也该是重要的方面,“玩甚至比学更重要,当然也要让他们玩得开心、玩得有水平。”
一项乡土课程从2016年春开始,一直持续至今。
每周三的整个下午,学生们将走出校园,行走在田间。杨秀丽说起了这项课的开端:“一开始带着孩子们出去玩,采野菜,大家都很兴奋,但其实很多都不认识,那就利用这个机会,让孩子们认识野菜,采回来后再形成文图,让他们自己查阅资料,弄清楚每一种野菜的名字和价值,做成一个家乡的菜课题,最后大家再一起把野菜炒着吃了。”
之后,《家乡的植物》《家乡的野果》《村里的老井》《微型水电站收集》《留守老人调查》……等众多课题在随后进行。“根据不同年级开展不同的课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采集样本,然后画出来,做成卡片,形成文字,再讲述出来。不懂的需要自己去求助村民,在玩耍中锻炼孩子的综合素质。”
张平原告诉红星新闻记者,部分同学的植物图画甚至可以用手机软件识别出来。
项目式学习是另一项校园课程,这是一个持续性的学习过程。
比如“豆”的学习,就需要学生们找到更多关于家乡的豆,了解豆的演变,找到与之相关的字、词、诗句,之后再讲这些豆的种子种入土,让它生根发芽,破土而生。
因为季节不一样,那次学生们播下的黄豆没能生长。但发豆芽则是可以的。这并不容易,师生们尝试了两三次才终于做成。最后,同样一起做着吃了。
“都说农村教育资源少,其实这是错误的认识,农村的资源远比城市多,在这里他们能接触乡村,走进大自然。”张平原说,这些乡土课程的开展能充分培养孩子的交流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也增进他们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
从范家小学毕业的罗雨欣 图据红星新闻
范家小学的学生们在吃午饭 图据红星新闻
吃完午饭后,范家小学的学生们有序地将碗筷洗干净 图据红星新闻
小班教学:师生比43:13,像家般温暖
范家小学的王毕卫老师在给六年级的学生用平板电脑上课 图据红星新闻
更重要的转变还有教学方式。
因为人少,真正的小班教学在这里成为现实,比如四年级,全班仅有5名学生,人数最多的一年级也仅有12人。“43个学生对应13名老师,这个师生比例是城市学校达不到的。”张平原说,“就连活动空间,城里学校几百上千人挤在一起,哪有我们宽敞。”
这的确是一个很高的师生比,平均一个老师带着3个学生。高师生比,更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老师的密切关注。而每周一次的教室会议上,张平原也要求老师们改变以往的大班授课教案,知识点要尽可能拆分开来,照顾到所有人,学生可以站着,甚至坐到沙发上上课。
六年级的一堂数学课上,老师王毕卫将当堂需要讲解的试卷投放到电子黑板上。通过电脑随机抽到的学生一个个走上前台,扮演起临时小老师,王毕卫只在一题结束后,强调一遍相应题目的解题关键。一堂课下来,所有学生都能被抽到。
杨秀丽是一年级的语文老师,教材版本的改变让这些刚刚结束幼儿园的孩子们有些吃力。学期的大部分时间,她的教学几乎在一对一进行。孩子们从学期刚开始的二三十分,变成了末期所有人都能及格。
张平原认为,在一个绝大部分学生为留守儿童的学校里,父母的缺位是爷爷奶奶每周一次粗糙的关怀弥补不了的。他们大部分时间仍是与同学和老师相处,在这里,班级应该像家一样温暖。“而这种相处什么最重要——尊重、体贴和信赖。”
这天傍晚,一个一年级的孩子哭着推开了三年级教室的门,找张平原哭诉,说,“他打我。”三年级学生齐齐望了过去,安慰他不要哭。正在教室的张平原接话:”谁打的,去打回来。”孩子转身跑了出去,张平原也跟着出了门:“你们自己解决,解决好了给我说。”但眼前,几个孩子已经重新玩到了一起。
老师苏莉回忆起了一个已经转学的“无声男孩”。在校4年,这个叫范俊的孩子通过绘画找回了自信,老师们还特地为他办了画展,至今学校的过道上还挂着他的画。杨秀丽最爱开他的玩笑,“他咿咿哇哇,我们也跟着学他,但他不生气,大家也都跟他玩。神奇的是有天上课,我在班上问上到第几页了,他一下站起来,说6……3。一个音到一个词,现在有时还能说上一句。”
张平原说:“我们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孩子。”
走出去和想进来:城市家长打电话,希望孩子就读
范家小学的学生用平板电脑将写完的作业拍照发给老师批改 图据红星新闻
显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钱是万万不行的。
“第一年教育局问我需要什么支持,我提了20万元。”张平原说,利州区教育局批了下来,这笔钱至今每年都有。20万元带来的改变,从一间教室开始。原先破旧的墙面、布满电线的冰冷教室有了色彩,单一的空旷空间被分成了阅读区、教授区、写作区、独处区。教室内多了书架、小茶几和沙发,逐渐还有了空调、电子黑板和电脑,乃至现代化的录播系统和学生人手一块的平板。
从校长寻求变革、教育部门支持开始,良性循环发生了。
四年前,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主办的中国农村小规模学校年会在四川广元进行。范家小学,就这么突然映入了与会者的眼帘。受到关注之后,一些社会组织开始进入学校,电脑、平板、网络课件都源于此。
张平原和老师们也有了“走出去”的机会。多个教育论坛上,范家小学被作为中国农村教育探索的样本进行一次次分享。
张平原还记得一次云南之行,“一个博士来接我,陪着逛西南联大的旧址,做大会发言,身边人随便一问都是研究生、博士学历。”他自嘲,“只有我一个大专的。”
云南之行,张平原感触颇深:“你看当年的西南联大,在那种艰苦条件下,诞生了多少大家,所以办学并不在于硬件多好,教书育人还在于教育者的大情怀,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语文老师杨秀丽也不再是一个人埋头教学,联盟的建立,让她和其他学校的老师一起通过网络远程参与语文教研。在范家小学教了21年年书的王毕卫也走进国内各个经验分享的会场。更多老师,都有机会外出培训。
当然,还有一波接一波的来校考察者们。
从范家小学毕业、升入广元宝轮中学八年级一班的罗雨欣,至今记得一次接待对自己的改变。她在那次接待中担任学生讲解员。她突然发现,讲解之后,自己“一下变得开朗了”。李明杰与罗雨欣同班,他眼里的变化是教室里有了书,课堂能够走到校外。
升入初中后,李明杰和罗雨欣给人最大的印象是优秀和阳光,现在一个是生活委员,一个是语文课代表。另外两位同样是范家小学升上来的李文婧和雷含波,成绩都处于年级前列,李文婧还是副班长,喜欢组织活动、性格很开朗。
另一位毕业生李忠林的妈妈在宝轮镇跑着乡村客运,路线正好经过范家小学。老师们有时也会坐上她的车,每次她都会向老师摆摆儿子的成绩。李忠林妈妈觉得,在范家小学读书之后,至少儿子“不再内向了”。
张平原很得意,“从我们这里走出去的学生一定不会差,至少能看到阳光和自信,”最近,最让他激动的是,有远在河北、成都的家长打来电话,希望入校就读。
范家小学的老师在照看晚上住校的学生 图据红星新闻
晚间,范家小学的老师在教室里辅导自学学生 图据红星新闻
范家小学门口的铭牌 图据红星新闻
正在发生的变量:或是未来农村学校、农村教育改革方向
范家小学一、三、四、五、六年级5个教学班的学生和老师们合影 图据红星新闻
范家小学所在的苟村共529人,留守在家者基本为老人和小孩。2014年的数据显示,广元市利州区全区学生人数200人以下的学校共计14所,其中12所不足百人,农村微型学校占比超四分之一。
“这是全中国农村学校的普遍问题,不单是利州区。”广元市利州区教育局副局长鲍海兵说,学校规模的萎缩让老师教学不自信,校长办学不自信,家长对学校也不信任,“校长开会,这些村小校长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来自哪儿。”
但张平原的变革成为了一个突破口。为支持这种变革,教育部门引导成了农村微型学校联盟,每年给每所联盟学校保底划拨20万元,额外还会有25万元用于联盟开展活动。城乡学校及老师的交流也在加大,新招聘70余名教师补充农村学校,对范家小学这类微型学校有名额倾斜。
“中国教育理念最先进的学校,不是北京或上海的公办名校、国际学校,而是四川这所大山深处的农村寄宿小学。”——这是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教授何帆对范家小学的评价,他把评价写进了自己最近出版的新书《变量》,罗振宇的线索也来源于此。
在何帆看来,范家小学把乡村小学的劣势变成了优势。农村学校的学生流失严重,但老师的编制又不能跟着学生的流失转走,于是师生比越来越高,就能让老师给予每个学生更多的关注。反观城市里的学校,都是大班大校,但,小班才应该是未来的趋势,学校的最佳规模是师生相识。
“农村孩子和城里孩子很难公平竞争,要上大学也要付出更多艰辛的努力,但在这里学业不再是首位的,反而能够让农村学生深入接触素质教育。他们学会吃苦耐劳,孝敬父母、与人为善、热爱家乡,这些‘老理儿’就是中国文化这棵大树的干和根。”何帆说,“对孩子影响最大的社会环境是由同龄人组成的社群,而范家小学给了孩子们最需要的东西:一个平等、包容、自信、乐观的社群。”
原21世纪教育研究院农村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丽伟曾多次探访范家小学,在她看来,范家小学之所以能被广泛认可,是在于它的理念、制度和实操都能做到贯通和一致。
“这可能就是未来农村学校、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突破口,或者道路和方向。”王丽伟觉得,“原来讲到农村教育就会从扶贫的角度讲起,认为解决问题的思路就是给他补钱、补资源。范家小学给我们的启示则是,一种教育改革、教育探索和教育创新。”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红星新闻”,作者杜玉全,摄影王红强,编辑平静。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