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新春随笔】当“随迁儿童”变成一名教育记者

作者:阿飞酱 发布时间:

【新春随笔】当“随迁儿童”变成一名教育记者

作者:阿飞酱 发布时间:

摘要:老一辈随迁儿童遇到的那些老师是啥样的?

500470980.jpg

图片来源:摄图网

芥末堆 阿飞酱 2月9日

今年春节,编辑部留下的作业是聊聊家乡的教育。

我认真的思考了一下,我的家乡到底是哪儿呢?小时候随着家长工作地的变化,我的学习环境也在不断变化,从四川到广东,仅小学我就转了四次学。作为一个名副其实的“随迁儿童”,家乡的概念我很模糊。

借着这次写稿的机会,作为老一代“随迁儿童”,我想回顾一下在不断转学的过程中,我遇到的那些乡村和城市里的老师,关于这些活生生的人的记忆。以及作为一名教育记者,想说说这半年来,作为一名行业旁观者,我在教育行业里遇到的那些人儿。

大家被老师打过吗?

去年12月底,题为“毕业后,他用耳光报答当年的老师”的视频在网上热传。视频中的一名男子将骑电动车的男子拦住,随后不断的扇对方耳光。事发地在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年轻男子毕业于当地的实验中学,骑电动车的男子是他的初中老师。之所以出现学生多年后打老师这一幕,是因为读书的时候,老师曾对他施暴,践踏了他的自尊。

后来,芥末堆编辑部的各位也讨论过这件事。西瓜在群里问了一句:“大家被老师打过吗?”编辑部的各位噼里啪啦开始回忆自己上学的时候被老师打的经历。

不问还好,一问才发现,原来被打的经历还真不少,有的还特奇葩。有被老师抽手掌心的、被打耳光的、钥匙链放进耳朵里叫醒睡觉学生的等等。我也曾经有过这样的暴力经历,虽然不是被打学生本人,但目睹过暴力现场。说实话,这件事到我成年后还记得这么清楚,阴影真的不小。

我小学一年级的时候,班主任是数学老师,很年轻,那时候大概20多岁。每天放学之前,数学老师都会布置几十道数学口算题,满满一页纸,做完才能走。(故事到这里其实还挺正常的)

But,作业做对还好,可以安心放学回家。做错就惨了,数学老师会让学生趴在地上,做错几道题,就踢屁股几脚,踢完学生再从讲台上爬回座位。小时候站在学生的角度,心态可能更多是:幸好不是我,并不会也不敢觉得老师的做法有何不妥。现在换个角度回想起来,这种老师应该是心理有问题吧。

读完一年级之后,我就转学进城里读书了。这些年也陆陆续续从老家的亲戚中,得知那位老师的去向。从村小到镇小,一路升到城里的学校去了。不知道他一路升迁的背后,还有多少学生是在这种“暴力”中完成学业的,也不知道现在的乡村小学中,还有多少这类老师的存在。

去年12月我去福建一个农村收集,看见村里唯一一个公办的幼儿班里,班里60个学生,只有一个老师带班。看惯了深圳、广州这些大城市里强调的小班教学,师生比控制在1:10以内的硬性规定。看到眼前这庞大的班级,突然也就想起了我的小学一年级,班里那么多学生,语文数学体育只有数学老师一个人教,他当初那么暴力,或许是不是压力太大造成的。

什么是好老师?

初中之后,我不再转学,而是按部就班的开始读初中、升高中。在中学的6年期间,让我印象深刻的老师有两位,一男一女,刚好都是英语老师。

初中的英语老师,印象中她也是个强势的女人,不过这种强势不是在“打骂学生”身上,而是体验在她的业务能力上。从教多年,一直是重点班的班主任,她所教的班级,重点高中的升学率稳定在90%以上。

在学生时代,我不止和一个同学说过自己非常喜欢这位老师。为什么呢?我后来尝试总结,上她的课,回答问题,考试进步,无论多么微小的进步,总能从她那里得到正向的肯定。而且,这建立在我们班有50多个人的基础上。

我小学没有学过音标,读单词的音很奇怪。记得她把我叫去办公室,说了这个问题,但没有批评,只是告诉我要好好学。当时特别感动,这对当时是转学生的我来说,特别重要。让我感觉,就算没有学过音标,读新单词的感觉很奇怪,老师还是觉得我能学好,还是自己喜欢的老师。后来上英语课也特别用心,成绩也慢慢提高了。

另外就是高三的英语老师,是个很有个性的小年轻。个性在于,别人在高三冲刺的时候,我们班的英语课还能讲半节试卷,看半节课Sherlock,我们班的英语成绩还能名列前茅。我当时不理解,觉得这个老师年轻气盛。现在才发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不假,大家上课上的开心,老师把该讲的知识点过一遍,学生也不会让老师失望。

现在我已经大学毕业了,从来没有回去看望过这两位老师。但是我觉得看不看也不重要了,我会一直把他们记在心里。好老师的标准大概是,用自己过硬的专业能力提高了学生成绩,用自己特有的人格魅力把自己留在学生的心底吧。

教育行业里的老师

近半年来,我接触过很多被称为“老师”的人,无论是行业里的还是公立校的。尽管都在教育行业,很多人立志为教育行业做些什么,为孩子们做些什么。但当我接触的人越多,听的故事越多,我开始反问自己:他们做的事真的和教育相关吗?他们真的是好老师吗?以此来提醒自己,不要被故事带偏,要静下心来看成果,从用户和学生端感受改变。

曾接触过一些初期创业者,我理解对产品抱有信心这件事本身,毕竟,如果连自己都没信心,也肯定不会走上创业这条路。但当记者以交流为目的,提出某些问题时,对方表现出的不愿意沟通,乃至强硬态度,我开始怀疑,这真的是一名老师出身的创业者吗?没有开放的态度,平等交流的理念,我并不认为这是一名好老师应该表现出的态度。

也曾去参观一个新落成的学校,校长很自豪的介绍学校里各类艺术品、高精尖的教学设备,口号似的校训和语录。学校成了校长本人链接各方资源的展示场地,但听不出他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和疑惑。在育人这件事本身,也许他认为资源可以替代一切,但真的是这样吗,我持保留态度。

这半年,我看过很多STEAM企业,有很多让人眼前一亮的产品,也有自称“开源”,其实借着某些火爆产品一顿“借鉴”,再加上某些方便销售的概念。愈发发现,无论这些产品怎样,回到STEAM教育本身,人/老师才是最重要的。

有人认为STEAM教育在中国没找到合适的落地方式,资本和商业的力量把这个气球越吹越大,但是最终会走向破灭。记得有一个受访者曾告诉我,“创业者跟着风口跑,跑死你”,继STEAM教育之后,素质教育很快会迎来下一个风口。

但我觉得这个想法也许过于悲观了。私心看来,在STEAM教育背后,还是有一群热爱STEAM,并且希望用他们的努力,改变目前教育现状的老师们。我也希望,在新的一年,能挖掘出更多关于这些实实在在“人”的故事。

教育行业还很大,作为一个行业的记录者,我希望新的一年能带着好奇心,发现其中的更多美好。

最后祝大家,新春快乐~

1、本文是 芥末堆网原创文章,转载可点击 芥末堆内容合作 了解详情,未经授权拒绝一切形式转载,违者必究;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 芥末堆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新春随笔】当“随迁儿童”变成一名教育记者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