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I、5G时代来临,很多行业都面临着一场科技和通信革命。只有顺时改变,才不至于落后或淘汰。教育也是如此,信息化时代,学习早已不再局限于课堂知识。但现今中国教育现况正如一些学者所言:“传统的教育模式虽然强调公平教育,结果却造成了很大的不公平。”
其实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并不少,结果却从未使人满意。此前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正是基于义务教育不平衡,想要达到均质化结果。未来,学校和教育该走向何方,以怎样的改革才能跟上科技变迁步伐?
7月16日晚,由湛庐文化主办的《学习的升级》正式开播,苹果公司首任教育掌门人约翰·库奇首次来华,对话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朱永新,开启头脑风暴,就未来教育与学校的发展模式与革新,展开深入探讨。
约翰·库奇John D.couch:苹果公司首任教育掌门人,著有《学习的升级》,乔布斯亲自登门邀请的苹果公司第54名员工。具有50多年“教育+技术”的跨界研究经验。
朱永新: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新教育实验发起人。著有多部教育作品,包括《中国当代教育思想史》、《中国新教育》等。
朱永新对话苹果教育CEO库奇
Q1 朱永新:美国教育界有个很著名的问题:乔布斯之问。乔布斯说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是最多的,尤其投入教育信息、投入教育网络、互联网的教育,但是教育似乎还没有像我们期待的那样发生变化,这是真的吗?乔布斯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库奇:在我认识乔布斯的这么多年里,他其实是没说过这句话的,实际上,有很多关于乔布斯伪新闻。我认识的乔布斯聪明绝顶,才华横溢、善于表达、很有激情,他很擅长讲故事。《科学美国人》指出,人只凭借自己时在所有动物中是效率最低下的,但是使用通过工具,就能无限提高效率。苹果公司通过技术为人类赋能,放大人的能力,类似于人力体能放大器。
斯坦福大学有个学生问乔布斯,苹果公司会招聘什么人?乔布斯用冰淇淋上的坚果比喻了人才,学生都想去苹果工作。
Q2 朱永新:技术到底怎样才能在教育中发挥作用?
库奇:美国学者科勒(Koehler)和米什拉(Mishra)于2005年在舒尔曼(Shulman)提出的学科教学知识PCK的基础上提出TPACK(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即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如果仅仅靠技术力量没办法真正改变教育,技术需要和教育理念共同推进教育变革。很多学校在炫耀技术而不是运用技术,结果是节省开销,不是从根本上改变教学方式,技术本身并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
现在大部分学校购买先进设备,但教育没有发生任何根本上的革新。原来是在书本上学习,现在是在屏幕上学习而已。苹果早期在iPod取得了成功,其最关键的不是手机本身,而是创建了苹果商店的生态系统。教育也是一样,浪费钱购置设备,但对教育没有产生任何影响。为了买设备而买设备的教育是失败的。
Q3 朱永新:互联网的发展对时间、空间都有产生极大影响,对学校教育有何冲击?未来是否依旧需要课堂?需要什么样的新课堂,帮助数字原住民更好的学习?
库奇:目前在教育之外的其他方面,技术已经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革。例如打车软件uber,没有实体。对于孩子,我有自己的一套培养方法。我的8个在10岁以下的孙子、孙女,他们每周只有两天在学校学习。
新时代,孩子拥有的社交能力和创造力都和我们不同。我儿子曾表示他在实际探索中学到的知识和能力远比在学校更多。
美国公立学校系统成立于1912年。公立学校的教育理念并不是鼓励学生的创造力,而是培养他们适用于工作的能力,“能够把他们父母那辈的工作做到极致”。一位在NASA工作的宇航员研究,在幼儿阶段拥有创造力的高达98%,成年阶段仅剩2%,其中最重要因素是教育系统,那么我们要反思教育系统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未来,学习应该更具灵活性,学校的形式可以发生变化,基于小区建立微型学校。教育的变革一定是自下而上的,家长拥有更多选择,倒逼教育变革。
朱永新:我认为教育的变革还是要自上而下的。工业革命时期需要生产者具备读、写、算的能力,那个时代的知识资源非常少,政府需要聚集他们进行集中授课。而现在,资讯随时随地可以查找。未来将是自主来选择学习地点和学习内容的时代。每个人需要学习赋能的因素和方向不一样,因此学校机构、学校形态和教学内容都要进行革命性重构。在中国,政府能够更好的推进教育改革,自上而下的力量会更强大。
Q4 朱永新:如何让教育的变革思想不因为校长的离开而持续下去?
库奇:除了校长离职之外,学校管理人员在美国教育董事会、地区当地教育董事会也会发生。每次校长或相关管理者的任职时间有限,无法持续性的推进教育改革。目前,美国私立学校、特许学校、家庭教育都产生了很大变革,也反映出他们对于现在教育现状的不满。
我去年走访了全球100多所学校,很遗憾只看到了部分学校在微小层面的变化,没有见到真正发生完全系统性变革的学校。
目前我所参与的三个项目开展的都是以挑战为基础的课程。其中,Lab shcool是针对3-4年级基础较为薄弱,跟不上学校日常课程进度的学生,有信心让学生在一年内赶上进度。我们和牛津大学合作,加上以挑战为基础的内容,在当地社区选拔适合的教师,资金来自于美国政府对教育的拨款,以导师制培训教师,完善整个教育生态系统。一个月后,我们会发布相关白皮书,更多地说明教育应该如何变革。
朱永新:斯坦福在线教育的线上课程模式也非常突出,未来公立学校的教学制度也会发生很大变化。美国的特许学校很大程度把教育方式、教育内容还给学生。未来,校长任命和教师的聘请方式也会发生很大变化。
Q5 朱永新:《学习的升级》里面提倡个性化学习,主张教育要变被动为主动。其实这个观点中国古代圣贤孔老夫子在几千年前就提倡过,可是一直没能实现。您认为原因是什么?在今天互联网改变社会的背景下,会不会比过去更有可能实现?
库奇:其实我书中有个案例是这样的,在芝加哥一个学校,一个班学生存在六种不同等级阅读理解水平。如果教师备课顾及班上每个学生,他们平均每星期要耗费40个小时以上的时间。但如果可以利用好科技,用大数据去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个人需求制定学习计划,同时根据学生数量和课室大小去设计课堂,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取得更好的成绩,也可以帮助教师节省很多时间和资源。这是技术赋能教育的一个表现。另外一个例子是,美国有个教育公司,对苹果商店的所有教育app做了深入研究分析后,分别给某所学校的学生进行个性推荐,并让他们每天坚持学习1小时,跟踪半年后发现学生的成绩平均提高了39%。
还有一点想补充是,我发现中国有一个很强文化优势,当然这个优势在亚洲其他国家也存在,那就是家长对课外的补习班或课外活动的接受程度普遍偏高。这其实是家长意识到了个性化教育的优势。因此,如果将校外个性化教育带入传统学校,中国这种教育变革会比美国发生得更快。
朱永新:您说中国的这点优势其实我不太认同。我认为未来学校没有校内校外之分,整个教育系统应该是打通的。新东方好的英语教育可以放到课堂,学而思好的数学也可以放到课堂。政府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采购课程,然后让学生选择。所有的教育资源提供方只要是高品质的,不一定要分校内校外,应该是打通的,合二为一的。
Q6 朱永新:《学习的升级》一书中提到:相信每个人都能成就非凡。但具体某些学校实操层面时,很难做到每个孩子都被认可。您觉得这是教育的问题还是孩子的问题?
库奇:这个问题很好回答。出现这种情况,一定是教育出了问题。根据我以往的经历,孩子都会有自己擅长的领域。教育者可能会根据自己的主观臆断来判断学生的能力,从而限制了孩子的想象力,教育者没有给孩子创造条件,让他们得以展示自己的潜力。学生的成功和失败往往不在于他们有没有潜力,而在于教育者如何看待和激发他们,对孩子的期望会直接影响他们潜力的实现。
一定要找到激发学生的点(内在动机),现在的学校更多关注外在动机。人们虽然出生时的起点不同,但这是可以改变的。对教育者来说,最关键的是,首先要更好地理解潜力和自身偏见,这样才能进入重塑教育的下一个阶段——激励孩子们真正意识到自己拥有的潜力。
Q7 朱永新:《学习的升级》一书中提到:相信每个人都能成就非凡。但具体某些学校实操层面时,很难做到每个孩子都被认可。您觉得这是教育的问题还是孩子的问题?
库奇:CBL(挑战式学习)是一种以探究为基础的学习框架,它使学习者面临一系列个人和团队的挑战,从而使学习过程更具相关性和趣味性。
挑战式学习框架由三个阶段组成:
在第一阶段,教师引导学生想出一个他们想要解决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恰巧”与当前学习的课题相关。
一旦确定了问题以及如何解决问题的整体想法,就开始进入第二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教师和学生将问题分解为一连串的具体问题。
第三阶段是制定并执行行动计划,学生们根据调查结果采取行动。
CBL(挑战式学习)与PBL(项目制学习)的三个差异:
第一,在项目制学习中,教师经常指定学生去完成某项目,而在挑战式学习中,教师会鼓励学生们一起设计自己的项目。
第二,在于使用技术的方式。在项目制学习中,技术并非不可或缺,甚至有时候根本不需要使用技术。相比之下,在挑战式学习中,技术贯穿了整个过程的各个阶段。
第三,项目制学习经常受限于能够在课堂或学校环境中完成的想法和项目,而挑战式学习则要求学习者积极加入更广泛的社区,针对直接影响他们生活的实际问题去设计方案并实施。
库奇和朱永新对于教育的理解,在其各自的著作均有具体阐述。下文将摘选部分内容,以便大家理解。
学习模式的升级,要从四个方面展开
在《学习的升级》一书中,库奇指出,传统的学习动机、学习模式、学习场景需要升级,应从四个方面循序渐进地将学习模式升级。
一. 由内而外地重塑学习
设计个性化的学习体验。重塑教育若想成功,就要求我们首先把重点放在作为个体的学生身上,然后再放在学习、教学和正确使用技术上标准化体系中最具破坏性的缺陷是采用人为设计的时间轴,让每个学生都去适应整个班级既定的学习速度,而不是按照个人的学习速度去学习。重塑教育的正确顺序是:重新认识学生,研究学习教学,正确使用技术。
要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就非凡。将孩子理解为单个个体,不用平衡标尺衡量所有人,相信每个孩子都有潜力。学生成功与否在于教育者如何看待他们。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调动学习者的内在动机,让其主动学习。
二. 更新学习的操作系统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我从不教我的学生我只会提供一个让他们能够学习的环境。”学习过程的三个阶段是检索、记忆和理解,教育的关键任务是将我们想让孩子学习的知识换一种方式教授给他们。教学场景要从一对多的学习转换到实践学习,实践学习场景适合未来学习。
有意识地设计、创造学习空间,并将其落到实处,是重塑教育获得成功的关键一环。教学模式要从项目制学习向挑战式学习递进,挑战式学习是一种以探究为基础的学习框架,它使学习者面临一系列挑战,使学习更具趣味性。
三. 未来学习三要素
未来学习三要素包括访问、构建和编程。访问意味着每个人都能接上快速可靠的互联网,有机会利用变革性的技术接触非凡的教师。在线教育存在一个误区:将讲座内容原封不动地从课堂搬到网上,并没有为在线学习创建新的环境。将讲座录成视频属于最低端的教育技术化形式,与重塑教育无关。
构建即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做,去创造,去发现,去构建事物。此外,无论孩子年龄多大,都应该让他去学习编程。因为编程可以提升孩子自信心,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计算思维、视觉化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技术助力学习的升级
在“明日苹果”教师课堂中,技术是学习的工具,也是思维、协作和沟通的媒介,在教室中使用技术,能显著增加学习的潜力,帮助学生展现其想法和构思。未来教师的核心竞争力是为知识提供背景,教育技术的根本目标是助力教师,而非去教学生。仅仅将技术作为提高传统教学效率的“工具”是大大低估了技术的作用。
未来学习中,人类会广泛使用九大科技成果:人工智能、自适应学习、智能助理、物联网、移动技术、3D打印、交互式书籍、增强现实技术、全息图。使用技术的基本原则是“使用什么”和“如何使用”同等重要。在瞬息万变的时代,终身学习的人能在未来如鱼得水,而止步不前的人则会被技术淘汰。
“人类本没有学校,学校的发展可分四个阶段”
朱永新在《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一书中提到,人类不是一开始就有学校的。学校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类的学校,从古至今,再到未来,大概可以分为四个重要的历史发展阶段。
一是前学校阶段(pre-school period)——原始部落耳提面命的教育就属于这个阶段。
二是学校阶段(school period)——5500年前古巴比伦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的“泥版书屋”,5500年前古埃及的宫廷学校,我国父系氏族末期的“成均”和“庠”,都是学校阶段的代表。
三是现代学校阶段(modern school period)——随着工业革命应运而生的现代学校,按照夸美纽斯的班级授课制构建,有统一的教材、教学大纲、上课时间、教学内容、课程设置。
四是后学校阶段(post-school period)——这就是未来的新型学校,严格意义上说也可以不称为学校,而是一个“学习中心”。
“未来,学校将被学习中心所取代”
朱永新认为,发展到后学校阶段,学校应该是“学习中心”。学习中心跟我们今天的学校不一样。
《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一书指出,今天,每个学校,在一定意义上讲都是孤岛。每所学校都是相对独立地自己办学,完全实现自己的封闭性内循环,本质上它不需要和外部世界进行更大的联通。
但是,未来的学习中心不是这样,它可以是网络型的,也可以是实体型的。这些实体型的学习中心,有的是从现在的学校转型而来的,有的是从现在的各种培训机构、社会教育机构转型而来的。
未来的学习中心不再是孤岛,而是彼此连接的环岛。未来的学生,不是像现在一样只在一所学校学习,而是在不同的学习中心学习。
未来的学习中心,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未来的一个小学生或者一个中学生,甚至一个大学生,他可以在这个学习中心学习数学,在那个学习中心学习艺术,然后在另外一个学习中心学习科技,而且学习中心可以是跨区域甚至是跨国界的。
大学也是如此。可以把全世界每一所大学都当作学习中心。
未来学校的15个变革
关于未来的学校究竟应该怎么变?朱永新分析了以下15种可能性:
学校会成为学习共同体,不再是一个一个孤立的学校而存在;
开学和毕业没有固定的时间;
学习的时间弹性化,什么时候学完什么时候毕业。学习时间弹性化,学习中心可以全年无休,没有暑假、寒假概念。学习中心是随时开放的,这是未来发生很重要的变化。
教师的来源和角色多样化;未来教师不再是政府的公务人员,未来教师很可能是自由职业者,甚至优秀教师组成课程公司。
政府买单和学习者付费将并存;未来学习者付费,将成为很重要的方式。政府未来通过教育站的方式给学习者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
学习机构一体化,学校主体机构与网络教育是彻底打通的,并且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来实现。
网络学习更加重要;未来学习不仅在网上,互联网会更加社区化,线上线下的学习相互结合。
游戏在学习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用游戏的方式学习,用挑战的方式来学习,今后将成为重要的可能。
学习内容个性化、定制化;教育的目的更多是个人的进步。未来的学习标准会进一步降低,降低以后,大部分人学习游刃有余。
学习中心小规模化;现在大规模的教育机构未来会逐步消失。小规模学习中心的好处是学生们可以有充分的交流,在校园里面充分地流动。
文凭的重要性被课程证书取代;未来的用人单位需要的是应聘者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而不是没有用的证书,所以课程证书显得越来越重要。
考试评价从鉴别走向诊断;
现在考试评价是选拔性的,未来考试评价是诊断性的,会用大数据记录整个学习的过程
家校合作共育;未来家庭在学习中心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这是对教育理念的一大颠覆。未来教育将依靠心理学、依靠科学重新发现家庭和父母在教育中的意义和影响。
课程指向生命与真善美;
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约翰·杜威曾说:“如果我们用过去的方法教育现在的学生,就是在剥夺他们的未来。”而现今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即是教师在使用一种过时的、非数字时代的语言,试图去教一代几乎完全使用数字化语言的人。
但重塑教育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利用对学习的研究成果和当前的技术手段,去创造个性化学习体验,以更好地满足当今学生的需求。学习升级,正是创造个性化的学习体验,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未来,教育结合科技与网络通信技术,拓展宽度,更个体化、人性化,已然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于国际学校行业,科技赋能教育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但无法忽视的是,真正的落地仍然需要时间的磨砺,中国国情决定了教育不均衡问题愈发突出,面向未来的大教育、大学习仍需要各方通力协作,因此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相信这场深度对话,能给予所有教育从业者建设性的实践案例,带来启发思考。无论是对于传统教育,还是国际教育,都具有重塑教育与变革创新的深远意义。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新学说”,作者NSI媒体部。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来源:新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