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高校校园实体书店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意见》明确了对高校建设校园实体书店的扶持政策,包括要求各高校应至少有一所实体书店,没有的应尽快补建。
这份《意见》无疑是对高校书店生存维艰的境况的回应,也向我们传递了教育部重视高校实体书店文化价值的重要信号。
01困境 | 高校实体书店的衰落与坚守
2015年,《北京青年报》记者走访了北京市海淀区高校的民营书店,发现5年内海淀区高校附近的书店有近半数已经倒闭,一些校园书店即使从人文书店转型成教辅书店,生意也依旧惨淡。
实体书店面临的冲击是多方面的,其中最大的压力应来自于租金上涨。
一些实体书店店主表示,房租支出几近总收入的80%,再加上水电物业费、人工费等,书店基本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有时,学校也会因为用地紧张、校园建设需要等原因,给书店施加压力。
缺乏与出版社合作资源的小型书店,更是在进货成本和库存上缺乏大型连锁书店一般的议价和退货能力,难以控制居高不下的成本。
成本不断高涨的同时,收入也一蹶不振。
此前,有的校园书店还能凭借与大学出版社的合作关系,拿到专业性极强、其他地方很难找到的书,借此吸引消费者前来。但随着网上书店的不断壮大,实体书店曾经拥有的书籍获取、价格优势也已所剩不多。
一方面,不论书籍多么生僻,但在浩瀚的网络空间总能找到便于阅读的电子版;另一方面,相对于网店,校园实体书店的最大劣势在于定价。一般来说,校园书店的活动折扣在7-8折左右,但网店则能给予低至5折的折扣。
阅读习惯的改变也给书店经营带来了冲击。尽管不乏更留恋纸质阅读体验的读者,但总体而言,电子书凭借便携、环保、易保存、低价等特性,已逐渐取代纸质书成为主流阅读媒介。
此外,校园书店多有经营的教辅生意也因如下因素变得越来越冷清:
一是教材更新迭代变快,旧教材的二手市场很快被淘汰;
二是二手教材买卖可能与学校有关部门形成利益上的冲突;
三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师选择使用电子化教材,根据课程需求不断调整教学材料,不再反复地利用老教材。
“内忧外患”下,校园实体书店举步维艰。尽管仍有高校师生和业内人士在一些校园实体书店濒临倒闭时,自发呼吁大家伸出援手支持书店生意、守卫校园书店,但一时的热闹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北京大学地下书店博雅堂(来源:腾讯网)
02“各高校应至少有1所校园书店”,并非新政策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地陆续开展了实体书店扶持计划,教育部也在2015年部署了对各地高校书店经营状况等的详细调查。
调查之后的2016年,教育部又与中宣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
实际上,2016年的《指导意见》已经提出了如今被人们热议的“各高校应至少有一所校园书店”的类似举措,即“引导和推动高校加强校园书店建设,鼓励发行企业参与高校书店建设,各高校应至少有一所达到一定建设标准的校园书店,没有的应尽快补建。”
但《指导意见》的实施效果并不显著,受移动互联网发展带来的数字阅读和网络购书的冲击,部分校园实体书店仍然经营困难。
为进一步支持高校校园实体书店建设和健康发展,教育部又于2019年7月单独出台了新版《意见》,进一步地加强了对全国范围内高校校园实体书店建设的指导要求,对补贴政策和建设方向等作出了更为详细具体的说明,明确将建设责任从书店经营个体转移至学校。
《意见》指出,支持校园实体书店的发展需要“建立健全由学校领导牵头,宣传、资产、财务等多部门协同的工作机制”。高校要将校园实体书店的建设纳入校园总体建设的规划之中,“积极提供便利条件”,“加强扶持力度”。
可以看出,《意见》对学校在校园实体书店建设中的定位,已不仅仅是提供有利环境的幕后支持者,更是积极规划经营的行动主导者。
《意见》进一步阐述,高校实体书店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其不仅代表了思想政治和文化上的先进性,还肩负着推动全民阅读、增进社会效益的责任,是“文化自信”建设道路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此同时,高校实体书店还被鼓励智慧升级,提升信息化水平,既能够创造性地补充图书馆业务的薄弱板块,并拓展高校出版社的业务,又能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为高校大学生提供创业平台。
最重要的是,校园实体书店是高校价值取向和精神的体现,足以成为一所高校的文化地标,宣传高校特有的文化品牌,增强高校竞争力。
03升级 | 高校实体书店建设的成功经验
《意见》能否遏制校园实体书店的颓势?如果细读其中的细节,就不难发现,至少在可操作性上,针对一些规定,我们不乏目前来看比较成功的高校经验。
比如,2016年,在时任玉林师范学院校长贺祖斌教授的倡导和推动下,玉林师范学院建设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旗下的第一家校园实体书店“独秀书房”。随后几年,“独秀书房”又以玉林师范学院为起点,逐渐成功走入广西的各大高校。
贺祖斌对“独秀书房”的定位是“人文实验室”,功能包括:卖书、买书、读书、藏书、讨论、交流、咖啡和上网等,旨在激励高校师生进行文化参与、文化创新,担当高校和出版社之间的纽带,为高校图书馆选择书目提供参考。
通过打造这种充满审美趣味的高品位书店,贺祖斌希望营造出大学里浓厚的阅读文化氛围,为师生留下一份满是书香的校园文化记忆。
由此可以看出,“独秀书房”的建设在多方面回应了《意见》对校园实体书店“传播先进文化、推动全民阅读、建设书香校园、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等方面的要求。
广西师范大学学生参与独秀书房的文化沙龙 李显杨摄
中国人民大学也在近年来持之以恒地致力于该校出版社下明德书店的连锁建设。
明德书店响应了《意见》对校园实体书店“实现线上线下精准对接、融合经营、协调发展”的要求,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豆瓣小组等线上空间,与读者增强互动,还定期举办线下读书交流会、座谈会等,打造出了颇具特色的书香品牌文化,堪称人大学子的精神家园。
华东理工大学则从2017年起开始改造原有的化工书店,将书店更名为陇上书店。
陇上书店开辟出专门举办文化活动的沙龙空间,通过复合式经营和“第三空间”的文化体验,为书店与咖啡馆相结合的经营模式注入了新的生机,响应了《意见》中“努力探索把校园实体书店建设成集图书销售、阅读学习、展示交流、聚会休闲、创意生活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式校园文化活动场所”的规定。
浙江传媒学院选择与具有成熟经营模式的新华书店合作,共同打造了依附于学校图书馆的书咖。
凭借坐落于图书馆一楼大厅的地理优势,该校书店还拓展了互联网业务:师生可利用互联网平台,在书店就能完成从图书馆借书到还书的操作。
这一业务使得该校书店与校图书馆实现了《意见》中鼓励的“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精神,拓展了书店的经营空间。
虽然举措和升级目标各不相同,但这些校园实体书店都在努力打造符合高校自身文化特色的品牌竞争力,值得重视和借鉴。
陇上书店外景(来源:搜狐网)
04慎思 | 教育部政策的合理性及可行性
尽管不乏一些校园实体书店转型升级的成功先例,但高校在落实《意见》要求的过程中,仍需要更为仔细地考虑以下问题,以避免实施效果偏离于《意见》初衷。
校园实体书店的定位
《意见》已经指出了校园实体书店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把校园实体书店作为文化和先锋思想的阵地,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高校需要考虑的是,哪些类型的书籍适合售卖?比如迎合学生需求的考研/考公等教辅书籍,迎合大众流行市场的偶像写真、热门网络文学等书籍,也许就与校园书店的文化价值取向关系不大,但却更有商业市场,更能为校园书店带来良好收益。
当然,高校可以选择像广西师大一样,将校园书店打造成一个不以营利为根本目标的文化地标,但可想见的风险就是,如果选择那条道路,书店日常运营可能将很大程度上仰仗学校补贴,缺乏自主生存的可持续性。
另一个需要高校考虑的问题则是,校园实体书店如何打造出不可替代的市场优势,比如,有哪些消费者需求是只有校园实体书店可以满足、但其它实体书店和网上书店无法满足的?
目前,许多捍卫校园实体书店必要性的观点在这一追问下都是难以站住脚的。
比如,考虑到校园书店可以传播校园文化,倡导校园阅读氛围,人们认为应该提倡建设校园实体书店,但殊不知,高校图书馆其实也可满足这些功能。
一方面,图书馆的文化学术资源本就更为全面和丰富,再加上合理的图书更新举措,图书馆在文化资源的可得性和更新速度上理应远超实体书店;
另一方面,校园书店毕竟有消费门槛,而图书馆则是免费向师生开放,倘若真的从文化传播层面考虑,图书馆可以吸引和影响到的人群要比实体书店更为广泛。
校园书店可以举办读书文化活动的相关功能,也能由图书馆胜任。这是因为一个具有合理布局的图书馆也能够提供合适的场地,以供开展讲座、读书会、交流会等活动。
至于有关校园书店能够坚守阅读的温情与价值的功能,也有替代者。
城市中就不乏小众的、严肃的书店代表。这类书店的经营者往往会具有人文主义的理想情怀,在择书上更能体现一贯的人文诉求,受到的管理约束也较小,可能更能吸引真正对文字饱含脉脉温情、想要进行严肃阅读和思考的读者。
苏州诚品书店(来源:新浪网)
美国高校的经验
还有一些声音认为《意见》参考了国外名校打造的具有校园文化品牌效应的书店模式,以进一步提升高校的国际竞争力。但需要指出的是,国外高校的实体书店尽管名为“书店”(bookstore),却早已不再局限于仅为学生提供课程所需的教科书。
网上书店的出现和兴起改变了书店行业的运营状况,让人们可在网上轻松、实惠买到教科书。绝大部分课程材料也都以电子版提供,使得校园书店的教科书显得多余。因此,国外高校的实体书店转而开发了新的业务,不仅出售书籍,还销售大学文化衫等服装、配饰、纪念品以及其他杂物。
他们会与耐克、安德玛等专业运动品牌合作销售印有学校标志的运动服,也逐渐向时尚和化妆品领域扩展。
还有一些国外校园实体书店也提供餐饮、便利店等功能,比如斯坦福大学的书店有一层是咖啡厅。
这些具有独特性和创新性的产品与服务为校园书店提供了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的机会,并进一步加强了消费者对学校文化的认同感。
国外高校实体书店的以上业务转型经验,也许能给我国高校在建设校园实体书店的过程中提供一些启示。
哈佛大学书店一角(来源:携程网)
损益分配
前文已经提及,多数高校原本将校园书店与其他入驻的商业店铺一同对待,在土地招标和租金管理上一视同仁。
而《意见》要求高校对校园实体书店加大政策扶持,不仅在场地租金和水电费方面给予减免优惠,还要提供扶持政策和专项支持资金。
这些无疑是不错的优惠条件,但质疑也随之而来,谁能够享受政策福利,中标建设校园书店?其中是否会提供寻租的空间?
一方面是具备经营经验的社会企业和社会资本被鼓励进校开办实体书店,另一方面,校园书店是高校文化战略的重要部分。这不禁让人担心,商业资本和学校管理层是否会产生冲突,以致于影响书店日常管理?
除了谁获利的问题之外,还有一点疑问在于谁承担成本。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副社长戎炜曾在一次收集中表示,在扶持政策和相关部门补贴的环境下,“实体校园书店还是很难收回成本……这笔帐怎么算都是算不过来的。”
如果书店自身缺乏可持续的盈利能力,需要长期依靠学校和政府补贴来维持生存,那么成本最终将转嫁给学生和公众,这样的资源配置——即使出于文化建设的好意——可能也无法获得师生和社会的长久认同。
笔者认为,在高校具体落实《意见》的要求时,这些合理质疑的声音值得被重视,以更为周全地决定书店定位和扶持、管理政策,打造出真正符合学校和社会需求的优质校园实体书店,而不是借落实政策之名,滥用扶持资源,无视图书市场发展规律,形式化地把校园实体书店建成缺乏生命力的累赘实体。
05小结
《意见》为面临图书出版市场转型、阅读习惯转变等诸多挑战的校园实体书店提供了政策扶持补贴下的新机遇和转型升级的方向指导,为高校阅读文化的推广指明了可参考的创新路径。
各高校应当把握政策机遇,积极建设既符合市场规律、又能传播高校文化价值取向的校园实体书店,实现书店自身、高校师生、社会大众等各方共赢。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一读EDU”。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