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传统有效学习的在线应用(四):知识的分类学习

作者:虾子摸象 欧阳骁 发布时间:

传统有效学习的在线应用(四):知识的分类学习

作者:虾子摸象 欧阳骁 发布时间:

摘要: 【芥末堆注】 本篇是专题“传统有效学习的在线应用”系列的第四篇,详细介绍了知识的分类学习,后续还将持续推出近40篇主题技术贴。是一批国内在线教育圈罕见的基于学习底层逻辑研发团队的研究成果,干货多多,内容丰富,请大家慢速用心阅读。

时下大家还是热衷于讨论“游戏化学习”。之所以讨论这个,主要原因就在于,大家觉得“学习是痛苦的”,希望增加“快乐”。所以我们之前也讨论了“动机问题”。

潜意识层面,一些人会认为“学习是痛苦的”,并将它们与“快乐的是游戏”作为类似“黑”与“白”的对立体。但实际上,这是不合理的。原因在于:“痛苦”的对立面不一定是“快乐”,而首先应该是“不痛苦”,“快乐”的对立面也不一定是“痛苦”,而首先是“不快”,或者说“郁闷”。我们并非想要咬文嚼字。但是因为今天要讨论的话题是:知识的分类学习;所以最好先做一个的区分。所谓的“知识的分类学习”其实是“信息加工心理学”领域的一些提法,这个学科主张对“知识”或者“教学目标”进行分类,并找出相对应的“学习心理规律”,以便改变教学效果。

举一个例子来讲,如果我们希望教会学生理解一些概念,例如:什么是水果;或者什么是桔子。那么,我们就需要界定“水果”、“桔子”对应的知识类别是哪一类?具体而言,这里应该是“概念”类知识。如果是这种知识,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应该通过“举例”的方法来教学。如果方法不当,那么学习者就比较难理解。

更进一步地,对“知识”类别的定义得越准确,对教学方法的理解越透彻,那么学习者的学习效率也就越高。因为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了,效率自然而然也就提高了。例如上述的“举例”方法,可以更进一步被细化。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发现,举例其实分为“正例”和“反例”。并且它们具有各自不同的功能。通常而言,“正例”的目的是为了便于学习者发现共性,也就是“求同”;“反例”的目的则是为了便于学习者发现差别,也就是“去异”。例如,“水果”的学习,我们就会拿出“香蕉”、“桔子”、“西瓜”等与“白菜”放一起,让学习者识别。“桔子”也会拿出一堆“桔子”与一根“香蕉”放在一起。

当然,这些是最简单的例子,现在基本已经不能满足我们获取大量知识的需求了。但是道理还是对的;简单提一下它们,也很有必要。因为这就是“顺人性”的一种体现。大家经常一讲“人性”,就下意识讲“黄、赌、毒”或是“食色‘性’也”,其实所有的心理学规律,都是关于“人性”的,“学习心理”自然也是。而且,如果你记忆力够好,将会发现关于“水果”和“桔子”的教学,应该发生在“幼儿园”阶段。那个时候,我们不是没觉得有多痛苦吗?

于是你会问,幼儿园阶段的方法,我们现在是否会需要?其实我们看看iphone的操作方式——划屏,是不是让我们从高级的“键盘操作”回归更自然、更原始的“划屏操作”呢?虾子甚至认为,儿童时代的教学方法其实更符合人性,当然高级的方式也不一定意味着消失,比如刚才提到的“键盘操作”。

因此,我们认为确实有必要对知识加以分门别类,进而总结出知识加工的类别,并由此改善学习效率、降低痛苦。

为了,帮助大家理解,我再进一步举一个例子。

在上中学的时候,政治课里一定要学一个概念叫“商品”。与“水果”、“桔子”不同的是,这个概念有严格的定义,只有在科学领域中的概念,才有“严格的定义”,我们虽然还可以用“求同”、“去异”的方式来学习,但是这样我们需要举非常多的例子,不信你可以试试。因为“严格的定义”的概念,讲究“严密”,所以分类教学的专家们,识别了这种差异,改良了这种方法,进一步提示了效率。我们先介绍一下这个概念:“商品”。在政治经济学领域中,“商品”被定义为:“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它有两个特征:“用于交换”和“劳动产品”。因为“正例”和“反例”的教学原理依然有效,所以所谓的“改良”,其实是对“概念”直接进行“举例”,改良为“根据特征”逐步“举例”。示例如下:

1、通过定义,确认其知识内涵

例: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识别出关键特征——(写出1中的关键词):

用于交换、劳动产品

3、根据关键特征,举出正例、反例

注:

提供正例的目的:便于学生概括其共性及其共同特征。

提供反例的目的:便于学生理解讲解的对象的外延,即:缺少某个特征即不符合某概念

例:

商场里待售的手机、智能手表、耐克运动鞋是商品吗?(正例)

丢弃在垃圾堆里不能使用的手机是商品吗?(反例)

我们教室内充斥的氧气是商品吗?(反例)

氧吧里待售的氧气是商品吗?(正例)

你暑假到海边郊游,在海滩上捡到许多鲜鱼,然后你把这些鱼烧烤吃掉了,这时的鱼是商品吗?(反例)

如果你还记得,中学也学过这个知识的话,那么你会发现中学的老师大致也是这么讲解这些内容的。这就是教学法的逻辑,它提供了合乎我们心里模式的信息呈现,供我们理解。信息加工心理学领域,把“理解”描述为“信息加工”。

可以设想,如果大量的知识,都按这种方式进行处理的话,其实我们可以对“教学过程进行标准化”,这显然对于内容的制作也是非常有帮助的。有一些朋友讲,内容生产很贵。因此,如果能找到标准化过程,那么成本就应当能降低。这是工业时代以来,最重要的管理经验。而这样的知识,其实是存在的。

不仅如此,如果我们希望更进一步,从“降低痛苦”到“增加乐趣”,这套思维方法也是可以帮上忙了。如果我们已经理解了之前关于有趣心理的相关讨论,详细见:

《传统有效学习的在线应用(1)关于“有趣心理”的有关研究》

《传统有效学习的在线应用(2)关于动机的各种流派》

《传统有效学习的在线应用(3)ARCS动机设计模式的操作细化》

三篇文章提到的方法,这里就可以派上用途了。当然,使用的时候,还是要根据用户特征来选用相应的方法。

虾子之前做项目的时候,就使用过这套模式。也是以“商品”为例来说明,在上述的1、2、3三个步骤之后,虾子增加了以下几个步骤。考虑到是给中学生用的,虾子选择了“火影忍者”作为“带来良好情绪体验”的素材,如果要换位“都教授”的题材,也可以。选择哪个主要看用户群,如果能通过获取用户的偏好信息,通过计算机做到自适应,那是最好不过了。增加的几个步骤如下:

4、以关键特征为结构,逐步变换例子,循序渐进地挑选出一组“问题组”。

a)超市里待售的手机、MP4、耐克运动鞋是商品吗?(问:超市的手机是劳动产品吗?用于交换吗?  答:是劳动产品,也用于交换)

b)丢弃在垃圾堆里不能使用的手机是商品吗? (问:这里的手机是劳动产品吗?是用于交换的吗?答:是劳动产品,但没有用于交换,所以不是商品)

c)山上的氧气是商品吗?(不是劳动产品,也不用于交换,所以不是。)

d)科学家试验中,将氧气封装到氧气罐中,这个氧气罐是商品吗?(是劳动产品,但不用于交换,所以不是劳动产品。)

e)海边潜水区待租的氧气罐是商品吗?(问:这里的氧气罐是劳动产品吗?是用于交换的吗?答:都是,所以是商品)

5、增加问题中例子的可感知性

如:将手机——替换为iPhone6、ipad等流行产品,增加学生的可感知性。

6、增加问题中例子的情境性。将5中的问题组编制成一个小故事或同一个情境下的问题组。

例:

a)漩涡鸣人上网从淘宝店里购买了待售的iPhone6,请问iPhone6是商品吗? (是)

b)漩涡鸣人将iPhone6送给他的女朋友日向雏田,请问iPhone6是商品吗? (不是,不用于交换。)

c)日向雏田很高兴,邀请漩涡鸣人去海边玩,空气很好!请问空气是商品吗?(不是,不是劳动产品,不用于交换。)

d)路上,他们路过一个试验室,科学家们正在试验一种更好地将氧气封装到氧气罐中的方法。请问这个氧气罐是商品吗?(不是,是劳动产品,不用于交换。)

e)到了海边,日向雏田邀请漩涡鸣人去潜水,浅水区里有很多待租的氧气罐,请问这些氧气罐是商品吗?(是,是劳动产品,也用于交换。)

讲到这里,如果你对“降低学习痛苦”这件事,开始感兴趣的话。那么,你最关心的应当是“知识如何分类”?“每一类的知识,信息加工流程应当是怎样的?”如果这个方面可以实现的话,那么,“降低学习痛苦”这件事才真正“可操作”!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虾子当初花了一整年的功夫,才找到相关的门路。今天也无私奉献给大家。在学习教育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的,虾子发现这些专业书中都有专门的章节讲究“知识的表征”与“知识的加工”,但是毕竟不是专著,所以虽然找到了门路,但是总觉得用着不顺手、感觉不好弄。

一次偶然的机会,虾子找到了一本书《21世纪教育目标新分类》。推荐大家看看。说是偶然,其实也没有真正的偶然,都是辛勤探索的结果。不过最辛苦的,并不是虾子和他团队的小伙伴。说说这本书《21世纪教育目标新分类》,大家就知道为什么了。

先说说,为什么叫“新”分类?原因就是存在“旧分类”。上一篇文章《传统有效学习的在线应用(3)ARCS动机设计模式的操作细化》中我们提到:小时候学习的时候有一类“学习目标”叫:了解→理解→熟练→灵活应用→综合应用。这个其实叫“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布卢姆”在1956年正式出版《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领域》时,按照简单到复杂和从具体到抽象的序列,将认知领域划分为六种水平——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后来发生了许多的改进,例如:虾子前文的提法,但基本并没有偏离“布卢姆”的框架。因此,“布卢姆”在教学界是享誉盛名的。这套框架,在现行的教育体制内,依然被广泛使用。不信的话可以找前几年的高考课程目标来看,便可知晓(最近2-3年的,虾子没看过,不知道改了没有)。

这套框架被用了几十年了,一直到2001年。由认知心理学家、情感分类专家、测验评价专家等各种顶级专家10余名,组成的研究团队,历时10年才完成,并于2001年出版了最终的修订版《面向学习、教学和评价的分类学——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修订》。这是一本书,其主要内容,其实《21世纪教育目标新分类》也收录了。

如果你认真研究一下《21世纪教育目标新分类》,你将会发现更多门类的教育目标分类方法,其中包括:刚才我们提到的安德森的分类方法(完成了对布卢姆分类的修订)、豪恩斯坦的分类学(强调行为、认知、情感三方面的整合)、马扎诺的分类方法(引入了元认知、自我方面的分类成果)、加涅的分类学(强调根据学习的结果来分类)、梅瑞尔的分类学(也强调根据学习的结果来分类,但比加涅的方案做了优化)、乔纳森的分类方法(也是强调根据学习的结果来分类,但比加涅和梅瑞尔的分类都细致)、最后还有罗米索斯基的分类学(他也说自己的是根据学习的结果来分类的,还做出了自己的模型)和OECD的关键能力分类(这个是欧盟提出的,为了把欧洲建设为“世界上最富竞争活力的制胜经济体,并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同时创造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使社会更加融合”的目标提出的“关键能力模型”。)

值得一提的是,《领域开创者·学科奠基人——美国教育技术专业群英谱》一书中都记录了上述这些大牛们,并绘制了他们之间的学术继承关系。仅供大家参考。

不过,提醒大家这幅图中,没有“布卢姆”和“安德森”哦。什么原因,虾子没空去详查,但是显然是“高手云集”了。

此外,还值得说明的是,这些教育技术大牛们,已经经过了三个发展周期,形成了三代的领军人物。对于这一点而言,虾子和欧阳不想妄自菲薄,而想说是:中国选手们“弯道超车”的机会来了!今天我们把我们在这个领域的所有心得如数奉献给大家,希望中国选手们,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走得更远。

好了,这些都介绍完了,我们再回头看看《21世纪教育目标新分类》;其实这本书是浙江大学的一位叫盛群力的教授编著的(所谓“编著”,也就是按自己的见解,汇总整理的意思。)。当年,虾子还专门邮件请教了教授,这个领域关注的人多吗?记得教授说:“这些东西在实际生活中,大概应该没什么用吧”?虾子的感慨是:英雄还得生得逢时啊!借此机会表示对前辈的工作成果,表示感谢一下。

回答我们的议题来,之前是没有解决方案,现在是一下子给出一大堆的解决方案。“选择太多”和“没有选择”同样令人难受。不过,这些都是大师,都应该借鉴。根据我们不同的目的,应该选择不同的解决方案。

此外,虾子在这里想特别说明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涉及了解和接受新事物时,都与“信息摄取”有关,信息加工的角度,它们就是“学习”;而另外一面,当涉及信息交互界面时(例如:手机屏幕、电脑屏幕),其实都可以使用“信息加工”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它们简直就是为“互联网教育”量身定制的。甚至,当我们在讨论“基于教育的互动”时,其实这些“信息加工逻辑”,才是真正的“基于知识的互动”。

因此,《21世纪教育目标新分类》是面向21世纪的,其实值得深入了解一下。

虾子有一个梦想是,把这些分类学习模式,设计为“工具”,以改善所有人获取知识的效率与体验。大家知道游戏行业是很赚钱的,但是大家不一定知道游戏行业是什么时候开始大赚钱的,虾子和欧阳的观点认为“一个新兴行业”只有在出现“行业级”解决方案时,才真正开始发展。游戏行业,进入快车道其实是在“游戏引擎被发明之后”。大家在引擎的基础上,设计游戏,才变得容易。过去的端游,是这样;现在的手游,也是一样的。有了引擎,又有了基于引擎的各种分工,各种分工形成工种,推动了行业的持续迭代。伟大的公司,总是专注于社会变迁带来的历史机会!

也许,虾子和欧阳无法在一篇文章中,讲透知识分类学习的相关细节,但是相信也为大家指出了一条新的道路。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下一篇文章,我们讲讲《传统的有效学习的在线应用(5):错误概念的转变问题》。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田螺汇

推荐阅读:

《传统有效学习的在线应用(1)关于“有趣心理”的有关研究》

《传统有效学习的在线应用(2)关于动机的各种流派》

《传统有效学习的在线应用(3)ARCS动机设计模式的操作细化》

1、本文是 芥末堆网原创文章,转载可点击 芥末堆内容合作 了解详情,未经授权拒绝一切形式转载,违者必究;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 芥末堆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传统有效学习的在线应用(四):知识的分类学习 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