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有间大学(ID:youjian-university),撰稿隋昊然,编辑秋裤,排版阿明
近日,上海市第八中学七年前首创的“男生班”的学生,正式全员大学毕业。
2012年创立之初就引发热议的中国首个“男生班”,再度喜提热搜。
有趣的是,八中的前身是清心女中,百年前由反对“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教士创办。百年之后的八中男生班,不是全国第一个性别教育的例子,却是最受瞩目的。
原因就写在它的创立基因中:为解决“男孩危机”而为男生独立分班,“因材施教”。
上海八中的周政校长说,“我们的初衷是把boy培养成man,让‘男生’成长为真正的‘男士’。”
男同学的专属小灶,试验成功了吗?那些没有小灶的女生们,是不是无意间成为了”男孩危机“的牺牲品?
“男孩危机”,不就是女生分数比较高吗?
教育家口中引发了热议的”男孩危机“,源头要追溯到2012年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的一份调查报告。
报告显示,从小学三年级到初中三年级,学校课程中的每一个科目,几乎都是女生的成绩高于男生。 五年后,该研究所又进行了一次调查,发现之前的研究结论依然成立。女生各科平均分大概超越男生3分,尤其是在英语方面,更是超过男生高达7分。虽然男生在六年级和初一的数学略有优势,但差距很小。
再往前推推,2009年的PISA测试(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甚至呈现出更惊人的数据,在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范围内,男生比女生的平均得分相差40分,意味着两者之间的差距已经拉大到一个学年,四舍五入,就是建起了次元壁。
女生之所以在学生时期能够拉开差距,一方面是由于女生生理和心理发育都比男生早,对课堂知识的理解稍显“抢跑”。
另一方面,是一般课堂的设置更适合女生大脑的构造,阅读、听觉、记忆等方面,女生都比较有优势。
小时候成绩落后的男生,意味着被更好的高中、大学拒之门外,男孩危机,似乎近在眼前。
不仅如此,这份“危机”不只是上海的、中国的,更是全世界的。为了“救救男孩”,男生班应运而生,一切似乎顺理成章。
且慢,女生在小学、初高中阶段的领先,真的意味着她们在修炼成人生赢家的道路上碾压男生吗? 根据校招平台梧桐果公布的《中国校园招聘蓝皮书(2018秋招)》,201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中,女生占比52%,比男生稍多。
在本科和硕士阶段,男女性别比分别为0.93、0.97,但到了最高层次的博士,男生突然以1.8的比例强势反超。
至于迈过校园的门槛进了职场,女生的难,小新同学不说,你们也能get到。
相比之下,在人生真正的赛道上,男生要弯道超车,可以选的buff真是太多了。
按性别分班,就能皆大欢喜?
民国时代,受西方教会影响,我国也十分热衷于男女分班教育。
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前苏联宣布境内所有学校必须改为男女混校,分班教育开始有所松动。
紧接着的西方平权运动,男女混校逐渐占据主流,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只有中国香港、韩国和新加坡三地的单性别学校占比超过10%。
环顾一圈为数不多的男生单性别教育班级或学校,被cue最多的教育目标,莫过于“培养男子汉气概”。
阳刚、有魄力、勇敢等充满雄性气质的词语,成为男校用来吸引男生家长的必备神器。
那么,那些温柔细腻、敏感精致的男生呢?他们被排除在这个以“真男人”为骨架的语境里,被认为是需要改造的一群,他们身上所谓的“女性气质”需要被根除掉。
与之相反的女生班,在中华大地似乎更为常见。国内比较有名的女校有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沈阳同泽女中、大连枫叶国际学校、北京华夏女中等。 其中,有女子中学的培养目标是“求真向善,秀外慧中”。短短八个字,气场已经完全不同。
男女校想要教出来的模范学生之间的差别,在五花八门的褒义成语包装下,也依然无所遁形。
某女子中学校长接受收集时说,“每个女孩儿不可能都成为女皇,但她们都有可能成为公主”,该校毕业生要为“社会、家庭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在课程设置上,女生审美与礼仪、艺术欣赏、形体舞蹈、家政等课程赫然在目——要知道隔壁上海八中男生班,同学们是在模拟机舱上飞机驾驶课。
伊顿公学,英国著名的男子公学,早期是一所平民学校,但到17世纪以后学校逐渐贵族化,一直以来英国的皇室成员都把男孩子送到伊顿公学,伊顿还培养了多位首相。/图虫创意
一味强调男子汉气质和淑女修养的男女校,其实就是硬币的两面,不断加深对性别的刻板印象,让活在语境之外的其他同学显得格格不入。
而那些一直在单性别校园被念叨“男女有别”的同学们,又在校园里做好了迎接这个“男女混杂”社会的准备了吗?
老师们一直在忙着强调男女不同,却忽略了社会的主流运作中,男女的责任和能力都相当。但愿这个事实,不会吓坏孩子。
真正成熟的单性别教育,应该做到以适合男女生的方式调整教学方式,让同学更好地接收知识。
而不应该只在教学内容上做文章,忙着给同学们的思维里,种下大人们自以为是的“正确意识”。
创新教育,说到底只是少数人的游戏
在上海八中读男生班,老师们研究一套按需定制的教法,编写定制教材,开发定制课程。
在八中开发男生班的七年里,已经将校园里的一层楼改造成男生班独享的特色课程实验中心。
中心里面有科技实验室、智能生活体验室,甚至还有前文提到的“梦·飞翔”直升机航空模拟舱,还有最新的“梦·起航”军舰模拟实验室。
至于健身房、模型搭建室、实验室、乐队排练室等,更是不在话下的标配。闻一闻,空气里飘着的全是金钱的味道。
在单性别教育更发达的美国,全国有大约500所男校。在名校麦卡利男校中,十分之九的校园面积用来建造运动场地,不但有专业篮球场,还有16个篮球场。
作为私立学校的麦卡利,收费自然不菲,但也无碍年年收来自世界各国的入学申请收到手软。
近年来,各种创新教育和新型学校在国内迎来了一阵春风,手中恰好有点条件的爸妈们,感受到被各种本土的、西方的、创新的、经典的教育理念支配的恐惧,却又不得不熬夜做功课托关系,将孩子推到最好的起跑线上。
有的新式幼儿园提倡“孩子是脚,教育是鞋”,要给孩子最适合的教育;有的创新中小学新在授课方式,新在优越的师生比。
但这类学校在教学质量、管理水平上也受到了多方包括家长的质疑——理想化的情怀教学,能克服多少现实上的阻碍?
家长义无反顾地为孩子的未来,投入与自己收入不太匹配的成本,收获的却注定只能是薛定谔的回报。
建校时,无数私立的小众学校,都像丛林里那个白衣飘飘的仙女,和家长科普着高大上的教育方法,谈论着全人教育、发展天性的理想。 一切看起来都如此美好,家长左手蒙氏幼儿园,右手瑞吉欧模式幼儿园,孩子站在跟前,似乎就能看出以后成龙成凤的模样。
创新教育,一切看起来都如此美好。/pexels
当学生真的入了学,才发现传说中的外籍教师带班,还需要另外氪金;优越的师生比,只存在于别的校区;那么回到最现实的问题,成绩能打吗?
上海八中做过一次跟踪统计,和考上但没有入读男生班的同学相比,原本低于参照系学生2-3分平均分的男生班学员,高考平均成绩反超2-3分。
只是首届男生班毕业的时候,无人被四大金刚清北复交录取,在应试教育的语境下,这个结果自然令等着看happy ending的大众有点失望。
当然,也有人说,求学不是求分数,这也不是男生班创立的初衷。
但无论是哪种教育方式,无论花了多少资本为信仰充值,如果和最主流的教学效果评判体系脱了轨,创新型学校的处境都不免有些尴尬。
被称为教育乌托邦的芬兰式学校,能直接移植来吗?/《他乡的童年》
入读创新班、创新校园,不仅需要钱包鼓鼓,也需要意志坚强,勇于直面未知的教育成果。
如果赌赢了,那就说明高效管用的教学方式,只能应用于精挑细选的一小部分人,所谓有教无类的教育理想,仿佛就是个黑色幽默。
如果赌输了,那小新同学祝愿天底下所有为孩子奔走的父母,都财源滚滚来。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有间大学”。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