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引发的众多思考中,对于OMO模式的认可几乎成为了主流思想。线下教育在疫情面前处处受限,在线教育虽然被疫情推上了舞台中心,但同时其弊端却也被展漏无疑。最终,OMO模式终于登上了舞台,成为大家都在研究和探索的热词。
然而,每一次的行业热象都值得我们慎重思考与推敲,对于这一次终于引起全民关注的OMO模式来说,我们需要了解的还有太多。
教育行业OMO
OMO,即Online Merge Offline。
随着科技对于我们日常生活的不断渗透,移动支付开始普及,AI技术使得越来越多的领域实现全面自动化,这一切让线上+线下成为了流量获取的新趋势。
说一个和大多数人都息息相关的身边案例,那就是盒马鲜生。线下实体店与线上手机店铺相互融合,共同发力,让盒马一年半以上的门店单店日均销售额高达80万元,坪效超5万元,是传统超市的2到3倍。除了盒马,电商行业的很多企业都早已开始布局OMO模式,并取得了优异漂亮的成绩。
而在教育行业里,对于OMO模式的探索,还处在初级阶段。OMO模式本来一直以一个新鲜词汇的身份时不时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直到一场疫情的出现,让它正式被历史舞台的聚光灯所笼罩了。
在教育行业内理解OMO模式,就是精准记录并打通线上线下教育和学习的所有数据,依靠数据建立完整的知识图谱和学情分析体系,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通俗一点讲就是“线上线下相融合”。
有很多人都表示,疫情的到来加速了OMO模式在教育行业的概念普及和实践、推广,OMO模式是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精锐教育创始人张熙更是直言道,未来OMO会变成全行业的普遍共识,甚至会成为未来10年培训行业的终极形态。
疫情当道,在线下受限的时候,确实只有线上教育可以作为补充衔接。而纯线上教育的各种弊端也在疫情期间被显露无疑,至此,线上线下相融合相互补的模式终于受到了它应有的关注,全体教培行业人也终于意识到了其重要性。
《K12教育培训机构疫情影响情况调查报告》中显示,面对疫情,90%以上的机构与第三方积极合作,转型线上寻求自救;53%的机构表示疫情结束后会调整为OMO教学模式。该报告认为,2020年行业将很快形成OMO教育新浪潮,OMO模式成机构首选是必然的。
然而,OMO模式真的只是简单的一句“线上线下相融合”就足以说清楚的事吗?那些在疫情中为了寻找生路而增添在线产品的机构们,真的就已经达成了OMO模式的要求了吗?
其实不然,OMO模式远比其表面含义要深奥复杂的多,机构若想真的走OMO模式的道路,着实需要更深度的思考与探索。
疫情下的OMO
在疫情的大环境之下,“转型线上”与“OMO模式”混夹在一起,经常出现在线下中小机构寻求出路的方法栏里。OMO模式已经成为了人人眼馋的行业热象,但是事实却是极为现实的——教育OMO模式的门槛并不低。
在教育行业内玩OMO模式,绝不仅仅是一个机构同时拥有线下和线上双重模式的课程就可以了的。教育机构走OMO模式的路,必须要有技术和资本进行加持,通俗来讲,OMO模式在目前来看,也许更偏向于“富人的游戏”。
在OMO模式实施可行的几大机构里,京翰教育收到的关注十分热切,因为京翰教育早在OMO模式大热之前就已经开始布局了。
在2019年年底,京翰教育集团总裁喻烜女士宣布启动京翰教育All in OMO战略模式。于疫情之前,京翰教育就已经率先在重庆、武汉、广州等6个城市落地9个未来校区,首次实现了OMO模式在教育行业的落地。2020年初爆发的疫情,让京翰教育的整个布局计划全部提前了,在短短一个星期的时间里,京翰紧急完成了从部分校区到全部校区的OMO线上化改造。
除了京翰教育,同样被疫情促动实施all in OMO模式的,还有精锐教育。精锐董事长兼CEO张熙表示,在疫情发生后,精锐在一周之内就完成了内部组织架构调整、上市公司体内体外打通、线上线下产品线融合。整合内部资源,第一时间推出精锐系唯一线上平台精锐在线,趁势推出区别于线下的在线课程,发展成精锐在线、线下门店网络并驾齐驱的OMO平台。
在精锐宣布all in OMO后,截至2月15日,即使是在疫情的残酷影响下,精锐仍实现半个月纯在线新签现金销售超1亿。相比原先的线下课程,线上课程的学习频率提升两倍有余。
一众巨头的布局,让人们看到了OMO的真实优势与实际成果,OMO模式的热度越来越高。各家媒体开始纷纷专注于此并进行争相报道,OMO模式至此已成为了行业内的一种主流声音。
然而,OMO模式的实际进程真的如其表面的热烈气氛一致吗?
中小机构的OMO
OMO模式的优势大家有目共睹,让机构可以保持线下运营优势的同时,又能发挥网络对流量的吸引作用和便捷教学的辅助作用。在疫情期间,众多机构对OMO模式进行的布局也再一次印证了OMO模式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
而事实上,即便如此,现在整个教育行业对于OMO模式的探索和普及依旧停留在初期阶段,大量的中小机构都仍旧无法在短时间内参透并步入OMO模式的殿堂。
为什么?简单来说,目前来看OMO模式对于中小机构的门槛仍旧较高。
“单纯照搬线下教学模式,并非线上线下融合的正确路径,要把线上教学服务作为业务运营体系中重要一环,进行系统性的思考和规划,而不是简单的触网”,伯索云学堂CEO陈志飞表示道,“不伤筋动骨的线上化,都是假的OMO。”
爱学习集团的联合创始人兼总裁李川认为,由于OMO对AI、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要求较高,中小企业靠一己之力转型OMO难度较大。
单拿学生可通过在线产品进行课前线上预习和课后线上作业这两点来说,其系统的研发成本就非常的高昂。中小机构普遍不具备研发此类系统的能力,所以想要拥有这类产品进行布局,大多数中小机构都只能通过寻求第三方合作来达成目标。
除此之外,那些在疫情中急于将线下课程转移至线上的中小机构,其实有很多都没有真正理解OMO的真实内涵。其一般布局思路都是在疫情结束后,依旧会保留一部分纯线上课程,但其实这样的做法存在的风险非常大。
疫情体现出的另一个受到大众认可的观点,就是在线教育依旧存在众多缺点,相较于线下教学,在线课堂能达成的交付要点微乎其微。纯在线课堂的教学效果差、招生成本高、续费率低这些在线教育的痛点,待疫情过去之后依旧会存在,而这也很有可能会成为大多数中小机构遭受二次打击的主要原因。
越来越多的人从中意识到,资本和需求并不是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融合发展中的真正障碍,而技术问题才是最急需解决的障碍,在此之前,教育的线上与线下融合远未达到理想化状态。
所以,一众机构的大量转型线上及其他盲目跟随的现象,是不能被认为OMO模式的进程推动的。
夯实内部流程管理和外部营销这两个环节,并对公司进行有效的数字化转型后,才能开始利用OMO模式来进行有效扩张。万万不可布局思路都还没想好,就开始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来打造“虚假模式”,这样做最后的结果大概只能是渐渐耗空。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校长邦”。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来源:校长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