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图虫创意
*来源:阅读第一(ID:Readfirst),作者:暖暖
上周,关于超前教学的文章发布后,我们在后台收到很多留言。
其中一条是这样的:
我们在原文表述的意思是,如果自己家的孩子读书真的不行,考不上高中,读高职,学一门技术,是可以考虑的出路。
所谓“行行出状元”,上高专或者读大专并不意味着比读本科的人弱或者低人一等。他们或许只是在应试教育考试体系下,不是那么幸运而已。譬如对于贫困农村地区的孩子而言,他们天生手握的就是一副烂牌,可能自己整个小学阶段,学校都没有专门的英语老师。
囿于圈子的不同,对于部分居住在一线城市的家长来说,孩子读初中、考高中乃至升大学都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因此无法想象自己家孩子连高中都上不了。
但事实上,我国普高录取率不到60%,有些地方甚至只有50%。这就意味着,在我国,有将近一半孩子考不上普高。
根据教育局的数据显示,近4年来(2015-2019年)我国初中升普高的升学率分别为56.19%、56.39%、57.25%、57.96%、57.73%。
大家都在说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而更残酷的现实是,大量的孩子连中考这座独木桥都过不去,由于话语权的缺失,他们“消失”在主流社会之外。
这篇文章,我并不想老生常谈“大家都要好好学习,不然连高中都考不上”,这类“鸡汤文”公众号已经泛滥,除了制造焦虑外,意义不大。
更何况,凭借“一张大学文凭就能解决就业问题”的时代早已经过去,我们面临的更严峻的现实是,很多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其中不乏名校学生。
清北扎堆去当小学老师,学校教育和社会脱轨
此前,一篇题为《小镇做题家:一个211高校学生的命运陷阱》的文章让不少人看得心碎。一个名叫赵韦的学生,毕业于211院校,但在毕业后,他却苦于找不到工作,一度到工地上干苦力。
赵韦并非个例。在豆瓣小组“985废物引进计划”里处处是失意的重点院校学生。迄今为止,该小组已聚集了11万成员。
这些孩子用泣血的经历,讲述着自己面对未来的茫然和手足无措。这些孩子,曾经都是应试教育规则下的强者,但走上社会被打回原型。
造成这一窘迫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残酷的事实正在发生:随着大学的扩招,学历正在不断缩水。下图是我国2008年—2019年录取数据,2019年高达82%。学历的泛滥,导致我身边难免有朋友发出类似的感慨:在上海静安寺这样的地方随手抛石头,砸中的十个人里,5个是海龟,三个是硕士,剩下两个是博。
而学历贬值导致的最直接结果是,往往一个不错的岗位会出现诸多竞争者。譬如,前不久流传网络的深圳市南山外国语学校的拟聘信息。
这些被录用的毕业生都是一茬的清北高材生,甚至不乏像哥大这样的藤校学生。
我身边的HR朋友(目前在魔都一所民办学校)告诉我,这在10年前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这会被解读为“大材小用”。但是近几年来,他们的招聘信息发出去,收到的简历清一色的985硕士乃至博士。
其二,学校教育和社会的脱轨。
由于认知的局限性,部分孩子在高考当年选择了错误的专业,即使那个专业在当年很吃香,或者在所就读学校是王牌专业。
就像上文中的赵韦一样,那篇报道这样描述到,“这所学校最好的专业是农业种植,他稀里糊涂选了,觉得那代表着前程”。
就像我们之前收集过的一个大提琴家Andy(化名)。10多年前,Andy在家人的建议下选择了当年的热门专业——生物,一路读到博士,并且出国交换。但是毕业后,生物又成为冷门。在经历找工作碰壁、消沉、自我挣扎后,Andy彻底转行后人生才迎来好的转折点。
全球化、大数据、人工智能,这个时代每天都发生着变化,而如今的教育犹如一座冰山,看似岿然不动,事实上,冰山之下暗流涌动。
如果作为家长,我们依旧认为教育就是让孩子考上理想大学,这种思想未免过于狭隘。
以下信息,可能会有点“反常识”。
你有没有想过,在未来的某一天,或许如今铁板一块的传统大学会消失或者被取代呢?
文凭泛滥,大学所教授的知识严重滞后于职场要求,在近几年来一直被大家所诟病。当然,这并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在美国,关于大学学费的高支出,以及不对等的回报率成为近几年来怨声载道的话题。
试想想,一个家庭花了大量心血和财力培养出一个大学生,倘若投资回报率差距悬殊,只会愈发加剧大家对大学教育的失望。
2017年,哈佛商学院著名教授Clayton Christensen就预测,未来10-15年,一半的美国大学将破产。
同时,互联网和高科技公司对教育领域一直“虎视眈眈”,他们的主动投身教育领域会让整个教育生态发生巨变。
谷歌最近推出的职业证书项目,对众多高校来说堪称灾难性的威胁。这个项目只需要6个月的时间,学生就可以学习到过硬的技术,并拿到相关证书。这份证书等同于4年大学学历,并被众多知名企业所认可,如沃尔玛、英特尔、美洲银行、Best Buy等。
谷歌全球事务高级副总裁兼首席法律官Kent Walker发推文说:“你将不用像过去一样,支付高昂学费获取大学学历找到工作,新型在线职业培训将帮助美国复苏和重建,。”
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公司加入这场可能颠覆教育格局的“革命”,他们纷纷表态:大学学历不再是求职的必要条件。这份长长的名单包括:苹果、IBM、Penguin Random House、Costco、希尔顿、星巴克、Home Depot等。
除了自主开发项目外,有些公司还会选择与大学合作,共同开发课程,而大学的时间会被大大压缩。以前4年制的大学会被缩短至2年甚至半年。
高中生毕业后可能会直接参加由苹果公司和斯坦福大学共同开发的课程。学生在实习中学习,在学习中掌握职场技能,拿到相关证书后,直接在苹果工作。
对此,中国著名校长朱永新也提过类似的观点,“在未来文凭的重要性被课程证书取代”。
他说,“未来的用人单位,比如我是腾讯的老板,根本不要北大毕业生、耶鲁毕业生、伯克利毕业生,要求你在北大学这门课程,在耶鲁学这门课程,在伯克利学这门课程,我要的是知识结构和你的能力,而不是没有用的证书。未来你修了什么?学了什么?比拿到什么文凭更重要,课程证书显得越来越重要。”
未来教育格局将发生巨变,这一切只是时间问题。
本科月薪4000,蓝领月薪过万被哄抢
昨天,看到这样一条新闻上了知乎热搜。
“蓝领月薪过万被哄抢,本科月薪才4000,你怎么看?”
据《21世纪经济报道》,“10 月 27 日,一位专注于招聘蓝领的人力资源公司负责人周峰,近日给江苏一家电子厂招的月薪 8000 元的普工,工人刚到现场,就被隔壁的电子厂以月薪 1 万元抢走了。现在甚至开始出现人才倒挂的现象,根据他招聘的平均数据,本科生月薪4000 元以下、大专 4500 元、职高 5000-6000 元,而不少蓝领岗位月薪却过万。”
遗憾的是,在这篇回答下,出现了很多嘲讽的声音。
提到蓝领,很多人的映像是这样的。
这样的
以及这样的
从而有人得出结论:“这样的工作,是透支体力和身体,就算给到月薪5万我也不情愿干。”
事实上,如今的蓝领早已不是过去的蓝领。如今的蓝领群体,有很多具有各自特点的专业人才。这样的蓝领,其角色和能力与工程师一样,是企业解决生产或服务难题时不可或缺的人才。
前不久,另外一条新闻上了热搜。
一个名叫孙正阳的95后海归(本科毕业于同济大学工业工程,硕士就读于美国的佐治亚理工学院),回国后做了一名汽修工人,妥妥的蓝领吧。
当时,也有人觉得孙正阳是大材小用,是浪费教育资源。
但孙正阳的职业规划很为清晰,他接受媒体收集时说,自己从小就喜欢汽车,如今从门店入手,学习知识积累经验,做好了年薪能有30万。
当然,我这里并不是鼓励大家做蓝领,而是希望我们的孩子不要因自身认知的局限性而被框定住。
正如前文所讲,虽然大学在不断扩招,但在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面前,能上大学乃至上普高的人数依然有限,那么考不上高中或者本科的学生该怎么办呢?
无论是去职业学校也好,还是专门的培训机构,深耕一门技术就是出路。
如果不想做汽修可以学设计,如果不想去新东方可以去学编程。总而言之,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领域,然后持续投入和深耕,坚持1万小时定律。
物理专业学生自学计算机,通讯专业学生自学视频剪辑,这样的现象在本科院校也很为常见。为了另谋出路,避免“毕业即失业”的窘迫局面,众多211、985院校的学生主动“出击”,在自己所学专业领域之外,自主学习一门新的技能,只为提高职场竞争力。
而作为家长,当你投入巨大精力、金钱把孩子“鸡”到名校时,不妨先想一想你所选择的教育是否适应了时代的变化,还是属于过去的时代,在快速沉沦?
我们要意识到我们之所以让孩子上学,并不是因为孩子必须要上学,而是因为他(她)要为未来的生活做好充分的准备。
德国的教育分流,带给我们哪些思考?
2014年,德国媒体《Welt》一篇题为《中国尝试德式双轨制职业教育》的报道中写道,“如果中国孩子只能上职业学校,会被他们的家长视为一种失败。”
反观德国,他们的教育体系(双元制模式),被媒体称为“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
德国双元制模式一般主体为中学毕业生, 其智力特征以形象思维为主, 培养目标为技术管理人员。教学分别在企业和职业学校里交替进行, 约60%-70%时间在企业, 40%-30%时间在学校。
和中国类似,在“初升高”阶段,有接近一半德国的学生被分流到职业院校。不过,与“被迫”分流到职业院校的中国孩子不同,德国的学生更多是出于兴趣的自主选择,被分流的孩子中,不乏大量文化成绩优秀的的中学生。
自主选择的背后,是德国整个社会对待各项职业的尊重和包容。
譬如,大家并不会因为自己是水管维修工人,而觉得自己地位比学校教授低。从收入上来说,蓝领的收入也不一定低于白领,高级技工的待遇甚至可能会超过大学教授或医生。
对此,德国前总统赫尔佐格就曾说,“为保持经济竞争力,德国需要的不是更多博士,而是更多技师。”(这里的技师,指的是支撑“德国制造”的工业技师)
此外,德国倡导终身学习的概念。
德国的大学通道对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是通畅的。如果就读职业院校的人,中途反悔了想转换“赛道”,也可以申请进入应用技术大学继续深造,当然也可以通过补习,取得“Abitur”后,同样也可以申请综合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德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心的研究数据显示,2017年大约有60000名没有高中毕业,而进入综合大学就读的学生,数量是2007年的4倍。
当然,每个国家面对的是截然不同的国情。
在中国,由于教育的资源的供不应求,有大量的学生必然会被分流到职业院校。面对这部分被分流的学生,如何改变外界对待他们的偏见和固有印象,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与此同时,我们要拔开“学历贬值”背后的迷雾,弄清楚教育的本质究竟为何?
教育的价值在于唤醒每一个孩子心中的潜能;在于帮助他们找到隐藏在体内的特殊使命和注定要做的那件事。
而无论你的孩子将来是读高职,还是一流大学,无论是做汽修还是当大学老师,每个人都是英雄,只是适合自己的道路不同。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阅读第一”,作者暖暖,阅读第一教育观察员,爱阅读、爱思考,在国际教育领域深耕多年的码字者。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