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图虫创意
*来源:软科(ID:zuihaodaxue)
大学的发展离不开城市,一所大学的命运,往往和所在的城市休戚与共。我国高等教育呈现“东强西弱”的格局,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发达地区的高等教育事业随着经济发展,已经在规模、层次结构、发展水平以及各个方面都得到了优先发展。然而在其他地区,因为经济发展缓慢,以其为导向和支持的高等教育必然随之受到影响。
以下是软科整理的位于2019年GDP总量20名后的城市的“双一流”大学:
(2019年GDP前20城市:上海、北京、深圳、广州、重庆、苏州、成都、武汉、杭州、天津、南京、长沙、宁波、无锡、青岛、郑州、佛山、泉州、东莞、济南)
可以看到,这些“双一流”高校都是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老牌名校,但所在的地区大都位于中西部及东北,除了极个别的位于东部地区的高校。
高校的发展和地区经济兴衰息息相关,当高校水平和地区经济水平间存在鸿沟且鸿沟到达一定程度时,其他方面发展的限制自然而然也就出现了。
学生不肯报
在知乎“填报高考志愿时,好学校、好专业和好城市之间该怎么选择”这个问题下,网友的看法一边倒地偏向选择大城市。高赞回答也是直截了当地指出,“优先选择城市,对自身发展最重要”。
知乎截图
小城市的资源相对而言较差,得到的实践机会少,就业前景不乐观,工资不够高,生活质量不够好……在如此的舆论环境下被“洗脑”,学生们填报高考志愿时的结果是怎样?
在2020软科中国大学新生质量排名中可以看到,排名前20具有优质生源的高校除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其他均来自2019年GDP排名前20的城市。而位于后20名城市的高校中,生源质量最好的西安交通大学,位列第21名。
更委屈的可能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国内首个顶尖高校联盟C9成员之一,在中国高校届是当之无愧的佼佼者,但却因为身处东北,在招生上多少吃亏。这两年,哈工大本部的分数线有时候还比哈工大深圳校区还低,充分说明了考生对哈工大的牌子是认可的,阻碍报考的,可能就是地域原因。
反观北上广,其新生质量较为靠前的“双非”院校,例如上海科技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等,均来自于此,甚至能比肩不少位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双一流”高校。当然这一部分源于学校独特的招生和人才培养模式,但不可否认的是其优质的生源也多多少少得益于地域因素。
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高的薪酬、更好的生活质量,大城市自然吸引了更多更优质的生源。考生们“用脚投票”的结果,反应的是社会大众的心态。
人才留不住
然而除了招生生源这个难题之外,高校们还面临着人才流失这个更大的危机。在这场比拼财力的“人才争夺战”中,一些中西部的大学被挖得伤筋动骨。
早在2005年,据中国青年报报道,西北师范大学原校长王利民谈到兰州大学人才流失的情况时直言,“兰州大学流失的高水平人才,完全可以再办一所同样水平的大学!”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部人才流出量是流入量的两倍以上,特别是中青年骨干人才大量外流。
图源:兰州大学新闻网
兰州大学的情况只是人才流失的一个缩影。新疆在2005年左右来调往内地的专业技术人员高达两万多人;青海省20年来调走或者自动离开青海的科技人员估计在5万人以上…
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态势,许多南方的经济特区不惜砸下重金引进中西部及东北地区人才,再加上学校因先天条件和筹资能力的不足,所在区域经济发展落后,收入待遇低,自然环境较差,重大科研平台较少,地方财政配套支持乏力等多方面因素,加重了学校人才流失、引才不易的困境。
大量高层次人才的流失给学校发展基础、原有学科优势和人才培养秩序带来了严重的挑战。而这种情况十几年来一直到现在都仍在发生。在“双一流”建设期间,根据软科的中国各高校“杰青”当选数统计,拥有杰青最多的前十高校,除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其他都位于GDP前20的城市。引进“杰青”最多的前十高校,多位于北上广等经济发达地区,广东高校更是占据了四席。可见高校对“杰青”等人才的吸引力与所在地区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创新力紧密相关。
逆境求生
东西部的差距明显地摆在那里,一个人、一所学校难以与大环境抗衡。
2017年6月,兰州大学前任校长王乘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收集时无奈地说,“我也理解青年教师们的想法,谁不想往更好的地方走呢?历史经验已经表明,我们这里如果没有国家特定的政策支持,人才根本来不了。”
兰州大学前任校长王乘(图源:中国新闻周刊)
好在针对“人才东南飞”的现象,2013年12月,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高校人才引进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规定,东部高校不得到中西部高校引才,禁止采取“不要人事档案、不要户口、不要流动手续”或另建人事档案的违规做法招揽和引进全职人才。
图源:教育部
2017年1月,教育部在《关于坚持正确导向促进高校高层次人才合理有序流动的通知》中指出,不鼓励东部高校从中西部、东北地区高校引进人才。
2020年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继续发力,在《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中,支持西部地区高校“双一流”建设,继续实施东部地区高校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计划,西部高校的发展有望迎来春天。
图源: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
这些规定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了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的高校们。
2016年11月,吉林大学校长李元元在接受中国新闻网的收集时谈到东北人才流失现况,表示随着中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推出和落实到位,经济回暖,东北人才外流现象正有所改观。“譬如近两年的吉林大学,院士不断增加,有很多甚至来自一线城市。”
仅仅靠国家的“止血”措施是不够的,学校也必须拿出更多更有效的措施来医治问题。兰州大学前任校长王乘提到,为了解决人才流失问题,这些年学校也一直在想方设法,不断改革人事制度,出台并实施了“萃英人才建设计划”。为保障人才队伍建设,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办法如《年薪制人员管理办法》、“师资博士后计划”“青年教授计划”等人才政策,着力营造“事业留人、情感留人、待遇留人”的环境,以此来吸引、留住并培养人才。
“这些年来,我们的人才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吸引人才的机制也在逐步形成,人才队伍建设各项指标普遍得到了提升,队伍结构得到了明显改善。”
数据来源:教育部科学技术司《2016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
(图源:参考网)
东北地区高校也纷纷用实际行动表达了想解决招生遇冷、人才流失问题的决心。2019年5月13日,据今日哈工大报道,哈尔滨工业大学正式发布《一流本科教育提升行动计划2025》,提到学校将进一步深入实施本研贯通培养模式,贯通学科专业,完善本、硕、博一体化的培养方案。并且完善“教学贡献奖”奖励计划,每年投入1000万,奖励教学突出贡献教师。
2020年1月13日,据东北大学新闻网发布,东北大学和广东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牵手进行校企合作,签署关于支持东北大学佛山研究生院建设的合作协议。这是东北大学探索和实践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体系、培育创新人才所踏出的重要一步。
城市是大学生存发展的载体,大学是城市科技和文化的辐射源,两者互相培育,互相成就。卡内基梅隆大学和匹兹堡大学就让一个曾经没落的工业城市匹兹堡市转型为以生物科技、电脑软件、医疗健康、金融、教育而闻名的繁华工商业城市,成为美国城市经济成功转型的代表。
中国也不止有东部,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事关全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
或许这些大学无法从地区获得足够有力的支持,但愿这些顶尖的高校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成为城市发展的引擎,为当地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潜力和源源不断的动力,实现“一所大学造就一座城”。
[1]2019中国城市GDP排名出炉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6973306
[2]西部还有多少所兰州大学可以流失http://news.lzu.edu.cn/c/200503/lmc1223.html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软科”。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来源:软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