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GET2020】风变科技刘克亮:教育与科技应更加深度的融合

作者:李海颜 发布时间:

【GET2020】风变科技刘克亮:教育与科技应更加深度的融合

作者:李海颜 发布时间:

摘要:“分离主义”和“管道论”背后反映的是不敢让教育与科技有更深度的融合。

WechatIMG350.jpg

风变科技CEO刘克亮在做“技术与教育的未来”的主题分享

芥末堆 李海颜 12月3日 报道

“我们本能地感受到,在教育与科技的融合之路上,有一种温暖与冰冷的对抗。而这也折射出了行业从业者内心的矛盾,我们一方面希望技术能驱动教育的发展,但又担心技术让教育失去了温度。”

11月23日,在芥末堆主办的以“或跃在渊:教育的信心与发展”为主题的GET2020教育科技大会上,风变科技CEO刘克亮带来了“技术与教育的未来”的主题分享。

他表示,目前教育和技术融合有两种主流的思维方式,一种是“分离主义”,另一种是“管道论”。长期看来,这两种观点会对教育的发展有很大的阻碍作用,因为其背后反映的是一种隐隐的冲突,即不敢让教育与科技有更深度的融合。

他认为,教育与科技应该更加深度的融合,应更加关注技术的作用,通过教学中台、长归因计算等技术为教育赋能,此外还应在法律和市场秩序方面,重视对教育技术创新的保护。

以下是刘克亮的演讲实录,略有删改:

教育的“热”与科技的“冷”

屏幕快照 2020-12-03 下午1.34.14.png

当我们想起教育时,我们会想到什么?我在搜索“教育”时,出来的图片是这样的:老师很伟大的形象,同学之间很亲密的关系。

屏幕快照 2020-12-03 下午1.34.21.png

紧接着我搜了另外一个词“技术”,显示的结果是在各个企业的宣传片里都能看到的类似图片,一个线在城市上空飘来飘去,虽然看不懂什么意思,但是感觉很厉害。

当我们看到这两组照片时,前一组的图片是比较温暖的,是暖色调的,但后一组照片则是比较冰冷的,偏冷色调。当温暖的教育画面和冰冷的科技画面产生重叠时,我们本能地感受到,在教育与科技的融合之路上,有一种温暖与冰冷的对抗。而这也折射出了行业从业者内心的矛盾,我们一方面希望技术能驱动教育的发展,但又担心技术让教育失去了温度。

今天关注教育和技术融合有两种主流的思维方式,一种思维方式称之为“分离主义”,大致意思是教学中“教”的部分交由机器或者人工智能来做,而“育”的部分就交给人来做。还有一种观点叫做“管道论”,倾向于“工具+人”的逻辑,即通过搭建技术通道,帮助老师授课。

在我看来,这两种思维方式背后让教育和技术之间有一种隐隐的冲突,即不敢让教育与科技有更深度的融合,而这种观点可能会对长期的教育发展有很大的阻碍作用。

教育的未来,其实是由今天的从业者的观念而决定的,我们今天有怎样的观念,就会影响未来教育发展成什么样。

通过对“分离论”或者“管道论”的观察,我会觉得大家本质上是不关注技术的,大家只是将技术当作一种工具,一种锦上添花的东西。

同时,今天教育技术的融合有很多还是来自于互联网过去的历史,我们带着过去互联网的记忆,但对互联网创新、模式的关注其实是比较少的,我们觉得好像教育也理应这样,你怎么做,我就怎么做,但这长期来看是会阻碍教育发展的。

好的教育能力需要信息的实时生成和反馈

因此我的核心观念有两个:第一个是关注技术,第二个是保护创新。

关注技术的作用。先分享一个我高中生物老师的故事,当时这位老师还是新老师,第一次给我们上课,他小心翼翼地走向课堂对着课本,把一节生物课认认真真讲完。我仿佛能感觉出来,他在讲完那堂课的一瞬间,心里长舒了一口气:“这堂课终于说完了”。末了他还小心翼翼地问了一句话:“同学们,你们都听懂了吧?”同学们回答说:“嗯!”最后他怀着激动的心结束了他人生的第一堂课。

但在批改作业时,他却发现同学们其实压根就不会。这个时候生物老师就开始反思:“哦,原来在上课的过程中,学生跟我讲他们会了,其实不一定是真的会了。”于是接下来他在上课的时候,会仔细地去观察到底哪些说会的人接下来做题会错,哪些人说会是真的会。

他开始提升自己对于学生状态的观察能力,以及应对学生各种状态的能力。十年之后,这位生物学老师变成了一位生物学的名师,他在生物学相关的专业知识几乎没有增长,但是他却变成了一个好老师。

那我们就要问一个问题: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或者说,什么叫做教育能力?

为什么这个老师在十年之后的教育能力显著上升了呢?显然这种能力提升并不体现在专业知识领域,所以其实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已经可以模糊地感觉出一些端倪,我们再继续思考。

过去MOOC模式之所以存在缺陷,是因为老师不应该是一个信息传递的主体,而应该是一个面向当下同学状态的信息实时生成系统。

因为刚刚有同学拿起摄像机,我假设他对我讲的内容比较感兴趣,那个同学在那里玩手机,我假设他觉得我讲的很无聊。我对当下的状态进行实时的建模,生成出可能有的状态来匹配我接下来的内容,是讲个段子,还是把知识点讲的更清楚,然后我开始生成了新的路径,这些路径在生成之后又变成反馈,最后再去迭代我的教学能力,这是宏观的人类如何完成教学的路径。

屏幕快照 2020-12-03 下午1.34.00.png

我们再来看这个教学逻辑的具体环节有哪些:首先要有传感器,这个传感器是什么?对于一个物理上的人,其实就是眼睛或者耳朵,我现在用眼睛来观察你们每个人的状态,然后我采集到了你们面部的表情数据,我还观察到了你们是正在玩手机还是在睡觉,这种视觉数据。这些数据被聚类,聚类成什么呢?因为我现在不能作为多个分身在平行时空里跟你们每个人讲不同的内容,所以我们必须假设你们这个群体其实是一个人,我要把这整个组织抽象成一个相对单一的个体,然后来进行一个判断。

这个判断用来检验一件事情就是你们现在所处的状态,是完全听不懂我在说什么,还是觉得我讲的东西很无聊,这些判断的结果会直接影响我接下来的策略匹配,我的策略匹配库里面是我会用来支撑这些策略的行为,比如刚提到到的讲笑话或倒立。

接着就是对这些策略进行执行,执行的过程中能力调用也可能会出现问题,比如想倒立但可能体型不支持。当能力调用成功后,才开始产生具体的行动,行动完成后就有了反馈,再根据反馈优化之前各个环节的漏洞。

通过教学中台技术帮助老师积累教学经验

这是微观的人类是如何完成教学的路径。如此繁琐地介绍微观,就是希望能让大家有体感,真正的教学技术是什么?

我认为的教学技术有两种,一种教学技术叫做教学中台,另一种是长归因计算。

大家天天都在谈中台,我想具体的讲一讲教学中台是什么。通常情况下,年纪比较大的老师授课能力一般好与年轻的老师。除非一种情况,就是老师不在乎学生的反馈,只顾自己讲,但如果他很在意学生的状态,他的教学能力会随着教学数据的吞吐量变大,而变得越强,因为他可以算一个好模型出来,所以有效的教龄是和教学能力呈正相关的。

我所讲的教学中台就是让老师不需要重复计算一次模型,让人类的教龄可以累积。

我们需要通过技术的发展来回答一个问题:每隔一百年出生的人,需要学的内容都在升级,但是每隔一百年,我们教学方案的提供者一旦新老交替,都需要重新算一个模型,如何去填平因此带来巨大的鸿沟呢?

我们的教育需求量随着社会发展指数级地上升,但是我们的供给方案到点清零,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但是如果未来的技术可以让教学中台变成一个很好的支撑,让每一个教学模型,起码前十年或前二十年的时间,不需要去重新积累,那么每个老师在成为老师的那一天起,就已经能因为技术站在“二十年教龄”的基础上,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大幅地降低成为好老师的门槛。

再来介绍长归因计算,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长归因”是相对于“短归因”而言的。短归因就是我把当下的因和果,构建某种逻辑关系,然后用今天的因来预测果。但在教学里,这样做是会出问题的。

举个例子,在教学的过程中,会经常发生老师骂学生的现象,原因是老师发现给更大的压力,这个学生的表现就会变好,在短归因里面这个逻辑是成立的。后来老师就不停地强化自己骂人的能力,很多老师最后就从一个好老师变成了一个擅长骂人的老师,而学生因为长期的压力学习能力反而会变差,显然在长归因中,这个逻辑就是错误的。

因此教学过程与结果应该有更多的数据被统计,评价教学效果时才能有更长的数据归因,我们才能找到更靠近真理的真相。

长归因计算的本质是进一步释放数据的价值。当数据和技术进一步地融入教育产业,它其实可以帮助修复很多错误。微观上作用于教学策略,长期可以让我们教育的质量变得越来越高。

从法律和市场秩序方面加强教育创新保护

关注创新保护的作用。今天一些企业关注技术的方式,就是看看别人做了什么,然后拿来抄袭,其实这是非常恐怖的事情。

教育技术的发展关乎于人,和医药类似,有着非常长的实验和研究周期。而呈现的结果因为直接面向用户,也难有非常有效的防止盗窃知识产权的方法。

当前存在的现状是,谁敢做新东西,就意味着谁的成本更高,就意味着谁的死亡率更高。这就必将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发生,在利益的驱使下未来教育技术的走向无人问津,更多人变成投机主义,尝试用节约或者直接省去创新周期的办法来赢得市场竞争,造成摧毁、阻碍创新的恶果。

对教育行业从业者来说,创新保护的本质是保护教育行业发展,而保护教育行业的发展就是推动社会发展。我认为两种方法可以改变当前的局面:一是从政策、法律层面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尤其是面向教育行业的相关知识产权的保护法;二是建立良性竞争的商业文明。

尤其是后者,非常依赖今天的我们。我曾经看到过一个真实的案例,一个公司的人把另外一家公司的一位年轻产品同学给挖了,告诉他,你来我们公司就做一件事,就是抄袭一个和之前公司一模一样的产品。

这位年轻人拒绝说:“我认为抄袭是不对的。”这时候会有所谓前辈告诉他说:“你太年轻了,你不懂,等你到我这个年纪你就懂了。”其实我这时候特别想站出来为这位年轻人说一句话,告诉他“你是对的”。

这件事不能仅仅从道德层面考量对抄袭者进行谴责,其实整体的教育产业的特殊情况要求我们必须客观的看待它,如果技术只是过去互联网领域的工具性应用,创新周期非常短,抄袭可能对于产业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组织摧毁或者阻碍创新的态势。但是教育不一样,因为教育技术投入的周期太长了,不同教学方案的差异对于学生的影响,这个周期可能就是一到两年,所以对教育创新的排斥是对教育未来的发展有毁灭性作用的。

如果经济上落后会让我们失去很多东西,但是如果教育上落后会让我们输掉一切,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们经常讨论我们遇到的诸如经济、政治等方面的问题,但最后归根到底都可以讨论到教育问题上来。

我们如何真正解决教育问题?怎么去推动?其实我们国家已经有很好的规划了,在未来我们一定会推动一个良性的、好的、充足的、多元的教育资源的供给方式。

那我们今天应该做些什么?应该对教育和技术保持一颗更谦卑的心。对于教育和技术,我们有时都过于傲慢了,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仔细了解那件事情到底是什么,我们就盲目的说我们找到答案了,如果对教育行业的发展或者对技术的发展没有一个更谦卑的心,我们其实很容易陷入到创新的停滞。此外,教育创新还应该有更宏观的保护机制。

1、本文是 芥末堆网原创文章,转载可点击 芥末堆内容合作 了解详情,未经授权拒绝一切形式转载,违者必究;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 芥末堆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GET2020】风变科技刘克亮:教育与科技应更加深度的融合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