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于图虫创意
疫情、倒闭、OMO、下沉、并购、上市,所有的热词都在刚刚过去的一年汇聚、浓缩成全体教培人的共识——“活着”。不分领域、不分赛道,所有人开源节流、抱团取暖,希望跨越阻碍、创造可能。
回望 2020 年这不凡的一年,教育行业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展望 2021 这同样注定不凡的一年,教育行业的未来又是否可知?
谨以此文向所有于黑夜中摸爬滚打仍不忘教育初心的教育从业者致敬,让我们一起,于严冬下静候春暖花开。
回顾2020
01 倒闭或新生,退场或入局
从 2020 年初开始,兄弟连、百弗英语、趣动旅程、迪士尼英语、优胜教育等线下机构纷纷暴雷、主动宣布破产或停止运营,松鼠 AI 表示全员工资 3.5 折 5 个月。不仅是线下机构,在线机构明兮大语文、学霸君也纷纷宣布资金链断裂,DaDa 英语开始削减工资、裁员。据天眼查《天眼查大数据:2020 教育行业发展报告》显示,截至 10 月底,教育相关企业的注销数量达到13.6万家。
疫情只是导火索,频频倒闭暴雷的根本原因还在于企业经营不善。教育行业不少公司重度依靠预支现金流活着,而自 2018 年四部委发布文件规范校外培训行业,提出“一次性不得收取超过3个月的学费”之后,不少教育机构便接连宣布破产。随着政策的不断落实,效应传导作用于近两年不断发酵,疫情又导致现金流更加吃紧,当入不敷出后,机构终究因资金链断裂垮台。
破产、倒闭外,“剩”下来的机构日子也并不好过。受疫情影响,教育培训机构营收下降幅度普遍较大。相关数据显示,有 47% 的机构营收比上年同期减少 50% 以上,29% 的机构将减少30-50%,19% 的机构将减少 10% - 30%,3% 的机构将减少 10% 以内,只有 1% 的机构能与上年持平,另 1% 的机构有所增长。
而对本应该受疫情利好的在线教育机构来说,却也几家欢喜几家忧。疫情确实为在线教育企业提供了打开市场的机会,但能抓住机会的仅限于头部企业。头部企业依靠漫天飞舞的免费课和融资竞赛扩充了规模,快速增长的数据让资本更加趋向于头部,行业马太效应初显,中小企业融资遇冷,获客成本水涨船高,加之目前各个班型的盈利模式并未跑通,所以发展更加困难。
不过有人退场就有人入局,教培行业最大的特性在于抗周期,不论经济环境如何发展,教育始终是千万家庭的刚性需求。据天眼查数据显示,2020 年上半年,全国新增 23.5 万家教育相关企业。截至 10 月,2020 年新增教育相关企业 47.6 万家,除去注销的 13.6 万家,净增 34 万家,净增企业数量同比 2019 年上涨 22.5%。
同时,2020 年全员 OMO 不可逆的态势也拔高了入行的门槛,草根创业的时代已落下帷幕。行业巨变下,教培行业正从哑铃状向水滴状格局演变。那机构又该何去何从?东方优播创始人朱宇曾表示,对于机构来说,要紧抓 OMO 的四项工具,包括应用、授课、管理、研究工具。同时,线下机构可以在线下业务之上嫁接一个 O2O 平台,构建一个落实效果好、获客成本低、跨越时空障碍、放大教师产能、增加教师积极性、降低教师管理难度的商业模式。这或许是教育行业倒闭与新生潮中,一次商业模式整体升级的机遇。
02 并购潮涌动,穿越周期
OPPO 收购果肉网校、三七互娱收购妙小程、溢米辅导并入精锐教育、猪八戒网收购京翰教育、你拍一加入字节跳动、魔力耳朵并入豌豆思维、跟谁学接管朴新网校和鲸溪网校学员……截至 2020 年 12 月底,国内外教育行业并购案逾 50 起,其中国内教育并购案超过 15 起,其中 K12 仍是投资重点。
拆分来看,企业之间寻求收并购主要出于以下几种需求:一是平行并购,用于扩科、扩赛道或扩区域。例如豌豆思维和魔力耳朵的「联姻」。单在数学思维和英语启蒙赛道,二者都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但如果在原有团队的基础上想要延展到其他赛道,困难重重,所以二者联合不失为一种成本结构优化的方案。
二是补充性并购,出于业务属性互补或增加获客渠道考虑而并购。以跟谁学接管朴新网校和鲸溪网校学员为例,跟谁学最主要的业务是以高中为主的高途课堂,但近几个季度以来逐渐开始发力小学业务。跟谁学接管了朴新网校和鲸溪网校后,后两者的小学业务和名师资源恰好可以补充跟谁学目前的需求。再例如在线教育机构星辰教育收购酸橙英语,前者可以获取网红达人马克全网的百万粉丝及该公司旗下众多的 KOL 资源,进一步补充流量阵地。
三是多元化并购,涵盖跨界和战略性布局。例如三七互娱收购妙小程、猪八戒网收购京翰教育都是相关联领域间的跨界布局。身处游戏领域的三七互娱收购自带游戏属性的编程公司,猪八戒网作为人才共享平台分类网站吸纳 K12 教育公司,都可以拓展自身在教育行业的版图。再比如OPPO 收购果肉网校,则是硬件与软件的又一次结合,这次收购也成为 OPPO 布局教育业务的一次尝试。
表面上看,收并购是买卖两方双赢的交易。但是收并购后的业务合并、团队融合、财务风险、价值观统一才是困扰双方企业的核心问题。而对于相对弱势的中小企业来说,在收并购整合的大潮下,要如何穿越周期?
重点之一在于要明晰并购方的意图。头头是道合伙人姚臻指出,企业的单点能力在一定阶段出现的优势不足以维持长期竞争力。对于并购方来说,评估一个公司是否有并购价值要看其前期所积累的壁垒是否有差异化。所以对于创业者来说,要辨明并购方是想要继续在业务体系里共享能力,还是维持原本业务的独立性。二者截然不同,后者相对市场化。
一村资本董事总经理、同威资本管理合伙人刘晶也表示,教育行业并非靠垄断获取超额收益,行业集中度偏低,中腰部企业不必心急,只需做好产品。并购将是教育行业未来五到十年的热词,所以长期来看,都有机会。但需要注意,教育是人力资源型行业,人越多的地方越难融合和成功并购,关键要考虑清楚目标、目的、核心价值观。
03 IPO上市,大门打开
疫情之下,全球经济形势下行,美股市场监管压力加大,国内港股、A 股 IPO 市场由此迎来一波小高峰,也促进了中概股回归热潮。
2020 年以来,大山教育港交所挂牌上市,成为港股第三家主营线下培训的机构。传智教育 A 股过会,成为境内首家在 A 股独立 IPO 的教育公司。新东方赴港二次上市,成为最早回归的中概股教育企业。种种案例都为国内教育行业打开了更多资本化的可能。同时随着美联储采取的一系列量化宽松政策,促使美股不断走高。2020年,一起作业、洪恩教育、美联国际教育等公司也在纽交所成功敲钟
多鲸此前曾在《众生相与生死考:2020 教育行业二级市场年度盘点》一文中分析,2020 年以来国内成功上市的教育企业共有 13 家,其中下半年上市 9 家,与 2019 年 16 家上市公司的数量基本持平。数量虽没有猛增,但 IPO 潮,确已蔚然成风,这背后是多种因素综合发酵的结果。
从外部环境看,一是国家消费升级、中国资本市场深化改革、国家允许教育资产证券化等因素带来发展红利期;二是音视频技术的发展推动一批企业快速增长,满足上市条件。
从资本环境看,一是随着近两年港股上市公司不断增多(多以高等教育为主),高等教育因抗周期性强、其稳定性稀缺资源属性逐渐被市场承认是好的商业模式,由此打开了市场认知度和融资通道;二是区域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吸引资本大量投入教育,一些教育新兴品牌出现,加之基金的退出需求,从而推动了一批企业上市;三是教育因抗周期成为投资人为降低风险从而分散投资的选择之一。
从企业自身来看,一是企业以 IPO 的方式可以获得一部分融资资金快速扩张、提升自身竞争力;二是政策的不稳定性导致很多企业急于快速 IPO 以换取快速扩张的规模效应抢占市场。
寻求 IPO 是很多企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但 IPO 后面临的挑战也不可避免。一是上市门槛提高,近期消息称未来在港交所主板上市将提高 50% - 100% 的利润要求;二是上市的合规成本很高,包含收入核查、关联交易、员工社保等,其中重中之重是收入真实性核查;三是竞争压力会更大,资本投资逻辑是看业绩增长,所以上市后企业自身如果不能保持持续正向增长也会面临退市风险。
对于正在准备上市的公司来说,则需要提前考虑两个关键问题。一是主体资本化问题。《民促法》对于非营利性学校与营利性学校做了区分,正在筹备上市的机构一定要选择营利性赛道。尤其要避开国家政策规定的非营利性资产,比如幼儿园、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和小学,要上市,势必剥离;二是关于上市地的选择。对比美股市场的挑战和政策压力,港股和 A 股都是很好的选择。同时,净利润比较好的公司也可以等待 A 股进一步打通上市通道。
而目前的中概股回归可能,在带来多元化资金来源、拉高关注度的同时,也会加大市场的竞争。这会促使教育公司从依赖政策红利,到在压力之下有动力提升人均效能和办学质量。短期来看,A股必然会有「抽水效应」,长期来看,伴随着沪港通、深港通打通,给了 A 股投资更多标的选择。如果未来大批巨头回归中概股,对于整个教育行业尤其是上市公司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会有一波整合机会。
对于初创企业来说,未来会有源源不断的新公司入局并瓜分市场份额,一要考虑如何在细分赛道里快速跑到头部,获得生存机会。二要考虑如何借助资本力量进行规模扩张。在规模不足的情况下,是做出吸引人的投资故事?还是与其他选手合并增厚体量?亦或是通过被上市公司并购入局?
不论何种选择,可预见,一是跑到各赛道头部的独角兽企业将在巨额融资加持下快速扩张,强者恒强,打开 IPO 大门;二是除学历教育、高等教育外,其他赛道未来很难脱离线上,所以教育机构要谋求发展,势必拥抱 OMO 。
04 教育OMO,真假命题
而拥抱 OMO 浪潮的教育机构中,既有头部机构也有中小机构,兼有 to B 及 to C 模式,来自 K12 或素质教育等刚需或非刚需赛道。具体做法上,或利用音视频拓展课程内容,或上线部分线上课程补充授课,或推出在线教育子品牌,或通过 S 端赋能 B 端,或开设线下 OMO 模式校区,打法不一。
教育的核心目标是效率和效果,换言之,学习者希望花最少的时间和最小的代价(即最高的效率)获得最大的学习效果,教育机构希望努力提升最佳的运营效率获得最大的运营效果。
理论上说,OMO 融合线上线下的优势,符合教育本身的教授逻辑,可优化教学效果。线上教学的优势,在于让优质教育资源打破时空限制,并且依靠大数据和 AI 技术实现个性化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线下教学的优势则在于通过师生间的陪伴激励、互动学习,深化教学效果。
同时,OMO 也可重塑教培机构的业务流程,实现降本增效。首先,在运营层面,可提高获客及转化效率。通过线上低价导流课或线下体验店,线上线下互相导流,可拓展服务边界与市场增量,获客渠道多元化,线索画像全面化,最终拉低总体获客成本。而通过线上社群、课程顾问、线上活动、线下活动等多转化场景,又能提高转化效率。
其次,在管理层面,提高机构管理效率。在线教育是典型的工具化管理,而线下教育多传统线下管理,OMO 模式下,则变为信息化管理。并且,因为目前市面上不论是大班课、小班课还是一对一,to B 的在线化平台和技术供应商丰富。疫情期间,已有不少线下教育机构借助线上第三方平台工具,用互联网技术赋能老师和教务人员,迅速在线化。尤其对小机构来说,接受 to B 机构赋能,既节约成本,又可实现高效合作。
再者,在服务层面,提高个性化服务效果。OMO 的核心即以学生成长为目标,在线上线下两个维度重构教学服务体系。如何重构?在教研环节,借由 OMO 模式,可搜集、处理、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数据反馈作用于教研;在师训环节,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可实现高线城市的赋能;在教学环节,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既打破时空限制,又可碎片化学习,实现重体验与场景化;在测练环节,可实现智能化与个性化的练习与测评。最终从师资培训到备课授课到教学服务到效果反馈,用 OMO 实现了个性化服务。
放眼未来,OMO 势必将成为教育行业主流形式。纯线下教育机构的生存空间和规模会日益缩小,纯线上教育机构会被几家巨头整合进而瓜分市场,而绝大多数教育机构会走出属于自己的 OMO 之路。
但回看 2020 年当下,其实并不存在临时转 OMO 的教育机构。不论是线下转线上、换种方式交付学习场景,又或者线下机构通过线上途径获客,无非是对 2014 年教育行业提出的混合式学习 + 数字化营销的一次「新瓶装旧酒」。并且从成本利润的角度来讲,以财务报表论,并未体现出成规模的利润,教育行业尚未有真正的 OMO 受益者。
对在线教育机构而言,转型 OMO 模式,涉及盈利问题和运营问题。由于流量成本昂贵,以及线上课程的客单价低,导致目前大多数的在线机构还未盈利。如果此时再转型 OMO 模式,额外增加大量成本,并且前景还不可知。而在线教育机构的团队多是互联网背景出身,对于线下运营的经验还不足。线下的模式更重,成本更高,大幅增加机构负担。
而线下机构转型 OMO 模式,同样痛点有二。第一,技术问题。OMO 对 AI、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要求都比较高,而线下机构的基因和团队都很传统。机构既需要专业人员进行设计和安装,又需要现有员工熟练使用新系统或设备,难度都很高。第二,认知问题。在线教育机构由于互联网的洗礼,对于新模式和新技术接受程度更高。但线下机构(尤其是低线城市的中小机构)的管理方式和教学理念都比较传统,很难快速转型新模式,原有的教育从业人员可能根本就没有能力做第二曲线的跨越。
一言以蔽之,OMO 模式可实现从教研、师训、管理、获客到交付,教育行业全流程的变革。但其核心融合,并非线下向线上迁移或者在线向线下赋能,而是在供需连的三端达成效果和效率的最优解。而要解出最优解,拷问着每一家教育机构的认知问题及能力问题。
05 教育信息化,大厂PK创业者
过去,伴随招投标流程、强资源上市以及教育信息化赛道传统教育公司的十亿天花板,教育信息化赛道被诟病为体系复杂、场景各异、需求多元、环节漫长,导致同质化严重、渠道为王、管理为主、硬件为先。
但当疫情这块试金石,暴露出教育信息化在硬件基础、应用能力、课程储备、平台建设、教学模式的种种问题,宏观政策层面对于教育信息化的扶持决心凸显。不论硬件设备、软件服务、云技术和数据服务,又或者校内外产品及服务,一夕之间,迎来机遇。全国数以十万计的中小学,以及背后数以千万计从业者的培训机构,都主动或被动地卷入教育信息化的浪潮之中。
而随着教育信息化推进速度加快,市场也从关注进校本身向服务商和工具商转移,翼鸥教育于一年内斩获两轮总计数亿美元大额融资,钉钉、企业微信在短视频内迅速覆盖全国数千万学生并合作超千家服务商,产业升级大幕拉开。
可预见,未来公立校信息化的趋势会慢慢演变为注重效果和效率的提升,形成相对良性的生态。而教育信息化作为配套服务,必然会从校内转向校外。随着市场化的演进和时间推移,校外体系会逐渐壮大反向对校内产生影响,形成联动协同。
但教育信息化 4000 亿的市场规模,靠的是政府拨款,属典型的存量市场。受经济形势影响,当财政经费下降,行业整体红利消退,市场竞争愈发激烈,行业分化愈发明显。头部机构抓住机遇,中小机构或本来商业模型就不健康的机构被淘汰出局,市场格局趋于纺锤形,存在跨区域整合机会。
尤其,如阿里、腾讯、华为、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大厂入局,收割用户,趁势而起,让教育信息化赛道的选手都回到同一起跑线。从流量到新教育基建的转变,教育行业迎来巨头时代。数据时代,大厂不再靠流量赋能,而是靠基础技术赋能。教育信息化机构要在教师、内容和交互场景之间,思考创造自己的位置,甚至思考是否站队。
但教育新基建之下,创业者仍有春天。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产品和工具日益普及,数据化程度日益提高,产品迭代日益标准化,反而可能导致供给过剩,更加追求个性化。作为真正的教育信息化创业者,如果能提供更具服务属性、以体验为核心、贴近用户的教育信息化解决方案,将大有可为。而互联网大厂则可结合自身渠道优势,集成教育硬件、网络服务、内容服务等等,向提供深度服务教育系统、提供完整教育信息化解决方案的平台发展。
目光放到更为长远的未来,随着 5G、AI、VR / AR等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新的硬件升级、覆盖于整个教学活动的软件服务以及 C 端用户的付费场景增加等,整个教育信息化市场将迎来一波新的高速增长。
06 在线教育,没有赢家
反映到资本市场,首先是大额融资,且向行业头部集中。作为教育创业投资高潮期成果,处在在线教育大班课第一梯队的四家均斩获颇丰:猿辅导融资 3 轮总计 35 亿美元融资,作业帮融资 3 轮共计 30.5 亿美元,跟谁学有部分投资者同意以非公开发行的方式购买 A 类普通股 15 亿美元,好未来于上月发行约 15 亿美元股票后又于 12 月 28 日宣布达成 33 亿美元私人配售协议。
然而头部机构吸金,中小机构融资难。面对流量突增,中小教育机构不一定有充足的资金和人力储备,继续保障可靠的技术和服务,反而影响品牌与口碑。融资分化的拉大,又进一步加剧了行业的马太效应。
头部机构弹药充足背后则是获客大战。暑期豪掷 100 亿投放,寒假再上演 100 亿营销战。同时,K12 在线教育头部四大玩家,均获百万学员,CR4 集中度首次超过 10%。但在线教育渗透率提高的结果却是陷入收入与亏损同步扩大的怪圈。跟谁学连续盈利 9 个季度后,首次产生了将近 20 亿人民币亏损。从上市以来一直处于盈利状态的好未来也出现史无前例的亏损。
可预见,还会有更巨额的融资,更多的子弹在路上。但教育公司能否笑到最后?还是白白给流量大厂或广告公司打工?高估目标用户数量、低估在线授课对家庭参与度要求,这场流量之争是否只沦为行业「内卷」?
在线教育的集中度跟线下教育比,一定是几何级的变化。但教育没有赢者通吃,从来不是靠垄断赛道获得利润,而是通过品牌溢价获得超额利润,因为品牌有定价权,且品牌影响力伴随着高转介绍和高续费率。
而塑造品牌,不仅需要投放,更需要效果。在线教育的教学效果,一直备受关注。教学内容的本地化和学生的个性化与目前头部玩家大班模式的标准化和规模化,本身冲突。为了提升教学效果,除了越来越庞大的辅导老师队伍,是否还有他解?
自 2013 年在线教育元年以来,遗憾地看到所有关于在线教育的雄心壮志一一落空,最后回归直播卖课。移动互联网诞生了教育的新交付场景,但教育行业本质的“教师-内容-服务”供给三元素没有发生质的改变。
回看 2020 年在线教育的狂热,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不应该只是解决场景迁移,以技术之力,赋能推动真正的教育硬件、教育内容、教育交付、教育应用场景变革,实现优质稳定持续低廉的教师供给、持续迭代的内容供给、针对不同交付场景的低成本标准化服务的供给才是正解。
毕竟,在流量游戏里面,大家都是失败者。在效果游戏里,才有赢家。
07 短视频直播+教育,元年之后
教与学的场景从校内延伸向校外,越来越多的老师摇身一变,成为网红主播,收获百万粉丝。与此同时,教育 MCN 领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除去本来的 MCN 机构加码教育领域,有的教育机构索性从线下转型做 MCN, 不少战绩不俗,甚至百日千万粉,乃至资金较为充裕且有能力的教育机构把孵化 MCN 当作投资。而获客之痛使得诸多教育机构,主动或被动地拥抱短视频+教育,寄希望于内容涨粉、转化高信任度的私域流量以降低获客成本。
2020 年,可称之为短视频直播 + 教育元年。在坐拥 3 亿或 6 亿用户的短视频平台上,教育内容碎片化、多入门级,课程品类超过往 10 倍,课程价格却仅有 1/10 。面对 10 倍 SKU、10 倍人群、1/10 价格,足以断定短视频直播 + 教育 = 巨大蓝海市场。
蓝海之中,教育行业被短视频平台生态所赋能,不论大中小机构又或者个体老师,均迎来机遇。对大机构而言,短视频+直播,首先可作为品牌曝光及获客渠道之一。而优质教学内容使得用户对老师个人和背后机构的信任前置,加之客单价低,获客转化率得以提升;对中小型机构而言,当巨头背靠几十亿融资额,堵住所有可公开定价投放的渠道,短视频却正好为其撕开了一个内容获客的口子;而对个体老师而言,个体老师的春天到来,商业变现的机会到来,名师崛起的时代到来。
不过冷静来看,除去一部分实打实赚到钱的网红老师或 MCN 机构,目前大部分教育机构的短视频账号仍处于起量阶段,尚无数据支持判断短视频+教育的商业化闭环能否跑通。短视频给教育行业带来的最大变化,现在还只是投放形式的改变,并没有在整个服务交付和学习体验中起到革命性的改变。我们希望短视频底层的智能算法分发,或可让教育兼备因材施教与价格普惠。毕竟以视频为主要载体的表现形式,本就天然适合教育内容的分发。再辅以后端服务,将会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短视频直播 + 教育,趋势已来。元年之后,静待发展。
展望2021
2020 年,受疫情影响,教育行业笼罩阴云。但不论悲喜,2020 年终究已去,崭新的 2021 年已经到来。展望 2021,教育行业作为一个常青行业,仍有新的趋势值得瞩目,新的机会值得期待。
08 大浪淘沙,关停高峰
首先,2021 年 1 - 6 月,教育机构的现金流与利润恐将持续减少。上半年春节会是机构内部人员动荡的集中期,在机构节流削减教师工资、取消补贴福利、线下总体呈颓势的情况下,不免有老师出走单干或流动到线上的可能。同时,春季是 K12 招生黄金季,也是升学课消黄金期,这段时间本是中高考全日制培训的高峰期,可以带来大量现金流。但如今政府管控、家长收入减少、学校加强外出监管都会导致这一笔现金流无法获取。
其次,中小型线下教育机构生源会持续减少。2020 年,倒闭的教育机构没有新增的多,新开机构抢流现象严重,而老师出走单干情况增多,将直接带走生源,同时线上机构迎来发展机遇也会分流生源,而随着暴雷事件不断重演,家长会更加倾向于选择大品牌。
再者,2021 年政策严控的趋势不会放松。就在 2020 年 12 月,全国各地又启动了严查培训教育机构的专项活动,造成多家机构停业整改,加大机构经济和时间成本。同时临近春节,全国多地疫情再次恶化,大连、黑龙江等地线下培训又被叫停,政策指挥棒随时会影响机构明年的动向。
09 下沉市场,品牌大战
而 2020 年开年全民触网,在线教育抓住机会,头部企业通过提供大量的免费/低价课,着实在下沉市场刷了一波存在感,实现了极快地低成本获客、瓜分市场。
智来时代监测数据显示,在中国西南部地区的五线城市,已经可以看到教育机构在朋友圈和今日头条精准推送的广告。疫情之前,在线教育机构巨头的广告并不会下沉投放到西南地区五线城市,这是一个惊人的变化,意味着在线教育机构正在利用线上教育「无弗远近」的特性拼命做增量。
如果说教育从来不是靠垄断赛道获得利润,而是通过品牌溢价获得超额利润,那目前来看,低线城市用户的教育品牌认知意识还比较缺失。在线教育狂热的广告投放大战无疑在不断占领用户心智、逐渐形成品牌认知。不过,品牌力的渗透需要一个长线的积累,在无法短期见效的教育行业尤其如此。借着疫情提供的机会,明年头部在线教育机构对于下沉市场的投入力度只会更大,尤其围绕品牌塑造的烧钱大战,将愈演愈烈。
10 细分赛道,仍有机会
一是财商教育。中产阶级人群增长红利带动“理财”需求增长,2020 年疫情经济下行、收入削减再次唤醒大众财富管理意识,同时目前市场供给较少,因此明年线上直播+财商教育会迎来机会。
二是老年教育。当前,中国人口老龄化比例加剧。可预见当代 60 后退休生活方式将与 40 后、50 后「含饴弄孙」的模式有很大不同。当有更多“闲和钱”享受生活的老年人成为新消费主力,老年人的终身教育、兴趣培养、旅游社交都会成为机会。
三是蓝领培训。伴随中国建设新基建的人才需求增长和中考进行职教五五分流,未来蓝领人群会更加庞大。但目前蓝领培训市场整体供给不足,致力帮助院校提升蓝领人才技能和收入的教育公司,值得关注。
四是灵活用工。疫情之下,灵活用工的概念大火,而教培行业又是一个重度人力资源型产业。目前来看,兼职教师和讲师,未来被周期性、阶段性雇佣的可能性增大。
五是线下培优。疫情促使部分一线城市人群返乡,这批人回归下沉市场后会成为线下教育机构的有力补给。同时随着教培行业从增量市场变为存量市场,专注做品牌、做品质的线下培优公司,很可能最终活下来并活得很好。
六是硬件+内容。2020 年疫情影响下,全国数亿学生线上学习,为教育智能硬件的普及提供了新机遇。在产品触达用户后,硬件 + 内容成为了教育机构暗自发力的角逐点。其中,在家庭作业辅导场景或晚托场景,极有可能出现新形态的内容 + 服务 + 硬件提供商。
11 教育永生,未来可期
回望过去,教育是永无止境的探索。三十年历程,教育走了三个时代:
第一,起点平等时代。换言之,即所有学生都必须接受九年义务制教育、强制性教育;第二,资源平等时代。PC 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赋予了每个人接触全球顶级教育资源的机会;第三,结果公平时代。我们期盼着,在技术赋能之下,每个学生都能受益于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拥有取得同样优异成绩的机会,在全部教育行业从业者的努力之下,实现教育大规模、普惠、个性化的「不可能等边三角」。
面向未来,教育是一个生生不息的市场。
首先,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才刚刚开始。过去八年,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只是解决了场景迁移。而真正的教育硬件、教育内容、教育交付、教育应用这些场景根本没有发生变化。
其次,教育是价值的创造,而不是价值的传递。只要为 100 万人创造了价值,就有可能获得 10 亿量级的收入,就值得一次全力以赴的创业和投资。
最后,教育是一个永远不会被满足的市场。教育行业永远在师资、内容和交付场景的供给侧,有着新的切入机会。
在这个永生的行业,大浪淘沙,坚守希望。我们相信,冬去,春会来。
来源:多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