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不被看见的非名校生

作者:软科 发布时间:

不被看见的非名校生

作者:软科 发布时间:

摘要:逆风翻盘,难上加难。

1575525871362345.png

图片来源:unsplash

教育资源分配的问题一直都是大家热议的话题。

近期全国政协委员白岩松指出,九成大学生毕业于非双一流学校,这些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的基石,然而大量优质教育资源集中于名校。他呼吁社会给予非名校学生更多关注,要让非名校生知道,这个社会有人在关注他们,也有很多资源在关照他们,这是一个健康社会运行的应有之义。

这已不是白岩松第一次提出这个观点,多年来他一直在重提这个观点,这一观点也迅速引起大家的共鸣。

为进名校挤破头

名校各有各的闪亮title,从学校层次上来看:一本二本、华五C9、双一流……从学校特色来看:两财一贸、两电一邮、两外一法、五院四系、国防七子、建筑老八校……

而那些鲜为人知的学校,统统被“打入小黑屋”,都叫做——非名校。

有多少人无缘名校?

人人都想上名校,这里的人人指的是千万级别的高考考生,且人数还在逐年增加。近两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都在千万以上,2019年为1031万人,2020年为1071万人。据有关人士预计,2021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有望突破1200万人。

但名校终究只属于少数人。

从不同层次的学校数量来看,据教育部截至2020年6月30日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名单》,我国共有2740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层次高校还不到一半,仅1272所,其中“双一流”大学仅占比11%,而“一流大学”则更是稀有,仅3%。

本就稀少的顶尖资源,分布在全国更是不均。

仍以“双一流”大学为例:北京、江苏、上海等地的“双一流”大学资源远远多于其他省市,北京以34所“双一流”大学数量遥遥领先,尤其是8所一流大学的数量更是无出其右,江苏和上海也都坐拥着十多所的“双一流”。

de8ae72b6da3d7aea5b14ea547bdc5d1.jpg

但是,恰巧有些地区考生人数众多,而“双一流”的数量却寥寥无几,稀有的“独苗”承载着全市乃至全省人民的期望,情况堪忧。

其中又以河南最为典型。河南的“双一流”仅2所,一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一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但河南的高考考生,却是百万级别的,2020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1071万,河南省是唯一考生超百万的省份,达到115.8万人,全国几乎有十分之一的考生在河南。

d67afeb708551362b0345e78479e6745.jpg

大量资源都集中在名校

有时候真不是不努力,而是再怎么努力“蛋糕”就那么一小块儿,总有人吃得少。

大量资源都集中在名校

名校之所以大家都想去,主要是名校的师资力量强,硬件设施好,未来就业市场好,除此之外还有对一所学校发展至关重要的办学经费。

一些顶尖高校的年度经费动辄上百亿,例如清华、浙大、北大、中山、上交大、复旦、山大等校2020年度预算都在百亿以上,清华则突破300亿元,比位居第二的浙大还要多出约100亿,甚至是倒数19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经费加起来的总和。

大量经费预算在头部高校聚集,2020年教育部直属高校部门预算总费用约4500亿,正数17所高校的总和,占比超过一半,剩余的近60所高校,瓜分剩下的另一半。所以,即使是教育部直属高校,经费也不均衡。更不用说部属和地方高校之间的差距了。

还有科研资金、教师资源等,都明显倾向于少部分顶尖大学和重点大学。他们有大量的资源可供发展,而大量的普通高校只能分享剩下的一点点可怜资源。这就导致了高教资源的更加不公,甚至是教育竞争的失衡,产生直接不利的就是无辜的学生。

逆风翻盘,难上加难

高考决定了我们进入一所怎样的大学。没想到,这张考卷的成绩竟是“终身有效”。非名校生们屡屡遭遇困境。

“考不上本科都是智力有问题”

非名校生的教育背景在求职过程中是一大困难。中青报社会调查中心曾联合问卷网,对2006名受访者进行一项调查显示,76%的受访者认为当下教育背景对求职影响大,其中21.8%受访者认为影响很大。

近期,一位求职者在投递一家公司运营岗位时受到歧视,招聘者吴先生在询问他学历,得知是“三本”后非常不悦,表示他们只招二本以上,并表示“考不上本科的都是智力有问题”。这一话题迅速在网上引发大量讨论,迅速登上微博热搜,并在短时间内阅读突破6.7亿。

8daa609ca5381cd200ac7b9012c16dce.jpg

图源:微博

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因学校层次将求职者分个三六九等,简单粗暴的“潜规则”,这些恐怕已经不是什么稀奇的事。

在安徽卫视一档访谈节目里,一位前HR经理曾抛出“会对非985高校的大学生区别对待”的话题。

这位前HR经理表示,一些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名义上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往往对应聘者预先设置各种隐性约束。比如,参加招聘会时,他们会把985和非985的大学生简历分开放,离开时只带走985大学生的简历,非985大学生的简历只能“被清理”。

近年来越来越热门的“选调”,尤其是定向选调,只面向国内外重点高校毕业生进行,非名校本科生更是“一票难求”。

对于这些“潜规则”,很多非名校本科毕业生已心知肚明,许多人甚至从大一就开始准备考研。他们期待通过考研进入心仪的名校,既提升学历,又能在未来为自己增加竞争砝码。

“不读研,拿什么跟别人比”

对不少人来说,读研是他们继高考之后的“第二次命运抉择的机会”。殊不知,他们选择的又是一条“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赛道。

读研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学校提供推免名额,顶尖的同学拿到名额后可以保研到本校或者外校,二是通过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但这条路也是越来越拥挤。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报名人数不断高涨,2017年研究生报考人数首破200万人大关,达到201万。2021年研究生报考人数达到377万,5年间,考研报名人数翻了近一番。

那推免呢?推免是不必经过研究生统考直接进入复试的一种制度,因此也被大家看做是一种“捷径”。但是名额有限,需要有过硬的自身实力和条件,这一“香饽饽”常在优秀学生间争得头破血流。

我国只有不到1/3的本科高校有推免资格,而这些名额又主要集中在顶尖名校:软科曾统计汇总过部分高校2021届保研率(获得推免资格的人数/本科生总人数*100%),大部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保研率都在20%以上,清北甚至超过一半,中科大、上交大、南大等华五高校在40%左右。

不用统考就能读研的这条“捷径”,实际上更是需要持续三年甚至更长时间努力的,从专业成绩、英语六级到竞赛证书、学术科研等,都要求你名列前茅。这里高手如云,而这个赛道,大多数非名校生甚至拿不到入场资格。

15c7ff7def8e73090d6fbafe1c37bcb3.jpg

43c.jpg软科《比考研更卷的,是保研》部分读者留言

“我拼命抵达的终点,只是别人的起点”

“十年过去了,我还在为当初不给力的高考买单”,这句话出自一名武汉大学的博士之口。

即使考上研,也有可能因为本科学历不够好,而被“拒之门外”。

早在2011年,《中国青年报》就进行过一项社会调查,调查结果显示:57.5%的被调查者感觉到招聘中存在学历“查三代”现象。

就拿最近十分受到毕业生青睐的选调政策来说。在吉林省定向选调公告中,有一条“选调生的本科第一学历应为‘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条件。这意味着“双非”学子即使过五关斩六将考上了“双一流”大学的研究生,在选调时依然处于下风。

1f0706ddd1aab4599e075fd1465d3f4f.jpg

截图自《吉林省面向国内部分“双一流”建设高校定向招录选调生公告》

学历鄙视链成为招聘季的“潜规则”,唯名校论的氛围让大部分的非名校毕业生举步维艰。

英雄不问出处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14亿人口,本科生占比还不到4%。这么看来:只要一个人努力读书,并考上一所大学,这已经是一件足够值得骄傲的事情。

即使本科出自非名校,也有不少人持续在努力,“逆风翻盘”。

软科每年都关注各校推免及保研情况,并对学校推免生生源进行统计,我们发现:2021年北京大学有近2%的推免生来自非“双一流”高校,2020年清华大学接收的推免生中1.5%左右来自非“双一流”。清北是我国最顶尖的学府,这些来自“双非”的本科生,能够免考进入清北,可谓是学子们最高级别的梦想了。

2019年华为高薪招聘的“天才少年”中,其中获得最高的201万年薪的张霁成为当时人们茶余饭后热议的话题。之所以广受关注,是因为与另外几名本科均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的少年相比,张霁本科毕业于武昌理工学院(当时仅为三本院校),而且他还是一名复读生。

想要进入华为工作并不简单,入选华为天才少年更绝非易事,数轮的招聘流程任何一个环节出错或表现不佳都有可能遭到淘汰。如果拿一些用人单位在“第一学历”上设下的门槛来卡张霁,他也未必能去华为,但他终究是凭借出色的科研能力获得了华为的青睐,“非名校”并没能成为阻拦他的理由。

本来起点就比较落后,非名校生们付出了更多的努力来追赶,这个社会应该给他们更多的关注。

毕竟高考只是一种评价体系,不适合这种评价体系的人,不代表就智商低,或者在其他评价体系就无法生存。总之,无论什么考试,考的都是考生在这一评价体系下的适应能力,并不适用于所有情形。企业和社会也需要不断摸索,找到效率和公平的最佳结合点。

至于非名校生们,我们可能暂时没抽到好牌,但是人生每个阶段都充满着变数——毕竟,有一种洗牌,叫做把握现在。

参考文献:
[1]2020年各地高考报名人数统计
https://gaokao.eol.cn/e_html/gk/gkrs/
[2]HR经理揭招聘潜规则:电脑设定学校条件,非名校直接被筛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920255
[3]“双非校”名额难求,推免生是否抢了考研生的“奶酪”?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9414356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软科”(ID:zuihaodaxue)。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软科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软科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不被看见的非名校生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