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日前,教育行业“双减”之风愈吹愈烈,在中央政策尚未正式落地之时,一些地区甚至已经先于国家下达红头文件,表示禁止校外培训机构在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开展面向中小学生的学科类培训。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禁发问,校外培训作为一个已经存在发展多年的行业,我们真的做好与它脱离开来的准备了吗?
市场规模已然庞大,“一刀切”治理几无可能
1. 高考“指挥棒”下,教培市场悄然壮大
我国校外培训行业起源自上世纪90年代,当时受出国热以及日趋成熟的高考制度影响,学生及家长对课外辅导的需求开始出现,为校外培训行业的萌芽埋下了种子。此后,教培行业便稳步发展并逐渐壮大。
值得一提的是,在早期的校外辅导中,家长普遍看中的主要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对其他能力没有过多的要求,所以当时市场上更多的是针对孩子学习成绩的课外辅导,即学科类教育培训,且主要以在校教师私下“开小灶”的形式为主。
时间来到2015年,这一年国家制定了关于禁止在职教师有偿补课的条例,明令禁止学校教师私下补课的行为。此背景下,校外培训行业不断有新丁加入,市场迅速出现一批批自主品牌的中小型校外辅导机构。相关数据显示,到了2018年,我国校外培训机构数量已超过100万家,且有95%以上的机构为中小型机构。
从规模影响看,经过近30年的发展,校外培训行业体量已然不小,并逐渐成为学生及家长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据《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19)——儿童校外生活状况》统计显示,在3~15岁年龄段的孩子中,有60%以上的人参加过校外辅导。同样在2019年,《中国商业教育辅导市场消费力报告》统计显示,全国课外辅导市场已达到4751亿元,且预估2022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3万亿。
不可否认,目前校外培训行业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体系运转的关键一环。但近两年,其也接连受到冲击,前有2020新冠疫情的洗礼,后又面临2021“双减”政策的迷茫。尤其近期“双减”政策背景下,校外培训机构的“去留”问题,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
2. 幅度过大可能产生“蝴蝶效应”
校外培训机构尤其是学科类机构将不得在寒暑假、休息日以及法定节假日开展教育培训工作。目前来看,对于校外培训这个已经规模化、体系化,且具有强需求属性的行业来讲,如果采取这样“一刀切”的方式是存在一定风险性的,动作幅度过大很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造成不利影响。
就企业机构而言,政策尚不明朗的情况下,已经开始出现裁员、缩减业务、股价波动等不适反应。如果说这些现象只是行业净化升级所必须经受的磨炼,那么完全禁止开展校外学科类培训,则无疑堵死一众教培企业的发展之路,失去了仅存的回旋余地。届时,倒闭、失业等问题很可能将纷至沓来,给教育行业乃至社会带来不稳定的因素。
图源:南都教育联盟调研
而对给孩子报名培训班的家长而言,冒然全面禁止校外培训恐怕也会带来“水土不服”。据南都教育联盟近期调查的数据显示,如果取消周末或寒暑假培训班,有超过六成的家长表示自己会有辅导孩子学业的压力。而之所以给孩子报名课外培训班,除了培养孩子的特长爱好以及巩固学习成果外,有四成家长表示是由于自身工作原因,无法抽身照顾孩子,进而选择培训班。
可见,目前相当一部分家长给孩子报名培训班实属无奈之举,但其已是解决当下苦恼的最优解。一旦戛然而止,同时相应的解决措施又没有跟上,很可能上演“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尴尬局面。
刚需客观存在,且学科类培训仍占主导
目前来看,校外教育培训的刚需是客观且长期存在的,无论是家长受益于自身教育的先天经验教训,还是未来社会的竞争形势所逼,都使得当代家庭在孩子教育问题上处于高度焦虑的状态,“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更是许多家长的真实写照。
如前文所讲,由于现代职业化水平程度更高,家长的工作比以往也更为繁忙,导致越来越难抽出时间陪伴辅导自己的孩子。需求即市场,因此课余时间孩子的成长管理、习惯养成以及学业辅导等环节成为社会化分工的一部分是必然,也是高考指挥棒下考试升学的一项“利器”。
图源:南都教育联盟调研
据南都教育联盟调查数据显示,在即将到来的这个暑期,已经有超过四成的家长给孩子安排了培训班。在这些家长中,选择给孩子报名学科类课外培训课程的家长占了绝大部分,已经超过60%;其次则是艺术类和体育类的两大培训科目,占比分别为49.68%和39.77%;科研及实践类培训课程占比约为15%;另外还有12.5%家长表示给孩子安排其他活动。
这组数据不难看出,校外培训对家长的吸引力很强,需求旺盛。并且,即使服务的课程多种多样,但想要撼动学科类培训在家长心中的地位依旧不易,目前其仍是校外教育培训开展的大头,素质类教育次之。
治理应“双管齐下”,而非“一头堵死”
首先要承认,国家出手对校外培训行业进行规范是有必要的,在这只强有力“手”的推动下,行业可以向前健康发展。但同时,也应看到来自市场需求端的矛盾,如果仅从机构供给端入手落实“双减”政策,忽略家长、学生需求端存在的一些问题,结果大概率是治标不治本的。
1. 供给端,规范教培机构
近期,教育部宣布成立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主要职责即承担面向中小学生(含幼儿园儿童)的校外教育培训管理工作,拟订校外教育培训规范管理政策。该部门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校外培训行业有了专门的监管主体,同时也侧面表明国家对教培行业的态度——不会完全取缔,但一定会持续加强对校外教培行业的规范管理和监管力度。
可以预见,“双减”靴子真正落地后,一定会对校外培训机构有所冲击,至于冲击力度究竟多大,还要看政策的管控尺度如何。基于当下家长、学生普遍存在的需求,想要完全“堵死”校外培训,尤其是学科类培训的开展不太现实。
为了平稳过渡,可以在双休日的某一天或寒暑假的某一时间段适当放开校外学科类培训的开展,这样既能满足相当一部分人潜在的培训需求,也能让机构在合理范围内进行正常的教育教学。亦或可以开展校内外合作,将专业的机构团队引入公立校,通过“校内平台+机构资源”的模式将二者的优势结合,相得益彰的开展培训工作。
事实上,国家也一再强调校外培训应是校内教育的有益补充,其在教育满足多样化需求、促进科教融合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良好的校外教育不仅能帮助孩子进行课后作业的辅导和学科知识的巩固,也能培养孩子自我管理能力和良好习惯,促进孩子综合素质发展。
因此,教培机构更应加强自身课程建设,着力在兴趣培养上拓展,发挥技术方面优势,力争为学生提供更多特色化、差异化的教学内容。同时要约束自身,规范广告宣传营销行为,公开透明收费和预付费管理制度,努力做好“补充者”这个角色,坚守作为一名教育者的初心。
2. 需求端,缓解家长焦虑
社会普遍认为,家长之所以给孩子报课外辅导班是因为难以缓和教育焦虑,焦虑到底从何而来?禁止校外培训真的就能缓解吗?我们需要更深层次的发问……
图源:南都教育联盟调研
有调查显示,如果校外培训机构在假期或周末不能开课,许多家长仍会选择其他方式给孩子安排学科辅导。其中,超过四成家长表示会给孩子购买线上学科辅导课程;有36.64%的家长会让孩子参与校内课后的学科特色托管班;32.06%的家长会让孩子和同学拼班请名师辅导;28.4%的家长则希望学校在周末能开“小灶班”为孩子补课;另有26.72%会选择1对1家教。
从结果看,这与给孩子报校外学科辅导班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完全是换汤不换药,也有违双减政策的初衷。诚然,家长的一部分教育焦虑是培训机构通过恶意营销、超前教育制造出来的,导致孩子陷入内卷。然而,更多的焦虑则来自当前我国教育评价体系,为让孩子考取更高的分数,进入更好的学校,家长可谓费尽心思,报辅导班只是缓解焦虑的一种方式,某种意义上看,其更像是一种结果而非原因。
造成家长焦虑的原因本质上与我国教育制度有关,国家也在不断调和这方面的矛盾,强调加深素质教育比重,引导家长合理释放校外培训需求。同时,教育评价改革也在逐步推进,提倡开展更多形式、类型的教育教学,进一步打破转变“唯成绩”“唯分数”“唯学历”的思想。
结语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吾心”。无论政策最终如何落地,教培行业都应做好当下,保持作为教育工作者的那份纯真和初心,相信国家治理好行业的决心和能力。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黑板洞察“(ID:heibandongcha),作者王玮。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