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教培“双减”新政落地,已有4天,余波却延绵不断,仍未平息。
A股、中概股、港股纷纷跌跌不休,股市上,一片惨不忍睹。
好未来、高途等身处风口浪尖下的教培行业龙头公司,保持着幅度惊人的下跌趋势,截止到目前,好未来、高途的股价已经较今年2月时的高点,分别跌去了93%和97%。
这基本意味着,创办了近20年,在1年多以前还被很多投资人看作是“值得持续投资10年以上”的好未来,在呕心沥血发展20年之后,如今真的面临着“一朝清零”的压力和风险。
前天,也传来了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在内部会议上落泪的信息。
张邦鑫、俞敏洪,这二位长久以来备受尊敬的行业大佬,此刻面临和承受的压力,常人难以想象。
他们的背后,是成千上万个家庭的生计,是面向数以百万计用户需要履行的责任,以及需要去消化、理解和配合的政策重击。
反垄断、教培新政、房地产和医疗改革、中美会谈……
毫无疑问,我们正处于历史的拐点之上。
但,这个拐点到底是什么,它又是如何形成的?
(2)
1978年,这个国家还很贫瘠,很多很多家庭,还处于饭都吃不饱的状态。
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和“改革开放”,自此,这成为了指导整个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方针。
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关于“先富”论,邓小平其实有过一句更为完整的表述——
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大部分地区,最后达到共同富裕。
只是,这句话的后半句,此后很长时间里都被绝大多数人忽略了,也从未意识到它的分量。
自1978年始,此后40年,这个国家经历无数惊涛骇浪,从土地改革到国企改制,从价格闯关到苏联解体带来的意识形态危机,从国企下岗到城市化浪潮到来,从建设世界工厂到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从各种环保危机到微博上层出不穷的社会事件危机,从金融市场改革到双创大潮,还有伴随着发展始终存在、一直未绝于耳的“反腐败”。
我们就这么一步一步、一关一关的闯过,伴随着无数惊险,创造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逐步让中国成为了全球范围内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
2020年,新冠疫情成为了全球范围内最大的黑天鹅事件。
如今再看,这场疫情可能已经极大改变了历史的走势。
一定程度上,2020年也许可被视作是突然出现在中国眼前的一个历史性时机。
疫情之下,最早受灾的中国率先走出,全球地位和影响力激增,也为自己赢得了全球范围内最好的经济基本面,在多个核心产业下,都看到了赶超一些其他发达国家的历史性机会。
这让中美矛盾全面激化,以及在全球范围内,有更多发达地区开始对中国采取保守防御心态。
中国国策,由此全面开始加速调整。
十四五规划反复多次的提到了两个词——“内循环”和“需求侧改革”。
这是特别需要反复去消化和理解的两个词。
内循环,意味着我们要建设起更加健康、可持续的全产业链,全面发挥我们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拥有全球最大消费市场的优势,让整个国家的经济无需过多依赖于其他国家就能实现稳定发展和增长。
但,要全面打通内循环,还有一些硬核问题要解。
三大硬核问题,其一曰能源,其二曰核心技术,其三曰人口。
关于能源和科技,你将很难再想象,如果中国真的在全球范围内成为众矢之的,被N多发达国家针对,但同时我们却依然是全球最大的石油进口国,以及在芯片等核心技术上仍然需要依赖于美国的话,这会是种多么被动的局面。
所以,你可以更能理解国家其实在把新能源、前沿科技、高端制造、芯片等产业看作国家战略来看待。
至于人口问题,就更加不言而喻。
而“需求侧改革”,其实本质需要回到一个更加重要的关键词——共同富裕。
现在我们已经可以更加具体的知道,所谓“需求侧改革”,其实就是要推行收入分配机制改革。或者说,是要抢在年轻人们的集体负面情绪爆发前,全面完成收入分配改革。
我们国家,将会从政策层面试图搬走长期压在民众身上的3座大山——教育、房产和医疗,并辅以其他政策,试图极大打开底层民众的向上空间。
当收入分配机制产生变化,底层民众的向上空间又被打开,再加上一系列“普惠”式举措,则大众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都将得到显著提升,如今看来,这就是所谓“需求侧改革”的核心。
中国,在借助市场化和资本主义高速发展了30多年,让自己成为全球经济的主要引擎之后,决定要来一个大转弯。
理解我们的国策非常简单——在过去,我们还能看到经济发展的高增速空间时,我们要把握住机会,关注增长和效率,把产业做大把经济GDP做大;如今,整个全球范围内都已经失去了经济高增速可能时,我们将放弃“效率”,转而关注“公平”和“稳定健康可持续”。
现在,让我们把时间往回倒推40年,重新审视体会那句分量极重的话——
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大部分地区,最后达到共同富裕。
2021年里,我不知道有多少人会有跟我一样幡然醒悟式的感受——
卧槽,原来“共同富裕”才是我们要追求的终极目的?
原来,这个国家在过去30多年来,真的一直还在认真惦记着最初出发时的那个愿景——我们一度都认为,那个愿景可能也就是吹吹牛逼喊喊口号了。
以及,重新回望起来,其实过去30多年里,这个国家的核心执政方针,其实一直都没有变过。
这30多年里,这个国家所经历的一切,似乎都是在为了这一刻。
想及上面这些时,说实话,内心里是会有些震撼和敬意的——放眼全球范围内,尚无哪一个国家可以在长达三四十年的时间里,一以贯之的推行落实着自己在出发时所设定的基本方针不出现较大偏移的。
我们曾经在小时候课本上看到的一些主张和设想,看起来将重新回到我们身边。
(3)
所以,到底该如何理解我们正在面临的“拐点”?
以及,该如何看待教培新政?它在“拐点”面前到底扮演着什么样的作用?
往大了说,从国家视角上,当下我们正在面临着一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级时间窗口。
在全球其他发达国家都显得自顾不暇内忧外患的同时,作为一个拥有全球最好经济基本面的国家,如若我们能够抓住机会,大力发展部分核心产业链,并同时完成“内循环”和“需求侧改革”,则中国在全球范围内,将在很长时间内都能立于不败之地,并占据主导地位。
从2020年的“十四五规划”对外发布开始,中国就已经决定,将会全力抓住这一拐点。
至于教培新政,其实只是一系列组合拳中的一环。
这一系列组合拳包括了我们所提到的反垄断、教育改革、房产改革、医疗改革,甚至也可能会含有部分政治改革。
当你看到这一系列组合拳开始同时发力,你就会知道国家在背后的态度有多么决绝。
但教培改革这一环,却又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毕竟,过去几十年里,通过参加高考来改变人生命运,几乎是中国绝大多数普通家庭想要实现社会阶层跃迁的唯一通路,直接影响到每一个家庭几乎十几年的生活方式和开支。
现在,当我们最原始的发展积累期已经过去,我们国家浩浩荡荡的城市化进程也已经减缓,简单粗暴的依靠应试和高考来进行人才选拔和评价,这一体系已无法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反而还会因为过度竞争和越来越加剧的阶层固化带来诸多负面效应。
劳伦.A.里韦拉的《出身》一书中就曾结合美国的现状提出过这样的灵魂拷问——
今天,经济特权从一代传递给下一代采用的是更加间接的方式,很大程度上通过教育体系来完成。高等教育已经成为美国社会分层和经济不平等的最重要的工具。
位于经济等级顶层的家庭,其子女基本垄断了通往好中学,名牌大学,高收入工作的途径。所以,精英阶层如何能再产生?
中国不想让美国的今天成为自己的明天。是以,教培这条线,不能不动。
是以,教育部才会公开发布声明,让大家要“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看待双减工作”。
(4)
一定还有各种担心。
最大的担心,莫过于“开倒车”的担心,比如王冉老师的这段话就极具代表性——
某种程度上,最近几天的股市暴跌背后,也正是这样的情绪和担忧。尤其是,很多外资,可能在近期都会对于中国市场重新进行评估——毕竟,一纸教培行业政策改革,已经让几千亿美金的资本再无翻身可能,只能打碎了牙暗自和着血往肚子里吞,那谁又知道后续还有什么其他的政策和变化会到来?
以及,如果中国重回政府干预市场的路线,市场化带来的活力是否还会存在?
这确实是个值得去思考的担心。
但,我倒是有另一层思考——如果我们真的相信,也能看到过去40年来,这个国家一以贯之的在执行推进着自己的某些愿景,以及面向人民大众落实着某些契约——中国政治力量与普通人民之间最大的一个隐性契约,是让所有人民能最终成为社会主义强国的一部分,共同分享共同富裕——那么,我们是否会在其中看到更大的确定性?
今天在卢泓言的公号推文里看到个说法是这样的:在资本主义国家,资本来主导一切,政府很多时候会成为资本为了保护自身而设计的规则子集。
而在社会主义的中国,政府是个大家长式的存在,政府来对人民负无限责任,资本市场其实是政府为了发展经济而设计出来的规则子集。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说法,可以见仁见智,但从过去几十年的观察感受而言,我倾向于认同。
在这个背景下来思考+理解未来,其实未来可见的确定性会很高很高。
比如,我们一定会大力结合一些战略级的高端制造、前沿科技领域,大力发展第二产业;
比如,教育必然开始分流(即中学毕业后一半人流向职业教育而非高等教育),以及教育体系甚至是围绕着高考的改革也必将在3年内开始快速推行;
比如,在很多服务型行业里,都一定会存在大量小而美的机会,但绝对的大型垄断性机会会越来越少;
比如,在很长时间里,消费可能都会是值得长期看好的方向——但是,在其中玩资本游戏仍然存在较大风险和不确定;
比如,除了战略级的制造业等部分产业以外,大部分领域内的头部公司,其“社会企业”的属性或会加强;
再比如,不出意外的话,不动产和金融实名制或将在国内很快推行,喊了多年的“房产税”也可能会很快落地。
还有,中国未来的20-30年里,重点学习的对象,可能会变为德国和北欧,而绝对不再是美国。
(5)
上面我们所说的,是时代洪流。
时代洪流面前,每个人都只是一粒沙,也一定会有很多个体的情感被无情吞噬。
例如,教培行业里,一定遍布着许多一片赤诚,在漫长岁月里为这个行业抛洒燃烧了许多热情理想和情怀的同学们。
我知道,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当前一定还在焦虑,在迷茫彷徨,在伤心。
但,我想回到一个更基础的逻辑上来,给这些从业者们一些建议,也作为本文的收尾。
这个建议的逻辑其实非常之简单——
面向未来看,你认为我们这个国家是否还缺少优质教育资源?
我的答案是斩钉截铁的Yes。
而且是全方位的缺少——从老人到成人到家庭到青少年到幼儿,没有哪个部分不缺少优质的教育资源,尤其是,这个国家正在勾勒出的未来,还需要那么多的人一起来共同建设。
所以,如何看待教育行业的未来?这还会是一个美好的值得大家期许的行业吗?
我的答案是——
如果只看3年,一切都不确定。
如果愿意看10年,则可看可干的事还很多很多。
因此,如果真的心仪这个行业,不妨先待机守时,甭管干点啥,先活下去。然后再慢慢随着市场和政策的变化,思考怎么能干得更好、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问题。
但,教育行当里想要通过资本化来挣到特别大的钱或者打开特别大的商业想象力,这事的确无法再成为主流。至于这是好是坏,同样可以见仁见智。
最后的最后,本文仅为个人主观思考,所有观点均建议辩证看待,也欢迎探讨。
但无论如何,都希望本文没太浪费你的时间,也希望你能面向未来,找到自己的相信和长期坚守。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黄有璨“(ID:owen_hyc),作者黄有璨。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来源:黄有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