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双减”对标德国?扒一扒隐藏的真相

作者:黛西 发布时间:

“双减”对标德国?扒一扒隐藏的真相

作者:黛西 发布时间:

摘要:德国重视教育,中国重视高等教育。

photo-1540151812223-c30b3fab58e6.jpeg

图片来源:unsplash

*来源:公众号 | 天赋一饼,原作者 | 黛西

放在以前,我说什么都不敢点评中国教育。

一是这个话题太大了,牵一发动全身,仅凭个人见识和经历,根本没有本事评头论足,无论批判还是赞美,都容易暴露一个人的认知局限。

二是我生活在海外,无论说什么都会给人“何不食肉糜”,“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感觉。

这次“双减”出台后,我这个局外人突然觉得格外清醒。

很多人解读说,如果没猜错,中国的教改方向将是对标德国。

作为一个经历了九年义务教育和高考,后来在德国生活了13年的人,我对这两种教育体系都有一些了解。

我同意“对标德国”,但坦白地说,恐怕不是很多人想的那种“对标德国”。

今天就放开胆子聊一聊,“对标德国”意味着什么,未来究竟可能从哪方面“对标”。

170863c26483b04d9920e27b2d2d7bf2.jpg

中国教育体系,本身就源于德国

很多人一说起德国教育,第一反应就是放羊,佛系,素质教育,快乐教育。

一说起中国教育,先想到的就是竞争,排名,分数,死记硬背,应试教育。

其实,现在中国的K12教育体系就是源自德国(当时的普鲁士)。

普鲁士教育的特点是,强调分工,纪律,标准化。

当年德国人发展教育,初衷并不是培养出可以独立思考的灵魂,而是大量炮制忠诚且易于管理的人。

76a10aa3a25f2a02377ebcf986654f47.jpg

出自教育纪录片《最有可能成功》(Most likely to succeed)

这种标准化的教育模式,为德国的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

为什么呢?

你想啊,国家要发展工业,工业需要大量工人,作为一个合格的工人,应该具备什么素质?

没错,分工,纪律,标准化。

反正肯定不是什么创新,灵感,批判性思维。

后来,苏联人学习了普鲁士教育模式,按照自家情况,量身打造了更严格的选拔制度。

再后来,中国又从苏联大哥那学来了这种教育经验,也就是我们沿用到现在的“应试教育”。

就是这个被今天的人诟病多年的“应试教育”,让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在最短时间内,以最低的试错成本,成功转型为了工业国家,为今天的经济腾飞和国际地位打下了基础。

现在问题来了。

既然是同根生,为什么德国教育和中国教育给人感觉上这么不同?

德国重视教育,中国重视高等教育

中国人重视的教育,特指高等教育。

赢在起跑线,十年寒窗苦读,为的是有朝一日金榜题名,考上大学。

家长可以接受孩子“注定是个普通人”,但不能接受孩子是个“没考上高中的普通人”。

众所周知,这个无法接受的事实,将会在中考后落在一半的孩子头上。

很多人说,初中毕业就分流、50%的高中录取率,这些才是家长焦虑教育内眷的源头,只要50%的淘汰率不变,不管培训班怎么禁,该卷的还是会卷。

不不不,这不是症结所在。

论分流,没有比德国更凶残的。

德国小学毕业就分流,而且,德国有16个州,其中15个州的小学只有四年级。

也就是说,四年级一读完,10岁孩子就面临人生第一次分流。

这次分流,让孩子们走上两条不同的路,简单地说,一波人奔着大学去(高等教育),一波人奔着不上大学去(职业教育)。

奔着大学去的孩子,就读于文理中学(或综合大学的文理中学部),这是接受高等教育的必经之路。

当然了,德国的中学体系非常复杂,不是一句“上不上大学”可以概括的,这里不展开说了。

德国每年上文理高中的孩子占多少?

不同州的数据不同,我翻了下联邦文化部近年公布的数据,在40-50%区间内波动。

各位,四年级就分流,40%的孩子读文理中学(上大学的前提),不知你读到这里,是不是想隔空喊话德国家长:还不给我卷起来?

b04af07c8246f3c0e439e0ba3c56bbb3.jpg

分流比中国更早,录取率不比中国高,10岁就给人生定了性,按照朴素的思路,德国家长应该更焦虑,德国教育应该更卷才对。

事实并非如此,为什么?

因为,那50-60%将来不读大学的孩子,并不是被教育“筛掉”的一群人,也没有被任何人“放弃”。

相反,他们的教育会被高度重视。

职业教育做到这份上,不上大学又何妨?

先声明啊,我不是德吹。

有一说一,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非常成熟完善,可以说是世界的榜样。

不管你是切钻石还是修飞机,当幼儿园老师还是油漆工,管仓库还是管账目,卖眼镜还是卖猪肉,开药店还是搞运输,做酒店大堂经理还是在工地砌砖,都可以得到全面,正规,标准的职业教育。

这个职业教育不同于职业培训,不是说你接下来要管仓库了,就让师傅带你参观下库房,安排几天时间说下情况就完事了,而是为期2年到4年的正规教育。

德国有426种职业教育方向,根据职业性质不同,学制从2年到4年不等。

职业教育不等于出来当蓝领,很多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从事的工作在中国需要用大学文凭敲门。

从会计到税务员,从程序猿到人事专员,从市场营销到工程绘图,接受职业教育的人,一样可以和读过大学的人坐在一张桌上喝咖啡。

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成功在“双元制”上。

“双元制”的意思是,你可以一边在学校学文化,一边在企业接受技能培训(做学徒),理论实践两手抓。

无论是坐办公室还是进车间,你都可以在职业教育期间熟练掌握技能,熟悉公司文化,还没毕业,你的半只脚就已经踏进了公司。

c9fa3cd1faf8aaadcd119470e736c553.jpg

德国博世(Bosch)网站上的学徒广告

之前我写“德国幼儿园老师才是育儿大V本人”系列文章,很多人直呼德国老师怎么可以这么专业,是不是都学过儿童心理——功劳就是长达3-4年的职业教育。

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绝不亚于对高等教育的推进。

《德国联邦职业教育法》中,有一条就是,德国所有企业都可以和职业学校联办教育,只要你联办(也就是说让学生去你的公司做学徒),每培养出来一个学生,政府就补贴给你4000-6000欧元。

德国有200多万家企业,接近50万家联办职业教育(比例高达近20% ),大多是西门子博士宝马保时捷等大中型企业。

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学生,不仅积攒了经验,还能从企业那里领钱(生活补贴为主),毕业后留在企业的比例高达70%以上,真正的“用人单位抢着要”。

德国是各州自治,但这个《联邦职业教育法》是联邦立法,意思是全德国通用,联邦政府每年储备4.5亿欧元预算来搞这个事,可见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之高。

在德国,职业教育是一种选择,而且是一种还不错的选择,并不是被挤下独木桥后迫不得已的认命。

而中国目前的情况是,所有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接受高等教育,而职业教育呢,似乎是一种没办法的办法,是给落榜的孩子找点事做的一种“勉强托底”。

高等教育,并不高人一等

德国对职业选择的观念是,无论你读大学还是上职业学校,毕业后的工作都应该与专业高度对口,懂一行,干一行。

你说你从名牌大学毕业,喜欢孩子,特别想去当幼儿园老师行不行?

不行,先去接受4年的幼师职业教育。

并不是你接受过高等教育,你就可以做职业教育对口的工作。

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不是谁高谁低的关系,而是两条平行、平等的路线。

德国政府深知职业教育对工业国家的重要性,在宣传职业平等上不遗余力。

在德国生活过的朋友,前些年应该在地铁里见过一种宣传海报,衣装体面、精神状态饱满的年轻人,身穿各种职业的工装,面带微笑看着你,上面写着一行字:我是学徒工(Ich bin Azubi)。

4b2b20fd172012b9da06ec1d1612bf12.jpg

近年见得少了,更多的是企业招聘学徒工的广告

这种正面宣传在民众心里种下一个印象,职业教育是一个不错的出路。

另一方面,德国的税收和薪资制度决定了,无论你上不上大学,当白领还是当蓝领,收入差距不会特别大。

德国有个段子说,德国富人和穷人的区别是,富人开自己的游艇度假,穷人租个游艇度假。

这个比方有点夸张了,但可以侧面反映一个事,任何阶层的人,都可以靠劳动过上体面的生活,靠自己的专业技能吃饭,在社会上不会被歧视。

我之前分享过一本书《爱,金钱与孩子》,文章因为各种原因删除了,里面的一个调查很值得一提:

在日本,只有34%的日本家长认为勤奋学习很重要,而如果你去问中国家长,这个比例是90%。

但日本也有和中国类似的高考制度啊,日本学生的考试压力也不小,大学也分三六九等,考上早稻田大学也是件很有面儿的事,为什么日本家长不那么焦虑?

因为日本的蓝领阶层收入不低,整个社会的总体收入差距不大。

说白了,知识改变命运不假,但就算改变不了,我的命运也不会太差。

当一个国家的蓝领阶层收入越高,家长的心态就越放松。

教育内卷的问题,永远不只是教育的问题。

别误解了教育的本质

很多人听说禁培训班,第一反应就是,就怕1对1会火起来,就怕补课只能转地下,就怕自己教不了。

说来说去,还是没弄清楚教育的本质。

有人说,教育的本质是筛选,我不赞同。

你可以说中考高考的本质是筛选,但这肯定不是教育的本质,也不是学习的本质。

我一个在德国的华人朋友,曾打电话给教育局投诉老师,因为老师课上不怎么教,总让学生自己学,学不懂才问老师,作业也连着几天没批了。

教育局缓缓道出一句,教学的目的是不教,学习的目的是自学,这就是教育的本质。

没有哪个成绩优异的学生,是被老师家长死死盯着补习盯出来的,学习靠的应该是兴趣和内驱力,教育的本质是自我教育。

8839a7c307e52b3d11581f63a855d8b7.jpg

如果不相信世界上有人对学习感兴趣,可以看看这条留言

而培训班的存在,就是让教育越来越偏离这个本质。

是的,路还很长,只是禁培训班无法消除内卷,但起码让教育更接近它的本质。

后“双减”时代的趋势

很多人把消除内卷的希望寄托在高等教育升学率上,我个人认为,这是很不切合实际的愿望。

高校扩招,把高等教育的饼摊大,看上去确实很诱人,但等这波学生毕业就会发现,社会并不需要那么多大学生。

就像印钞票会导致通货膨胀,让钱不值钱,高校扩招会也导致学历通胀,让大学毕业证不值钱。

高校的门槛是低了,职业的门槛却高了,于是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现象,大学毕业送快递,硕士毕业站前台。

不是瞧不起送快递和站前台的职业,而是这样的结果浪费了太多资源。

德语里有个词叫“unterfordert”,意思是这个工作不适合你,因为对你来说太简单。

你是金融系大学生,想在德国的公司里求职一份行政秘书工作,复印文件订酒店,总可以胜任吧?

你一定会被拒。

因为这些工作对你来说太简单了,unterfordert。

学无致用,是一种严重的资源浪费,对社会和个人都是。

综上4000字所述,我猜测未来10年中国教育改革的方向应该是,给职业教育雪中送炭,而不会是给高等教育锦上添花。

德国职业教育体系是全世界的课代表,这才是德国教育真正值得“对标”的地方。

“对标”到什么程度算成功?

当家长说起50%的高中录取率不再紧张,当职业教育是一种“选择”而不是“认命”,当每个职业都可以得到同等尊重,当各阶层人都可以靠劳动过上体面的生活,

虽然听上去很理想,但也是一个可以努力的方向。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天赋一饼“(ID:tf1bing),作者黛西。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天赋一饼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天赋一饼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双减”对标德国?扒一扒隐藏的真相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