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2020 年 6 月 3 日,由美国前任总统特朗普颁布美国第 10043 号总统令,以国家安全为名,禁止特定中国留学生和学者获得签证。这一纸禁令的影响延续至今,国内上千留学生被拒签。
留学政策的变动,留学生首当其冲,紧随其后的可能就是国际学校的学生们了。国外疫情反复,留学政策时紧时松,这种不确定因素的增加,也让很多国际学校就读的家庭选择转回公立校。有媒体报道,疫情以前,每年也有零星家庭转到公立校读书,明显变化是出现在疫情后,转校生愈发增多。
在中国历经四十余年发展的国际学校,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一开始外籍子女学校占主导、只面向外籍来华人员子女,到如今民办占主导,主要以满足中国本土孩子接受国际化教育的需求,面向有意向留学、有经济实力的中国家庭,这中间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疫情之后,它又有怎样的机遇与挑战?
国际学校何以在近年来异军突起
1. 学费高,家长们仍对其趋之若鹜
对于在传统应试教育体系中成长、随后与千军万马一道过独木桥的普通学生而言,国际学校似乎有些陌生与神秘。提起国际学校,人们通常会将其与“天价学费”“贵族学校”这些词联系到一起。
无怪乎它会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国际学校一贯走的是高端定位。疫情之前,曾有研究机构就国际学校的学费做过调查,北京上海两地 K12 国际学校各学段平均学费均在 20 万上下。而一般的公立国际班和民办国际学校,学费也在七八万到十几万不等,远高于普通公立学校。
即使学费如此高昂,中国家长仍然对此趋之若鹜。凭借不同于公立学校和民办学校的教育方式,近年来以中西融合的精英教学为特点的国际学校受到越来越多家长的关注,把孩子送入国际学校就读,成为了一些中产家长在择校时的新选择。
中国家长越来越舍得在教育上投资,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国际学校发展迅猛,且近年来仍然在以每年新开办 50 所左右的速度增长。新学说发布的调查显示,2020 年,中国大陆地区获认证的国际学校总数为 907 所,其中包括外籍人员子女学校 113 所,民办国际学校 535 所,公立学校国际部(班)259 所。
2. 国际学校的优势
“现在也有更多的家长意识到了目前教育的单一性,国际教育更标榜的是给孩子提供综合发展的教育,这不仅可以在学业压力中给孩子一定喘息的空间,也能让学生更全面的发展,这样的理念也会吸引很多家长加入国际学校的阵营。”目前在一所国际高中任教的赵老师,谈到推动国际学校的发展因素时,认为主要是“越来越多的家长有加入国际学校的内驱力”。
中产家长们选择国际学校,是因为它有着公立学校不具备的优势,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丰富的课程、注重孩子创造性、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最重要的是,还能提前适应国际化的教学体系,为未来的留学铺路。
国际学校有着一般学校所不具备的优势。国内的普通公办学校在升学竞争上,内卷越来越严重,升学通道也单一,同时升学压力日益增大。就读国际学校,意味着可以避开中国每年 1 千万学生参与的高考,进入出国留学的预备跑道。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3. 与留学的大背景息息相关
作为教育行业细分市场领域,国际学校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伴随着国际教育的发展和教育国际化理念的推动。而在中国,国际学校的兴起与改革开放以来的留学潮有关。
在出国留学的群体中,有国际学校就读背景的学生已经成为主力军。一位留学行业的从业者告诉黑板洞察,他在留学机构工作时,接触到的学生中,主要都是有国际学校或者公立国际部就读的背景。
提及国际学校兴起的原因时,他总结出三点,“第一,海归越来越多,关于出国留学的信息被更广泛的知晓。第二,内考名校很难,相比考取国内名校,申请国外大学更加容易一些。第三,国民经济变好,能拿出钱的家长越来越多,中国家长也舍得在教育上投资。”
国民生活水平的提升,给国际学校的兴办提供了发展的土壤,越来越多的中产家庭希望通过国际教育迈入新的阶梯战队,他们同时也在追求高质量的教育。“高考的竞争压力和很多公立学校的填鸭式教学让家长看到目前教育的单一性和局限性,所以很多家长选择更偏向于综合发展的国际学校。”在国际学校任教的赵老师总结。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留学人数经历了极大增长。教育部数据显示,中国每年出国留学人数从 1978 年的 860 人增加到 2019 年的 70.35 万人。如果不是因为疫情,这一数字还将继续攀升。
直到全球性的大流行病——新冠疫情的出现,个人的跨国流动受阻。随之而来的还有国外留学政策反复摇摆,2020 年 6 月 3 日,由美国前任总统特朗普颁布美国第 10043 号总统令,以国家安全为名,禁止特定中国留学生和学者获得签证。
无论是全球性的疫情,还是摇摆的留学政策,都给留学这一选项增加了很多不确定性,同时也给正经历着以每年 50 所新办学校的速度扩张的国际学校降了温。
国际学校在中国:形态多样,学费高昂
1. 定义
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使得世界各国交流日益频繁,人力资源的跨国流动也成为常态,教育国际化是大势所趋。承载着国际教育理念的学校应运而生,以英语教育为主的国际学校如今也遍布世界各地。
国际学校的定义多种多样。狭义的国际学校,特指面向在华外籍学生并为其提供母语教育的学校;广义的国际学校,是指在中国境内设立,部分或全部采用国际课程体系,为中国或外国学生提供全日制教育服务的实体学校。
而根据《中国国际学校蓝皮书 2020》的定义,“中国国际学校”是改革开放后在我国兴起的一批集中在基础教育(幼儿园至高三)阶段,部分或全部采纳国际课程模式及评估体系的学校。
2. 分类
目前中国有三类国际学校,分为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民办国际学校和公立学校国际班。前一种只允许外籍人员就读,而后两种则对中国家庭开放。
在学段的分布上,外籍子女学校最为全面,从小学、初中到高中,至少小学都有,很多是从幼儿园到高中一贯制的教育。民办学校则以初中和高中居多。公立国际班则都是在高中阶段开设。
在课程体系上,目前中国的国际学校中,A-Level、IB、AP 是其中三大主流课程。IB 课程主要由外籍子女学校开设,提供从幼儿园到大学预科的课程;AP 是美国大学先修课程或预修课程;A-Level 则是英国高中课程。
3. 学费是其主要收入来源
在学费上,从学校性质来看,外籍人员子女学校高中学段收费较高,民办学校高中平均学费居中,但不同地区民办学校高中学段平均学费差距较大,跟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关,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学费最高可达每年 20 万,二三线城市则低些。全国公立学校国际部/班高中学段收费较低,在 3-12 万之间。
国际学校之所以学费高,一方面它的运营成本高,另一方面收入又较为单一。运营方面,其管理团队、师资成本高,土地租金贵,硬件设施维护花费高等因素有关。收入方面,国际学校的学费收入是其主要收入来源之一。这也让国际学校的生源尤为重要。
除了学费和住宿费,留学服务咨询、教材、冬夏令营、英语培训、暑期培训课程、游学、校服、校巴、食堂和超市等服务与学校提供的国际教育之间也有着较强的互补性,这些作为国际学校的补充性收入。
一方面国际学校每年的财政支出不断上升,另一方面国际学校也缺乏统一的规范和监督,于是学费也在每年逐步上涨。
国际学校在中国:乘着改革开放东风
21 世纪第一个十年
进入 21 世纪 ,国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高净值人群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家庭不再走高考这座“独木桥 ”,出国留学成为一种更普遍的选项,同时三种国际学校 “遍地开花”,公立国际班、民办国际学校等各种类型的国际学校,开始在中国二三线城市生根发芽。
公立国际班方面,2003 年,随着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诸多留学机构或者预科教育机构迅速找到当地公办学校,以国际部、国际班的形式,合作开办了国际课程中心,招收中国初中毕业生。2008 年,美国放宽了中国留学生签证审批,美国留学一时大热,公立国际班从一线城市迅速席卷至二三线城市。
民办国际学校方面,2002 年 12 月,《民办教育促进法》正式颁布,中国民办教育尤其国际教育开始逐渐兴起。由于在 2005-2010 年,公办学校国际课程项目的爆发式增长,导致了民办学校在国际高中阶段竞争的劣势,增速放缓。
同时,2001 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 2008 年成功申办北京奥运会,也有更多外籍人员扎根中国,为满足其子女教育需求,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数量也在持续增加。2005 年前后,外籍子女学校开始了中国国际学校品牌引进的先例。
截至 2009 年,我国共有国际学校 357 所,其中公立学校国际部 84 个,民办国际学校 172 所,外籍子女学校 101 所。
21 世纪第二个十年
这一时期公立国际班面临整顿,教育部于 2013 年出台《高中阶段国际项目暂行管理办法》,明确表示将对各种形式的高中“国际部”和“国际班”进行规范,公办国际班开始进入政策性收缩阶段。受限于政策的影响,部分省份甚至一夜叫停所有公办国际班项目,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发展。
随着外资逃离,不少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的学生数量下滑。2012 年起,教育部下放了外籍国际学校的审批权。在此之后外籍子女国际学校市场进入到了滞胀的时期。
民办国际学校开始受到市场和资本的关注,一些跨界集团投资时,出手动辄 5 亿 10 亿,管理上职业化,品牌走高端路线,在三类国际学校占比中逐渐扩大,进入稳步增长阶段。2011 年开始,民办国际学校数量增速以每年 10% 以上飞升,2014 年起提速,并在 2016 年达到 22.54%。
2020年,中国大陆地区获认证的国际学校总数为 907 所,包括外籍人员子女学校 113 所、民办国际学校 535 所、公立学校国际部(班)259 所。民办国际学校在国际学校市场中占据主流。
疫情之后的国际学校
2020 年末,某自媒体发布了名为《逃离国际学校》的文章,其中描述了这样一种现象:本来为了让孩子免受应试教育之苦而把孩子送入国际学校的家长们,在疫情之后,因为国际学校涨费、降质、课程注水、留学政策摇摆等原因,选择集体逃离,把孩子转入其他学校。
为此,国际学校多边服务平台新学说还去调查求证。通过与京津地区国际学校连线后,新学说发现,实际情况是,多数国际学校学生人数与往年相比无较大差异,整体生源也稳定,没有出现传说中的大批学生“逃离国际学校”。
集体逃离也许确是虚惊一场,但疫情的发展确实让家长们意识到了不确定性,其中提到有关就读国际学校的问题,以及家长们对于国际学校的诸多忧虑,却是真实存在的。同时疫情的出现也给很多家庭打了预防针,他们可能会选择更稳的升学路线,为此一些家长还把孩子转入了公立。
从一个国际学校教师的身份出发,赵老师认为,这种忧虑首先体现在留学政策的不稳定,“比如,川普上台时就让很多选择美国方向的家庭动摇了留美的念头”。其次是疫情,“这种新型的变动和不确定性也让很多家长开始动摇入读国际学校的想法”。
国际学校虽然一定程度上能够冲破应试教育的桎梏,但也在陷入新的问题,国际学校现阶段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一些学校办学定位不当,教育目标偏离:学费收费标准不一;课程设置不合理,本土课程边缘化,培养出的学生中文能力差……种种问题不胜枚举。
在国际学校从教 3 年,赵老师认为这些问题确实存在,对于一个正在发展中的事物来说,出现种种问题是无法避免的。“国际学校中确实有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就好像公立学校中也有名校和普校的区别,国际学校还处于发展中阶段,还未成熟。所以出现质量上的参差很正常。”她建议道,“家长如果不想挑错坑,就要多考察,多调研,同时选择适合孩子的教学体系。”
此外,外籍师资水平良莠不齐,流动性较高,也是现阶段国际学校存在的问题。而决定国际学校质量的最核心要素,就是国际教师和管理人员的质量和数量。
2020 年 9 月,中国大陆地区新开办国际学校 53 所。其中外籍人员子女学校 5 所,公立学校国际部(班)5 所,其余 43 所均为民办。如今外籍人员子女学校难有增加,各地多所公办学校、民办学校国际课程项目招生遇冷,但公立学校国际班也不会完全消失,民办国际学校无论在增长上,还是在占比上,都已经成为国际学校的主体构成。
而这种现状下,国际学校自身需要在教学质量和管理更好的规范和考核外,政府也应该在法律法规上更加完善,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和规范化的办学标准,使日益壮大的国际学校行业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在谈及未来发展方向时,赵老师提到,“我个人是觉得国际教育还处于试错和调整的状态,整个产业还需要进一步的整合和规范,才能有更大的发展前途。双轨制学校和双语学校会更大地满足更多家庭的需求,让双语教育和教育思维进入更多阶层和更多家庭。”
同时,2020 年也是一道分水岭,后疫情时代,新冠的不确定性,多变的国际形势和政策,都在影响着有留学意向的中国学生,也考验着围绕国际学校的多方主体。如一位行业研究者所说,“如何从教学、组织管理、产业布局等多方面做出改变,构筑面向未来、适应市场挑战的行业新生态,成为国际学校行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参考资料:
[1]中国国际学校40年.新学说.吴越.2019-11-07
[2]国际学校增速趋缓,疫情暴露三大短板.中国对外贸易杂志. 任叁2021-01-16
[3]2019中国各地国际学校学费报告.新学说.2019-10-29
[4]细说中国国际化学校的前世今生.芥末堆看教育.2018-04-08
[5]2019中国国际学校发展报告.新学说
[6]2019年中国国际学校行业市场现状、未来发展趋势及促使际学校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产业信息网.2019-11-13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黑板洞察“(ID: heibandongcha),作者周荣旺。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