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来源:半月谈,作者宋瑞、刘惟真
在教育焦虑的现实浪潮中,不少孩子被迫加入教育“军备竞赛”,被升学重任和心理困扰“压弯了腰”,少数孩子甚至出现极端情况。半月谈记者收集发现,不少家长、学校多关注课程成绩,在孩子生命教育这堂课上长期缺席。
有苦难诉,部分孩子“负重跑”
《2020大众心理健康洞察报告》显示,37.23%的受访青少年表示压力程度在中等以上,22.85%的青少年称有过抑郁的情绪感受。“近几年,存在自伤自残等行为、需要求助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青少年人数逐年上升,情况不容乐观。”中国心理学会科普委心理讲师培训导师王春谊说。
多位专家表示,青少年身心压力增大的现实状况,暴露出生命教育缺失的社会短板。
“生命教育对于青少年来说不可或缺,但目前在许多地方还没有引起家长和教育界的足够重视。”王春谊说,生命教育不仅与孩子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树立密切相关,也包含着如何理解生命过程、如何处理与周围事物环境之间的关系、如何悦纳自我等重要课题,是一门系统的学问。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说:“如果青少年缺乏合理的、完整的生命观,不能坦然地面对死亡、疾病和衰老,就无法懂得珍惜生命。生命教育既能让孩子了解生命的重量,也能教育青少年更加热爱生活。”
生命教育课为何难开展?
在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环节,生命教育课的开展面临不少难关。
——家长难“把脉”。
不少家长表示,平时工作压力大、陪伴孩子的时间有限,加之孩子接触到的网络信息鱼龙混杂,自己对于孩子的心理状态以及情感需求并不十分了解,因此在生命教育的课题上难以做到“对症下药”、及时识别沟通。多位心理咨询师表示,当一些家长意识到生命教育的紧迫性、带孩子前来咨询时,孩子已经出现了自伤、抑郁等情况。
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医学心理学与医学伦理学系副教授王云岭认为,中国家长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在进行生命教育过程中常常不愿意提及死亡,甚至是刻意回避,想要为孩子营造童话般的温室环境,实则不利于孩子对死亡形成科学认识,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
——学校力量有限。
王春谊等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多地中小学内虽设置了心理咨询室,却缺少专职心理教师,教师常常身兼多职,很难在中小学课堂上全面、常态化开展生命教育工作。“目前好一些的中小学会配备一两位心理教师,平时也要兼任班主任、语文教师等,但在更多地方,行业人才本身就不足,引进具备心理学学历背景或有相应资质的教师很困难,老师也常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一位小学教师说。
——教育载体欠缺。
半月谈记者在某图书销售平台上搜索“生命教育”,去掉不同商家售卖的同种重复出现的图书后统计,该分类下仅有40多册(套)图画故事类图书,其中20多册(套)是国外绘本的翻译版。
专家表示,目前社会上针对青少年儿童的生命教育类图书仍然偏少,要么“有故事没方法”,要么太教条不生动,对孩子科学理解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作用有限。“此外,舶来品过多、本土化严重不足也是重要缺陷,一些绘本在被引进国内时,西方的宗教文化和价值观念也一同被盲目引进,不利于我国青少年儿童理解接受、形成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契合的价值观念。”王云岭说。
多方协同,为生命注入力量
“生命教育是一切教育行为的基础,其核心目标在于,让每个人都成为‘我自己’,实现‘我之为我’的生命价值。”天津市和平区岳阳道小学心理教师梅洁建议,可考虑通过统筹规划,螺旋上升地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将不同学段学生需要理解和掌握的知识、技能与情感内容予以具化,方便师生教授和学习。
小学生在心理健康辅导站宣泄室体验呐喊宣泄 万善朝 摄
“教育领域需要长期投入,不能急于求成,建议政府部门加大支持力度,建立一支生命教育‘正规军’,生产既有趣、又有价值的教育载体和产品,并在受青少年欢迎的网络平台上搭建宣传阵地,进一步加强生命教育知识的普及推广。”王春谊说。
梅洁认为,应加大行业内人才培养力度,加强对中小学专兼职心理教师持续、有效的技能培训,建立评估反馈机制,在推动对学生心理早期介入、关口前移的同时提升教师的生命教育能力水平。
多位专家表示,家长也需提升对生命教育的重视程度。孙宏艳、王春谊等建议,要根据孩子的认知和接纳特点进行生命教育,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平等交流互动。同时也可通过建立长期稳定的“父母课堂”,帮助家长掌握更多生命教育的技巧与知识。
“家长要寻找合适的时机,教会孩子处理伤痛情绪的方式,不要因为怕孩子难过害怕,就对生与死等问题避而不谈。”孙宏艳说,四季变换、植物生长衰落、清明节等话题都是与孩子探讨生命意义的教育契机,要利用这些机会引导孩子珍惜生命、过好人生。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半月谈“(ID:banyuetan-weixin),记者:宋瑞、刘惟真,编辑:原碧霞。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来源:半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