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学府,国之上庠。
每年,都有数以百万计的年轻人,从祖国的各个地方奔赴心仪的高等学府接受教育。几年之后,这些年轻人带着学位证书和知识武装的头脑再次流向全国,奔赴逐梦之地,准备大展拳脚。
大学,就是国家经济的强心脏,每年培养出的大批人才向全国持续供血。
哪些“一流大学”,最能留住人才?
作为我国最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双一流”高校所培养出的优秀人才,对于全国所有城市来说,都是极受欢迎的香饽饽。
青塔统计了42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毕业生就业时的留省情况,希望能更鲜明直观地向公众展现顶尖高校的人才流动情况。
华南理工大学的2020届毕业生中,共5811人选择在广东省内就业,占比78.33%。珠三角地区产业活跃,人才需求旺盛,为华南理工的毕业生带来了较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71.92%的上交学子和66.12%的复旦学子选择在上海就业,上海繁荣的经济,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
这些地方,难留人才
2017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42所高校入选首轮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名单。
这42所高校面向全国招生,每年都有无数学生如百鸟朝凤般来到这里接受教育。而他们中的很多人,大概率会选择在学校所在省市就业、买房和定居。
令人遗憾的是,一些名校每年培养出了大批量的优秀学生,却难为地方留下人才。
以东北地区的几所一流大学为例。2020年毕业生质量报告显现,仅17.01%的东北大学毕业生、17.54%的大连理工大学毕业生和23.86%的吉林大学毕业生选择留在学校所在省份内工作。
东北大学的就业质量报告显示,尽管近四年来,选择在辽宁省就业的毕业生占比始终最高,却在逐年下降。
2017届东北大学毕业生留在辽宁省内的比例为24.1%,一年后,这个比例降至21.6%。到了2019年,仅剩下18.9%的毕业生在辽宁就业,比流向北京的毕业生占比只高出了2.7个百分点。2020年,东北大学毕业生留在辽宁省内的比例再次下跌,仅17.01%。
和东北一样饱受“人才流失“困扰的,还有安徽。
始建于1958年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它的创立是“我国教育史和科学史上的一项重大事件”。
实力强、名气大,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录取分数线居高不下,生源质量占据国内头把交椅,能和清北掰手腕。
学校引得来人才,却难为安徽留下人才。2020年,仅27.3%的中科大学子选择在徽工作。
招徕人才,这些城市是认真的!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岳昌君教授曾就此做过一轮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高校毕业生们选择工作地点时存在两种显著倾向:回生源地就业或在学校所在地区就业。
其中,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这些经济发达地区拥有良好的就业环境和光明的发展前景,为毕业生们的停留提供了充分的理由,人才虹吸效应明显。
但意识到人才重要性的二线城市,也在奋起直追,相继出台人才新政,利用现金补贴、租房补贴、购房补贴等手段留下凤凰来。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武汉都以“留不住人才”著称。坐拥79所大学130万在校大学生的武汉,毕业生留汉比例远低于南京与杭州。
自2018年打出“五年留下百万大学生”口号后,武汉几乎每月都有政策出台:大学生“零门槛”落户;争取“让更多留汉就业创业的大学毕业生以低于市场价20%买到安居房、以低于市场价20%租到租赁房”。
图 | 湖北人才政策,成效显著。
在这样一个“重金求才,奋力追赶”的特殊时期,地方在人才引育上的持续发力,对青年人才来说无疑是利好消息。
意气风发的应届毕业生,他们年轻且富有朝气。这股年轻的力量,将是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主力军,决定着城市的格局和高度。
大规模的财政拨款,大手笔的福利政策,一些城市已然稳稳抓住了大步发展、快速跻身一线的“入场券”。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青塔”(ID:cingta-com)。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来源:青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