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学习、运动、社交样样优秀的完美模板,正在把女孩推向深渊

作者:Luna 发布时间:

学习、运动、社交样样优秀的完美模板,正在把女孩推向深渊

作者:Luna 发布时间:

摘要:困在完美主义里的女孩。

4d9e2e97441f309e848680084aab1986.jpg

不知从何时开始,身材焦虑开始从成人转移到孩子,特别是女孩身上。甚至,女孩们还深陷“完美模版”的陷阱:身材高挑、成绩优异,能力出众……这些实质是追求完美的标准,让女孩们被焦虑压得喘不过气来。美国畅销书作家、教育家蕾切尔·西蒙斯精辟地剖析了种种现象,并指出父母需要站出来,帮助孩子接纳真实的自己。

文丨Luna    编丨Amanda

最近,“身材焦虑”的新闻几度登上热搜:

为了孩子能长高1厘米,家长不惜花几千块给孩子打“增高针”;

监督孩子每天跳绳几千个,结果导致孩子骨头发炎;

为了能够显得腰更细腿更长,深圳穿着“全国最美校服”的孩子们很多都偷偷改短校服……

这些新闻背后,透出浓浓的焦虑,而焦虑最终也成为孩子们的负担:不仅要成绩优秀,还要运动好、社交能力强,甚至还要保持形象气质佳。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很容易造成“角色超载”和“角色冲突”,前者是一个人要扮演的角色太多,后者是扮演的各种角色的义务会发生冲突。两者都非常容易导致孩子们陷入不自信与焦虑,而且女孩的情况比男孩更糟糕。

2017年,一项针对美国1.2万名五年级到十二年级女孩的调查显示,在整个中学期间,认为自己“自信”的女孩的数量下降了25%以上。这个信心指数在九年级时达到最低点,但接下来却也一直没有增长。

2015年,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一项调查也表明,200所高校的15万名全日制学生中,经常或偶尔感到抑郁的女生,和表示“自己被必须做的事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女生人数都是男生的两倍。

美国畅销书作家、教育家蕾切尔·西蒙斯在《女孩,你已足够好》一书中就剖析了当代女孩身上普遍的焦虑问题。

作为史密斯学院的领导力发展专家和纽约休伊特学校驻校学者,她在多年的工作经历中感受到,“凡事皆有可能”的心态反而让女孩们认为自己要达到全方位的优秀,结果越是努力越不快乐,还越焦虑。

那些看起来积极参与活动,又能努力学习的女孩,可能已经深陷于不自信的心态中无法自拔。

成绩优异,但心态不健康,绝不是教育想要达成的结果。如何去感知孩子们的不安与焦虑,如何正确地引导她们,如何让她们看到自己更多的可能性,是父母急需补上的一课。

困在完美主义里的女孩

要理解女孩们身处的困境,其实从当下大学的申请制度中就可见一斑。西蒙斯把这形象地称为“大学申请产业综合体”,这里面混合着焦虑的父母、一套让人着迷的评分系统、大学咨询,还有孩子们对于考砸SAT的恐惧。

因为这场升学比赛的目标只有一个:被顶尖大学或学院录取,而且最好是提前录取。如果你不能做到这种让人赞不绝口的程度,那么你就该感到大难临头。

为什么会这样?

杜克大学的心理学和神经科学名誉教授苏珊·罗斯的话很清楚地解释了原因:“今天的女性必须按照传统男性的成功标准在教育和职场方面取得成功,她们也必须按照传统女性的美丽标准(更不用说母亲标准)取得成功。”

这意味着女孩们必须成为超人:上进勤奋,成绩优秀,爱好运动,社交活跃,还要美貌动人,人见人爱。

6186814945e1ac5377be319ebbca82ae.jpg

这近乎完美的标准听起来很夸张,但很多父母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女儿正被周遭的错误理念推进“完美主义”的坑里。父母是她们与这些信息之间最有力的缓冲,如果父母不做些什么,那她们可能会越陷越深。

比如女孩们会觉得,凡事必须追求卓越。后果却是她们自我价值感降低,并且有持续的压力。

在西蒙斯交谈过的学生中,有的对她说,“你必须比所有人优秀——甚至是你自己。”有的说“我的脑海里有个小小的声音一直在说:‘这/那件事你可以做得更好’。”

就这样,“我做得还不够”的感觉迅速就转化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信念“我做得还不够好”。这种变化带来的是压力与伤害,女孩们变得没法重视已经拥有的东西,而是一头扎进奋斗的队伍里,不断地寻求着尚未得到的东西,永远无法满足与快乐。

比如女孩们会认为成绩比学到的东西更重要。后果却是她们失去了内在动机,学习和活动不再是为了兴趣,而是为了分数和履历,而且更不愿意去尝试和挑战有可能失败的事情。

大学的申请制本意是希望学生能够在高中尽可能地掌握好该掌握的知识,并且能够找到或者至少尝试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和社区服务。但是,一旦没有了内在动机,事情就变味了

7eaa7f4eaa4dd71384c117391491043b.jpg

17岁的艾莉森来自纽约一所公立学校,虽然她成绩优秀,但是她不能上自己喜欢的木工和诗歌课。

19岁的凯西曾就读于缅因州的乡村学校,当时她同时参加了学生议会、学生自治会和校民权小组,甚至没时间去附近的镇子上和母亲聚餐。

史密斯学院的招生院长德布拉·谢弗如此评价:“任何孩子都不应该拥有一份六页纸的简历。我们认为这并不值得称道。

还有的女孩觉得每个人都比自己更努力、更优秀、更成功。后果却是她们有着深入骨髓的不安全感,以及紧张、竞争性的人际关系。

这和常见的同侪竞争有相似之处,很多女孩会把自己的同学,甚至朋友看作竞争对手。从2017年的女孩指数就能感受到这种紧张的氛围,5~12年级的受访女孩中,有41%不信任其他女孩;有76%认为大多数女孩都在相互竞争。

但值得注意的是,女孩们虽然自己很努力,但她们却没什么自信,总觉得别人比自己更好:学习更久,成绩更好,申请的学校更好,享受的乐趣更多,外表也更漂亮。

正如美国作家考特尼·马丁在《完美的女孩,饥饿的女儿》中写的:“女孩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被告知她们可以成为任何人,但也被告知她们必须做到所有事。”

不合理的高要求把女孩们困在了“完美主义”里,被自己的“缺点”所困扰。

7348b686bedef63d424e50b647146ca5.jpg

社交媒体上的,“完美同伴”被当了真

就在过去的十年里,伴随着风靡的社交媒体、大学招生热潮,以及越来越残酷的身材评价,女孩们的成功规则变得更加严格了。“凡事皆有可能”原本应该给她们带来积极的心态,却在大环境的加工之下,给她们带来了更多的心理危机。

成长与学习,在她们眼中,已然成为了一场现实版的“饥饿游戏”,而社交媒体则是竞争最激烈的战场之一。

有研究发现,男孩和女孩上网的时间虽然没什么差异,但是男孩子更多地是上网玩游戏,或者查看体育资讯,但女孩们则截然不同。

她们在社交网络上发布自己的动态,力图展示自己“超人”的一面:

周六早上6点半,该发一张刚写好的论文照片,显示自己在勤奋学习;

晚上11点,该贴一张在派对玩的照片,表明自己多么合群;

周日早上,应该穿得非常居家,展示自己可爱随性的一面。

而修图、滤镜、剪辑等技术的加持,让女孩们在动态中比实际更漂亮、更有成就。虽然镜头前她们看起来生活丰富多彩,学习也游刃有余,但是没人会关心镜头后,她们是不是熬夜到凌晨。

纽约大学客座教授达娜·博伊德认为,社交媒体把过去隐私的、无形的信息,比如你有多少朋友,放学后去了哪里、做了什么,都公开了。这成为了女孩们相互比较的新标准,一切都被量化了。

被量化的结果,就是别人的动态深深影响到女孩对自己的评判。

4366f83d8d736fda91f4af5b291db641.jpg

西蒙斯倾听了17岁女孩格蕾丝的故事。经过多年的练习,她在精英竞技舞蹈上已经是顶尖选手,但每当她看到Instagram上有别的舞者可以做到更高难度的动作,还是会觉得自己还不够优秀。

尤其是一个叫珍的女孩,最让她难以释怀。珍长得漂亮,发布的照片都神采奕奕,品牌签约更是拿到手软。格蕾丝一边觉得自己比不上她,一边又不断搜索着珍的信息。

格蕾丝不断地以自己和珍的差异,来定义自己的能力和观点,这种“社会比较”的行为,原本是管理自己感觉的良好方式,可现在却变得越来越有害。

女孩们在比较中,一味地贬低自己,觉得别人都比自己过得好,哪怕看到的是对方耗时几个小时才发布的照片。

所以帮助女孩理解“别人的成功并不等于她们的失败”十分重要。首先,有两种会带来不快乐的使用社交媒体的方式不要用。

第一,不要“用自己的内在和别人的外在相比较”。

一边啃饼干一边刷手机,看别人光鲜靓丽的照片,很容易就觉得自己怎么这么邋遢,而别人就光彩照人。但这其实是在用最糟糕的一天中的感觉,与别人在最佳状态时的样子相比较。

第二,不要“消极地浏览个人资料”,也就是不要只是潜水。

潜水会让人产生嫉妒,但如果自己也参与分享,那么他人的肯定就有可能抵消这些嫉妒。

95033edef66e303b0d9a130102155e1a.jpg

《青少年身体形象工作簿》的作者茱莉亚·泰勒博士给出了一条建议,可以用来修正女孩们越走越偏激的社会比较——承认每个人都是不同的,而且有些比较结果可能是真实的

世界上不会有社交媒体上那么完美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试着去关注那些人是怎样的人,而不是关注自己怎么不是他们那样的人。比“我最好的朋友比我漂亮”更好的想法是“我最好的朋友很漂亮”。

而且,社交媒体和网络无论何时都不应该是生活的全部。有时候,放下手机,放下那些让人焦虑的账号,投入到生活中,也是一种好选择。

自我批评,让女孩们折损了勇气

在期待考试成绩的时候,有些女孩可能总是会预测最坏的情况:“我一定会不及格的。”“我的GPA完了。”“我永远也毕不了业。”

有的大学生在线申请工作时,总会想“哦,这份工作有那么多人申请,大多数人都比我更有资格,而我的资历不过如此,所以我得不到它。”

在心理学上,这种心理被称为“防御性悲观”。当人面对挑战时,先想象一个消极的结果。如果事情顺利,那你会感到惊喜;如果不顺利,那你也做好了失望而归的准备。

防御性悲观不一定是坏事,某些时候,它可以转移焦虑,而且让人变得更有效率。但问题在于,防御性悲观也让人对自己持消极看法,这种消极的看法会降低自尊,增强抑郁症状。

2003年的一项研究显示,担心自己的表现不如别人的大学女生数量大大超过了男生。女孩们把失败看作自己缺乏能力的标志,即便成功了,也会低估自己的才能。

她们的学习动力更多来自害怕失败,而不是希望成功;面对挑战,她们也更可能退缩,而不是鼓起勇气去面对。

就算事情过去了,女孩们还可能不断地回想已经发生过的事情,并从中找到自己的不足,陷入一种“反刍思维”。

大四的菲比就跟西蒙斯描述了自己的睡前仪式:在入睡的前20分钟里她回想一整天的经历。如果有什么不顺利,她就会追问自己能否做得更好。跟朋友说话的语气是不是太重了?在课堂上是不是问了个蠢问题?别人对她的发言怎么看?……

问题很多,但是菲比并不知道如何解决,只是日复一日地困在这个自我批评的循环里。

502a59cf01297b5c145e3b5ff25a7206.jpg

更让人担忧的是,“反刍思维”不仅在女孩个体身上见得到,当她们成为一个群体,还容易发生共同反刍思维。

密苏里大学的阿曼达·罗斯教授就研究过这个问题,她把“共同反刍思维”定义为:

和朋友讨论各种问题,为问题的起因感到担忧,只关注负面感觉,并鼓励彼此继续这样做。因此,原本深厚、密切的友谊这时候反而加剧了她们的自我批评和各种负面情绪。

但无论是防御性悲观,还是反刍思维,都不是遗传的,这也意味着要抵御它们带来的过度自我批评,是有办法的。

其一,是用增强自信替代防御性悲观。

纽约大学心理学教授加布里埃尔·奥廷根在“心理关照”的研究中要求人们同时想象通向目标的障碍以及克服障碍的感觉。在不同年龄、种族和职业的小组中,能够想象两方面潜在结果的人比那些只想到失败或者只想到成功的人更有可能成功。

所以如果女儿担心自己被拒绝,那不妨让她好好想想听到“NO”会是怎样的情形,她会怎么想,又会怎么继续前进;更重要的是,还要再想象一下听到“YES”是什么感觉,她会怎么去庆祝。

其二,是用行动替代反刍思维。

当女孩们倾诉自己的不快乐时,除了与她们共情,体会她们的感受,还要引导她们找到解决办法,这样才不至于一直困在反刍思维里。

比如女儿说她讨厌自己的室友,那么共情之后,有四步可以走:

1. 问客观的问题。让她陈述一些知道的事实,而不是发表自己的抱怨。室友说过什么、做了什么?她自己又说过什么、做了什么?

2. 问反思性的问题。让她说说自己的感受?是生气,还是背叛,还是失望?

3. 问解释性的问题。一个不体贴、不友好的室友会对她产生什么影响?会怎样影响到她的情感、社交和学业?

4. 问决定性的问题。她打算怎么做?你又能为她做些什么?

女孩们的情感是她们的后盾,也是软肋。当她们陷入自我批评,自我怀疑的时候,父母、师长一定要让她们知道,自己和她们站在一起,而且她们有办法,有能力去解决问题。

我们无法给孩子,自己没有的东西

当外部评价和社会期望告诉女孩,她们要成为一个面面俱到的“完美女孩”时,女孩们内部的竞争已经到了“完美主义2.0版”。在这里,女孩们不仅要从外表到课外活动再到成绩都很亮眼,而且还要看起来毫不费力。

这种心态很容易让女孩陷入“角色超载”的境地,她们要尽力扮演好每个角色:身材管理者、日程协调员、好学生……哪怕这让她们几乎没时间和家人好好吃饭,或者和朋友好好见面。外表完美,但真实生活却疲于奔命。

都说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女孩们面对压力与期许时的种种反应,往往就是自己父母的复刻。

一个“角色超载”的女儿很有可能有一个正处于“角色超载”的妈妈,既要持家,又要工作出色,还得保持优雅,最好还能时不时在社交媒体上发个贴,晒晒自己的生活。

2013年的一项研究表明,与母亲一起进行反刍思维的青少年也更容易与朋友一起进行反刍思维,并出现抑郁和焦虑等“内化症状”。

还有一些父母没有意识到的是,他们不是在养育自己已有的女儿,而是在不知不觉中养育一个自己希望拥有的女儿。他们希望女儿成功,无意或有意地就向女儿施加了一种压力。

与西蒙斯相谈的艾米莉就有一个事事都要管的妈妈。

艾米莉对西点军校有过转瞬即逝的兴趣,妈妈便详细地设计了一份两年学习计划;

艾米莉上高中了,妈妈还会经常打开她的书包,帮忙清理散乱的纸张;

她还密切关注着艾米莉的言行举止,这让艾米莉觉得自己在妈妈眼里还是个幼稚的孩子。

艾米莉并不是那么想考西点军校,但为了让妈妈不再大呼小叫,只好逼自己努力,最终陷入了抑郁。

dd76afc7458691839d033326fcada3c4.jpg

父母应该记住一个事实:无法给孩子自己没有的东西,无法教孩子自己都不知道、不相信的东西。

如果希望孩子们能够扭转“完美主义”的执念,理解生活中粗糙的真实,接受人生的不完美时刻,那么教养孩子之前,父母需要先改造自己。

如果父母嘴上说看重善良,实际行动却看重成绩,孩子是看得明白父母的真实想法的。

去年,一项针对以白人为主的中上阶层学校就读的中学生,参与学生超过500人的调查显示,当孩子们觉得父母对成就的“重视程度比较低”时,表现始终很健康,但当他们认为父母更看重成就时,就会产生一系列问题,比如学习困难、发脾气、有攻击性、自卑、焦虑等。

而那些认为父母更看重善良,或者对善良和成就一视同仁的孩子总是表现最好。

令人吃惊的是,当父母不太看重成就时,孩子们的学习成绩非但没有下降,反而还要高于父母看重成就时的表现。

要让女孩不那么看重“完美”,父母还要学会向她们示范脆弱感。一对律师夫妇安慰女儿得了一次C不要紧,可是女儿却生气了,她说“你和妈妈都是对的。你们从不犯错。”

这对父母坚信,培养一个有能力的女儿的最好办法,就是亲身示范,成为一个优秀的榜样。

但是他们却忽略了,这样过于成功和完美的形象,让女儿不知道该如何面对挫折,甚至一遇到挫折就觉得事态很严重。

跟孩子讲讲自己遇到过的困难,告诉他们自己是怎么解决困难的,有时候比一个完美的榜样更能激励孩子,也更有榜样的作用。

当然,这种追求完美,对自己步步紧逼的问题在女孩身上更显眼,更普遍,并不代表男孩身上就没有。

归根结底,父母与师长还是要更体谅孩子的压力与难处。在改善孩子的问题之前,也要以身作则,自己先努力改变自己。

这个压力重重的时代,需要我们与孩子一起面对。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外滩教育”(ID:TBEducation),作者Luna,编辑Amanda。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外滩教育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外滩教育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学习、运动、社交样样优秀的完美模板,正在把女孩推向深渊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