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杨东平:农村学生为什么更需要素质教育?

作者:杨东平 发布时间:

杨东平:农村学生为什么更需要素质教育?

作者:杨东平 发布时间:

摘要:在农村,“有学上”的问题已经解决,下一步的问题便是如何“上好学”。

0910.png

本文根据杨东平教授2021年7月在“田埂花开”大师课上发言内容整理,有删减

农村教育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中国基础教育已经达成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大众化。而在农村,“有学上”的问题已经解决,下一步的问题便是如何“上好学”。

当今教育面临的挑战

关于如何让农村孩子“上好学”这个挑战,最先应该解决的是恶性的应试竞争。青少年的生活环境开始恶性“内卷”。这个恶化是整体性的,包括城市和农村。但是由于农村的资源更少,它面临着比城市更严重的问题。我们通常说要培养创造性人才、拔尖创新人才。但我们首先要意识到,社会发展其实对于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而教育真正面临的挑战是预测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此外,我们未来的挑战是互联网和智能机器。当我们的孩子们走向社会的时候,他们所熟悉的职业岗位很可能都不将存在。我们要面对一个未知的世界,一个不确定的世界,而我们要为不确定的未来培养人才。

国家政策文件

针对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国家主管部门近几年出台了很多政策,其中包括中小学生减负措施、职业教育的改革方案,以及最近“双减”的文件等等。这些文件的指向是改变应试教育的弊端,废除唯分数的评价,加强劳动教育、体育和美育。其中还包括调整高中阶段的教育结构,要求在高中教育阶段,职业教育的学生和普校的学生的比例相当。而些举措,都指向了对未来教育的一种应对,就是从应试教育突围。

微信图片_20211005194013.jpg

农村教育的问题

在快速城市化的一个进程当中,农村教育和农村学校的空间都发生了巨大的问题。简单地讲,也就是“城挤乡空”。义务教育不断的让学生大量地集中到县城和城市。到2019年的时候,城镇常住人口率是60.6%,但是小学生在校生城镇化率是75.8%,初中生的城镇化率86.5%。也就是说,小学生和初中生的城镇化远远超过了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

微信图片_20211005194033.jpg

与此同时,农村教育问题(包括城区大班额、乡村寄宿制学校、乡村小规模学校)有各种各样的难题。我们的乡村出现两个教育边缘化群体,即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他们是全国的青少年中最弱势的一个群体,并且数量巨大。此外,我们的区域差距非常大,整个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是一个最艰难的板块。西部农村获得了很多特殊的照顾,而比较而言中部的河南、河北的教师经费、资源以及教师工资,在很多统计结果中显示低于西部地区,造成“中部塌陷”的情况。最后,农村教师数量不足,尤其是音乐、体育科目上,造成义务教育很难开展。且教师的稳定性不够,流动性过大。

农村教育到底要培养怎样的人?

今天农村教育面临着一个新的形势,就是国家已经把乡村振兴、乡村教育放在了首要位置。所以我们要在这样的大背景中,来开始振兴乡村教育。

农村教育改革进程

从先辈乡村教育家的经历当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发跟借鉴。晏阳初在河北普及教育的过程中,认为仅仅靠教育并不能救治农村。他认为中国农村的问题分为“愚、穷、弱、私”四项,主张以四大教育分别治理这些问题——用扫盲教育来治愚,用生计教育来治穷,用卫生教育治弱,用公民教育来治私等等。黄炎培注重发展职业教育,发展生计教育,提倡先富后教,只有解决了人的生计问题才有可能谈教育。陶行知提出了“生活教育”的理论,认为乡村学校要做乡村改造的中心,乡村教师要做乡村生活的灵魂。梁漱溟在山东的教育实践是按照传承下来的儒家文化来复兴农村,通过政校合一的乡学制度,实现“社会学校化”的理想;通过使乡村文化程度最高的一个人成为学校校长和乡长,去提高乡村的文明程度。

微信图片_20211005194209.jpg

农村教育还面临着一些新的争论,是关于城乡一体化发展。有些人说,农村学校应当复制城市的应试教育模式,和城市学校在应试教育轨道上一起竞争。城乡一体化作为一种社会政策和教育政策,强调的主要是国家宏观的制度政策以及资源配置。但是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城市的教育和农村的教育是不一样的。教育在本质上必须是因地制宜、自上而下生长。就像生态的多样化一样,教育的生态也应该是多样化的。

另一个争论,就是农村教育的价值到底是“离农”还是“为农”,“走出”还是“进入”?在城市化的进程当中,农村的面貌和内涵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农村不再仅仅是具有农村户籍、原住民的生活村落,它正在成为不同人群生活的共同体。而且农村也不仅仅有农业的生产,还包括了工商业、服务业多种经济活动,所以需要电商、设计、文旅、创意、传播等多方样化的不同人才。这种趋势,尤其是在沿海地区,已经越来越明显。农村面貌内涵已经非常丰富、多样化,所以农村教育不应当仅仅为升学服务,而应当为农村学生的个人幸福和社区发展服务。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我们展开过一次大规模的改革,其核心就是主张普通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三教统筹”,强调教育与农业科技、农村经济发展相结合,即,农、科、教三结合。在这个过程当中,各地出现了很多农村教育改革案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山西柳林县前元庄实验学校。里面的老师不仅管义务教育的学生,课后他们还承担着农业技术员的功能,到农户家普及新的农业制度。前元庄实验学校也开展扫盲教育,成人课程活动,当时温家宝总理也对此作了重要的批示。

微信图片_20211005194230.jpg

素质教育的内涵

从今天来看,为什么我们要特别强调农村教育需要发展和加强素质教育?首先素质教育是国家对于教育的一个整体性的要求,目的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城乡都应该实施素质教育。但是由于单一的升学轨道和严重的应试竞争,对农村学生造成更多伤害。所以我们特别强调发展农村学校素质教育。其次素质教育的内涵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农村的素质教育

但是在农村素质教育的实践当中,有另外一种特殊性。从衡水中学到其他学校,都在强调一种概念:农村教育就是为了高考、为了走出大山,高考是贫困地区农村学生的唯一出路。这话并不是事实。在我们西部贫困地区的农村,能够上高中、大学的学生是较小的一部分。但事实是绝大多数初中毕业生都进城、走出大山了,他们在城市打工,见证了城市化工业化的一个大潮,难道说他们没有改变命运吗?和张桂梅齐名的陈立群校长,坚持认为高中的责任不仅仅是升学,高中需要的不仅仅是高考、刷题,所以在高中里面安排了丰富的校园活动、社团活动。

微信图片_20211005194330.jpg

张桂梅VS陈立群:“高考是贫困地区农村学生的唯一出路?”

我们看到,走出大山、走出农门满足了很多农村学生的升学要求。但是对于很多升学无望的学生,升学教育是无用的。因为这种教育未能为即将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年轻人提供生产技能、职业发展等方面的帮助。对于很多进城打工的初中生,我们经常指责他们是读书无用论的回潮。但其实是因为农村教育没有提供能够改善他们的职业技能和生命状态的任何服务。

农村学生既缺乏农业技能、也缺乏进城打工的技能;既不能融进城市,又不想回农村生活,成为农村和城市的边缘人。单一的升学主义的宣传,单一的高考改命的宣传,体现出的其实是非常传统的“惟有读书高”这样的价值。但是这个劳动力市场正在慢慢通过市场来调节我们对于高学历不恰当的追求。数据表示,美团外卖的骑手当中,有20%是大专和本科毕业的学生。

微信图片_20211005194408.jpg

所以,农村教育应该从应试教育、升学教育的模式中突围,真正回到树人育人的宗旨上来。基础教育的功能,应该是点燃大多数学生,关注大多数学生和弱势学生,而不是培养少数能够跳龙门的锦鲤。另外,基础教育应当是一个完整的教育,即在提高学业成绩,发展认知能力的同时,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也就是核心素养。这核心素养,主要就是指非认知能力,社会情感技能。简单地说,我们的学校不是培养小镇做题家、二流机器人,而是培养活生生的、有创造力、有自我发展能力的人,哪怕他没有大学学历。

成功的多元化

智能多元化理论

建立完整的学生发展观,包括认知和情绪的反战,公民能力和道德发展,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健康与安全的价值和技能,和艺术和审美的发展。完整的基础教育,绝不仅仅意味着认知能力的提高或对知识的教育。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把人的智能分为8个方面:语言的智能、逻辑数学的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作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审智能、自然探索智能。我们传统的教学问题在于,它评价和考察的只是语言技能和数字逻辑,并把这两项不合格的学生判为差生,但是实际上人的智能是多种多样的。

分数到底有多重要?

另外我们要意识到,分数没有那么重要。一系列的研究揭示,以考试成绩作为单一的评价指标,容易割裂学校教育和个人未来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一个大规模的研究显示,考试成绩只能解释教育年限对于收入影响的18%。在教育经济学研究中,关于哪些因素能够导致一个人更高的经济回报和职业表现,考试分数只占18%。好的社交能力和高质量的社会关系,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包括关于二战的研究,显示出能够使人们存活并不是狭义的智力和生存技巧,而是对生命积极乐观的态度和坚持力。也就是说人的成功或者是幸福,越来越关乎于社会和情感能力的发展水平。非认知能力对于生活成功的重要性,远远大于认知能力。这种非认知能力,在心理学上理解为:外向型、宜人性、情绪稳定性、尽责性和开放性。所以下一步OECD组织也是围绕这一定律开展世界青少年社会情感的测量。

重视综合素养的教育

我们对于教育学的理论了解的越多,就越能认识这个问题:人的智能结构,就像漂浮在海洋上的冰山,露出水面的一小部分,是他的知识和专业性,而水下的巨大部分,是他的综合能力、个性特征、价值观等等等等。这个才决定了冰山容量的高度。也就是说外显的知识和技能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重要。

实际上很多国家都在重视这个问题。例如,美国的《国家从危险走向希望》的作者希望能够通过融合社会情感和学术,在教学理论上达到一个进阶。华东师大的钟启泉教授提出核心素养的三个组成部分。第一个是基础性素养,包括读写能力、数学能力和信息能力。第二个是高阶认知的技能,包括批判性思维和学习能力。第三个就是社会技能,包括社交能力、自我管理、沟通和合作等能力。在2016年,我国也发布了核心素养框架,其中包括三个方面六大素养和十八个基本要点。

OECD将素养定义为: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应用相关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很多调查显示,个人能力而非学术知识会成为学生最有价值的财富。个人能力是指社会情感技能等等。而强调这种核心素养导向,是为了超越知识层面的教育。教育就是为了唤醒人类的创造,唤醒沉睡的心灵,并不需要百科全书式的知识结构,而是在需要的时候自主学习,解决问题。为什么我们说填鸭式、刷题式的模式是没有价值的一种坏的教育,就是因为它违背了这些概念。有人说,打开百度,所有知识都有,那么为什么还要死记硬背呢?但重要的是,能够找到你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够自主学习去解决问题。

为什么农村学生更需要综合素养?

所以在中国的教育现状中,农村学生更需要综合素养。由于他们先天的环境比城市要更为匮乏,很多农村学生存在一些非常典型的短板,比如不敢表达和自卑,对于健康和卫生知识的匮乏,合作能力,和领导力等等。教会农村学生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真正的教育目标。

之前赵勇教授提出了教育改革的新方向,是把各种形态的地域文化学生纳入到一个教育框架里,制作成一个符合标准的就业人员。但是在未来的背景当中,这恐怕应该是相反的。未来的教育模式应该是尊重人的丰富性、多样性,个体差异以及文化差异。学校教育应当是帮助各种各样的人去拓展自己的才能,去由就业走向创业。这也将成为我们对于大学毕业生的主要评价:是否能够创造属于自己的职业,而不是等着别人来安排。

教育模式的转换

这种相应的教育模式应该是重视核心素养和社会情感技能。不久前,斯坦福大学的一些学生出台了一个重要的报告《重新定义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发现很多发展中国家的辍学率非常高。一开始大家都认为是经济健康的原因,但是他们通过研究发现,最主要的原因是教育的内容跟生活无关,对生活改善和就业无用。在非洲最贫困的国家,学生如果养成洗手的习惯,他们的传染病就降低10%。但是学校不教这些东西,学校教的内容跟他们的生活完全无关。因此他们认为农村教育需要一场革命性的变革。我们坚定的相信农村学生需要的不是学业方案的技能,而是能够让他们提升自己收入前景、和身心健康的生活及生存的技能。这些技能包括,财商的素养,创业技能,维持自身健康的能力以及一些管理能力,如团队协作,问题解决和项目管理的能力。

我们认为这个研究打破了我们多年来习惯的概念,即提高学业成就是提高分数。学校的教育的目标逐渐从提高考试成绩,转到到对学生和社区的经济和社会福祉产生积极的影响。哥伦比亚一所学校,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把传统的课程改为适应学生的课程,让小学生进行自我管理等等。而学生们也可以把学校教的内容带到家里去,帮助家里清洁水源、建立卫生习惯等等。

生活教育

这种把教和做结合起来的教育,称为“生活教育”。这在我们中国也早也有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就十分倡导生活教育。生活教育的理念就是改变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的脱离的弊端,依据青少年成长的实际需求,来组织教学。陶行知对生活教育的一个解释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这就是我们在上个世纪三十的年代,推行的农村教育的改革理念。那么生活教育的目标,可以归纳为:健康的体魄、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生产的技能和改造社会的精神,来促进社会的提升,培养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

陶行知致力于解放儿童,解放儿童的头脑、眼睛、耳朵、嘴、时间、空间。让他们到大自然中,以及接触到社会上的士农工商,三教九流,与万物为友,并且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以实践为课堂,改善“读死书死读书”的教育。

农村素质教育实践

在学校开展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推动素质教育的实践,应该重视哪些方面呢?

首先我认为是高度重视体育,使健康成为学校教育的现实。高度重视阅读。高度重视艺术教育。重视乡土文化教育。重视健康和创业教育,为农村学生提供进城工所需要的生活技能、法律常识,就业指导和生涯规划。

我们现在也有农村素质教育的实践。如四川阆中在农村学校提倡并实践“朴素而幸福”的教育、浙江缙云县章村小学开展以社区老人为对象的“芳华”项目制学习、云南楚雄和巍山的美丽小学以“终身学习者,美丽生活家”为培养目标、贵州正安县田字格小学开发了乡土人本课程。许多公益组织也投身农村素质教育的实践,比如,阳光未来艺术教育基金会开展的“爱的启蒙”项目,还有时代基金会开展的以艺术教育为主题的“田埂花开”项目。

在这些探索过程当中,艺术教育发挥了其特殊的价值和功能,帮助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

孔子强调,以礼教为目的,以诗乐为手段,去培养完美的人格,达成“尽善尽美”,苏霍姆利斯基也认为“情感是道德发生的基础”,就是重视美育,才能培养出素质良好的人。我们应该意识到,在乡村美化和乡村教育中,通过课程、活动的方式来发展教育,是一种最有效的方式。

互动环节

问题1(浙江杭州文俊俊老师):农村学生的素质教育跟城市学生的素质教育有哪些区别?

杨东平:我觉得从理论上来讲,素质教育就是素质教育,不过从实施的条件和环境来看农村要更为困难。因为农村的教育资源和视野、积淀要更为薄弱一些。农村更需要对应资源,实施更困难,所以我们要更重视,而且要因地制宜地改善这个状态。之前很多农村学校根本没有音体美教育,通过CCtalk平台,才引进这样的资源。这就是一个很典型的通过互联网来引进资源的例子。

问题2(江苏无锡西漳中学钟鸣老师):乡村学校在实践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  比如教师数量不足,那么我们如何去改善这个问题?

杨东平:由于教师数量不足,尤其在很多学校音体美教师不能到位的情况下,开展农村艺术教育成为了一个很现实的挑战。但是我们也有对应的解决方案,比如浙江缙云县章村小学通过引进乡土文化、乡村艺人进入学校,请他们当教授音体美课程。所以引入乡土文化资源、社会资源来补充师资的不足是一个方向。我自己认为学校要积极地扩展资源,比如乡土、网络等各类资源。还有为农村教育提供资源的社会团体的支持。

问题3(甘肃平凉静宁王富贵校长):素质教育不被社会所接受,农村家长分数第一的想法如何改变?

杨东平:这些情况是具有普遍性的。由于教师、和资源的不足,音体美科目不被重视,评价上也是以分数为主。这个问题很难有解决的办法。我自己觉得,作为一个校长,分数还是需要达标。但是我觉得没有必要去把分数极端化,多余的时间可以开展多样化的校园活动,这样子就可以把学校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提升学生能力,这就是素质教育。

问题4(湖南长沙何林伟老师):怎么样在农村做好创新的素质教育?

杨东平:农村推进素质教育是国家的一个大的方针跟政策。我自己认为,除了资源的贡献,最重要的还有评价资格。我们对于学生的评价是只看分数还是全面发展。分数评价、分数排名、学区排名限制了很多校长推动素质教育。那么中央就需要破除这种评价,还有增加了地方党政领导改革的主要团体,慢慢的学校的外部环境就会变得宽松起来。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21世纪教育研究院”(ID:eduyanjiuyuan),作者杨东平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理事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 21世纪教育研究院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 21世纪教育研究院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杨东平:农村学生为什么更需要素质教育?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