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视觉中国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ID:chinanewsweekly),作者俞杨
95后当上985大学教授、博导,被网友评价“他带的博士生可能比他还大”。
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95后教授、博导冯磊,近日在网络引发围观。出生于1995年4月的冯磊,今年1月加入计算机学院工作,入职时仅25岁。
类似冯磊这样的青年学者,不是个例。30岁以下受聘教授/副教授职位,不乏优秀青年学者。不少90后年纪轻轻,就走上教授、博导讲台。
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才走上台前,不断刷新着各高校最年轻教授、博导的纪录,也与以往倚赖经验加分的“老教授”印象截然不同了。
年少出道
95后教授、博导冯磊,是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目前年龄最小的引进人才。
重庆大学官网介绍,冯磊博士提前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机器学习、数据挖掘、人工智能。
在冯磊的个人页面上,还标注着他的招生信息:年度招收博士生1名、硕士生3名,招收数学、计算机等专业。同时特别备注:2022年秋季入学的博士硕士研究生招生名额已满。
近期引发关注的,还有青橙奖最年轻得主陈杲。
陈杲1994年出生,25岁时已在美国高校任博导,今年回到母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任教,担任几何与物理研究中心特任教授。
今年2月底,26岁的陈杲攻克复微分几何领域世界难题,发表了《J方程和超临界厄米特-杨振宁-米尔斯方程的变形》论文。
据青塔统计,在30岁以下受聘教授/副教授职位的优秀青年学者,已不下10位。还有多位90后或准90后留学归来,成为教授或博导。
比如电子科技大学刘明侦,25岁获聘教授;浙江大学杨树,26岁获聘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刘知琪,27岁获聘教授……
其中,刘明侦25岁被电子科技大学聘为教授,28岁被任命为电子科技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副院长,成为该学院最年轻的副院长。
值得注意的是,当下很多海外归来的青年才俊潜心科学研究,他们没有承担教授、副教授、博导的岗位职能,但学术水平和社会贡献并不比高校的青年教授、副教授、博导来的少。
绿色通道
教授一职僧多粥少,青年学者“扶摇直上”,是作为高层次引进人才加入各高校的。
近年来,不少985高校开启了高水平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重庆大学的冯磊,就是该校的弘深青年学者引进人才,也是计算机学院有史以来首次直接给应届博士毕业生正高/博导岗位。
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力资源部网站资料,陈杲的特任教授专业技术职务为副高,薪酬则按教授水平发放。
除了德高望重的资深教授,这几年不少年轻学者放弃世界名校教职,选择加入西湖大学。西湖大学副校长许田指出,因为他们认为这里是最合适青年学者发展的地方。
确实如此,中国高校也在摆脱论资排辈的传统人才观念,让真正有才华的年轻人能够脱颖而出,带动更多优秀的年轻人。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我国博士生规模与日俱增。1997年全国授予博士学位的数量约7000人,2020年高校博士毕业人数已接近7万人。
据悉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大学中,有博士学位的新聘教师就可招博士。因为科学家出成果的黄金期为30岁到45岁,而30岁往往是博士刚毕业不久的年龄,这个年龄段的学者有想法、有活力,完全有能力带博士生。
对年轻学者而言,他们所需要的,是优渥的薪酬、直通式的绿色通道;更需要的,则是充足的科研经费、自由的施展空间。
同济大学教育评估研究中心主任樊秀娣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学校把青年人才推上重要的教学和科研岗位,是要服务于学校的发展目标,因此学校要更多地关心青年人才的岗位履职情况。
在这个过程中,给一个称谓并不难,难的是要持续不断地为青年人成才提供条件和支持。同时,也要加强对青年人才尽责履职的监管,否则贻误了学生将是学校管理者的严重失职。
主流渠道
不过,要说年轻学者成为一股潮流为时过早。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郭英剑指出,大多数青年学者,都必须经过不断的努力和学术成长的磨炼,才能够达到学术界公认的标准与要求。
对大多数青年学者来说,正常晋升的途径依旧是进入学术界的主渠道。因此,高校都为博士毕业进入高校任教的青年学者,设计出了一条需要付出时间、路径也并非容易的成才之路。
樊秀娣指出,优秀青年学者脱颖而出,自然是件好事。但对于上述的一些个体案例,公众出于猎奇非常关心,学界对此淡定许多。
社会大众惊叹于青年学者的年龄、教授、博导、院长等“外物”标签,业内人士则清楚有些职称、岗位属聘任制,也有“非升即走”等形式。
樊秀娣认为,在当下高校人事评聘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下,各校的职称、岗位评聘体制机制各不相同、各有特点,只要学校认为学者达到了教授、副教授、博导的条件并有需求的岗位,评聘或任命谁,应该都由学校说了算。符合条件又有工作热情的青年才俊,就是要大胆地推上去。
学校也必须保持定力,“不拘一格降人才”不是简单地给予职称或职位。攀比高校最年轻教授、博导的“指标”千万不能有,更不能形成一股风或作为一种风向标,否则会形成一种新的“帽子”。
说到底,学术人才评价与年龄高低、海归与否等关系不大,实际表现、贡献和成果才是根本重要项。教授、博导、院长等称呼,本质上都是由岗位职责而来。
樊秀娣提示,要引导社会舆论把关注点放到青年学者的实际贡献上来,不必对那些称谓过分渲染。社会舆论对学术活动的内在规律不甚了解,最好不要过多介入到学术评价中来,这样才能给予青年学者更有利的学术发展空间。
在通往成功的荆棘之路上,有人年少出道,有人大器晚成。努力做好自己,然后殊途同归。
参考资料:
“95后”博导!提前毕业,当上985大学教授!2021年10月19日,青塔
正常晋升仍是青年人才进入学术界的主渠道,2021年10月26日,《中国科学报》第7版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中国新闻周刊”(ID:chinanewsweekly),作者俞杨,值班编辑王琳。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