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号“陈老宇”
提要:本文根据陈宇向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提供的一份建议报告压缩改写。其中,作者提出的我国劳动力转移的梯度推进,以及培育我国劳动力素质的数码基因,这两个观点值得重视和讨论。
现在,教育部门和劳动保障部门都在研究自己的长远规划。特别是教育部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必须有大视野、长眼光。不过,如果我们要规划未来十五年的教育,就必须预见未来十五年的劳动和就业,甚至要预见到那时的中国和世界经济与社会状况和趋势。
当前的世界和中国,明显已处于一个生产力和文明的重大转型期。回顾历史,农业文明主要靠对生物能量的征服和开发。工业文明主要靠对石化能量的征服和开发。而正在到来的未来文明,已经充分表现出,将主要靠对人工智能和人造生命的能量的征服和开发。
【案例一】日本在研究了中日两国制造业的对比后,得出一个结论:中国制造业生产一线7000万工人,平均月薪0.36万元RMB;日本制造业生产一线仅700万工人,而平均月薪1.4万元RMB,是中国的将近四倍。所以,日本对中国没有任何优势。为此,日本计划研发、生产和导入3000万台可以 24小时工作(三倍于人)的工业机器人,相当于增加了9000万制造业工人,而用于机器人的“平均月薪”仅为1.7万日元(合900元RMB)。这无疑将一举扭转日本制造业的工人劣势。
事实上,最近五年到十五年,智能机器人、智慧制造和人工智能将席卷全球,改造一切传统产业,取代大量产业工人。据我所知:现在中国的大型企业,无论国营、民营还是外资,也都在全力研制机器人。比如富士康已经准备用100万机器人取代100万工人。所以,从就业的角度看,我们遇到的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智能机器排挤工人。那么,让我们来具体看看,智能机器排挤的是哪些工人?
为了更清晰地说明这个问题,请大家注意以下分析:
当前,人类的一切劳动活动可以简洁地从两个维度来观察:第一,以体能为主,还是以智能为主?第二,是规则性的,还是非规则性的?
如果以第一个条件为X 轴,以第二个条件为Y 轴,我们可以作出如下矩阵,以表示今天社会上实际存在的四个工作区域:
其中:第一区域为:规则性体能劳动(图中左下角)。从事这一区域工作的人员通常被称为蓝领,是目前我国产业工人中人数最多的群体。但这种劳动最容易被智能机器、智慧制造,包括各种各样的产业机器人或服务机器人所完全取代。这一趋势无可阻挡。我们必须认清这一历史潮流并作出相应对策。
第二区域为:规则性智能劳动(图中右下角)。从事这一类工作的人员通常被称为中低层员工或普通白领,他们是目前我国员工队伍中人数仅次于第一区域的大群体。一方面,这一类工作现在也面临被人工智能、专业软件、智能机器人大量取代的趋势。其中包括了相当一部分管理工作。(所以,现在欧美已经流行这样一种说法:你能接受一位机器人老板吗?)但是,另一方面,由于人工智能、智能机器和人造生命的发展,大量属于人机接口、人机界面、人机协调,以及相应的协调人与人关系的新职业、新岗位、新工作正大量被创造出来。同时,对越来越多的机器人的使用、管理、监控、维护和修理等工作也发展起来,成为这一区域中产生的新工作的主体。所以,这一区域将成为接收容纳从第一区域中排挤出来的大量劳动者的主要领域。当然,进入这一区域的劳动者都需要相应的教育和训练,或者再教育和再训练。
第三区域为:非规则性智能劳动(图中右上角):这一区域是至今无法被人工智能和人造生命取代的人类专属工作区域。其中的典型工作又可以分为:“专业性思考”和“复杂性对话”两大类。主要涉及到从零到一的原创性活动;从一到N的准原创性活动;以及商业运行模式或者社会制度规则的创造、组织和实现等活动。这一区域的工作是人类劳动活动中最精华的部分。这一区域的活动覆盖了科学家、政治家、发明家、创造家、创新式企业家、高级管理专家,以及多数艺术家的劳动。从一定意义上说,从事这一区域劳动的人才的数量多少、水平高低和成果大小,决定了一个国家的软实力。
第四区域,非规则性体能劳动(图中左上角):这一领域也是至今几乎无法被任何人工智能和人造生命取代的人类专属领域。不过我最近看到一个视频,表演德国研制的一台会打乒乓球的机器人手臂,已经能和欧洲乒乓球冠军对垒。但不知这个视频的真实度如何,因为毕竟不是公开比赛。会打羽毛球的机器人也在研制中,但现在看来也只能供初级陪练用。严格地说,单纯的、绝对的非规则性体能劳动几乎不存在。因为从事任何非规则性的精巧活动肯定需要强大的智能介入。所以,我们在这里提出这一概念,现在更多是只具有理论意义。比如,对于足球、篮球,以及各项体能消耗巨大的运动项目,你可以说,它们是典型的非规则性体能劳动。但是,如果由于这种划分使人认为贝克汉姆和科比没有高超的智能,恐怕许多人难以认同。而且,我们能够想像在不久的将来,一批机器人顶级足球或篮球运动员活跃在球场上吗?
从农耕社会到工商社会,再到未来社会,人类的历史前进步伐不可阻挡,但也是梯度推进的。在过去近40年中国经济起飞过程中,数以亿计的农民进城当了工人,主要从事第一区域的规则性体能劳动。而广大城市居民则从这一区域中退出,进入第二区域(规则性智能劳动),也有少数人进入第三区域(非规则性智能劳动)。
在未来的三个五年计划期间,这一历史趋势仍不会改变,只是采取了新的形态。智能机器人将进入第一区域从事规则性体能劳动,取代过去的农村工。所以,这些农民工只能转而进入第二区域去从事规则性智能劳动领域(当然不排除其中的佼佼者进入第三区域)。那么,原来在第二区域内从事规则性智能劳动的大量城市劳动者,他们的出路何在呢?显而易见,他们中的大多数需要进入第三区域,从事非规则性智能劳动。现在,许多人对当前在城市地区开展的人人创新、万众创新活动很不理解。但是,如果他们想明白了我们说的这个道理,看懂了这一历史趋势,也许就能理解现在大力推进创造创新活动的必要性了。不努力进入非规则智能型创新创造活动领域,城市的人力资源还能到哪里去呀?
下面这个示意图表明,作为原动力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导致从事不同类型的社会劳动的人群将发生的两种梯度推进:向后迭代和向上迭代。
如果对这个梯度推进的中国城乡就业和职业更替变化趋势能看得很清楚,那么,对我国教育应当如何发展,在全国范围内的教育又该如何进行战略布局,就应当心中有数了。
我国教育过去包括两个主要部分:城市教育和乡村教育。但是,近四十年来形成的中国新产业工人(即农民工群体)及其子女,一直在大中城市及其边缘集聚,他们不可能再回到过去的村庄,只能生活在城市郊区或者新形成的小城镇。他们需要的主要是职业教育。他们是职业教育生源的主要来源。目前我国城镇化运动的发展,以及人口生育政策的调整(二胎化),在2030年前后会形成新的教育需求高峰。届时中国将有8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不同层次的人群都会强烈追求更加体面和尊严的劳动和就业(这也是国际劳工组织的口号),也就必然追求更高质量的城市教育、职业教育和乡村教育。这将对2030年的中国教育提出巨大而严峻的挑战。
毫无疑问,考虑2030年的教育首先离不开我们说的:“人工智能、智慧生产、智能机器人,以及生物技术和基因工程将成为未来生产力的主体”这个大背景。我们只能在这个大背景下想清楚,我们到底要让全国城乡的孩子“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而学”。
【案例二】据悉,在阿尔法狗战胜李世石的激励下,世界各国机器人研发机构都提出了自己明确的挑战对决目标。其中,特别引人兴趣的是:1,华盛顿大学图灵中心开发的美国考试机器人,其目标是在美国高中生物考试中取得满分(100分)。据说目前已经能够达到60分。2,日本国立情报学研究所开发的日本高考机器人,其目标是考入东京大学。据说目前也能够达到录取标准的一半以上水平。3,中国科委有关部门立项,科大讯飞、清华、北大、中科院等参与研制的类人答题机器,近期目标是通过高考进入一本学校,而不太远的远期目标则是超越 95%以上的孩子,考上清华北大。
显然,如果从阿尔法狗战胜李世石的经验看,考试机器人要实现的这些目标一点都不难。因为各国高考试题答案的择和变化范围根本不可能和围棋同日而语。所以,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今后,“应试教育”一点意义都没有了!培养会背书、会考试的学生还有什么用?他们甚至根本不是机器人的对手!我们要彻底改变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方向和教学方法。完全摈弃只能适应前工业时代的那一套以文论为中心、以记忆复述为主要方法的教育理念。对工商时代的先进教育理念,要积极地、有选择的吸取。比如对美国盛行的STEAM的理念,其中有许多目标导向、实际有效的东西。不过美国的这套标准现在也暴露出难以完全适应时代迅速发展的弱点。所以,更重要的是:我们要面向未来,深刻观察,高度概括时代特点和文明发展方向,抓住未来文明的基本特征,找到创建新型教育的突破口和关键点。
我最近与多位产业和职业专家多次讨论,深感面对存在大量未知因素的未来时代和未来文明,我们需要一个教育观念的根本改变。这就是: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帮助人构建起符合时代精神的思维方式,而不是教授具体内容。历史地看,农耕时代需要的是一种文论思维方式,所以最重要的是读经史子集、做八股文章。工业时代需要的是一种产业思维方式,所以“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而未来时代是数字技术时代,人们最需要的是一种数码思维方式。所以必须从小就让所有的孩子熟悉 0、1概念、接触计算机程序和计算机编码,对数码空间有充分的感性认识和想象能力,非如此,难以培养出最能适应新时代的人力资源。
无数事实让我们已经看得很清楚,不论在哪个层面上,具有数码思维方式(亦称“数码基因”)的人,总比较适应新的时代和新的趋势。比如: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引领方向的顶级创新企业的创始人:比尔盖茨、乔布斯、扎克伯格、马斯克、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等等,本人都有深厚的计算机技术背景,也就是“数码基因”。而且他们的事业都起步于计算机编程。至今相对落后的大国印度,由于从小学就抓了普及计算机知识、计算机使用和计算机编程等,他们培养的新生劳动力有很强的“数码基因”,大量人员从事全球计算机软件外包工作,还有大批人才直接进入美国高科技公司,现在谷歌、微软等企业的总裁都由印度人担任。硅谷科技公司高管和技术领军人物中,印度人已经占到三分之一。印度总理莫迪去年造访硅谷时居然有五万印度人报名参加他的欢迎会,由于场地等原因,最后来了一万八千人。所以他敢在硅谷夸下海口说:21世纪属于印度!
由于人工智能和智慧制造的发展,大量新产生的职业、岗位和工作都和计算机使用、计算机控制和计算机编程密切相关。人类新一轮的生产力释放,已经从材料、能源领域,进入信息和生命领域。过去看似与计算机不相干的生物科学,最终都可能归结为:生命基因作为一种软件密码的破译和排序这样一个数码问题。显然,一直平行发展的数码技术和生物技术的紧密融合,正在成为人类新科技不可阻挡的前锋。据此,关于教育,我的具体建议就是:
第一,在文明和历史的转折关头,教育的指导思想要注重帮助人们构建起符合新的时代精神的新思维方式。数码思维方式将取代传统的文论思维方式和产业思维方式,成为新时代人力资源的核心思维方式。为一代新人培育“数码基因”是教育的重要使命和目标。
一定要在城乡教育中,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让孩子们接触计算机、使用计算机、习惯计算机技术,掌握计算机编程。注意:这是一个关键切入点!当然,这种计算机教育一定不能再是封闭的、生硬的、死记硬背的;相反应当是活泼的、开放的、自由创造的、高度激发孩子热情和兴趣的。一定要让孩子通过计算机编程来表达自己的艺术想像力和无限创造性。让他们真正建立对数码世界的直觉和理性。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过去提出的核心能力的概念,以及核心素质的概念就完全过时了,一切都要推倒重来。而是说,要在新的条件下深化过去的核心能力和核心素质概念。比如:就认知和表达来说:一个人“数码基因”的形成不仅仅靠对数码技术的认知与表达,还要靠对自身的认知与表达,对环境和工作的认知与表达,对合作和组织的认知与表达,对时空和历史的认知与表达,甚至对地球和宇宙的认知与表达等。此外,我们过去提出的,每一个孩子与生俱来,应当受到我们的教育特别保护和鼓励的:自信力、同情心、好奇心、想像力、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挑战精神等,仍然是教育最重要的内容。我们只有把以上各个要素有机的综合结合起来,才能把大多数孩子真正培养成自觉的终身学习者、思考者、交流者、批判者、探索者,成为创新创造的不懈的追求者。
第二,乡村教育、小城镇教育和职业教育要有一个大的跨跃式发展,从培养受教育者的文论思维方式,可以跨跃产业思维方式,直接发展成为以培养受教育者的数码思维方式为主要目标的教育。为未来时代培养大量适应规则性智能劳动、拥有“数码基因”的劳动者。显而易见,在这几类教育中,上述对环境和工作的认知与表达,对合作和组织的认知与表达,以及对孩子的态度、技能、行动力的培养和造就,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还需要强调,实验型课程应当占据这几类教育的重要位置。
第三,城市教育和高等教育同样要坚持培养受教育者的数码思维方式,这两类学校要跃升成为更多以培养研究性、创造性、创新性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教育。培育出更多掌握了非规则性认知技能、拥有“专业性思考”和“复杂性对话”的高超本领的人。在这两类教育中,对时空和历史的认知与表达,对地球和宇宙的认知与表达,以及对孩子的概念整合能力、反思审辨能力、批判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在这两类教育中,探究型课程的位置应当大大加强。
这个世界发展变化越来越快,只要回想2015年最热门的那些职业、工种和工作,在2001年根本不存在。因为支撑这些职业、工种和工作的科技平台(比如数字移动互联平台……)是在最近不到十年之内才产生的。所以,我们今天也完全无法预测2030年的劳动力市场上到底需要从事什么职业、工种和工作的人才和员工。然而,尽管对15年后的职业、工种和工作我们一无所知;但是我们仍然能够准确描绘出这种变动的趋势。
同样,对教育部门来说也是这样。你们可能完全无法预测2030年教育所需要的具体内容会是什么;但是教育部门也能够根据这种变动趋势,预测出在新的产业背景下,应当提供给受教育者什么样的思维方式、认知方法和核心技能,让他们能游刃有余地面对未知的新世界。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陈老宇”,作者陈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原主任,中国就业促进会原副会长。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