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在上创客DIY课)
从机器人到3D打印,从创客DIY到太空探索,每组十余个学生一个老师,近50个学生分布在不同的功能教室区,芥末堆近距离观察了银川回民二小四年级五班学生的一节课。
据介绍,这是该学校三到六年级的科学课与信息技术课融合的大课,在国家规定的科学课课标之上,学生可凭兴趣自主选择不同的教室,学习上述的STEM课程。每周的这两个课时写在学生的课程表上。
“(智慧魔方科技体验中心)强调的还是体验,让学生重在体验。”信息技术老师段帅介绍道。
在体验中心,学校的科学课老师与信息技术老师共同做课程开发,STEM教学已经纳入到学校的常规教学中,与已有的科学课、信息技术课融合,在课标之上做延伸,不再是简单局限于硬件所提供的浅显的体验。学校信息部主任谭伟介绍,“上半节他们学他们的科学课,下半节根据他们感兴趣的做提升,对孩子全方位锻炼。”
毫无疑问,这里是学生最喜欢来的地方,“我最喜欢上这个课了,只可惜每隔几周才能来一次”,一位3年级的小女孩一边摆弄着手里的机器人一边告诉记者。
作为银川市硬件条件最好的小学之一,回民二小的STEM教学仍然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无论是课程的开发与设计,还是设备的数量太少并且更新速度不够,都是学校老师们头疼的问题。
想学3D打印?先得上过机器人课
从学校艺术楼的东门进入智慧魔方科技体验中心,入口处的两侧分别是机器人和3D打印教室,学生正在上课。每学期学生从第一次进入这个体验中心时就要选择一项自己感兴趣的课程,然后固定在这个功能教室内上课。
(3D打印教室)
旁边机器人教室外的展板上,有这样一张课程介绍的海报,搭建机器人,“通过合理的机械搭建,用模块编程语言编写程序,通过各种传感器采集外界信息,由微型电脑经过处理发出指令控制机器人自动化运行。从而培养孩子的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学生先从基础的机器人套件中熟悉认识每样材料的功用,然后自己动手拼装。执行校长李红介绍,机器人老师是学校外聘的校外机器人培训机构的人员,每周固定来上课。
对机器人课程掌握比较快的学生可以到旁边的3D打印教室学习3D打印。这个教室有10台电脑,可容纳20名学生上课。3月9日上午,谭伟正在这里给学生讲解杯子的立体模型。教室前的课程海报上写着“小小杯子诞生记”。谭伟介绍,这门课程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电脑基础,所以有一定的门槛,是“信息技术课的一种提升拓展”,选择的学生完全是出于兴趣。
体验中心的正中间是一个3D剧场。段帅介绍,学生来到体验中心的两节课先在这里上课标之内的科学课,这里会播放根据科学教材章节而做的3D动画视频,带学生观察书本上的小动物,进入实验的场景,以辅助学生理解学习。段帅打开的教师一体机显示,课程资源涵盖了三到六年级科学课的所有教材。他介绍,课程视频是由学校老师与设备和软件开发商沟通,为学校定制而做的。
(体验中心的3D剧场)
这天上午,3年级的学生在这里上了一节3D打印笔体验课。老师先是给学生分发了一个模型,学生根据模型用打印笔制作出图案。过程中有的学生还连接不好打印笔,有的使用已经比较熟练。制作过程中出现问题时,老师会到学生座位旁手把手指导。
3D剧场北侧的墙上悬挂着学生3D打印笔制作出来的五角星、各式形状的眼镜、椎体的框架等。而南侧的展台上摆放的是各式3D打印机打出的杯子、女士高跟鞋、地球仪,还有萌宠的娃娃造型。段帅告诉芥末堆,因为3D打印机打出一样作品需要的时间过长,不适合在课堂上直接做,老师们想到的办法是每学期各个班级评选出一个建模最好的设计,老师在课下打印出来作为对学生的奖励。
靠近西门的三个功能教室区是创客DIY、虚拟体感体验区和云厨房。创客DIY去年才开设,因为缺乏专门的授课老师和成体系的课程。目前这个教室内的课程只是让学生组装风力驱动小车和小台灯,让学生熟悉基础的电路和木工工具。虚拟体感区的学生在这里需要完成一个探索太空的游戏,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分工协作完成游戏中的任务。
(创客DIY教室里学生正在组装风力驱动小车)
10点左右,四年级五班的这两节大课结束了。学生陆陆续续从机器人、3D打印、DIY创客、虚拟体验区出来。经过3D剧场时,不少学生流连于摆弄展台和墙壁上悬挂的物品,迟迟不愿意到集合处,直到四个教室的老师出面一个个喊才把他们叫走。
(3D剧场门口的辉光球)
学生每学期只能来四次
智慧魔方科技体验中心在2014年建成。谭伟已经在这里上了三年的课程,建成后,各种新技术的引进让他觉得像是站在了一个更大平台,眼界也不再仅仅局限于自己的课堂上。
他教的这门3D打印课的课程完全由学校老师自己设计,“因为现在国内没有现成的教材,我们信息技术老师因为有这种3D建模技术,就降低难度,按年级层次编写课程。”他介绍,三年级的学生就是学习简单的拼接,四年级开始教比较高级的建模方法,六年级就要综合所学建造模型了。
(体验中心的展台上展示的学生设计的3D打印作品)
不过自主开发这类课程也让他感到有一些挑战,因为没有国家层面的课程标准和成体系的课程内容,老师只能按照自己的经验,分层给学生上课,但这是否契合学生的发展规律,谭伟觉得还是缺少“高度”。他希望国家能在这块给予一些课程的支持。
段帅也感受到了某种局限,他负责虚拟体感区,指导学生参与并完成太空游戏的探索。但是这款游戏自2015年设备安装起就一直没有更新过,也没有其他可供选择的游戏项目,他明显感觉到对教学的局限,“我们在跟开发商沟通,看后续什么时候能更新,希望形式能多点。”
(学生正在虚拟体验区进入太空游戏)
摆在老师们面前的一个挑战是,技术更新太快了。段帅坦言,学校设备刚上一两个学期就又面临淘汰,“像虚拟体感,当时上的时候觉得挺好,但是现在VR、AR一上的话,这个就感觉有点(落后)了。”这让老师们感到头疼,技术在快速迭代,但课程研发的速度还跟不上,刚刚摸透上一种技术下的课程方案,下一波的技术又出现。
另外,对于体验中心的老师来说,学生们太多,课时不够,也一定程度导致了课程研发缓慢。执行校长李红介绍,观湖校区有2700多名学生,52个教学班。信息技术和科学课老师每天都要在体验中心上两次大课,从周一到周五排满。即便是这样的排课密度,每个学生每学期也只能来这里上四到五次。学习时间短,跨度长,老师面临不小的教学压力,课程难度和推进进度都需要特别把握好。
回民二小的老师最终还是认为要紧跟技术发展的趋势,让学生多体验,多接触。谭伟觉得技术的不断迭代对老师们是一个挑战,但也是更多的学习机会,对专业能力的提升也是一个很大的促进。他介绍,对于陌生的领域,学校会为老师报学习班,完成学习拿到毕业证书后,还会给予奖励。去年他对人工智能特别感兴趣,去了华东师范大学学习培训。
(体验中心的展台上展示的学生设计的3D打印作品)
STEM教学在公立校已经不仅仅停留在买设备、买课程的阶段了。回民二小的智慧魔方科技体验中心的硬件及软件由教育厅投入配置,现在来看,硬件基本齐全,重点和难点就是结合学校教材开发设计融合课程,真正实现跨学科的STEM教学。
回民二小准备将机器人课程再提升一个层次,开设针对竞赛的课程体系,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创客DIY在开设近一年后,学生基本熟悉完工具,学会安全使用后,后期体验中心的信息技术老师准备与学校美术组、科学课老师合作,设计融合课程,运用多种材料辅助学生创作既有创造性又富美感的作品。
(注:谭伟为化名)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