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平、康远昭父子
家长专职让孩子“在家上学”,本身就是一种创业。
芥末堆 卢楠 4 月 28 日
上世纪九十年代,郑渊洁把小学毕业的郑亚旗领回家,开始“在家上学”。
1993 年,康平之子康远昭在河北衡水出生。13 年后,康远昭上初一,康平做出了和当年的郑渊洁同样的选择,带儿子退学回家。如今,康远昭已经 24 岁,是一名脱口秀演员和喜剧编剧。
谈起郑渊洁,康平认为两人有相似之处,都是“从不上学后开始看书,才开始学习”。虽然有媒体称,郑亚旗的公司年入 1.5 亿,但对于如何评价郑亚旗取得的成就,舆论一直存有争议。
而康平认为,作为普通人在家上学的案例,他和康远昭的经历以及成果,可能更具有代表性。
去学校是更大的冒险
决定在家上学,对康平来说,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是在某个时间点决定的。
在康远昭小时候,康平就开始了对他的早期教育;到 8 岁上学前,康远昭已能够独立阅读。上学后,康平发现学校的学习效率比家里低,他考虑能否把一部分上学时间替换到家中。
他开始了一段“在学校”和“在家”的探索期。所以康远昭的小学是断续完成的,一年级和四年级下学期没上,在校期间也经常请假回家。期间,康平一直在两种状态之间来回比较,“当时是茫然的,不那么清晰,是一种摸索的状态、一个探索的过程。”
探索的结果是,康平发现,无论是“量”还是“质”,在学校学习都远远比不上在家。
首先,应试的指挥棒不给孩子“自然成熟”的时间,为应试进行的大量练习,拖慢了学习进度。康平认为,低水平重复只会摧毁孩子的学习能力,“不往前走,孩子适应了这个节奏,但凡要接触新事物,他总要重复这么多遍才掌握。”
另一个问题,是学校统一的教学进度。孩子或快或慢,很难所有科目都与进度相合。“只要是统一的、一个模子的,就是不好的。”康平的态度很明确。相比之下,在家上学就可以做到“个性化”,根据孩子的成长制定属于他自己的进度。
凭着在家学习的经验和对学校的了解,康平觉得,把孩子丢给学校是更大的冒险。因此,尽管“孩子在学校学习成绩特别好,人缘也特别好,做过班长,老师、同学很喜欢他,他自己也比较开心”,两相比较之下,初一上学期结束后,康平还是决定让康远昭离开学校,开始在家上学。
“我只要创造环境”
康远昭很快适应了在家上学的状态,度过了一段他回忆中最健康、作息最规律的时光,“早睡早起、每天锻炼、好好学习”。
康平对学习内容做了一个总的安排,除了学校的科目,还有阅读、活动、锻炼、旅行等等,确保每项内容在每周都有涉猎。他觉得,无论在家还是学校,主线都是学习,但在家可以做到“广度更广、深度更深、效率更高”。
初中的课程,康远昭主要用教材和教学光盘自学;高中课程,就请大学生做家教。学习科目中,康平最重视英语和数学。康远昭用几个月的时间,集中学完了初中和高中的数学。“思维有连贯性,反而比较轻松。”康远昭说。他还常去旁听大学英语课,几年后在北京,他的英语水平可以直接出演英文原版话剧。
而康平对学习材料的搜集也是不遗余力。光是数学教材,他就买了人教版、北师大版、浙教版、苏教版、科学出版社版五种版本,还有教师用书,对照着用。有的教材会讲解知识点的来龙去脉,适合康远昭自学;有些则适合康平看懂后再教他;还有些是需要上面的例题。“等于是自己拆了又组成一套教材。”康平说。
康平印象中,康远昭从来没有“不想学”的困扰,“他学的肯定是自己喜欢的,不喜欢就选另外的。我保证他不做一件事,就做另一件事。”他认为孩子天生有求知欲、好学,家长不违背就好。
“我这么一想,学习上好像还真的没有什么烦恼。”康远昭对学习的记忆也颇为轻松,除了初一那最后半年。“那半年特别累,”他回忆,几乎每天都要写作业到十一二点,五点钟天不亮就起床,六七点开始上课,“每天做好多套卷子,神经特别紧绷。我想初一就这样了,还得熬六年,好可怕。”而在家里,他学习时觉得会了就往下走,不会就回头再搞懂,“没什么压力”。
“我只要创造环境。我想让他成为什么,就给他创造什么环境。”
康平认为,康远昭能持续学习,是因为他创造了学习型家庭的环境。康家有很多书,但是没有电视,康平在家看书、学习,康远昭也就专注看书、学习。
“我是学习型家长,在这种环境下他只能这样。如果家长在看电视、打麻将,孩子就不会想去学习。我只要创造环境。家里没书,他肯定不看;我家没有电视,他就没有看电视的选择。我想让他成为什么,就给他创造什么环境。”康平说。
康远昭直到 16 岁,家里才有了电脑,20 岁才有了网络。在此之前,需要查资料,他们就去网吧。而在他们查资料时,周围的孩子都在打游戏。康远昭不会被游戏吸引吗?康平这样解释:
“如果你周围的人都住平房,你家住别墅,你会想说,妈妈,我也想住平房、不要住别墅吗?我儿子查资料学习时,是藐视他们打游戏的。因为在接触游戏之前,他已经在阅读中获得了更有深度的乐趣。网瘾的乐趣是浅层次的,阅读的快乐是深刻、持久的,这是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快乐很简单,读的书多会自然而然的快乐。”
康远昭回忆自己小时候确实很少打游戏,只是偶尔去同学家里玩,“因为没有这个习惯吧”。他觉得自己比起别的孩子,要乖一点儿。
玩比学更重要
“学和玩本来就是一回事,或者说,玩比学更重要,很多成就是玩出来的。”康平这样认为。他安排康远昭用很少时间学习学校的科目,半天时间用来运动和玩其他项目。
因为时间安排自由,他们过上了与学校“错峰”的生活。旅行通常被安排在 3 到 6 月的淡季,等寒暑假到处人满为患时,他们就开始学习。“他们的假期是我们的学期,他们的学期我们安排旅行、活动。”康平说。
在衡水,上学时间街上没有一个孩子,康远昭说“感觉孩子都被抓走了”。图书馆、博物馆、公园、植物园……都成了他们独享的资源。虽然没有同龄玩伴 ,但康远昭并不觉得孤独。因为初一上学期结束时,班里同学也大半叫不上名字,“忙得没时间接触”。能离开学校,康远昭的感觉是“可爽了”。
翻看康远昭的微博,魔方、叠杯、戏剧、脱口秀、即兴喜剧,是他日常的几大主题。这些项目你不一定都听说过,但康远昭都玩得很专业。
康平说康远昭一玩起来,就会疯狂地进入那个领域。“玩魔方是整天整天,无时无刻的,只有我觉得烦,他不会。”之前有一则“男生获哈佛全奖录取,30秒玩转魔方考官称赞”的新闻,康远昭说,他的速度要快上一倍。2010 年,康远昭开始玩竞技叠杯。作为一项手部极限运动,竞技叠杯要求以最短时间把杯子按规定动作先叠成金字塔状再还原。2011 年,康远昭创建了中国竞技叠杯代表队,并作为教练带队到新加坡参加了竞技叠杯亚洲锦标赛。
而作为“玩比学更重要”这一观点最好的佐证,康远昭现在的职业,就是他一路玩出来的。“他学的化学、物理、数学,现在也没用到,那才是偏门,基本的知识吸收了融入他的知识体系中就可以了。”康平说,“真正用到的,他的戏剧专业,就是参加工作坊、演出玩出来的。”
社会是大海,学校是小池塘
2007 年,为了更好的教育资源,康平带康远昭搬到了北京。康远昭在一次接受收集时说,来北京是他在“在家上学”的过程中最庆幸的事,因为他后来的爱好、现在从事的工作,都只有在北京才能接触、学习到。
在北京,康远昭在培训机构学过日语和意大利语,加入了魔方和叠杯俱乐部,到博物馆看展览,参加各种讲座、工作坊和沙龙,还常去实验剧场、小剧场看话剧。2011 年前后,康远昭在北大完整旁听了两年课程。其中一门,是 Joseph Graves 的英语戏剧课,康远昭还参演了他执导的英文版音乐剧《我,堂吉诃德》。“我们听的内容和时间,比真正在籍的学生还要多。因为是为需要去学。”康平说。
在康平看来,“家”是一个大的概念,要善于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学习,“社会是大海,学校就是小池塘,被包含在海里。”而在社会化学习的过程中,孩子的半只脚已迈入社会,“他已经在海里游泳了”。
因此,尽管舆论普遍担忧“在家上学”的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康平反而认为,在家上学的孩子最大的优势,恰恰是人际交往能力强。
“他的朋友非常多,来自于他的各种圈子,包括专业戏剧的圈子、魔方这类爱好的圈子。他们一起做事时,交流和沟通非常深入,就会交到质量非常高的朋友。”康平解释,这些朋友属于不同的年龄层次,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更像社会里丰富的人际交往体验。“真正的人际交往能力差,出现在学校里。从幼儿园到大学,都和同龄孩子的交往,往往是这些孩子到社会上人际交往能力差。”
渐渐地,康远昭开始有好多“自己的事儿”,不再需要康平为他安排活动。“2014 年之后,他就完全不知道我在干什么了。”那时,康远昭已经有了一份全职工作。
喜剧编剧,玩出来的工作
“我工作特别早,在我该担心的时候,我就已经有工作了。”
谈起第一份工作,康远昭觉得特别神奇。“我当时就四处玩儿,参加各种工作坊,然后在参加一个工作坊的时候接触到了即兴喜剧。”即兴喜剧是喜剧的一个分支,没有剧本,演员根据现场题目即兴表演。做工作坊的团队业务多、缺人,康远昭就跟着一起上台演出,获得了第一份工作。
后来,这个团队成立公司“鲜榨喜剧”,康远昭签约成为正式员工。他们承接了央视的两档节目《谢天谢地你来啦》和《喜乐街》,为演员做即兴喜剧指导。2013 年,康远昭受邀参加果壳网举办的万有青年烩,讲即兴喜剧,题目是《生活无处不即兴》。同场的还有蒋方舟和脱口秀段子手赖宝。
去年年底,康远昭辞职,成为一名自由职业的演员和编剧,做线下演出、写脱口秀、给综艺节目做编剧和策划,偶尔也会出镜。接受芥末堆收集时,康远昭手上有三档节目在同时推进。
康远昭说,这个圈子,真正能做的人很少,因为国内没有相关专业。他笑称这行里没有正常人,他的经历也不显得特别,“大家都挺奇葩的”。有人学的是机械工程;有人原来做金融,突然跑来做不挣钱的脱口秀;还有十几年的程序员,说不干就不干了。“只要是干这个就都比较特殊,大家都有故事。”
现在回想,康远昭觉得自己有些做喜剧的天份,包括语言和肢体表现力。他从小爱听相声,马三立、马季、刘宝瑞的磁带能听上几十遍上百遍,听完还要模仿,“复刻每一个字眼,每一个节奏段子”。这恰是很好的喜剧训练,“因为喜剧主要是节奏,你背那些字没有用,节奏、轻重、语气,这些比较重要。”
至于编剧能力,就靠自己学习研究,不断打磨上台的能力。康远昭说,很多编剧都是这样出身的,“自己先写,然后上台,再下来改,这样不断写不断修改,慢慢就知道原来段子是这样的。”康远昭给《今晚 80 后脱口秀》写过段子,他说,写段子就是积累素材, 24 小时处于雷达状态。
未来,康远昭计划一直往喜剧方向发展。据他介绍,美国喜剧行业发展比较早,整个行业就是靠即兴喜剧和脱口秀撑起来的。所有人都是通过几十年的单口喜剧闯出来,然后做大节目的编剧;编剧做好,就有机会去演剧,然后有自己的专场。“能演好喜剧的演员都有很好的思维,善于掌握节奏,有各种各样的思路。”康远昭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路子,“因为自身的成长,不管怎样都是有用的”。
他也看好国内喜剧圈的发展环境,有《今晚 80 后脱口秀》《吐槽大会》这类节目,很多人在推动行业的发展;不久前,喜剧文化公司笑果文化刚获得 1.2 亿元 A 轮融资。“只要你在这方面有成绩,然后喜剧圈都认这个,你就有很好的机会。”现阶段,他要做的就是提高自己表演和写作的业务水平。
“在家上学”是家长的创业
之前,在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举办的一次“在家上学”沙龙上,有人提出,家长专职从事“在家上学”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创业。康平很认同这一说法。
康平高中毕业后参军,退伍后成为一名普通职工。为了支持康远昭在家上学,他辞掉工作,成为全职爸爸。经济上,康平选择省吃俭用,有时家里会支持一些。
在北大那两年,康平和康远昭住的是北大附近租给考研学生的床位。他们早晨八点出门上课,没课时就参加活动或在教室和图书馆上自习,吃饭就在食堂,晚上回去就是睡觉。“我们在北京没有生活,就是学习。很简单,那时是学习的阶段。”康平说。康远昭觉得当时还好,因为也没什么想花钱的地方,就是读书、学习、四处玩一玩,“但现在让我回去,我肯定受不了。”
康平卖了在衡水的房子,但是他很开心、很有成就感,“因为我培养出了一个可以自己买房的孩子,我不需要在家买两套房,自己一套、给孩子准备一套”。
“在家上学冒险,在学校上学也是冒险,人生本来也就是冒险。”
康平当初的选择,遭到过很多人的反对。有些人替他担心,恶劣点的会说他是奇葩、拿孩子当实验,太不负责。
康平认为,他和其他父母一样在为孩子选择更好的未来。只不过他的选择范围更广,不只限于公立、私立还是国际学校,而是可以在上学、不上学里选择。而这触碰到了某些人的价值观,“他们觉得你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选择,超出这个范围就是冒险、不负责,这只是他们目光太短浅了。”康平说,“在家上学冒险,在学校上学也是冒险,人生本来也就是冒险。”
不过康平也承认,他心中一直有忐忑,直到最近才消失。“我们有方向,就是漫长。虽然不知道从事的行业,但是能看到未来。结果是出乎意料的好。”康平说,与河北保守的环境相比,在北京得到的认同、评价和鼓励,也是他们能坚持下去的动力之一。
康远昭说,偶尔他会感觉到父亲压力很大,会因为一些“特别无所谓的小事”着急。“他承担的压力要比我大,要是我肯定干不出他那样的事儿,因为真的挺麻烦、挺累、挺多牺牲的。在家上学是一个很难的事儿,他要提供足够多的支持和资源,还要付出很多努力还有心思。”
“世上没有完美的爸妈,只有学习的爸妈和不愿意学习的爸妈。 ”
为了康远昭,康平读了很多教育学、心理学的书。慢慢他发现,最初为了儿子进行的学习,却令自己获得了成长。现在,康远昭已经搬出去住,有了自己的工作和独立的生活。闲下来的康平开始开班教围棋课,依然读书、去北大听课、去博物馆看展览。他的朋友圈里常会分享最近读的书,和在各处看展览的照片。
谈到媒体报道的“在家上学”失败的案例,康平承认在家上学失败率高达 98%,自己的案例很难普及。“那些家长都没有学习,他们至少应咨询、学习、读书、 多听,他们没有心思学,就随大流。”
康平说康远昭也有过叛逆期,烈度不高。但是康平认为既然有对抗,就说明他的做法有缺憾,但世上没有完美的爸妈,只有学习的爸妈和不愿意学习的爸妈。
即使是现在,康平还是会为自己过去做错的事向康远昭道歉。比如在有些事上不够理解他、限制他。“认为我是爸爸就是我对,你是孩子你就是错的,这也是家长的普遍观念。”康平说,后来他通过学习,改变了这种观念,所以向儿子道歉。康远昭则表示自己忘性比较大,真的都不记得了;父亲过来道歉,他就敷衍地“原谅”一下。
康平赞同“父母皆祸害”的说法,他强调不是“有的”父母,而是“所有”父母都是祸害。“父母祸害孩子,是天生的。越爱孩子越是祸害。”他举了武志红的《为何家会伤人》,还有《中毒的父母》这些书,都是谈父母对孩子的“祸害”。
他向康远昭强调,自己以后还是可能说他,会让他穿秋裤,但是他可以不听,“别当回事,也就不会再伤到孩子”。 他告诉康远昭:“我爱你是我的骄傲,以后还会不停祸害你,但尽量不伤害你,尽量少让你穿秋裤,少评判你的决定,相信你的决定,更愿意让你决定。”
在家上学,是一个全职的职业。
康远昭认为,如果要选择在家上学,家长就要准备好放弃一切,还要很懂教育。“这是一个全职的职业。你不能让你的家教比你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还长,那就换成是他在教孩子了。你要去影响他、教育他;他做错事的时候,你要纠正他。”
而对于康远昭来说,他还不敢想象自己将来有了孩子要怎么养、怎么教。这对 24 岁的他来说,还是一份令人望而生畏的沉重责任,意味着数不清的心血和付出:
“有些年轻人对教育没概念,觉得生孩子喂养大就行了。但我在我爸的教育下,知道有些事是不对的,但我不知道怎样做是对的。我觉得时刻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还是挺累的,很耗费心力。”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