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
芥末堆 吉吉 4 月 20 日
今日,WE+ 2017 智绘互联校园新生态峰会在南京举行,会上,围绕眼下备受关注的双一流建设,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做了题为“高校的信息化发展与双一流建设”的报告。在他看来,双一流的建设一定要要适应时代的发展。
“ 30 年来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李志民回忆,30 年前,高校基本上是在一个封闭的校园环境下开展以教学为主的教育活动,但现在大学校园的开放使高校真正从经济社会的边缘走向中心。在他看来,30 多年间,高等教育在环境、条件、结构、成分、主体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对高等教育的办学和育人的思想、教育理念、管理方式等等提出了严峻挑战。
那么未来 30 年高等教育的路应该怎么走?李志民回答:“国家提出的双一流建设,设定了未来 30 年我们高等教育的目标。国家将鼓励和支持不同类型的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差别化发展,总体规划,分级支持,每五年一个周期,2016 年开始新一轮建设,与国家五年建设规划同步实施。一直规划到本世纪中叶,基本上勾勒出了国家对未来 30 年高等教育的规划:明确了高校差别化发展导向,既适度发展综合性大学,也支持鼓励发展小而精、 有专业特色的学校,实行分类推进。”
>> 基础
关于双一流的具体建设,李志民认为,要以学科为基础。什么叫一流学科?他提出了两个重要标志:一是拥有一流的科研、产出一流学术成果;一是拥有一流的教学、培养出一流的人才。而一流科研和一流教学都要依靠一流的学者队伍。
“在培养人才方面,方案里也有相应的章节来规定,对于学校而言,既要有充足而灵活的经费, 又要有有效的管理体制机制;对于大学教师而言,要‘一岗双责’,既要以良好的科研成果提高教学质量, 又要用高质量的教学提升科研水平。”在他看来,不要争论是科研重要,还是教学重要,要求教师一岗双责,是时代提出的要求。
>> 核心任务
双一流以打造中国特色为核心任务。
李志民认为,随着对学科特色重视与发展,高等教育必将迎来一个全新的多样化发展阶段,未来将会呈现出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中国特色。
“我国高校因发展层次、类型不同,各类高校的基础条件和科研水平各不相同。”他坦言,这在客观上要求各高校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中,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本校特色和发展条件,适度参考国际上同类大学先进的办学经验,在不同方向与不同学科专业上,以特色胜出,逐步提升国际影响力。
“不是喊口号就行,要从概念上逐步提升国际影响力。”他说。
>> 终极目标
李志民提出,双一流要以服务国家战略为终极目标。在他看来,双一流建设具体有三个目标。
“我们要建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大国迈向强国地位相称的世界级大学 。”李志民表示,不仅仅是教育界的事情,是我们国家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样一个进程,要求我们有世界级的大学。此外,双一流建设要紧密结合国家人才战略,充分重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发展。
“同时,高等教育还要发挥引领作用,它的前瞻性,包括人才储备,包括国民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他说。
信息技术如何支撑双一流建设
人类文明先后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在李志民眼里,社会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不同的社会阶段,对应着不同的教育形态。
农业社会的教育要素和教育实施主要集中在教师个人身上,师傅带徒弟,名师出高徒,特点是规模小,没有标准,有个性化。
工业社会的教育要素和教育实施主要集中在学校,学生和家长追逐名校,全社会都是名校情结,特点是有一定的规模,有标准化,但教育没有针对性,不能个性化,而如今的大学,就适应了工业社会的特点。
信息社会的教育要素将集中在网络平台上,教育实施将以个人选择为主,真正实现教育公平,真正实现个性化学习,特点是大规模、灵活性、个性化都能够实现。
李志民认为,信息技术的进步带来新技术、新设备、新模式的探索和涌现,从而推动了传统教育理念、模式与方法的变革,也推动学习方式和形态的转变。 这种变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学习模式发生变化。在互联网 + 时代的屏幕化和碎片化特征下人们的学习模式也呈现屏幕化和碎片化发展学习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选择性和自主性更强。
教学方式随之转变。学习者的学习模式发生改变,教学方式从传统的单向知识的传授向“影响式”和“互动式”教育转变。
学校形态发生变化。翻转课堂、可汗学院、MOOC、云端学校等的出现,导致现有的师生关系、管理模式、教学方式的改变,进而重构学校的存在方式
如何面对这样的变革?“首先我认为是观念的转变,以开放的思想,开放的形态迎接改变。如今的95后大学生已经与网络共生的一代,是地地道道的互联网原居民,他们可以熟练地借助网络生活,本能地通过屏幕学习。而 50 后、60 后的人的习惯是书本学习。观念的差异很难短时间内弥补,所以说我们,特别是家长,教育管理者要想想,学生跟我们的政策和教育的习惯、传统有着巨大差别,所以说互联网 + 教育的影响,不能小看。”李志民说。
与此同时,最重要的是机制的转变,他认为要从政策上、机制层面上尽快应对新的挑战。如果学生不能自由选择修学科目和讲课教师,如果学分不能互认,学位不能等价衔接,互联网+教育很难发挥其最大效益。他表示:“我们需要尽快研究制定教学资源的上网认证标准,要针对经过认证的教学类资源制定网上学习效果评价标准,要制定课程微证书发放办法等等。”
“我们要有新的观念,新的技术和新的管理模式,才能拥抱互联网+教育的新时代 。”李志民如是说。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