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涛在做《中国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与STEM》的分享
芥末堆 小筱 7月27日
在7月17日西交利物浦大学举行的2017年STEM科学节高峰论坛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特聘教授李涛发表了题为《中国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与STEM》的演讲,从“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跨学科”“基于什么样的知识变革““超越城乡和阶层不平等的尝试”三个角度分享了自己对STEM的看法。
“就像谈恋爱一样,对于一种新鲜事物,我们不该急着去信仰,应该保持冷静并时刻反思”。在李涛看来,STEM教育是一种潮流,但不能急于信仰。站在文化转型的角度,李涛对STEM进行了社会学的思考。
STEM究竟在何种意义上跨学科?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科经历了跨学科、分类主义时代和学科精细的时代。伴随学科分类的知识社会学的演变,李涛认为“我们开始需要寻找回归生命存在的教育”。那么,这样的教育形态是否就是STEM的一种方式?
相比传统课堂来说,STEM有多学科交叉、师生关系重构、基于相互实践的讲授等优势,二者的区别在许多人的思维里已经根深蒂固。但在李涛看来,这样的刻板印象值得反思和质疑。
当跨学科和交叉研究成为一种新的时尚的时候,STEM究竟在何种意义上跨学科?李涛认为:“我们总是有自己的中心情节,学数学一定以数学为中心,物理化学也如此。在机械整合与有机整合的课程设计上,STEM如何打造有机的设计,达成数学,工程,艺术等学科的有机的整合,可能是跨学科需要考虑的问题。”
在李涛看来,STEM教育提倡的是项目制的学习,主张面向未知和未来。把想象力付诸于实践,基于合作意义上的互动,达至于社会团结和整合才是现代学习和传统学习的根本性突破。
“真正的STEM表面上看是理工科的思维逻辑,但在传统的理工科训练的基础上加上了人文社会科学的温度,使教育从传统的知识管束变为共同成长,使人成为群体生活中的综合性个体”李涛认为这是STEM的真实目的。
教育脱节与知识变革
中国的基础教育存在一个明显的现象:学习好却难以成为大师?原因何在?
李涛指出,在基础教育阶段,学习好并不意味着创新能力强,而是复制能力和接受性能力特别强。到了大学以后,特别到了研究生阶段,创新性的重要性逐渐突出,但创新能力的缺乏导致老师们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改变学生的知识结构。
事实上,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脱节的现象一直存在。李涛认为,中国的教育多数时候是通过了演绎法。但学术研究中,大量的研究是通过归纳的,即通过个体一步一步提出假设,然后对这种假设进行分析的过程。而演绎和归纳恰恰是完全相反的思维过程。
李涛认为:“真正的知识是来自于个体面对知识的亲密体验,而非传统教育所提供的获得式教育“。
学校一面是天使,一面是魔鬼
很多时候,当我们问一个农民工或者是一个底层的人士,为什么这样子呢?他会说因为成绩不好没有上过大学,所以获得这样的职位,获得这样的阶层是合理的。李涛认为这恰恰是学习的一种“分层”的功能使得社会整合达成,在他看来:“学校一面是天使,一面是魔鬼”。
“STEM教育带来的将是智力训练的不平等。设计东西的人越来越聪明,我们越来越笨"。
由于多年来从事农村教育发展研究,李涛对于城乡教育不平等有着深刻的认识。但李涛认为,教育科技所带来的不平等与社会结构性的不公平制造的城乡差距不同。学校原本是社会分层的孵化工厂,但教育技术变革之下,许多学富五车的教授成了现代的文盲,他们的知识变成一种符号性知识,数字鸿沟带来了新的生活困难。年龄小、掌握新技术的教师反而在技术红利下生活的更美好。
因此,李涛认为,STEM是一种超越城乡和阶层不平等的尝试。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