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卫东正在上课的课堂)
芥末堆 宁宁 9月29日
9月22日,东莞厚街道明外国语学校老师潘卫东给学生上了一堂关于二次函数图像的数学课。上课铃响后,潘卫东没有让学生翻开课本,而是先把班里的学生进行分组。
一阵躁动之后,近四十名学生被分成了6组。随后,学生之间开始讨论自己提前预习好的导学案习题。黑板上是潘卫东提前写下的“学习目标”:能用描点法画出函数图像;能说出函数图像的性质;能说出平移的规律。
熟悉翻转课堂的人看到这种课堂场景或许一点也不感到陌生。学生提前预习,课堂讨论预习中遗留的问题,没解决的问题当堂提出,由会的同学上前解答。老师全程变成一个配角,只在适当的时候出现,插上一两句。
与翻转课堂一同出现的,还有各种微课和课堂教学软件对老师的辅助与支持。 在北师大教育学部教育技术学院主办、洋葱数学协办的首届HOPE卓越教师大会上,203名公立校老师就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借助信息化产品进行课堂的翻转展开讨论。在这203位老师中,有所在学校已经大范围推行翻转课堂的,也有学校里只有两三位老师自己摸索的。尽管经验程度不同,但关注的问题都极为相似,怎么用好微课资源,怎么重新设计课堂。
被用起来的信息化产品促使老师重新思考自己的角色。
重新设计课堂
当潘卫东的课堂进行到讲解二次函数平移规律的时候,课堂的热度陡然上升。
一名女生通过找顶点,画图像的方式解析完,另一组一男生蹭地站起来说,“我有更好的办法。”他径直走上讲台,拿起粉笔开始列出一串串公式,边写边讲,激动处,因用力过大甚至摁断了粉笔。最后一笔写完,他重重地点了下黑板。一种笃定的气势向讲台下蔓延。
坐在最后面听课的一位年长的数学老师最先鼓起了掌。鼓掌的同时,这位数学老师对着旁边的老师窃窃私语:最好的课堂就是能激发学生的这种思考力。
这是所有老师最乐于见到的课堂效果,通过自主讨论,学生们一个又一个新奇的点子被激发出来,并得以展示。翻转课堂最吸引老师的地方也在于此,激发学生的动力。
要达到这样的课堂效果,对老师的考验是显而易见的,它需要老师重构课堂。前提是,老师有一部分精力已经被解放出来。
郑州八中的甘铁权说,他们学校从2014年就开始要求所有老师的公开课必须采用翻转课堂模式。那时,作为预习材料的微课视频还是老师自己录制,有时制作一个视频需要八九个小时。“因为白天要正常上课,还要带班,有好几次做视频熬夜到凌晨三四点。”
视频制作的时间成本太大,决定了老师不可能将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常态化运用在课堂中,这也导致现成的与教材知识点完全匹配的微课资源受到老师们的青睐。后来,甘铁权找到了比较满意的课程资源,“节省了很多时间”。
他在课堂上很少再自己讲,大部分精力花在课程设计上。“因为用了翻转课堂之后,整个课堂与以前不一样了,那些基础的知识视频里已经讲了,而且形象幽默。”甘铁权会思考课堂设计怎么一步步导向更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展示,质疑再总结,他最后点拨。“这种教学方式,学生的参与度比传统课堂高多了。”
如何保证学生预习效果?
不过,和自己制作的视频相比,校外的课程资源也让甘铁权觉得有些缺陷,比如在自己制作的视频中,讲到某一个知识点时,他可以预设问题,抛出疑问,与之后自己的课堂对接。另外,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理念,现成的视频是不是符合自己的教学习惯和理念,也是老师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但绝对的个性化,没有人能够做到,也没有任何一个产品能够满足所有老师的需求。甘铁权明白这一点,所以他很强调对课堂的设计。新疆的李淑梅也认为,校外的资源中,能够完全适用老师课堂的可能只有30%。那些不匹配的部分正是需要老师去补充和完善,是老师的创造力所在。
从使用近一年的体验来看,甘铁权觉得,现有的课程资源已经大大减轻了他的负担。真正困扰他的问题是,学生自己看视频预习时的自主性如何保证?这也是很多老师共同的困扰。
汪丽是河南新乡市第十中学的老师,一开始她让学生自己回家看微课视频,提前预习,第二天学生反馈说视频很有趣,但当她检测视频中的内容时,学生们显得并不熟悉。
教学中有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摆在老师面前,对于成绩中等偏下的学生,自学能力本身就偏弱,能不能认真看完视频,看完视频能不能完全消化里面的知识点?
甘铁权想到的办法是,让学生写微视频记录本,看着视频总结知识点和自己疑惑的地方,然后交给他检查。“这是万不得已的手段,不然你说怎么监控他有没有看”
汪丽的解决方法是,根据学生的能力层次设计不同的任务单,学生看完视频后需要完成任务单上的要求,以任务驱动的方式督促学生自主学习。
资源选择:给老师选择权
贵州省雷山县第二中学的文正东是学校副校长,本来他已经不需要带课了。但接触了初中数学微课资源后,他决定自己带课,尝试利用微课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之后再在学校老师中推广。
这次参加教师大会,他想了解更多优质课程和软件资源。微课资源的使用让他尝到了“甜头”,除了能减轻他教课的负担,学生状态的改变也让他惊讶。即便是在县城中学,文正东也越来越感受到教育信息化的趋势,教室里通了网络,电子白板也都有。他感受到“以前的教学方法过时了”,但囿于教师的技术局限,没办法自己制作微课。
以前文正东也接触过很多老师“晒课”比赛的视频资源,但一节微课45分钟或者一个小时,学生没有耐心看完。因此,可用的地方并不多。网上的名师课程也只有和他教学方法相近的才便于使用。
有了能够与教材同步匹配的微课资源,文正东还想找一些能与教材例题和练习题吻合的讲解视频,课堂上可以随堂测试、即时反馈的测试系统。思路和理念转变之后,老师们对产品的需求变得更加强烈。
顺德三洲学校的陈晴峰从事微课研究已经五年。四年前,他开始用微课视频和翻转课堂模式在初中数学中开展学生个性化学习研究,尝试使用过很多产品和平台。9月23日上午,在他的工作坊课上,有老师提出了一个其他老师都很关心的问题——怎么选择产品和工具?
几年来,陈晴峰总结的经验是,要选择那些给老师选择权的产品。那些要求老师严格按照程序一步步做的产品,会让老师成为产品的奴隶,失去课堂的自主性。“教育怎么能按照程序走,教育是艺术,老师想怎么用资源就怎么用,自由度很重要。”
此外,陈晴峰认为,给选择也不是盲目给,比如题库。老师需要的不是题海,而是一线老师精选的题,是足够优质的资源。
最初没有平板时,陈晴峰利用电脑房开展翻转课堂。因为是在寄宿制学校,这一方法得以落地。晚上7点,他会带学生集体到机房看自己录制的慕课;7点半,再集体带回到教室,做任务单。现在他的学校有12个平板班,新教学方式渗透到更多学科和学段。
有老师困惑,问他怎么避免学生拿着平板上网看其他东西。定制桌面、加密码、安装防火墙,只有学习时才能调取软件。这么做似乎已经密不透风了,但甘铁权所在的郑州八中曾失败过,学校和三星定制的平板,装有防火墙,但很快就被学生破解了。
陈晴峰觉得最有效的方式是管理好设备,平板由专人统一管理,统一充电,课上使用时再拿出来,每次用时都要给学生任务。不过他也提醒,“要有心理准备,不可能百分之百保证学生都在学习。”
发掘和培养数字老师
从一个老师到一群老师,从一个学科到多个学科,要大范围改变学校传统课堂并不容易。有的学校有一两名老师积极进行尝试,但因得不到校领导的支持没办法施展;有的校领导重视,但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不在意,学校想要采购的产品得不到资金支持;还有一部分老师已经被参差不齐的教育信息化产品折腾得疲惫不堪。
但无论阻碍多大,趋势正如文正东感受到的那样,信息化技术对教育已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变化将会继续下去。今年2月,教育部印发《2017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简称“要点”),就今年的教育信息化工作提出8个目标,其中硬件方面,接入带宽10M以上的中小学比例达到70%,多媒体教室占普通教室比例达到80%,普通教室全部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学校比例达到60%;课程资源方面,组织开发 266学时的农村中小学教学资源,免费播发使用。270万名教师参加“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晒课”,征集年度“优课”2万堂。
《要点》明确提出,深入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随着硬件的普及范围越来越广,老师们对优质资源的需求也将会越来越明显。同样,对老师们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教育信息化专业委员会项目主任罗志刚认为,现在信息技术与教学还是两张皮,以前是懂技术的人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只注重教老师怎么操作软件,但老师们仍然不会结合教学使用。
“现在我们转变思路,开始发掘和培养数字老师,从教研中的学科带头人入手,以教学为主,技术落到学科教学中。”罗志刚说,先将学科带头人中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比较好的老师筛选出来,由他们带动其他老师,最终促进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注:李淑梅为化名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