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wallhaven
今天,Penni为大家带来“80后仍旧感性的姐姐”莦舍的故事,她来自辽宁省大连市,与昨天分享人——不知不觉做了教师的艾丽丝胡不同,她心里一直有一颗走向教育的启明星。
她说:
简单讲,我的受教经历就是:幼年成教于家庭变故,青年成教于社会洗礼,中年成教于心灵感动。
对我来说,家庭变故带来的除了早熟和敏感,最重要的是让我阴差阳错地成了“教师之家”的一员,姑母为人师表的言谈举止,给我植入了影响我一生的“教师基因”。
无奈,我既不是学霸,也不是学渣,没走上常规的教师就业路,我也遵循着内心的感觉,一路“曲线救国”——没有条件留学,我就努力从事留学工作,学习知识,提供服务,从别人的前途中照亮自己的梦想。随着留学由单一申请的拼杀转至语言、素质、特长的多维角逐,我又开始深入国际项目,想要看到更多孩子了解自己、强大自己、放飞自己。直至今天,我又随着科技的洪流跨进互联网教育,迷茫地适应着技术变革和传统教育之间的碰撞,寻求心灵深处的悸动……
将近10年了,不论如何兜转,我终究离不开“教育”两个字,脱不下“老师”的身份,放不下对孩子的惦念和家长的寄托。
人到中年,我开始经常性地检视自己。我发现,在乐观陪伴学生、家长的同时,自己也越发焦虑,循环往复。我努力分辨,这是因为年龄的特性还是工作的自然阶段。过程中却忽然觉得,教育,不管形式渠道怎样,从来都不是形式的问题。只要发自内心地爱孩子、理解家长,形式又有什么关系?
所以,我希望,不管社会怎么进步,科技怎么发展,形式怎样颠覆万千,做教育都不要忽略形式后面,孩子们那一颗颗渴望被关注、被理解、被爱的灵魂。毕竟,我们做的一切不是为了谁眼中的成功,而是为了孩子们能真正获得幸福。
听完莦舍的故事,你有什么想说吗?你关于教育的故事和观点是什么?
欢迎邮件至 lei.peng@jmdedu.com 或打开收集入口投递给我们,一起传递教育的温度。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