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这种教育落后美国至少100年,但它顺应了孩子最自然的学习方式

作者:孙康宁 发布时间:

这种教育落后美国至少100年,但它顺应了孩子最自然的学习方式

作者:孙康宁 发布时间:

摘要:儿童博物馆注重的不是艺术技能,而是思维方式。

一百多年前,美国教育者提出“儿童博物馆”概念,让孩子在博物馆中进行启发式教育。现在博物馆已经成为美国“儿童最重要和最值得信赖的器物信息资源之一”,但在中国却极为稀缺。张旎哥毕业于伦比亚大学教育学硕士,读书期间,她发现美国教育资源非常丰富,下决心放弃博士学位,将这一理念带回中国。她告诉外滩君,博物馆教育不是简单的线性思维。其中包含系统思维、艺术思维、国际思维等。它给学校教育提供资源,并结合校内课程,实现互通,真正提高学生的“软性”实力。

在美国,博物馆被视为“儿童最重要的教育资源之一和最值得信赖的器物信息资源之一”。在美国的许多博物馆里,都有专门为不同年龄儿童设置的展览区,还有相关的艺术课程,馆员与教师之间形成了非常紧密和和谐的关系,为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搭建了良好平台。

就教育的专业性来说,博物馆当然比不了学校,从幼儿园到大学是人类社会日益完善的教育的制度性安排。但是博物馆教育与学习有自己的特点和不可替代之处。美国博物馆的先驱古德曾经指出,学校、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机构都建立在一个共同的基础之上,那就是监督学习和扩展知识。

在博物馆教育中,有一种特殊的存在——儿童博物馆。“儿童博物馆”的概念起源于美国。从它诞生的那一刻,人们就开始询问:“什么是儿童博物馆?”美国博物馆协会定义:一个以服务儿童的需求以及兴趣为使命的机构。机构空间的展览及活动都是以鼓励学习、激励好奇为出发点,那么它便是一个儿童博物馆。

其实,儿童博物馆是一种在一百年前就有的教育形式,发展至今,全世界有20多个国家建立了儿童博物馆,仅仅美国就有400多家,正在新建有70多家,很多城市都把儿童博物馆作为城市的重点改造项目。

在中国,儿童博物馆在近十年来才逐渐开始发展。2010年,中国第一家具有美国儿童博物馆教育理念的儿童科技馆——豆豆家科技馆正式开业了。馆内设有攀爬运动区、综合知识区、水利工程区、探索发现区、艺术创作区等展区,每个展区的展位都是根据不同儿童的成长需要而设计,并将最新的多媒体技术融入互动展项。2012年,豆豆家科技馆取得美国儿童博物馆协会颁布的“最佳实践奖”。这是当年仅有一个获奖的美国以外的儿童博物馆。

这家儿童博物馆,是由张旎从美国“带回”中国的。她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教育学硕士,为了把美国的儿童博物馆带回中国,她暂时放弃攻读博士学位,毅然回国创业。她告诉外滩君,这个念头的出现是因为美国的教育资源实在“太丰富了”,而中国孩子却无法享受到这种资源。

微信图片_20171113074548.jpg

张旎老师

现在,豆豆家团队已经合并入了在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成立的中国儿童博物馆研究中心,并在北京成功落地了第一个公益儿童博物馆——2015年开放的中国儿童中心的老牛儿童探索馆。

这也是目前中国唯一一家与国际儿童博物馆教育理念接轨的场馆。去年,老牛儿童探索馆“火了”, 由于场馆面积有限,每场只能招待大概400个家庭,自进入暑假以来,场馆九点半开门前两小时就会有家长去门口排队买票。

对于儿童博物馆目前在中国所取得的成绩,张旎觉得还远远不够,因为和美国的差距至少有100年。但是,儿童博物馆在中国的发展前景绝对是“一片大好”。对此,她也和外滩君聊了聊儿童博物馆的那些事儿。

艺术思维是打通所有学科的万能胶

其实,儿童博物馆是一场起源于一百多年前的变革。当时,美国的一批教育者和教育家认为在学校的固定教室不符合孩子的教育需要,因此需要改革和创新。传统学校里面有固定的上课时间和教材,而孩子其实时刻都处于学习的状态,是在发散式地学习周围所有的东西。因此,学校的这种组织形式并不适合孩子自身的学习方式。

而儿童博物馆就能让孩子在这种环境氛围下随时随地学习,对孩子进行启发式的教育。“应该说是给学校教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资源,孩子在学校之外可以有另外一个环境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再跟学校联合,给学校提供很多的课程或者活动,它的理念会互相渗透,两者配合就是最好的一个结果。”

张旎认为,儿童博物馆和一般博物馆、科技馆相比,最大的特点在于有动手体验动脑学习的过程,而这和我们在学校里的学习也有所不同:“我们过去的教育培养的是我们的记忆能力,条件反射式的一些思维方式,比如我们考试时看到一个问题就回答出正确答案。”但是,世界的快速发展让我们对孩子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因为这些记忆能力现在都能被机器取代,因此,我们需要去开发那些机器没有的人脑独有的复杂功能。

怎么能让孩子深入思考问题?让他对事物的观察很细致,而不是浮于表面?怎样能让孩子跨学科的去思考?这种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是儿童博物馆的重心之一。这其中包括系统思维、艺术思维、国际思维等等,这是更开放的一种思维,而不是简单的线性思维。

微信图片_20171113074752.jpg

张旎向外滩君举例介绍了儿童博物馆的重头戏——艺术教育。和我们一般学校的美术课音乐课不同,儿童博物馆注重的不是艺术技能,而是思维方式。

在儿童博物馆里,老师会给孩子们提供一些材料或者主题,让孩子有艺术创作的机会。每一个展馆都会有一个这样的空间,内容都由专业的老师来做设计,每一段时间都会更换新的内容。过程中并不要求孩子必须做出什么具体的东西,而是让他去自由地创作和表达。

这其实是在鼓励孩子自己去创作去思考,思考的过程特别重要,我为什么要把一个东西画在这儿,或者为什么要用这个材料做这件事情,这里面孩子的思考不是随机的,只是大人可能看不见。但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做到去观察和挖掘,这才是真正的学习或者收获。

另外,艺术作品可以用来打通各个学科的学习,包括社会学、历史学、科学等等。这是由于艺术作品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包含了作者的思考过程。

“怎么把这种思考和看问题的角度拿来去进行各个学科的学习,我们会有很多艺术思维的框架和讨论的方式,让孩子去深度思考一个艺术作品,而不是说我们来讲解这个艺术作品是谁在哪个年代做的。不是去讲作者本身要表达什么,而是我们看的时候自己在思考什么。”

微信图片_20171113074835.jpg

孩子的这些软技能,

不趁小培养就晚了

目前,老牛儿童博物馆针对的是7岁以下的孩子。张旎认为,在孩子的这个阶段是培养“软技能”的黄金阶段。张旎老师告诉外滩君,软技能是学习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情绪管控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等等,只有在低龄阶段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他才能对学习有热情,真正适应后来的长期学习。

这些能力在孩子年龄尚小的时候其实早有体现。张旎老师说,“我们的展品都是开放的,没有特别多的说明。一些幼儿园集体组织来展馆参观的时候,有的孩子面对展品直接上手就玩,即使不会玩也会自己研究或者找小伙伴一起讨论;而有些孩子面对展品无从下手,选择直接向老师询问。”这些孩子的思维方式已经产生了差别,因此,在低龄阶段就学会让孩子自己动手和动脑就尤为重要。

儿童博物馆里的内容都是跨学科的,例如一个模拟超市的展项,孩子可以进行角色扮演体会社会生活,这其中融合了数学能力、沟通能力、动手能力等等。

曾经有一个孩子给张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曾经有个小男孩在超市里扮演收营员,有个女孩采购了一大筐东西过来要结账,小男孩需要把每个东西都扫描一下。但是小女孩的爸爸一直很急地催她回家,而小女孩还没有结完账,不肯走。小男孩观察到了这个过程,发现了小女孩和爸爸之间的矛盾,他这时候把小女孩的购物车拿过来,拿了其中一个东西扫了一下,然后跟她说你可以走了。我觉得他其实非常聪明,懂得变通,解决了这个矛盾,这其中就体现了他的创造力。而我们的家长可能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

你真的知道该怎么陪孩子玩吗?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的陪伴非常重要。但是,陪伴的“质量”更重要。“家长不一定每时每刻陪着孩子,但是需要至少有一段高质量的陪伴。跟孩子在一起时更多的是要去启发他,带他去看到他可能看不到的东西,或者想一个他想不到的问题。这更多的是在日常的交流中,全身心的关注孩子在想什么,而不是你要他做什么。”

儿童博物馆里配备了一些家长指南,来教家长怎么陪着孩子玩。在学着和孩子互动的过程中,许多家长也慢慢发生了改变。“成年人的行为模式是很难改变的,我们对家长的影响一个是在于环境,另一个是在场馆老师的行为示范上,还有一些工作坊或者交流的方式,这是一个柔软的过程。”

微信图片_20171113075002.jpg

比如,张旎曾经见到的一个展项“艺术与自然”,就起到了亲子互动的效果。“展项里把自然界的很多的东西跟艺术创作联系在一起,比如人类从自然界吸取艺术灵感来建成的建筑造型。然后用一些自然界的东西,比如说贝壳和海螺之类的海洋生物做了一个展柜,能让孩子动手去摸。同时又有问题给家长,让家长思考它是怎么激发设计师的创意的,并且跟孩子去互动,让孩子猜测这个是从哪来的、怎么来的,孩子就可以开始思考,并且和大人对话了。”

张旎认为这个设计好的原因是它给了家长一个提示,让家长陪着孩子玩,而不是让孩子没有方向地玩耍。同时也给了家长一个学习的机会,让家长知道该怎么与孩子对话和互动。“这相当于给家长做了一个简单的培训,把艺术教育融入亲子互动中。”

儿童博物馆教育·在中国

说起老牛儿童博物馆,张旎的自豪溢于言表。“场馆展项的选择依据多元智能理论设计,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够找到适合的学习内容和空间,按照自己的方法和节奏去学习。除此之外,在空间布局、色彩设计、材料选择等方面,我们都极力从儿童的角度去思考,力图为他们营造最适宜的学习环境。”

其中有一个张旎非常喜欢的攀爬类项目,叫lucky climber,它是由一个美国知名艺术家专门设计创作的,也是美国许多儿童博物馆里都会用到的设计。

“他在做攀爬的时候从艺术的角度设计,每个攀爬的设计都不一样。在设计我们的攀爬架时刚好是春天,他看到家门口的樱花开了,特别美,就从樱花里面提取了很多颜色,把攀爬做成了叶子和花瓣的样子。当时我还不觉得有什么特别之处,后来孩子们开始上去爬的时候,他们都开始想象自己是毛毛虫或者蝴蝶,这是我的家,开始编故事。这时我就知道它对于孩子会有很多的启发,孩子会融入环境,它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运动而已,他把运动和想象力融合在一起,这是我没有想象到的效果。”

“如果孩子们碰到的是一个很普通的钢铁攀爬,那么他们不一定能编出故事来。但lucky climber给了孩子们艺术的氛围和引导,启发了想象力。”

微信图片_20171113075203.jpg

在老牛儿童博物馆之后,张旎又参与建造了呼和浩特市儿童探索博物馆。这是一个还未开放的儿童博物馆,它在引入美国的儿童博物馆的概念上,又增加了中国文化元素的融合。“中国每个城市的文化、特色、历史都不一样,这些都是特别宝贵的资源,应该要放到每个城市的儿童博物馆里去。虽然孩子们能去各地的历史博物馆或者美术馆参观,但他们都是被动的,不能动手,所以收获很小。”

加入了中国特色的元素后,儿童博物馆起到了一个新的作用——文化传承。“我们在各个城市做策划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把这个城市最核心的历史文化元素用进去,让这个城市的孩子能够引以为豪。比如内蒙的博物馆,有很多蒙元文化的元素,我们把内蒙的地貌文化全部融入在场馆中。孩子的生长环境是特别独特的东西,这是培养孩子的自信的一个重要环节。”

呼和浩特市儿童探索博物馆预计会在明年正式开放。虽然儿童博物馆的概念已经被许多人接受,对于中国现阶段的儿童博物馆来说,仍然缺少许多资源。但张旎觉得,现在是一个酝酿期,很快就会到爆发期。

接下来,张旎最重要的大事是在全国各地推广博物馆儿童探索中心的项目。“我们想通过教育影响一座城市,让所有的博物馆在城市中发挥他们的作用,让孩子在这里享受到他们应该享受到的教育。”

(本文转自外滩教育,作者孙康宁)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外滩教育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外滩教育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这种教育落后美国至少100年,但它顺应了孩子最自然的学习方式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