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 小筱 11月15日 报道
11月15日,在以“共建丨让更好的教育来得更快”为主题的GET2017教育科技大会K12分论坛“重头戏:K12教育的融合与突破 ” 上,上海教育技术协会秘书长陈家虎分享了名为“不一样的学习,变化正在发生——教育转型需要我们做什么”的主题演讲。
陈家虎认为作为传递文明的教育,又一次站在风口浪尖上,教育现在面临空前的尴尬,是用昨天的思想、今天的技术培养未来的人才,不可控性非常大。教育现在不仅仅是教育的事情,要走出尴尬困境需要全社会都必须站在社会科学技术文化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前沿交差点上,考虑教育的转型。
在陈家虎看来,目前各领域对教育的投入很大,但仍然填不平“教育鸿沟”,原因是各地市条线作战,业务链不连贯,产业链不连贯,学习过程缺乏关联,有了现代化的手段,却缺少信息化的思维与数字化的流程。
以下是陈家虎演讲实录(芥末堆略有删减):
各位早上好,今天跟大家分享的题目是“不一样的学习,变化正在发生”。我想重点讲教育的困难和现在面临的问题。
这100多年来,中国经历了两次非常重大的变化,一次是1840年的鸦片战争,我们被迫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身份进入了世界市场,西方的列强对中国的瓜分非常厉害,使中国2000年的土地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这时,所有的中国人都在思考,怎么拯救中国?最有代表性的大概就是洋务派吧,“求存图强、兴办洋务”成为一大热门,也变成了满清的一大口号,当时提出的是以张之洞为首的口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但是,最后的洋务运动失败了,失败的原因是西方的列强不需要我们发展。当然,我觉得根本的问题是思考的方式不对,当时看中了他们所有强大的工具,但他们却没有看到整个西方工业社会发展的思维方式和整个运作的方式。
所以,中国的思想,外国人用,多好啊?我的观点是“西学为体、中学为用”,他们的发展科学,几百年经历留下的好东西,我们要学会,我们要改变,从底层改变,而不是一种方法上,工具上的改变。
因为,仅仅是工具,思维不变,要改也难,所以它失败了。
第二次是90年代以来,信息化的浪潮席卷全球,深刻的改变了人类社会科学技术、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和学习方式。世界上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次冲击,中国人赶得还是比较好的。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我们回顾一下。一个时代产生一个技术与生成方式,一个学习与组织形式。上古的时候就是为了啄食,所有的经验都是口口相传,没有文字,时空的限制很大,人类文明的传播受到很大的限制。
春秋战国的时候百家争鸣,他们争什么?都是争帝王对他们的看重。为什么?要统治阶级用他,吃好、用好、生活好,这是他的目的。
到了农耕文明时代以后,追求的是丰衣足食,学习的形式是行帮形式,遵从了什么精神呢?悬梁刺股的精神。
工业文明导致物质极大的发达,现在的学校产生。工业化的社会速度非常快,人性被矮化了,所有的物质极大丰富,是以人性被桎梏为前提、代价的。
到了信息时代,一切都打开了,知识经济时代到来,很大的一个代表就是纳斯达克上市了,一下子以个人的知识和资本对抗,几年的时间和洛克菲勒家族100、200年的财富同等了,知识第一次站上了资本的市场,不是奴隶了。这体现在知识经济的到来。
现在大家处处可学、时时可学,这个社会环境已经具备了,所以个性彰显了。人性的发展变成了第一个,科学技术由此看来,不仅决定了产业的兴衰,更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正是技术的变革和应用,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发生了深刻地变化,人的发展成为第一要义,从而使学校的范式革命成为可能。
为什么人们对现在的教育不满足,主要由于这种班级授课制,学校的机制,作业的布置方式,这些范式没有产生变化,所以大家都不满意。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先生说,信息化时代相较教育公平,因为我们往往会说教育均衡,教育均衡和公平不是一回事。
我觉得这个很重要,地球又变成了一个村庄,信息汇成海洋,财富积累剧变。作为转递文明的教育,又一次站在风口浪尖上,教育面临空前的尴尬,它是用昨天的思想、今天的技术培养未来的人才,不可控性非常大。
所以,教育现在不仅仅是教育的事情,教育本身要走出去非常困难,它处于非常尴尬的局面,所以全社会都必须站在社会科学技术文化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前沿交差点上,考虑教育的转型,这个会议非常重要,大家携起手来共同探索更好的教育。
这是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面的一句话“技术越原始,使用的范围也就越有限,反之,技术越先进,使用的范围也就越广阔。
那么,从人类社会学习的组织形态,发生的变化来看:
学校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进化,形态从私有走向公共,并转型走向开放与合作的工具时代,它又一次个性化,这个个性化不是简单的一小堆人,而是整个社会在支持这个个性化的东西。
文化知识的传承始终居于核心地位,而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将逐步成为学校的主旋律。
学校的组织形态实时进化,可以推进社会发展,停止不前,也可能阻碍社会发展。
2001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讲到信息化的第一句“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这个讲的真好,是一个全新的判断,但是真的落实下去怎么样呢?我们看一看。
学习方式的变化取决于知识社会下形成的新环境
首先,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网络的形成,突破了知识传播传统上的物理瓶颈,人类可以利用知识网络更快捷和方便地共享和传播知识和信息;
其次,知识网络的环境最大限度地消除了信息不对称性,使人为构建的知识壁垒和信息壁垒在如今的知识网络下越来越难以为继;
第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开始关注知识社会的信息爆炸问题,信息可以传播不等于信息有效传播,利于知识被快速检索、理解和运用的众多知识封装技术,使得知识也得以构件化和模块化,从而便于更多人利用。
“智慧生活、智慧城市”,逼问着“智慧教育”
在教育信息化引领现代化这个庞大的系统矩阵中,作为拉动的技术和作为推动力的深度应用之间的互动,将促使教育转型。技术进步和教育应用,应该看作共同演化的立方体。技术进步为深度应用创造了新的技术,而深度应用很快就会促进技术的发展。对于理解学习行为支撑的顶线很快就会到,进而反推技术进一步演进,这个过程我们现在还要结合。正是这种多面体转动的互动和互补,带来教育变化多方面的参与、多要素的交互作用,形成有利于转型的教育新生态。
也就是说只有技术和应用的激烈碰撞,到达一定融合程度的时候,才会诞生出引人入胜的教育新模式和不一样的学习。
投入很大,却填不平“数字鸿沟”
未来学校与人类文明,家国利益、社会发展将走进新时代,未来学校发展将突出个性和创新,从知识的传播和消费转向知识的创造与分享,学习内容、学习资源、教学模式、管理方式,评价体系、教师决策等革新都将促进学校的加速迭代。
现在的情况是什么呢?投入很大,但是填不平教育的数字鸿沟,教育现在还在用技术攻课堂,大家讲的最多的是改变教法,很多个教育软件,攻课堂、改教法、变学法,我们的教育形态没有变,结构也没有变,我搞了20多年这个工作,我发觉最大的变化是校长的办公室变了,校园、操场变了,什么都变了,就是教室还是没有变。
教育现在还只是在用技术、攻课堂、改教法、变学法,我们的教育形态没变、结构没有变,课程体系依旧,现行教材宥于教育内部的识见走不出来,体制更不敢动。
但投入却巨大。各种创新实验室、传感技术、VR、AR、3D、专用教室、电子书包、创客中心,八面受敌,欢乐很多,成效不大。究其原因,只不过是各抱地势,条线作战,业务链不连贯、学习过程缺少了关联,有了现代化的手段、却缺少信息化的思维与数字化的流程。思维不变,要改也难,要变也难。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耳熟能详的“数字鸿沟”,并不是教育内部某多某少,你先行他后悟的之间的裂变,而是横亘在整个社会科学经济技术文化与教育之间的裂变。教育转型与跨越数字鸿沟完全是一种正相关。
未来的教育学校可能是这样的:
1、教育与技术深度融合会极大提升认知效率,人工智能与人类的重新分工将改变学习内容;
2、学校业务正在与技术公司共同承担,技术外包乃至课程外包将成为常态化,有效支撑学习;
3、单向课堂灌输知识的时代将终结,混合式学习和合作学习将成为主流,群智发展成为共识;
4、学制概念将逐步消亡,学生时代就是一段愉快的基础学习经历,个性化的学习旅程将顺延终身。
学习方式的改变,学校角色和教师角色会有重大转变,服务与导学成分加大。评价会发生革新,升学将基于学习记录而不仅是分数,多元评价与素质教育会逐步落到实处。
服务好导学的成分将会加大,评价会发生革新,升学将基于学习记录,而不仅仅是分数,多元评价和数字教育将会逐步落到实处。
这是扎克伯格的学校,他这个学校变化是一个什么特点呢?这所学校的工程师和教师人数相等,90位工作人员,45个工程师,45个教师,一对一支持的方式。从这个也可以看出美国的教师信息技术问题也存在,但是通过人为的组织方式来帮助他发展,到最后不会是一个工程师一个教师,一定就是教师,新时代的教师形象怎么出来?
美国人也在探索,这所学校的签到、考试、完成作业全部都通过iPad以及可穿戴设备进行,这里以学生为主,学生可以决定自己想学什么,每个班级、每个学生的教学计划、课程表、作业都不一样,是可以3年级做5年级的东西,5年级以后,回到2年级,我没学的我补上,但是我不高兴学,或者我基础不够,他最后总会把你拉去,这点是非常高明的。
我这里用一个多面转动的魔方,围绕学习的周不断产生组合,这绝对需要非常好的数字化的技术,美国人也在探索。
教育还有很多大的东西需要设计,现在要打通环节,要开门拥抱社会,这几个判断我跟大家共享:
1、相对于技术平台而言,新的工作平台无疑更为重要。
很多人不理解工作平台是什么,光理解技术平台,没有工作平台,你的技术平台永远是在教育外面走,不要认为搞了一个技术平台就可以解决问题,要形成工作平台,这是教育和业界要共同抓起以教育为主的。
2、相对技术繁多的应用,逐步学习的流程无疑更为重要。
我也看到很多厂商在重构学习流程,得到承认的、不得到承认的,至少我知道那些社会培训机构里面都得到了承认,因为家长掏钱了,很简单,谁愿意掏钱?这是很痛的,真金白银摸出来的,家长一点儿都不傻,校长说他们上当了,一点儿都没上当。
3、相对因果和证明来说,数据对于判断相关和发现无疑更为重要。
人人都敢说大数据,我没有用大数据这个词,教育只能是小数据,积累数据,学习分析。数据对于精准的逻辑来说,是本身教育的数据精准不精准,绝对没有教育大数据的概念,大数据一定是全社会的,而且它将来一定是很大的商业模式,不是一个政府模式。数据不是为了抓因果,而是为了判断,不是为了证明什么,而是为了我们发现什么,这才是数据的意义。
4、相对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课程的设计建设无疑更为重要。
课程就是教材和人,要变化。现在都说学生为主,相对大声疾呼关注学生发展,还不如切切实实帮助教师提升可能更为重要。
5、相对大量投入购买技术,教育与业界的理解合作、共建共生无疑更为重要!
要改变的是组织结构的落后和知识汲取为目标的教育设计,要构建信息化学习环境的技术结构,引领并支撑自身学习组织结构变化(因为将来的学校范式怎么样我不清楚,我把它称为学习组织),以及支持新型学习行为的全过程,没有一个大的社会分工,绝对做不到,教育做不到,业界也做不到。
始终呼唤的第三方不是业界也不是教育,第三方始终没有出来,都说公共知识分子,我们欠缺了。
要改变的是组织结构落后和以知识记取为目标的教与学设计,要构建信息化学习环境与技术结构,引领、并支撑学习组织结构变化、以及支持新型学习行为的全过程,没有一个大的社会分工是不行的!
仅仅网络、产品、应用工具是不够的,基础物理环境还没有清晰地设计,教育信息技术的产业链尚未形成,教育发展、生态环境不够理想,新的教育生产力亟待形成。技术需要教育,技术与教育需要融合,各方力量需要整合,这才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教育界的大国迹象。
业界和教育甚至第三方共同来组建学习活动的体验、实验、检测的实验中心,不是一个简单的工程项目,也不要急于现在在教育的核心里面爆炸,在教育和社会的边缘、中间划一块地出来,慢慢向圈里面走,业界也不跟它割断联系。
树个标杆 —— 携手建设综合性学习活动体验、实验、检测的实验中心
它是教育与技术两大话语体系互吐心声的园地,它是教育与市场理解和妥协的场所;它是场景与工具、是体验与活动、是实践与记录、是咨询与设计、是服务与支撑;它是教学中心、实验中心、培训中心、展示中心;它当然也是数据产生和汇集中心,并由此生发为促进“教育生产力”产生的一个发力点…
时代呼唤着新的教育理想,但是理想要在土地上诞生,这个社会教育怎么影响产生新的东西?这就是教育信息化要做的工作,在这个意义上,信息化的手段、方法将是撬动的杠杆,而信息化的思维、设计将成为支点。
不一样的学习,正在路上起跑,需要各方共同携手。
最后,我说两句话:
1、整个社会这么关注教育,每个家长都在真金白银大量地掏,每个孩子都在奔走,全世界都在投入。我觉得这两年的投资很清楚,A轮、B轮融资的金额越来越大,什么道理?各位千万不要忘记了,众人目光关注之处,地下一定是巨大的财富,挖掘。
2、教育是社会公器,绝对不是某一个教师、特级教师、校长、主任的私有财产,一个民族的发展需要胸襟、大国精神,教育必须打开,怎么打开?它不会自己打开,一定是社会的强逼,逐步逼出来的。我们国家的领导人现在想得很清楚,中间的落地让我们共同来创造吧!
谢谢大家!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