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 小筱 11月15日 报道
11月15日,在以“共建丨让更好的教育来得更快”为主题的GET2017教育科技大会教育技术论坛“新技术使教育场景化”上,围绕“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对传统教育的影响”开展了圆桌对话。
保利威视总裁白剑、腾跃校长社区创始人常筠、墨加科技创始人姚树奇、航天创客创始人耿赛猛、自强学院创始人杨维参与了讨论。
以下为圆桌对话实录(芥末堆有删减):
互联网教育对基础教育到底有什么影响
白剑:互联网技术发展到现在这个程度,大家都在一直谈“智能”,“互联网+教育”已经喊了很多年,各位认为互联网教育对基础教育到底有什么影响。
常筠:我觉得互联网本质是使得人和人的连接变得效率很高、低成本、速度特别快。我们腾跃能够做起来肯定得益于互联网,我原来是在地方上做学校,后来对交流产生了兴趣,2010年时大概几十个校长经常在一起交流,但那时没有微信,沟通信息成本太高了。
我2013年开始用微信,用了微信之后,一个群500人,开一次会不用打电话,一个报名链接,第一个线下活动就搞到了200人规模,没有人打电话邀请。2015年一次活动能够有600多位全国各地的校长飞过来,对我们影响非常大。我们现在使用APP,13万注册用户,每天活跃度也很高。互联网使得大家信息的交换变得空前高。
在线教育这个领域,不仅是我们和学生、我们和老师、我们和家长,还有学生和学生、老师和老师、家长和家长之间,效率得到极大提升以后,变化是非常惊人的。
姚树奇:我自己大学学历史,互联网创业学了编程,后来找投资又研究金融方面的东西。我第一份工作是金融投资分析师。
提到互联网对于基础教育的影响,我的理解更往前拉得长一些,我觉得这是一个新的时代,教育只是时代的特殊产物,从长远来看是对知识迭代、生产、传播的阶段性载体而已。比如100年前,汽车没有像今天这么普及,人们的出行需求是通过马和马车满足的,那时有驯马的人,有造马车的人,那时讨论优化出行需求,更快的马、更好的马车、更好的马路。但福特这帮人在造汽车,有了公路体系、交通信号灯体系,后来有驾校。
我觉得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开启的是人类知识生产、传播和迭代的新时代。至于怎么做,我也不知道,我觉得有另一条路可以,是新的生态搭建。
如果以教育概念来讲,我是一个自我教育者;如果以学习概念来讲,我是一个终身学习者。今天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发展近30年时间,我们更应该探讨的是新的基础设施和生态应该怎么搭建。
杨维:这次芥末堆会议的主题是“让更好的教育来得更快”,自强学院所做的事情是针对残联系统、残疾人系统的职业教育。残疾人系统的互联网+速度和创新企业比其他的行业来得更晚一些。
在此过程中,我经历过两个大规模残联系统在线教育职业教育培训项目,在线教育提升了行业的性能。比如我们怎么在残联的最新的就业系统文件、就业政策法规出来后,快速让30万人都掌握,可以通过在线教育。
另外,比如盲人在线学习,2013年我们团队参与了800名盲人同时在线学习、考试、测评 。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了,中国盲人群体共有1600多万人,针对这类人群的教育培训、就业培训,研发出一款基于微信端语音读频无障碍在线教育平台,比如盲人按摩职业医师教育同时能够1万人同时在线完成教育过程。残疾人基于身体条件和各方面原因,更适合在线教育。
耿赛猛:我对互联网和教育的关系认识有所改变,一开始认为互联网将颠覆教育和大幅度改变教育。但通过这几年静下心来跟公立校的校长、老师、主任沟通,想法发生了变化,我国互联网是融入教育而不是颠覆教育,这个过程是逐步渐进式的而不是突变式的,这是我近几年来自己最大的体会。
传统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学校教育,由于体制的原因等变革会慢一些,但互联网在慢慢渗透到基础教育的方方面面,这个过程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不是很激进、颠覆的过程。
而且我们感到这不仅仅是一个体制问题,更多的是大家的意识和认识的问题,包括学生的、家长的、老师的。我的感觉是互联网在加速教育的根本,但它不是颠覆。这是我这三年最深刻的一个认识。
什么类型更适合从线下转型到线上?
白剑:各位老师认为什么类型更适合从线下转型到线上?
耿赛猛:我之前做成人培训,更适合充分的互联网化,比如一个成人考一个认证,或者学一个不是本专业的新技术,对成人来讲,互联网化带来的好处比传统线下更方便、快捷、高效率。但针对K12,我们感觉要分不同的情况,像我们做的科学实验教育很难完全互联网化,互联网能够给科学实验教育带来补充和更好的支持,但科学实验教育要手把手给学生指导,学生现场要有讨论的氛围,这些是短期内很难完全被互联网化的。尤其是针对K12的互联网技术还不是特别成熟。所以我感觉在教育领域里,互联网会是一个基础,在教学过程中的评和测体现得更强一些,但在学生的学和手把手去教之间,现在很难完全被互联网化。
杨维:我们针对残疾人的培训是“线上+线下”。我是从2010年开始接触在线教育,我认为所有行业的培训都适合做互联网教育。只不过因为线上部分的成本、人群、内容值来定。像已经被验证过的,像英语的培训适合做线上。比如农村实用技术的培训在线部分多点,但可以把立即课搬到线上。所以哪一块适合纯粹的互联网教育转型,也是依据机构本身培训的人群、内容、平台来定。
姚树奇:我觉得不要纠结业务是做在线教育还是做线下教育。2012年我刚开始关注在线教育领域,写了一些东西,直到今天我的观点也没有变化。我记得2012、2013年时很多人很焦虑,包括新东方也很焦虑,俞敏洪10个亿要做在线教育。这几年过后,烟消云散,没必要纠结线上教育是落后的、传统的,这是一个误区的。5年前盲目做在线教育的公司,今天还有几个活着的?清华大学做的慕课平台等等,在今天有几家公司可以盈利到今天?盲目做线上就是个误区。
在汽车慢慢普及,公路体系、信号灯、交通执法体系建立出来前的至少50到80年的时间,有大量的从业者去驯马和造马车。如果没有很成熟,造马车的人和驯马的人就去拥抱汽车行业,这本身是有问题的。所以还是结合你自己的业务需求,该线上就线上,该不线上就不线上,各有各的好处。
常筠:不同品类 受互联网的影响不太一样,像跳舞、体育、机器人、科学实验这些很难完全被互联网替代,因为它是现实场景的体验。但互联网跳舞这块,有教怎么学拉丁舞的APP,成人学拉丁舞可以用APP,但如果是孩子的话,现场的体验会好很多,所以互联网在这块能够深度切入是需要时间。
在文化课的发展比我们想象的快得多,比如三好网做在线一对一已经非常好,现在特别关注双师课堂和一个老师对多人在线的发展,这个口子撕开了,我们也在密切的关注。另外,台湾的大班课在萎缩,但社区店发展得不错,离家比较近的小型培训机构现在发展得还可以,如果让学生去很远的地方上课,家长可能选择在线一对一,但家门口这种小型培训的地方为什么发展得还可以?它受互联网的影响小一点。家长也是在企业和方便之间找一个平衡点。
像我们做校长培训,发展比我们预期好很多,它有一个本质原因,因为在一个小城市很难找到讲师资源,互联网比跑到北京参加培训好很多。外教资源解决了之后,互联网化做得很好。
人工智能、大数据是否开启了新时代?在线教育的未来会如何?
白剑:听下来感觉四位意见是相对一致的,按照不同的类别、不同的分类去进行不同品类的结合。在互联网化的今天,大家都在谈“人工智能”、“大数据”,这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启 。各位嘉宾是否认为这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启 ?在线教育的未来会是什么样?
姚树奇:与其大家纠结完全做在线教育还是线下教育,不如多思考技术怎样改变已有流程的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高用户体验。将来如果我有孩子的话,不希望他每天捧着电脑上虚拟课程,希望到旁边社区校跟老师、同学交流。
举个例子,五年前快递单要手写,现在顺丰推出了复制粘贴地址,更惊讶的是我母亲前几天发给我一张图片,上面有地址、电话号码等信息。如果你是顺丰负责人要思考线上还是线下物流?而是通过人工智能手段优化每个细节体验,最终会有越来越多的客户。大家的需求是学习,学习是本能、教育是需求,很多时候我们把手段和目的混淆掉了。
耿赛猛:我一直认为教育应该是体验式的、个性化的,不是统一化的。现在我们也在努力往这一方面去做,怎样让孩子的天赋能够被发现,怎样把每个孩子的兴趣点激发出来,并且在他有兴趣之后给他更多引导。未来的教育肯定不是平均教育,而是让每个孩子能够挖掘到自己的兴趣点,并且在专长上有更好的发展。
我们基于现有的技术逐步去做,尤其是在线技术积累更多学生的数据,测评出来学生适合往哪个方向发展,找到他的长处,并且将他的长处在未来展现出来。未来的教育一定是充满个性化的,让每个孩子有更好的展现,优势更好的发挥,这样的教育才是更贴近未来的教育方式。
杨维:借鉴新零售的概念,我觉得教育可以用AI、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最终去实现针对教育用户需求提供点对点服务。以在线教育为例,之前出现的慕课,到大规模定制在线课程、大班直播课,再到小班课、小规模的限制性课程,都解决了在线教育的层次问题,按照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学习需求,进行了大规模定制、小规模定制和一对一的需求。未来的泛式肯定是线上线下充分融合,而且它是整合式的,线上和线下教育共同构成不同的模块,学生依据不同的人群学习不同的模块。
我在今年上半年写了一篇3万多字论文,题目是“高校教育培训当中非学历远程教育模式的创新”,调研了大约60所高校,发现其中25所已经做非学历远程培训,也就是在线教育,所以将来会是整合式的趋势。
白总既然说未来,我觉得3-5年不是未来,30-50年才是未来,甚至100年才是未来。100年前人类刚发明汽车,100年前人类刚进入电力时代。100年很短。教育的未来是什么样?今天我们习以为常的小学、高中、初中、大学教育体系在中国实行起来不过五六十年的时间,人类知识生产、传播和迭代的需求从来没有消失过。
我认为未来只有两个行业,一个行业是金融行业,一个行业是科技行业,所有行业都会慢慢通过技术手段重塑一遍,所有的环节、所有的体验。教育应该探讨的是知识生产、传播、迭代的过程,我们从来不说墨加是教育公司,我们给自己的定位是“让知识变得触手可及 ”,无论是线上线下。当知识像水电一样变得触手可及时,谁还会谈教育这个问题?我们刚刚在深圳成立了苏格拉底智能科技,春秋战国知识大爆炸时代的同时叫“轴心时代”,西方有一个人是苏格拉底,他是不懂教育的,他通过别人聊天的过程把知识传播。所以未来教育是触手可及的东西。我觉得我的孩子到我这个年龄时就是未来,至少是40年。
常筠:未来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会是个特别大的突破,这个突破好比过去飞机的应用,人类不能够从地面到天上,这种划时代的应用。特别期待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突破。我觉得技术提升的不仅仅是效率,一个是自适应,解决了因材施教的问题,举个小例子,现在K12的孩子用互联网学习没有那么深,但我们有小的创新,比如课堂学完后,有的孩子掌握得不是很好,老师用微课发给他,解决了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问题。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