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Aha学院的合作伙伴、群岛工作组成员,来自“澳门同济慈善会”的陈泉在前不久参加了台湾举办的亚洲最大教育创新博览会【雜学校大会】后的思考和分享。
我参加过的教育展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以展销为目的,大量参展商各自占据一个展位,卖力吆喝、介绍自己的产品,吸引采购方来购买,另一类以理念传播为主,专家学者们站在偌大的舞台上,面对台下的芸芸众生,讲述自己的教育实践,传递自己的教育理念。
【雜学校】,自称为亚洲最大教育创新博览会,会是其中的哪一种呢?台湾的教育创新与大陆的又有什么不同?带着疑问,我和Aha的两位伙伴踏上了台湾的行程。整个大会各类教育创新参展机构超过300家,短短三天有超过25000名公众观看。一路走来,所得甚多,我只能挑选一些点和大家分享。
【 Show, Not Tell 】
我们的 “雜学校” 初体验从接过导览手册开始。翻开蓝底黑点的封面,第一页上赫然印着 “开学时间” ,再往后翻,“雜学校训”、“新生手册“、“校园地图”、“论坛” 和 “讲座” 时间,最后一页还印着 “雜学建校团” 。
主办方还煞有介事地制作了专门的 “学生证” ,用学生证除了可以参加所有现场的讲座、论坛和工作坊,展会结束后还可用于所有参展方的免费课程体验。这哪里是一场教育展览会,分明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开放式学校嘛。
待得19日雜学校正式开展,跟随工作人员的引导步入主题馆,首先看到的是视频上地瓜校长的欢迎致辞。
好像新入学的学生一般,参加一场开学典礼,听校长介绍学校的办学理念 “有敢择学Try Try See” ,也讲出了雜学校对教育成就 “个性、独特性和多样性” 的理念。
听完校长发言,转入一年一班的教室,一排排课桌椅上摆满了台湾从上世纪50年代到2002年全面开放教科书民间编印后的课本。
早年台湾的课本里写着 “先总统蒋公” 从小立志的故事,而如今的课本则教导小学生何为 “未成年子女权利” 、何为“性别平等” ,倡导建立多元包容的社会环境,甚至教科书也被当成了艺术和美学的载体,于无声处滋养学生的审美和品味。看似是一本本小册子,背后展现的则是台湾教育从政府主导,到自下而上的人本主义教育变革和多元教育形态的发展历程。
顺着布展的空间,观众被引导着走过课本、教室、下课时间的操场、桌椅上的涂鸦、家里堆满参考书、窗外满是补习班广告的房间,以及墙上贴着的 “会考倒计时” ,观众被引导着重新回顾我们所经历过的学习历程,重新思考这一切到底是为了什么?为了应考吗?
再往前走,来到一个黑暗的空间里,一张张考卷如墓碑般排列整齐,而空间里唯一的光源来自墙上学生被体罚的视频,“少一分打一下,不及格去罚站” 。人人都说教育是为了孩子,为了孩子未来更好的发展,真的吗?
再往前走,眼前豁然开朗,这间开放式的教室黑板上写满了 “我将来想成为谁” 的梦想,一排排课桌上摆着蜡笔和白纸,观众可以随时坐下,在此画下自己的梦想,一边马上就有工作人员将观众的画作贴到墙上,成为整个展览的一部分。
我们在群岛里常常说,好的产品设计是 “Show, Not tell” 。
整个雜学校的主题馆里没有慷慨激昂的大声疾呼,没有痛心疾首的批判,只是以电影布景和行为艺术的方式呈现出现有教育填鸭式的应试方式和对学习者个性的束缚,最后引出对现有教育体制的反思,也顺理成章地过渡到德智体美群五大展区里,台湾多种多样的教育创新尝试和民间实验教育的教育自救。
【案例 - 善步:社区也可以是一所学校】
说到社区学校,你会想到什么?我的第一反应是那些教教摄影、书法、绘画的老年兴趣班,而这次的台湾之行,彻底改变了我对 “社区” 二字的理解,原来社区本身就可以是一所学校。
“善步” 是一个由在校大学生组成的微型教育创业团队,希望带着孩子们探索自己的社区、参与社区议题,以此来培养孩子热爱社区、关怀社会的心。愿景很美好,怎么落地呢?
步入善步的展区,展板上贴着一张张挑战任务,而入口处贴着 “探查员闯关图” ,社区里的小小探查员们会跟随老师在社区里完成一个个任务。
任务由易到难,第一关是 “社区地图拼图” 游戏,探查员们在完成后能快速了解社区里的地理环境、河流街道的全貌;
“老房子新发现” 做成了翻翻书的样子,翻开一个个小窗口,马上可以看到这些老房子独特的建筑结构,不止于此,老师还会带领小小探查员们透过建筑来了解曾经发生在社区里的故事和历史;
“森林保卫战” 里,探查员们走进社区绿地和公园,观察本社区的常见植物,也在老师的带领下讨论人与自然环境如何相处;
“地方美感放大镜” 要求探查员们带着发现美的眼睛,用不同的视角看待日常看惯的景物,并通过绘画和模型进行记录,为社区居民策划一场 “社区美感发现展” ;
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 “社区议题大擂台” ,探查员们需要扮演社区中的不同角色,来探讨社区里具有争议性的话题,真正参与到社区治理中,而公民责任也就在这样的模拟游戏中潜移默化地渗入学生的观念中。
相比于很多仅仅着重于课程本身的创新或教学范式的创新,“善步” 始终围绕着 “让孩子热爱社区、关怀社会” 的育人目标,用PBL的教学方式把社区的环境、文化、历史、不同的人物和观点自然地融入到课程设计中,让课程始终服务于教育理念,这是善步让我惊叹的地方。
【案例 - 阿普蛙:玩的不仅仅是乐趣】
“一直以来,人族、兽族、精灵族和树人族都采用兽族编写的统一教材,而现在精灵族决定要编写自己的教材,脱离大哺乳观的教材体系,达到去兽族化的目的。人族、兽族和树人族的代表,请问你们是否愿意支持?”
听到要讨论的议题,被分成人族、兽族、精灵族和树人族的游戏参与者笑成一片。这个议题其实就源自真实的生活,而今天,他们要在架空的中土世界里扮演政策制定者,按照一定的议事流程进行讨论、决策和投票,如果决议通过,他们还需要从手中有限的金币里取出一定数量予以支持。
这里是 “阿普蛙” 的工作坊,现场观众都可以报名参加游戏体验,通过模仿不同政治立场的政党、媒体、财团、宗教领袖或普通民众,在一个个真实的社会议题里思考巨额利益与环境保护间的张力,思考个人价值与社会道德间的冲突。阿普蛙希望更多人能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培养起独立思考和理性探讨的能力,在面对不同立场的声音时能保持自己的冷静思考,面对不同诉求的相关方时亦能用理智的方式寻求合作。
我总以为公共议题和公民教育是件严肃的事,“模拟联合国” 里也总是摆出一副严肃庄重的面孔来讨论 “国际大事” ,从没想过有一天会与 “兽人” 或者 “精灵” 们一起开会投票。也许是受到娱乐文化的影响,游戏化已经成了台湾教育创新中非常普遍的尝试,桌游、卡牌、城市实景游戏,让各种教育场景也可以非常好玩。
但有意思的是,几乎所有的游戏都以 “线下盒子” 的形式出现,没有任何一家做了线上版。畅想一下,如果阿普蛙这样的游戏被嵌入微信里,分散在各地的好友们不仅能齐聚线上,而且还随时可以转发到朋友圈里与更多人讨论,获得更多视角和思考的同时,也天然为游戏带来了新用户,岂不快哉?
不仅是游戏化教育缺了在线视角,事实上整个雜学校现场几乎感受不到互联网的痕迹,这与国内动辄用AI追踪教学痕迹、用小程序发布大会信息的科技感完全不同。台湾的教育创新机构以其细致耐心把 “以人为本” 的教育理念融入到了产品和服务中;但如何让更多人享受到好的教育,恐怕仍有一段路要走。
【研讨 - 实验教育:对现有体制的彻底颠覆】
如果说 “善步” 或者“阿普蛙” 们还只是在课外时间进行的创新尝试,那么台湾轰轰烈烈二十载的实验教育就是一场对体制内教育的彻底颠覆。
位于宜兰的 “人文无学籍行动高中” 是一所没有教材、没有固定课程也没有考试的高中,最大的特色是学生每年会到世界不同地方进行深度游学。
这些游学不是 “月入两万也撑不起的” 贵族式游学,而是在极其有限的预算下,完全由学生们自主管理、自主安排的访学考察。老师除了确定 “去哪个国家” 之外,其余时间只在学生需要支持时才提供指导和协助,而学生们除了需要安排访学的各个环节之外,还要确定不同国家的考察主题,在访学过程中完成自己的主题考察报告以及个人专题报告。
注:完全由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决策的“国际游学”
我在人文的展台前看到了一份学生对 “价值观与现代教育” 的专题报告,其中对比了芬兰、丹麦、德国不同的教育价值观、现有教育体制的特色,以及各自的优缺点,最后还对台湾现行的教育体制进行了反思,并提出如何改善的见解。
注:苗栗全人试验学校的展台完全由学生设计、布置和负责介绍
高中生的笔触和建议或许还显稚嫩,但能对不同教育体制,尤其是芬兰这样普遍受到赞誉的教育体制,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对台湾现存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加之整个游学的过程中贯穿始终的团队协商、冲突处理、面对突发状况及时调整等等,这不就是我们一直在倡导要培养的软技能嘛。
不止是人文,以学生自治为特色的苗栗全人实验学校、以 Uber 式老师为特色的台北影视音实验教育学校、还有更多小规模的自学团体 …… 不同的实验教育机构正采用不同的切角和方式,从束缚的体制中突围。
2014年,台湾实验教育三法公布,各类自学团体、实验教育得到了法制的保障,部分大学也开始拿出一定的直招名额面向接受实验教育的学生,采用面试等多元录取方式,而不再要求会考成绩,而第一所公立实验学校,和平实验小学,也将于今年第一次招生。这一切意味着体制外的实验教育开始受到体制内的认可,甚至开始影响和推动体制内的变革,以育人为目标的教育方式可能惠及更多的学生。
注:作者在台湾宜兰人文国中参访
与大家分享几组数据:“雜学校大会” 在短短三天里吸引了25,000多人次前来参观(台北的人口数仅270多万),其中70%的参观者是18-35岁的年轻一代,现场看到不少年轻的父母带着孩子,还有学生们结伴而来。
台湾教改二十年,以人为本的教育创新和实验教育已经从一场少数人参与的行动,逐步迈入大众的视野,从少数几个教育家的坚持,到更多年轻一代的奋起行动。如果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一辈开始反思教育本身的意义,越来越多的教育创新者和实验者做出面向未来的教育实践,那么诚如叶丙成教授所说,十年后,台湾的教育真的可期。
( 最后:和大家分享雜学校大会会场中一个有趣的设计:第一遍可以从上往下读;第二遍可以从下往上读,意思就完全不一样了 —— “ 以上都将成真,除非我们翻转它们” )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Aha社会创新学院”,作者陈泉。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