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渔人码头,图片来源:摄图网
升学竞争激烈、学业负担过重、教育行政化严重、偏乡学校老大难......20年前的台湾与我们惊人地相似。今天的台湾基础教育已基本“正常化”,2014年11月通过的实验教育三法,更使得教育改革进入学校再造阶段。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与机构伙伴深度参访,解读台湾教改20年的成效。
杨东平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台湾的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与大陆同根同种,但社会变革先于大陆,因而在许多方面可资比较镜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现代化的儒教文化圈的教育样本。近年来我数次赴台参访,对台湾教育有一些基础性、整体性的认知,是我们比较两岸教育的前提。
具有整体性的教育转型
教育作为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本质上滞后于社会政治变革。台湾自1987年“解禁”开始社会转型,但直到1994年的“四一零”大游行才启动教育改革,就是显例。今天我们看到的台湾教育,是政改30年、教改20多年之后的现实。其显著的特点是民主政治的社会架构已经奠定,形成了全新的官民关系,体制内外的隔离已经打通。无论大中小学和幼儿园都建立了三权分立的治理结构,校长、家长会和教师会共同参与治理。中小学校长定期流动,不超过两个任期,大学实行校长遴选制度。
另外一些基本学校制度包括小学实行半天学习(一二年级下午放假,三四年级3个下午放假,五六年级周三下午放假)、教师包班,每班定额29人,超过1人即分为两班,教师编制基于班级数(只考虑班师比),因而没有编制不足、经费短缺的问题。教师与公务员、军人合称“军公教”,是高收入的优势人群,由于待遇过高,已经成为年金改革的对象。
与大陆完全不同的基本事实,是教育公平作为政府责任,已经得到全面的关注和解决。义务教育阶段基本没有“小升初”择校竞争。政府对偏乡教育有一系列优惠的政策支持。基于社情变化,在原住民之外,外籍人员的“新住民教育”已经提到日程。此外,还有针对学习后进生的“补救教育”等等。因此,台湾的教育NGO基本没有大陆同行所做的支教、送书下乡之类资源补缺的工作;主要使命就是推动教育创新的政策倡导,开展实验教育的实践。
《台湾教育的重建》,黄武雄著,书中详细介绍了台湾教改历程
说明整体转型的另一个事实,是经过多年来全民性的教育大讨论,社会层面教育理念的更新也大致完成。尽管对改革的路径、成效仍有不同的评价和认识,但台湾教育正在走出旧的精英教育体制,正在形成新的格局,应当是基本事实。如同“均优学习论坛”名称所显现的,基础教育从“选优”到“均优”,已经成为共识,没有人再为面向少数人的“应试教育”辩护。实行多元入学方案的大学招生制度改革平稳运行。一位大学生介绍,高三仍正常教学,只是在高考前提前一个月结课,复习备考。可见其基础教育可以说是比较正常的。
围绕实行“十二年国教”,2014年公布的《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纲要总纲》的核心理念是“自发、互动、共好”,主导理念是“适性扬才,成就每一个学生”,以及“落实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通识与全人教育”。具体特色是注重五育均衡发展的全人教育,发展核心素养以整合知学用,推动小学初中高中课程的连贯统整,强化学校本位课程的发展,落实学生为主体的多元适性学习。适性扬才、适性多元作为新的教育目标已经深入人心。
台湾领导人已经提出“要以国民学习权取代国家教育权”,教育施政规划也逐渐以学生、学习为主体,调整改变教育制度。2014年11月通过的实验教育三法,使得教育改革进入学校再造的阶段,曾经在体制外生存的在家上学、另类教育、理念学校等予以合法化,出现了一批公办公营、公办民营和民营的实验学校,涌现出一批勇于改革的教改明星。
政府和民间的良性互动
NGO与政府的良性互动,集中体现在“均优学习论坛”。3年前第一次参加论坛,惊讶于如此高大上的“国家教育研究院”,竟然免费提供会场住宿,与大大小小40多个草根NGO联合举办论坛,是超出我们的想象力的。这个极具影响力、今年已经是第八届的民间教育盛会,会议本身却是相当简易和低成本的,显示的是民间教育的草根性,与大陆同类会议声势浩大,“极尽奢华”完全不同。3天的会议共有48个议程,每个议程的参加者并不多,往往只有数人至数十人。
今年论坛的主题是“今日实验教育与明日公共教育”,在《实验教育三法》通过三年之后,检视其实践现状和新发展,希望“桥接”实验教育与公共教育,并开展实验教育法的修法。对实验教育存在的问题,已提出避免实验教育成为“高社经家庭”的俱乐部,要求政府对低收入家庭子女参与实验教育提供经费补助。
台湾均优学习论坛
值得认识的是,以“四一零”民间教改运动为起点,无论是取消联考、广设高中大学、反对管理主义、建立社会大学、启动教育现代化议程,直到实行“十二年国教”(义务教育延至高中)、实验教育立法等等,教改议题始终是由民间引导的。早期的3个重要教育组织是人本教育基金会、振铎协会和主妇联盟。教育NGO在引导政策议题,推动教育修法立法上有清晰的目标。振铎协会的丁志仁认为由民间所引领的教改实践,可分为走出戒严、走向公共、福留子孙三个阶段,现在处于第三阶段。所谓“福留子孙”,就是指为子孙后代营造一个公平正义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体现的是后工业社会“绿色和平”的价值。
在这个论坛上,丁志仁提出制定民间版新课纲的动议。此前,立法院已经通过修法,允许民间可以提出课纲草案。目前正在审议的“108课纲”原为“107课纲”,是计划2018年实施的。之所以推迟了一年,是因为由40人组成的“教育部课程审议委员会”出现了“议程杯葛”,4位学生代表认为委员会人选违反了参与课程编写人员不得超过20%的规定,而重组审议委员会。按照新的课程纲要,课程分为部定课程和校定课程两类,高中共180学分中,校定必修和选修科目62学分,占34%。民版课纲草案目前的三个主要诉求是:增加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过程技能,取代过多的学科内容;大幅增加现场的课程与教学弹性;让学校开门办教育,结合各种社会资源扩展学习空间,通过混搭“规格化教学”与“以个别指导为基础的课程教学”,提升教育质量。
台湾实验教育论坛
在台湾期间我们参加的另一个会议,是由“国立政治大学”举办的“第三届台湾实验教育论坛”,交流介绍学校形态、非学校形态和公办民营三种类型实验教育的典型案例,参与者包括学者、校长、教师、NGO、企业家和政府官员。大学学者深入参与到推动教育决策和实验教育的实践之中,许多教授是社会组织和实验教育机构的成员。台南市虎山实验小学(校长林勇成)、基隆市全人实验中学(校长黄政雄),诚致教育基金会董事长方新舟,以及台湾的两位明星教师张辉诚和王政忠的发言令人印象深刻。
乡村学校改革的进阶模式
我们参观的几所偏乡学校,是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特色的特色学校。早期偏乡小规模学校开展的特色课程建设,出于避免被撤并、争取生存权的压力。例如渔光国小对周边自然资源的善用,形成环境教育特色;许多原住民的国小形成民族音乐的特色。
从偏乡学校自发的探索开始,特色学校的建设已经成为政府推动和嘉奖的活动,影响越来越大。
据我的观察,是否可以认为特色学校的进阶有两个方向。其一是随着特色课程的深化,开始走出学校,面向社区、社会,开发自己的教育和文创产品,例如电光国小成为修学旅行的基地,开发“电光米”、自磨咖啡等。在少子化背景下,深坑国小重视社区老人与幼儿园的互动,建立社区老人中心,并为老人提供午餐服务。
另外一个方向(或者说是特色学校的类型),是特色课程与人格教育的有效结合。垦丁的恒春国小深度参与了非遗特色文化(月琴)的传承和社区文化的营造,成为社区生活中活跃的力量。与此同时,十分重视学生的人格养成,《师说心语》成为极富地域特色、儿童特点的道德教育教材。例如:
守护心
一. 能管理自己
二. 动脑解决问题
三. 懂事贴心想到别人
四. 勤俭积极活力
五. 诚实正直不断成长喜悦心
一. 能负起责任
二. 能正向思维
三. 能从事美好事务
四. 能分享能帮忙
五. 能有收获感明辨心
一. 喜欢学习
二. 有骨气
三. 对人善意
四. 对事积极
五. 做出贡献感动留给自己
学生大多能够背诵这些条文,以自我教育和警诫。《师说心语》的功能有点类似传统的《弟子规》,当然比《弟子规》更具现代性和教育性,是大陆中小学教育中非常缺乏、大可借鉴的。
其实,《师说心语100首》中只有少数是教育性的规训,大多是恒春民谣,还有一些西方名言谚语,风土人情、地方文化、诗和爱意相互交融。例如:
《海水无啖》:海水无啖毋知咸/蕃姜无吃毋知莶/高峰挑战来体验/于咱家治变勇敢。
《山芙蓉》:一日三醉山芙蓉/透早淡红真清爽/中到卡红气增强/暗时暗红入梦乡。
《珊瑚》:珊瑚生做真贵气/十年生大一粒米/海岸保护来要意/海底观光来赚钱。
《妈妈越南来》:妈妈伊是越南来/台语一句拢毋知/处边隔壁无熟识/辛苦饲阮望成材。
恒春国小学生弹奏月琴(图片拍摄:钱 锋)
在几所偏乡学校,都可以看到“7S”表达的校园文化,恒春国小声称“与孩子一起打造七星等级的学校”,“七星等级品牌”具体表述为:
Song 有歌谣
Story 有故事
Study 有学习
Sentiment 有情操
Success 能成功
Share 能分享
Sweet 有甜蜜
这样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表达,不但亲切朴实,而且具有教育的情感和温度。65岁的老校长江国樑正是这样一位具有风范和情怀的“民国教育家”,做到了“在地学习,学习在地”,“生命影响生命,生命感动生命”。青年教师自己设计的T恤图案,印着“恒小不小”,表达着自信和自豪。
恒春国小校长江国樑(图片拍摄:钱 锋)
诚致教育基金会董事长方新舟成立了非营利性网站均一教育平台,他介绍基金会的宗旨是“关怀弱势,科学救国”。他们打算首批在3所国小开展“公办民营”的实验教育,以美国的KIPP学校为模板,名为KIST(KIPP Inspired School in Taiwan)。
KIPP是美国的特许学校,在最贫困弱势的学区办学,90%的学生是黑人和墨西哥裔,87%来自贫困家庭。KIPP学校有效改善弱势学生的成功之道,是品格与学业并重,基本信条是“work hard, be nice”(努力学习,好好做人)。其人格养成的七个成功品格是:热忱、坚毅、乐观、自制、感恩、社交智慧和好奇心。
KIPP将品格教育落实在一个个细节之中,例如制定了类似GPA(成绩平均绩点)的CPA(Character Point Average,品格平均绩点),老师根据表现给学生的七个品格打分,评估每个学生的改变。KIPP学校已经推广到墨西哥、印度、印尼、智利、南非等6个国家和地区。这一模式对于大陆贫困地区的农村教育,也具有很大的启示。
大陆的农村教育,大致还在教育资源补缺的阶段,还没有把校园文化、特色学校建设作为重要的路径。人格养成、提升非认知能力更是农村教育(包括城市教育)最短的短板,台湾偏乡学校改善的经验和实践,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21世纪教育研究院”,作者杨东平,内容编辑查敏,美术编辑刘昉,原标题为《杨东平:台湾教改给我们的启示 | LIFE观台湾教育》。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