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颖惠分享现场)
到底什么是学习?这是一个简单到有点傻的问题,几乎人人心里有自己的答案。但真要探究下去,其实答案未必清晰。11月25日,在第四届中国未来学校大会上,海淀区教科院院长吴颖惠从院所做的学习品质评价十年研究出发分享了她的理解。
从评价入手研究学习
儿童为什么要学习,儿童真的需要学习吗?学习对儿童到底是苦还是乐?怎么才能让儿童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吴颖惠在分享现场一一抛出这些问题,这也是她研究学习品质评价的基本思想。
吴颖惠说,关于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方面的研究,人类远远不足。“无论我们教育搞了多少年,出了多少成果,做了多少教育改革,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不断追问,儿童到底需不需要学习,需要什么样的学习。”
这些思索让吴颖惠觉得,即便学习品质评价体系已经研究了十年,但仍然极不完善。提出来是希望更多人参与交流、讨论。
吴颖惠介绍,最初项目从调研入手,想探究每个儿童学习过程是什么样,学习情感如何。在探究过程中,逐步将项目定位在学习品质评价的研究上。从评价角度入手,而非心理学研究。
她解释,学习品质不是纯粹的心理学词汇,但也不完全是教育学词汇,它能够全面概括学习能力、学习素养,以及学习方法,整个学习的过程。项目组希望学习品质是先天素质与后天教育的有机结合,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和发展,并表现出来独有的特征。同时,在理解这一词汇的过程中,吴颖惠说,仍然遵循心理学最基本的学习认知与体验环节。
将复杂的学习体系拆分到可测量的阶段
吴颖惠说,学习包含动力体系,学习能力和方法体系,还有非常重要的学习维持体系,即学习到底能持续多久。还有学习结果体系,以前的学习结果单指学业成绩,学习成效。但这还远远不够完善。她将复杂的学习体系分为学业部分与非学业部分,包括学习认知、学习情感与学习效果。
在这复杂的学习体系中,有一项学习态度。项目组单独将它细分,直到拆分到它能测量、能测评的时候。吴颖惠说,学习态度在心理学上有自觉性学习态度、说服性学习态度、强迫性学习态度。学生有很多行为表现,只有将学习态度经过层层拆分,才能对应到具体行为表现,最后达到可以测评的阶段。
对学习动力体系中的学习兴趣研究也类似,“学习有求知的需要、有自我完善的需要,获得认可和欣赏以及对学习担当的需要。”吴颖惠说,包括什么年龄段感到有乐趣,什么时候感到有志趣,都需要不断细化和拆分,最终才能达到测评。
将学习这个整体不断拆分到可测量的阶段,是项目组主要的工作。吴颖惠说,希望把它不断具体化,细化成三级指标、四级指标,甚至一直划分下去,“我们想无穷尽接近学习的本质。”
学习品质评价的数据怎么用?
项目组最早对海淀区全区的小学五年级学生做了学业与非学业部分的学习测量,现在又在七年级做全面的测量。吴颖惠用这两次全区的测量数据分析,学习品质测评体系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吴颖惠说,当某一年龄段的数据采集完后,项目组需要基于数据做一个基本判断,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学习品质达到良好的占比多少,还有多少没有达到良好水平,这部分学生就需要特殊的关注。
“比如学习品质优秀达到74.5%,其实这表示,今后学生学习能力比较强,还有再继续深入学习的潜力。而学习品质是43.6%的学生需要被激发。”吴颖惠说,通过数据还能看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学习方面的差异,这也需要引起重视。
她总结,影响学生学习品质的仍然是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意志力这三个因素。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基本形成了对学习的认知和情感。整个测评过程中,她还发现,学业部分与非学业部分高度相关,这说明有没有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另外,数据分析还发现,年纪越高,学习意志力对整个学习品质的影响越大。低年级的学习情感和学习态度对学生学习效果贡献率很高,但到了高年级,意志力的贡献率成为最高。吴颖惠想用这些数据证明,这样的学习品质评价体系经过大量实践研究,是可行的,能够概括学生的学习,并反映学习实际情况。
但她也提醒,在使用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对学生学习品质的评价并不是要对学生进行区分,而是通过这样的评价让学生更好学习。学习品质的评价方法还要兼顾整个学习过程。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