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Unsplash
上文回顾:在其外与在其中(上) ——中国内地语文教学图景之阅读教学
一位立志要在语文教学领域实践创新的内地同行,一定让我给他点建议。我从识字教学的字源学习,阅读教学的绘本阅读、群文互文阅读、专题研习,一路说到写作教学,最后发表了几句感慨。
从需求的角度考虑,写作教学前景最为广阔。写作教学比阅读教学的产出更难以预期和把握,而不确定性越大结果越不可期越难控制,教师和家长的焦虑必然越多,越希望获得帮助。
从数量上来说,阅读教学做得好的教师比写作教学做得好的教师多得多,看看每年的公开课课型,识字教学、写字教学(含书法教学)、写作教学、说话课等等这些加起来都远远赶不上阅读教学的开课数量。刚性需求加上竞争不激烈,从近年写作教学研究和实践发展的迅猛,大致可以预计写作教学成为当下和未来热点的趋势。
从质量上来说,围绕应试的写作教学,在校外培训机构的参与下,容易变成数字数,套路化的“表情+动作+对话+心理活动”,浮华的文字掩饰下思维和情感地虚伪孱弱,与真正意义上的写作相去甚远。对比阅读教学的异彩纷呈,写作教学还应有更为精细丰富的探索实践。
给中国内地写作教学描个全景图:
命题写作
仍然是从大家最熟悉的说起。写作从教学到评估,小学阶段主要还是命题和半命题作文。命题和半命题,都是对写作内容做一个限定,都是命题。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阶段以记叙文为主,所以实践中总不过是写物、写景、写人、记事。
写物、写景大多集中在起步阶段,抓住特点、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和描写事物和景物。高年级再进一步,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只要情感态度符合主流价值观,物和景的特点与由此引发的思考和情感关联紧密即可。写物、写景这类属于并不难写,但是很难出彩的类型,堆砌好词好句,一通比喻、拟人、排比出一般意义的“好”,多写几次容易发腻。
写人和记事关系比较紧密,写人一般都要通过二三事表现人物特点,记事过程中主人公的特点随着事情发展而得以呈现。脑子空空不知道写什么,事情经过自己心里清楚却写不清楚。不知道“写什么”和不知道“怎么写”,这两个问题是最大的难题。帮相学生积累素材,指导怎样把一件事情的经过写清楚让人明白,是教学的两个要点。
教师的困惑在于,我指导得细致点,一段段讲,写出的作文千篇一律,我若放手让学生们写,能力强的学生还是各种好,能力弱的学生完全动不了笔,我究竟应该顾着哪一边?我身边主张放手的有之,主张精心指导的有之,不论教师向左还是向右,家长都有质疑:
“老师只管布置,可我们家孩子不会写啊,基本都是我们说一句孩子写一句,甚至我写他抄,知道这样教对不对行不行,反正折腾得一家子都累死。”
“老师规定了写几段,每段写什么,写多少字,这样太机械了,限制了孩子的思维和表达。”
这个问题,等全景图画完,一并回复。
拓展写作和话题写作
先说拓展写作。如果将阅读的文本作为范例或者材料,我们模仿其写作手法叫仿写,这是写作教学的一种方式。常用的还有阅读文本之后续写故事和改写故事,如果学生能够完成,说明学生能够阅读理解文本,已经掌握一些表达方式、写作技巧。这类写作任务,通常在语文教材课文之后的练习里出现。
再说话题写作。它只在语文教科书的单元习作里偶尔出现,因为材料(故事)可以多元解读,对同一材料,学生可以有不同角度的理解,算是对写作内容只作一个大概的要求,有时还允许学生自由命题。中考和高考的供料作文,也叫材料作文就是这一类型。将阅读的文本作为一个话题,在阅读教学之后,谈感受、说理解,就是话题写作。
我想将拓展写作和话题写作放到一起,从“读写结合”的角度来说。阅读教学中,必然涉及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文章的表达方式、写作手法,着眼于认知和理解的阅读,与需要输出自己认知和理解的写作结合,是再自然合适不过的事。写作还可以看作运用,用来评估阅读教学的效能,同时学生的作品又可以用来评估写作教学的效能。
拓展写作和话题写作,上篇里说到过,看起来并不是什么创举,但“读写结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做得并不多,教师的理由多数是“我们没有时间”。其实,正是因为时间有限,“读写结合”能够同时提高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效能,同时评估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效能,我们才要更多的去做。
教师常常担心学生写不具体,所以总是在文章的篇幅也就是字数上作出硬性规定,事实上很多学生并不清楚教师的意图,倒是养成了为了凑数没话找话、故意啰嗦的毛病。拓展写作和话题写作,最初完全可以不作篇幅上的考虑,小练笔的标准是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我有意见要发表”、“我手写我心”。因为小,可以当堂完成,因为小,可以增加次数,将阅读教学中通过教师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转变为创造机会让学生运用帮助学生理解,通过“读写结合”将教学的重心从重阅读轻写作,挪到读写并重相处促进上来。
学科融合中的任务相关写作和自由自主写作
写作的重要性,应放在所有学习领域里去考量,而不是现在这样,连在语文学科教学里所占的比重都不确定,实践中老师们都或多或少的放任自流。
有人整理了一下学校所有学习领域的各种学习活动(如下图),学生在这些活动中的经验感受都是写作的素材,问题是是否被有意识开发并积累下来。更重要的是,很多学科的学习过程中都有写作活动,如论文、研究报告、收集提纲和收集后整理的报道、剧本、影视脚本、活动方案、观察日记、实验日志、学习记录、自我评估……“写什么”和“怎么写”这两个难题,在学科融合的视野中,将一并得到新的解决路径,问题是,老师你意识到了吗?
比如与科学融合的自然笔记,语文老师和科学老师各自为政。我分别看过科学老师指导的版本和语文老师指导的版本。科学老师指导版脏乱和潦草,学生大多态度敷衍,但能抓住关键特征。语文老师指导版比较文艺,学生图文明显要精致许多,但是大量的文字、过度的修辞,模糊或丧失了观察活动的科学性。如果两科教师合作进行观察和写作指导,而不是各自为政各自教学,首先能节省重复指导的时间,其次,大家相互学习,会在科学性和文学性上取得必要的平衡,提高写作的品质。
我认为,任务相关写作也可以叫“做中写”,任务驱动下的学生对于得到写作指导的需求真实强烈,是值得开垦和探索的领域。
我在中国内地服务的学校有一项特别好的做法,每天拿出20分钟时间给学生自由自主写作,我称之为“像作家一样写作”。教师不干预学生的选题、写作内容和进度,但是会支持学生围绕某个主题开展长期持续的自由写作,并通过展示分享来鼓舞他们。这是真正的写作,学生因为喜欢而写,因为有话要说而写,它持续,有足够的容量,因此丰富和复杂,充满活力和创造力。
其实,到了五六年级,学生们中间就会出现秘密写作,他们创作小说、诗歌,私下流传分享,与其让那个世界平行与我们,不如珍惜孩子们表达的意愿,珍惜难得的写作练习契机,与之共创美好。20分钟的自由自主坚持下来,教师的鼓励赞赏坚持下来,学生的写作会令人惊喜的改变。
整体规划,平衡取向
回到前面搁置的问题,教师的写作指导究竟是宜放手还是宜精细?如果教师以为写作教学只是教科书上每个单元的习作,那么这个问题没办法回答,因为学生确实不会,需要帮助指导,但教师的帮助确实也是对学生的一种限制。怎么教效果都不好。
但是,如果教师通过"读写结合"实践拓展写作和话题写作,增加小练笔的机会;通过多学科融合“做中写”,提高写作指导的实效;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像作家一样写作”,整体的规划和设计我们的写作教学。
那么,我们完全可以把精细指导安心放在命题写作和任务驱动的“做中写”指导里,把自由表达、创意表达放在小练笔、自由自主写作里,依据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整体的规划设计,不断优化调整。所谓平衡取向,就是努力实现多维度的目标,让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都获得更好的发展。
而写作教学实践越丰富多样,越能为与之一体两面的多元评估创造契机,越能令学生在写作能力、写作兴趣、社会性发展、自我调控等多方面获得更为均衡的全面发展。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21世纪教育研究院”,作者徐莉。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